此诗一、二、三章叙述了周的发生、发展、壮大以及鲁国的建立,并不是纯粹介绍民族历史,赞美所有先祖的功德,而是突出两位受祀的祖先后稷和周公,以说明祭祀他们的原因。至于诗中提到的其他人,则只是陪衬而已。后稷是周民族的初祖,为姜嫄所生,其出生有一些神话色彩,《大雅·生民》记载较为详细。诗写到这些是因为姜嫄有端正的德性,但主要的却是体现后稷的不凡与神异,和《生民》诗的用意一致。后稷的发展农业,固是上天赐之百福,更和他个人受命于天分不开。以下叙述太王、文王、武王,重点在于灭商,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而文王、武王“缵太王之绪”,“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发展线索极为清楚。关于周公功绩,诗中没有明载,但“(成)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分明见出周公于建周有大功劳。《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辅武王,衅社,告纣罪于天及殷民。”周公在灭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虽位极人臣,却不能和天子并提,故诗人用比较隐晦的方法突出了周公的功绩。第三章末诗人写道:“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又说:“周公皇祖。”诗意就豁然明朗了。“周公皇祖”之“皇祖”,郑玄以为伯禽,朱熹谓为群公,皆误。明指周公,倒文以协韵耳。
诗人对鲁国辉煌的历史进行讴歌,叙述鲁公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绩。“戎狄是膺”是北部边境平安,不受侵扰,“荆舒是惩”则指僖公从齐侯伐楚之事。“泰山岩岩”以下,写鲁国疆域广大,淮夷、徐宅、蛮貊、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因为此时鲁国对淮夷用兵最多,成绩最大,故诗人一再言之。大致鲁国在以后的发展中,初封的土地或有损失,而此时又有所收复,故诗曰:“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从全诗看,诗人着重从祭祀和武事两方面反映出鲁国光复旧业的成就,而又统一在僖公新修的閟宫上,閟宫之祭本是周王室对鲁国的特殊礼遇,同时诗人又认为鲁国的种种成功也来自那些受祀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这样,诗的末章又描写作庙情况,和“閟宫有恤”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鲁颂·閟官》是《诗经》三百篇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共一百二十句,《毛诗》原分八章,朱熹《诗集传》分九章,五章每章十七句,二章每章八句,二章每章十句。各章之间,意义相互连贯,前后叙述僖公作庙,并以奚斯作颂结束全诗。中间写祖先功德、僖公祀祖、僖公武功及家人群臣情况,同时穿插了对僖公福寿的反覆祝颂,而其中六个“俾尔”句型分置三处,使本来恢宏的气势更起伏跌荡,如钱江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在语言方面,极铺张扬厉之能事,叙事细密,写秋尝则“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騂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各种祭品,各种容器,一一陈列,以显出其规模之盛大。写鲁公军旅则“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威武的戎装,精良的武器,体现军队无坚不摧的士气。此外,“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徂来之松,新甫之柏”等以繁密的语言组成排比整齐的句子,也为增加诗歌气势起到推助作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指出该诗对于汉代辞赋的影响,是很有眼力的。但是,在诗中诗人表达的是周公后裔们对于僖公光复旧物所产生的共鸣,是对于再现过去辉煌的向往,这是一个衰落宗族特定时期的真实感情,作为鲁国诗人代表的作者抒发了这种感情,它既是充沛的又是复杂的,只有长篇巨制才能容纳得下,只有细致的描写和深透的论说才能尽情倾吐。刘勰《文心雕龙》曰:“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这就是《鲁颂·閟宫》和扬、马辞赋的本质区别,也是方氏未曾注意到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闭的郊庙清静而又肃穆,它是那样坚固而又很密致。怀念起伟大的始祖母姜源,她品德高尚既不邪也不僻。受到上天太多太多的眷顾,从未得过病也没染过灾疫。怀胎满十月整不早也不迟,就这样诞生下我先祖后稷,无尽的福禄降临他的身体。他能辨清黍子谷子谁先熟,大豆小麦哪个先播种下地。他从拥有自己邦国之日起,就教给人们种庄稼学农艺,有五谷杂粮有金黄的黍米,有长穗水稻也有黑壳稻米。从他拥有自己国土之日起,就勇于把禹王的事业继续。贵为先祖后稷的孝子贤孙,实为我们的古公亶父太王,他早在定居岐山之南之时,就开始筹划讨伐昏乱殷商。大周发展到文王武王时代,就把太王的未竟事业弘扬。大周武王顺承上天的旨意,在牧野大战之前慷慨激昂:将士们莫怀二心莫要顾虑,上天监察在你们头顶上方;讨伐殷商的军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大功!周成王颁发命令给周公说,叔父啊我要敕封你的长子,让他作诸侯去把鲁国执掌,到那里奋发有为拓土开疆,做我大周王室的忠臣良将!
成王于是就颁旨给鲁僖公,让他去做诸侯在都城之东。封赐给鲁僖公广袤的山川,封赐给他田地和属国边城。不愧为周公之孙庄公之子。排开龙旗仪帐去祭祀先祖,驾车的六条辔绳柔顺从容。春祭秋尝从不敢丝毫懈怠,祭奉先祖从不敢丝毫糊弄。伟大的皇天后土先祖后稷,我们为您敬献上赤牛牺牲,请您降临享用合您的心情。谨请上天多多降福给我们,先祖周公伟大的列祖列宗,祈求上苍降福你们在天庭!
准备秋天祭祀先祖的神灵,从夏天就开始把牛角固定。摆列好白色公牛红色犍牛,牛形酒尊碰撞出清脆响声。烧烤乳猪煲好鲜美的肉汤,装满竹笾木豆和大型俎筒。跳起万舞场面大气又排场,贤孝的子孙尽享福禄祥祯。敬祝鲁僖公事业发达昌盛,敬祝您健康长寿安乐一生!你拥有这东方广袤的土地,鲁国政通人和天下永太平。天道不亏损山川也不陷崩,大地不震动四海也不翻腾。衷心祝愿您寿比三星相聚,好比那高大的山冈和山陵!
鲁僖公大驱举国战车千辆,戟矛装饰红缨弓柄拴绿绳,车上插两杆戟矛两张强弓。鲁僖公率领着步卒三万名,头盔镶着漂亮的贝壳红缨。鲁国大军的气势勇不可当,痛击了西北的边族狄和戎,讨伐了楚地舒国小小边城,谁也不敢阻挡我大军冲锋!敬祝您事业发达如日中天,敬祝您健康长寿福禄祥祯。头发黄鲐鱼背长寿的象征,但愿您老当益壮尽展才能!敬祝您事业昌盛身心安泰,敬祝您健康长寿桑榆遐龄。敬祝您万事如意千岁万年,敬祝您福寿无疆永保康宁!
您就像那巍峨的东岳泰山,鲁国百姓都唯您马首是瞻。我们鲁国拥有龟山和蒙山,并把版图扩到极远的东边。一直拓展到达那海边之国,淮夷诸族归属到鲁侯跟前。举国百姓无不顺从鲁僖公,这就是鲁僖公的功德圆满。
我们鲁国拥有凫山和绎山,并把版图扩到徐戎聚居地。一直拓展到达那海边之国,淮夷诸族蛮邦部落俱辖治,以及南方少数民族的部众,没有谁不遵从鲁国的法律。没有谁敢不归从鲁国一统,敢不顺应鲁侯僖公的旨意!
上天恩赐僖公深厚的福禄,长寿无疆永远对鲁国统治。占据常国许田等朝宿之邑,收复周公时代旧有的疆域。鲁僖公此时此刻内心欢喜,还有高堂老母贤惠的妻子。施政让大夫百姓各得其所,国家长治久安越来越富裕。鲁侯理当得到这许多福祉,祝您黄发童颜又生新牙齿!
建庙用徂来新甫山的松柏,修造师们又锯断又测高程,又是用丈量又是用尺子比。因为使用了长大的桷和松,所以才有正殿如此之伟雄,才有这漂亮的宫庙新落成。有才的奚斯写下这首诗歌,确实篇幅很长又大气恢宏,充分表达天下万民的心声。
注释
閟
宫:神宫。閟,闭门也。
侐:清静貌。
实实:广大貌。
枚枚:细密貌。
姜嫄:周始祖后稷之母。
回:邪。
依:助。
弥月:满月,指怀胎十月。
后稷:周之始祖,名弃。后,帝;稷,农官之名,弃曾为尧农官,故曰后稷。
百:言其多。
黍:糜子。
稷:谷子。
重穋:两种谷物,通“穜稑”,先种后熟曰“穜”,后种先熟曰“稑”。
稙稚:两种谷物,早种者曰“稙”,晚种者曰“稺”。
菽:豆类作物。
奄:包括。
俾:使。
稼穑:指务农,“稼”为播种,“穑”为收获。
秬:黑黍。
缵:继。
绪:业绩。
大王:即“太王”,周之远祖古公亶父。
歧:山名,在今陕西。
阳:山南。
翦:灭。
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届:诛讨。
牧之野:即“牧野”,地名,殷都之郊,在今河南淇县西南。
贰:二心。
虞:误。
临:监临。
敦:治服。
旅:军队。
咸:成,备。
叔父:指周公旦,周公为武王之弟,成王叔父。王,指成王,武王之子。
元子:长子。
侯:为侯。
启:开辟。
锡:音义并同“赐”。
附庸:指诸侯国的附属小国。
周公之孙、庄公之子:均指鲁僖公。
承祀:主持祭祀。
辔:御马的嚼子和缰绳。古代四马驾车,辕内两服马共两条缰绳,辕外两骖马各两条缰绳,故曰六辔。
耳耳:和顾貌。
解:通“懈”。
享:祭献。
忒:变。
骍:赤色。
牺:纯色牺牲。
宜:肴,享用。
周公皇祖:即皇祖周公,此倒句协韵。
尝:秋季祭祀之名。
楅衡:防止牛抵触用的横木。古代祭祀用牲牛必须是没有任何损伤的,秋祭用的牲牛要在夏天设以楅衡,防止触折牛角。
牡:公牛。
刚:通“犅”,小牛。
牺尊:酒尊的一种,形为牺牛,凿背以容酒,故名。
将将:音义并同“锵锵”,器物相碰的声音。
毛炰:带毛涂泥燔烧,此是烧小猪。
胾:大块的肉。
羹:指大羹,不加调料的肉汤。
笾:竹制的献祭容器。
豆:木制的献祭容器。
大房:大的盛肉容器,亦名夏屋。
万舞:舞名,常用于祭祀活动。
洋洋:盛大貌。
臧:善。
尝:长。
三寿作朋:古代常用的祝寿语。三寿,《养生经》:“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朋,并。
朱
英:矛上用以装饰的红缨。
绿縢:将两张弓捆扎在一起的绿绳。縢:绳。
二矛:古代每辆兵车上有两支矛,一长一短,用于不同距离的交锋。
重弓:古代每辆兵车上有两张弓,一张常用,一张备用。
徒:步兵。
贝:贝壳,用于装饰头盔。
胄:头盔。
綅:线,用于编缀固定贝壳。
烝:众。
增增:多貌。
戎狄:指西方和北方在周王室控制以外的两个民族。
膺:击。
荆:楚国的别名。
舒:国名,在今安徽庐江。
承:抵抗。
黄发台背:皆高寿的象征。人老则白发变黄,故曰黄发。台,同“鲐”,鲐鱼背有黑纹,老人背有老人斑,如鲐鱼之纹,故云。
胥:相。
试:比。
耆、艾:皆指年老。
有:通“又”。眉
寿:指高寿。
岩岩:山高貌。
詹:至。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所至境也。”
龟、蒙:二山名。
荒:同“抚”,有。
大东:指最东的地方。
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
同:会盟。
保:安。
凫、绎:二山名,凫山在今山东邹县西南,绎山在今邹县东南。
徐:国名。
宅:居处。
蛮貊:泛指北方一些周王室控制外的民族。
南夷:泛指南方一些周王室控制外的民族。
诺:应诺。
若:顺从。
公:鲁公。
纯:大。
嘏:福。
常、许:鲁国二地名,毛传谓为“鲁南鄙北鄙”。
燕:通“宴”。
令:善。
宜:适宜。
祉:福。
儿齿:高寿的象征。老人牙落后又生新牙,谓之儿齿。
徂来:也作徂徕,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新甫:山名,在今山东新泰西北。
度:通“剫”,伐木。
寻、尺:皆度量单位,此作动词用。
桷:方椽。
舄:大貌。
路寝:指庙堂后面的寝殿。
孔:很。
新庙:指閟宫。
奕奕:美好貌。
奚斯:人名,鲁国大夫。
曼:长。
若:顾。
此诗一、二、三章叙述了周的发生、发展、壮大以及鲁国的建立,并不是纯粹介绍民族历史,赞美所有先祖的功德,而是突出两位受祀的祖先后稷和周公,以说明祭祀他们的原因。至于诗中提到的其他人,则只是陪衬而已。后稷是周民族的初祖,为姜嫄所生,其出生有一些神话色彩,《大雅·生民》记载较为详细。诗写到这些是因为姜嫄有端正的德性,但主要的却是体现后稷的不凡与神异,和《生民》诗的用意一致。后稷的发展农业,固是上天赐之百福,更和他个人受命于天分不开。以下叙述太王、文王、武王,重点在于灭商,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而文王、武王“缵太王之绪”,“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发展线索极为清楚。关于周公功绩,诗中没有明载,但“(成)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分明见出周公于建周有大功劳。《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辅武王,衅社,告纣罪于天及殷民。”周公在灭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虽位极人臣,却不能和天子并提,故诗人用比较隐晦的方法突出了周公的功绩。第三章末诗人写道:“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又说:“周公皇祖。”诗意就豁然明朗了。“周公皇祖”之“皇祖”,郑玄以为伯禽,朱熹谓为群公,皆误。明指周公,倒文以协韵耳。
诗人对鲁国辉煌的历史进行讴歌,叙述鲁公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绩。“戎狄是膺”是北部边境平安,不受侵扰,“荆舒是惩”则指僖公从齐侯伐楚之事。“泰山岩岩”以下,写鲁国疆域广大,淮夷、徐宅、蛮貊、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因为此时鲁国对淮夷用兵最多,成绩最大,故诗人一再言之。大致鲁国在以后的发展中,初封的土地或有损失,而此时又有所收复,故诗曰:“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从全诗看,诗人着重从祭祀和武事两方面反映出鲁国光复旧业的成就,而又统一在僖公新修的閟宫上,閟宫之祭本是周王室对鲁国的特殊礼遇,同时诗人又认为鲁国的种种成功也来自那些受祀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这样,诗的末章又描写作庙情况,和“閟宫有恤”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鲁颂·閟官》是《诗经》三百篇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共一百二十句,《毛诗》原分八章,朱熹《诗集传》分九章,五章每章十七句,二章每章八句,二章每章十句。各章之间,意义相互连贯,前后叙述僖公作庙,并以奚斯作颂结束全诗。中间写祖先功德、僖公祀祖、僖公武功及家人群臣情况,同时穿插了对僖公福寿的反覆祝颂,而其中六个“俾尔”句型分置三处,使本来恢宏的气势更起伏跌荡,如钱江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在语言方面,极铺张扬厉之能事,叙事细密,写秋尝则“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騂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各种祭品,各种容器,一一陈列,以显出其规模之盛大。写鲁公军旅则“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威武的戎装,精良的武器,体现军队无坚不摧的士气。此外,“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徂来之松,新甫之柏”等以繁密的语言组成排比整齐的句子,也为增加诗歌气势起到推助作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指出该诗对于汉代辞赋的影响,是很有眼力的。但是,在诗中诗人表达的是周公后裔们对于僖公光复旧物所产生的共鸣,是对于再现过去辉煌的向往,这是一个衰落宗族特定时期的真实感情,作为鲁国诗人代表的作者抒发了这种感情,它既是充沛的又是复杂的,只有长篇巨制才能容纳得下,只有细致的描写和深透的论说才能尽情倾吐。刘勰《文心雕龙》曰:“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这就是《鲁颂·閟宫》和扬、马辞赋的本质区别,也是方氏未曾注意到的。
学者认为此诗为鲁僖公时奚斯所作,当作于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其所写祭祀仪式即为僖公会八国之师伐楚凯旋后所举行之祭礼。
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桃花一语又让人联想到了桃花源记一文,诗人也正是想表达出一种离世厌俗的情感。常常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后的第一反应大多数也是出世,出离。浸淫于佛道的太虚,更是如此。在其稍晚些的作品《宁浦书事》中就提到了“我岂更求荣达”之语。在《反初》中也流露出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又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在《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中,少游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从景物之凄凉,过渡到了内心之凄凉。在《宁浦书事》“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一语中,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词人此时听到子规啼夜的心情是无比惆怅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
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正如叶嘉莹先生评此词说:“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唐宋词十七讲》)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祯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综上所述,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王国维(静安),以东坡赏其后二语为“皮相”。持论未免偏颇。深味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谓东坡“皮相”之赏,亦可谓“解人正不易得”。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人到中年后的一些感受。郑谷当时寓居长安,面临着新春的到来。漠漠秦云(长安旧属秦地),淡淡天色,正是西北春天的典型景象。望见这个景象,诗人自然会想到,又一个春天降临人间。但随即也会浮起这样的念头:跟着时光推移,自己的年岁不断增添,如今是愈来愈品尝到中年的滋味了。
中年,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哀乐感受最深切的时候。青春已逝,来日几何,瞻前顾后,百感交集。诗中不作过多的描述,只是抓住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就把那种思绪满怀的复杂心理状态烘托出来了,笔墨经济而又含蓄。
那么,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底下一联为我们略作提示。“故第”,即旧时的住宅。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意味着追怀平生,遗踪恍然。“春田”,指家乡的农田。由连夜雨声,触发起春田的忆念,暗示要弃官归隐,安度余生。上句是回顾,下句是展望,正体现了人到中年时的典型思想活动。作者借故第、春田、苔色、雨声等事物反映出来,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概括力。
然而,往事既不可追,来日也未必可期;现实的处境一时难以摆脱,衰迟的年华更无情地逐日而去。在这样的矛盾交织之中,除了翻出旧诗稿来修改几遍,琢磨一下自己作诗的技巧,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排遣心头的烦恼呢?结末两句表面说的“自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透过外在的平静气氛,分明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强自压抑下的无聊索寞心绪。
郑谷的诗以轻巧流利见称,反映生活面不广,从本篇也可以得到验证。此诗涉及中年的苦闷,虽不无时代政治的投影,而主要仍限于个人的感兴,社会意义不大。但文笔清新,思致宛转,尤善于用简炼明白的语言表达凝蓄深沉的情思,在其作品中亦属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