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¹有嘉肴(yáo)²,弗食,不知其旨³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g)¹⁰也。《兑(yuè)命》¹¹曰“学(xiào)(xué)¹²”,其此之¹³谓乎!
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¹虽:即使。²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³旨:味美。⁴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⁵是故:所以。⁶教: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⁷困:困惑。⁸自反:反省自己。⁹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¹⁰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¹¹《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¹²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¹³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suīyǒujiāyáo

·xué liǎnghàn 

    suīyǒujiāyáo shí zhīzhǐ suīyǒuzhìdào xué zhīshàn shìxuéránhòuzhī jiǎoránhòuzhīkùn zhī ránhòunéngfǎn zhīkùn ránhòunéngqiǎng yuē jiāoxuéxiāngzhǎng  yuèmìng yuē xiàoxuébàn  zhīwè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教: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猜您喜欢
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
无赖¹²桃面,平明³露井东。
译文:刁钻的桃花蕊欣欣向荣,黎明时盛开在露井以东。
注释:¹无赖:刁钻蛮横。²夭:形容草木茂盛。³平明:天大亮的时候。⁴露井:没有盖的井。
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
春风为开了¹,却²³春风。
译文:本依靠春风助才得怒放,回头来却打算嘲笑春风。
注释:¹为开了:“为”有帮助的意思,“开了”指开花的始终。²却:回头。³拟:打算。⁴笑:嘲笑。

  这首《嘲桃》讽刺桃花在春风中扬扬得意之态和忘恩负义的恶行。

  桃花当然是美艳的,“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可爱艳丽的小桃花在水井旁活泼地绽开着花蕊,那平静深碧的井水中也倒映出桃枝光彩洋溢的花影。井边一树桃花,这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写意画,充满了诗意与色彩的明暗对比。桃花的美丽还在于它早开,桃李报春,得风气之先。那妖艳的花枝在和暖的春风中摇曳招展,风姿绰约,确是迷人。然而,就在桃花得意扬扬的时候,它忘了是谁将它催开。非但如此,它还一边炫耀它的美艳,一边却嘲笑它的恩人一一春风的无形无色。“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何等薄情,何其忘恩负义。美艳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不可因此而自炫;美艳也不全是天生的,有时会得益于各种有利条件,所以,更不可因此而忘乎所以。“嘲桃”是一种比喻,愿人们以此诗中的夭桃为戒。

  全诗采用讽谕的手法,表面嘲桃,实际嘲人。首句嘲桃之撒赖元行,次句嘲桃得意之早,三句嘲桃之无能耐,四句嘲桃以怨报德。从表到里,最终揭示了其卑劣无耻的本质,真是深入见骨。

参考资料:
1、 李敬一.休闲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570-571
2、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116-117

cháotáo

shāngyǐn tángdài 

làiyāotáomiàn píngmíngjǐngdōng 
chūnfēngwèikāiliǎo quèxiàochūnfēng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¹能,最是不济事²
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注释:¹以…为:把…作为。²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眼中了了¹,心下匆匆,方寸²无多,往来应接不暇(xiá)³,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shú)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¹⁰,愈¹¹¹²愈出¹³,愈研¹⁴愈入¹⁵,愈往¹⁶而不知其所穷¹⁷。虽¹⁸生知安行¹⁹之圣,不废困勉下学²⁰之功²¹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hàn)²²读《阿房宫赋》²³至四鼓²⁴,老吏苦²⁵之,坡洒然²⁶不倦。岂²⁷²⁸一过²⁹即记,遂了³⁰其事乎!惟虞(yú)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³¹读,迄³²无佳文。
译文: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注释:¹了了:明白。²方寸:指人的内心。³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⁴即:立刻。⁵与:和。⁶与:相关。⁷孰:谁。⁸如:比得上。⁹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¹⁰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¹¹愈:越。¹²探:探讨,探寻。¹³出:显露,明白。¹⁴研:钻研。¹⁵入:深入。¹⁶往:前行。¹⁷穷:穷尽。¹⁸虽:即使。¹⁹生知安行:生,出生。知,懂得。安,从容不迫。行,实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²⁰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²¹功:努力。²²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²³《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²⁴四鼓:四更,凌晨1~3时。²⁵苦:以......为苦,对.....感到辛苦。²⁶洒然:畅快的样子。²⁷岂:难道。²⁸以:因为。²⁹过:过目。³⁰了:结束,完结。³¹再:第二次。³²迄:始终,一直。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¹过辄(zhé)²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³。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¹⁰,在此数段耳¹¹。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¹²的钝(dùn)¹³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¹⁴恶曲,及¹⁵打油诗词¹⁶,亦¹⁷¹⁸寓目¹⁹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²⁰(zhù)²¹其中,其龌(wò)(chuò)²²亦耐不得²³
译文: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注释:¹且:况且。²辄:就。³陋:弊端。⁴即:就。⁵《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朝司马迁撰。⁶以:认为。⁷为:是。⁸会:包围。⁹观:观赏。¹⁰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¹¹耳:罢了。¹²没分晓:不懂道理。¹³钝:迟钝,愚笨。¹⁴传奇:这里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¹⁵及:以及。¹⁶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¹⁷亦:也。¹⁸复:又。¹⁹寓目:观看,过目。²⁰悉:都。²¹贮:贮藏。²²龌龊: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²³不得:不能够。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结果只能成为“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厨柜”,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wéixiànshǔzhōngshèshū

zhèngxiè qīngdài 

    shūguòchéngsòngwéinéng zuìshìshì 

    yǎnzhōngliǎoliǎo xīnxiàcōngcōng fāngcùnduō wǎngláiyīngjiēxiá kànchángzhōngměi yǎnguò  qiānguòchéngsòng shúyǒukǒngzhě   zhìwéibiānsānjué zhīfānyuèguòqiānbǎibiànlái wēiyánjīng tànchū yán wǎngérzhīsuǒqióng suīshēngzhīānxíngzhīshèng fèikùnmiǎnxiàxuézhīgōng dōngshūyòngliǎngbiàn ránzàihànlín ēpánggōng zhì lǎozhī ránjuàn guò suìliǎoshì wéishìnán zhāngsuīyáng zhāngfāngpíng píngshēngshūzài jiāwén 

    qiěguòzhéchéngsòng yòuyǒusuǒsòngzhīlòu  shǐ bǎisānshípiānzhōng  xiàngběn wéizuì ér xiàngběn zhōng yòu鹿zhīzhàn hóng鸿ménzhīyàn gāixiàzhīhuìwéizuì fǎnsòngguān xīn zàishùduàněr ruò shì  piānpiāndōu dōu fēiméifēnxiǎodedùnhàn gèngyǒuxiǎoshuōjiāyán zhǒngchuán yóushī wàng lànchúguì chòuyóuhuàijiàngzhùzhōng chuònài 

姑孰溪
姑孰溪
译文: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译文: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译文: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译文: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译文: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丹阳湖
丹阳湖
译文: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译文: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译文: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译文: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译文: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
谢公宅
谢公宅
译文: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译文: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译文: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译文: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译文: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凌歊台
凌歊台
译文: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译文: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译文: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译文: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译文: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桓公井
桓公井
译文: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译文: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译文: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译文: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译文: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慈姥竹
慈姥竹
译文: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译文: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译文: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译文: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译文: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
望夫山
望夫山
译文: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译文: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译文: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译文: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译文: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
牛渚矶
牛渚矶
译文: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译文: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译文: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译文: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译文: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灵墟山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天门山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shúshíyǒng

bái tángdài 

shú
àishuǐxián chéngliúxìng 
yàngōujīng chuígān竿dàishí 
fānxiǎoxiáyǐng àndiéchūnshān 
chùhuànshārén hóngyánwèixiāngshí 

dānyáng
yuánlián fēnghàonánzhǐ 
tiānwàiguī yúnjiānpiànfān 
guīyóuliánshàng niǎo宿huā 
shàozhàoqīngzhōu shēngzhúliúshuǐ 

xiègōngzhái
qīngshānjiāngmíng xiègōngzhái 
zhúrénshēng chízhōngyuèbái 
huāngtíngshuāicǎobiàn fèijǐngcāngtái 
wéiyǒuqīngfēngxián shíshíquánshí 

língxiāotái
kuàngwàngdēngtái táigāorén 
diézhànglièyuǎnkōng huājiānpíng 
xiányúnchuāngyǒu cuìshēngsōngzhú 
lǎnbēishàngwén táiqīnkān 

huángōngjǐng
huángōngmíng fèijǐngcéngwèijié 
shízhòulěngcāngtái hánquánzhànyuè 
qiūláitóngzànluò chūnzhìtáohái 
yuǎnrénhǎnkuī shuínéngjiànqīngchè 

zhú
zhúcuánshíshēng hányānyìngjiāngdǎo 
cuìluòshēn shēngdàihánzǎo 
lóngyíncéngwèitīng fèngchuīyìnghǎo 
xuéliǔdiāo zhēnxīnchángbǎo 

wàngshān
yóngwànglínkōng yuànqínggǎnbié 
jiāngcǎozhīchóu yánhuādànzhēng 
yúnshānwànchóng yīnxìnqiānjué 
chūnqiūlái xiāngshíxiē 

niúzhǔ
juélínchuān liánfēngshìxiāngxiàng 
luànshíliújiān huíchénglàng 
dànjīngqúnxiù jīnglíngzhuàng 
gèngtīngyuán yōuxīnzuìjiāngshàng 

língshān
dīnglìngshìrén xiàngxiān 
liànjiǔdānchéng fāngsuíyún 
sōngluóyōudòng táoxìngshēnyǐnchù 
zhīcénghuà liáohǎiguī 

tiānménshān
jiǒngchūjiāngshàngshān shuāngfēngxiāngduì 
ànyìngsōnghán shífēnlànghuāsuì 
cēnyuǎntiān piāomiǎoqíngxiáwài 
luòzhōuyáo huíshǒuchénqīngǎi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孝公¹伐我北鄙(bǐ)²,公³使展喜犒(kào)师。使受命于展禽(qín)
译文: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
注释:¹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²鄙:边远地方。³公:指鲁僖公。⁴犒:慰劳。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齐侯未入竟¹,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zhǐ),将辱于敝邑(yì),使下臣犒(kào)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²(qìng)³,野无青草,何恃(shì)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gōng)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¹⁰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quē)而匡救其灾,昭旧职¹¹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¹²¹³之功。“我敝(bì)(yì)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sì)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译文: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们国家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注释:¹竟:同“境”。²县:同“悬”。³罄:中间空虚的乐器。⁴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名旦,鲁国的始祖。⁵太公:即吕望,姜姓,通称姜太公,齐国的始祖。大同“太”。⁶股:大腿。⁷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意为得力的助手。这里作动词用,意为辅佐。⁸载:载言,指盟约。⁹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¹⁰职:动词,掌管。¹¹旧职:从前的职守。即指齐始祖姜太公股肱周室的事业。¹²率:遵循。¹³桓:指齐桓公。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为文章第一层。齐军虽未入境,但隐隐已有进犯之气。而对这种情况,展喜却言称“寡君”、“敝邑”、“下臣”,尊称对方侵犯是“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辱”在此不是侮辱对方的意思,而是自己受委屈的含意,相当于“枉顾”、“屈尊”等词,是对对方来访的客气谦词。措辞礼数周到,神态不慌不忙,俨然胸有成竹。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番言辞中,展喜不提对方进犯一事,而称对方此行是来访,巧妙地为自己犒劳齐师张目,显得合乎情理。文章至此,已呼应了上文“犒军”与“辞令”二线,而由于对犒军没有具体展开,却腾出笔墨详写展喜的一番辞令,使文章的焦点迅速凝聚在“辞令”之中。好文章总是强调突出重点,不枝不蔓,犹如山沓云深之处,突然显现一条小径,使人可以拾阶而上,探险寻幽。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为文章第二层。恶虎决不会因羔羊哀哀求告而饶了它的性命,侵略者当然也不会因被侵略国礼数周到就按捺下侵略欲望。“鲁人恐乎?”这一句话,表明齐侯不仅未被展喜言辞所动,反而赤裸裸地声称自己此行并非来访,而是侵略。视对方忍让为软弱可欺,往往是自以为强大的人之共同心理。侵略人家,还要问人家是否害怕,其中的狂傲,基于的正是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心理,并带有一种如猫戏鼠的挑衅和放肆。在这种情形下,展喜表现的却是那么从容镇定,不卑不亢:“小人恐矣,君子则否。”一派大义凛然之气。文章至此,我们已不难明白展喜犒军并非是向对方屈膝投降,而别有一番用意。同时也使人不禁为展喜捏了一把汗,在齐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在狂傲的齐侯面前,仅仅凭借辞令并不能击退齐军。

  “齐侯曰:‘室如县罄……’”至“恃此以不恐”为文章第三层。“县罄”,即悬罄,罄同磬,磬悬挂时,中间高而两面低,其间空洞无物。家室贫乏,屋无所有,而房舍高起,两檐下垂,如古罄悬挂的样子,所以室如县罄,意指府库空虚。“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在这种反向中,视对方若无物的狂傲之气咄咄逼人,但也或多或少地夹杂着齐侯对展喜的从容镇定之困惑。而读者却可以在齐侯的困惑中,豁然释开原先的几个困惑:原来鲁国之所以面对强大的齐国的进犯不去积极备战,而求助于“犒军”、“辞令”,正是由于鲁国“室如县罄,野无青草”,军事力量软弱的鲁国,不能以此去抗衡声势显赫的齐军。求助于“犒军”与“辞令”,多少也是弱小国家在强国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同时,也使人明白何以齐侯在展喜面前如此放肆狂妄,原来正是他视鲁国“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但是,三尺之孤,尚有一搏,何况众志成城。以军事力量抗争虽无必胜把握,但“犒军”和“辞令”不能使狂妄的齐侯面壁思过,退避三舍吗。一念及此,令人对文中情境方有几分明白,却又不免疑虑重生。

  怯懦者,往往在黑云压城面前魂飞魄丧,哀叹命运乖蹇;强者,唯有强者,才能在乱云飞度中,依然从容不迫,以无畏的勇气,在危机中开拓出机遇的曙光。展喜正是在这种危机四起、险象环生的情境中,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与才智。首先,展喜陈述自己所恃的是先王之命。当时周室虽然衰微,但欲成霸业者,也只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没有谁敢公然表示藐视周室。“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表明齐、鲁原是世代友好,且有天子为他们缔结的盟约,此其一;“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指出,齐孝公之父齐桓公正是因为遵守盟约,广修仁义而终成霸业,而现在诸侯各国对齐侯也寄托了同样的愿望,此其二;“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大意是:我国之所以不敢修筑城池,缮治甲兵,作战争的准备,是因为认为“即使您继承君位九年,也不会背弃先王的命令,废弃以前的职责。因为要是这样,便对不住逝去的太公和桓公。想来齐君一定不会是这样干的。”申明鲁国之所以不聚兵相争非不能,是不为也,其原因是基于对齐侯的信赖。此其三。一席言说,乍看貌似谦恭平淡,没有一句谴责齐侯侵略的行径,但细细品来,却觉得柔中带刚,绵里含针,辛辣有力,具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齐侯如果侵犯鲁国,那就是公然违背天子命令,践踏盟约,背信弃义;第二,齐侯如果侵犯鲁国,那就是叛逆孝道,并将失去人心;第三,鲁国之所以不兴兵相抗,并不是软弱可欺,所以对齐侯也绝不会恐惧。

  如果说,齐国的强大和鲁国的弱小,决定了展喜只能把激烈的抗争寓于貌似谦恭平和的言辞中;那么,齐侯的倨傲无礼,则又决定了展喜在平淡中透露出激烈的抗争与捍卫祖国尊严的慷慨。而且,更重要的是,柔转为刚,存在着一个假定,即如果齐侯侵略鲁国;刚转为柔,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假定,即齐侯撤军回国。同时,这时柔还有一个更大的假定,如果齐侯撤军回国,那齐侯就是仁义之人,齐侯也就因此有望重振父业,成为一代霸主;反之,则一切将付之东流。

  齐侯是个颇为自负的人,他之所以急急忙忙攻打鲁国,正是基于想重温乃父齐桓公霸业的旧梦。展喜一番刚柔相济的言辞,可以说是吃透了齐侯的心理。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心理被对方看透的人,就会被对方的言辞所折服。“齐侯乃还”,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

  文章一开始就如奇峰突起、引人入胜,齐军入侵鲁国,鲁国却派展喜前去犒劳。展喜经展禽(即柳下惠)面授机宜,辞令谦和有礼,面对齐孝公咄咄逼人的问话,巧妙提出“君子”与“小人”之别,并针对齐孝公依仗周王名号经营霸业的心理,指出“先王之命”给他当头一棒;接着又用两国先君之盟约束之,用齐桓公之功勉励之,用诸侯之望鞭策之;最后又夸之不会弃命废职,暗藏机锋。言辞可谓字字珠玑,步步为营,方略绝妙。齐孝公开始如饮醇酒,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后来才发现仰之弥高,缚之弥深,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再想反驳为时已晚,只好“乘风归去”。全文结构紧凑,无一闲文懈笔,辞辩精妙绝伦,不愧是一篇优美的外交辞作。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中国历代名文赏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
今夕何夕岁云徂(cú)¹,更长烛明不可孤²
译文:一年即将过去,今夜便是除夕;烛火明亮,黑夜漫长,不能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注释:¹岁云徂:一年即将过去。云,语助词。徂,逝,过去。²孤:负,孤负,徒然错过。
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咸阳¹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sāi)²为欢娱。
译文:我在咸阳客馆里什么事情都没得做,与朋友一起赌博聊取欢乐。
注释:¹咸阳:唐代县名。《唐书》:“武德元年,析泾阳始平置咸阳县,属京兆府。”²博塞:古时赌输赢的游戏。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冯陵¹大叫呼五白²,袒(tǎn)(xiǎn)³不肯成无(xiāo)
译文:意气昂扬地大声喊“五白”,露着胳膊光着脚使出全身的劲头可就是中不了胜采。
注释:¹冯陵:意气昂扬貌。²五白:五子皆白,樗补(赌具)的贵采。³袒跣:袒胸赤足。⁴无卢:樗捕的两种胜采。么为无,最胜;六为卢,次之。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xiè)(hòu)¹岂即非良图。
译文:英雄有时也是如此,偶然下笔大赌注怎能就说不是个好主意!
注释:¹邂逅:此为偶然之意。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¹
译文:请您别笑,当年刘毅只想当个普通百姓,成为英雄之前家中穷得存不了两石米,却敢用百万铜钱下赌注。
注释:¹“刘毅”二句:《南史》载:“刘毅家无儋石储,樗补一掷百万。”儋石,两石,十斗为一石。刘毅,东晋人,家贫,后与刘裕起兵反抗桓玄之乱,建功。

  这首诗描写的是除夕时诗人在长安客舍与众人赌博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放气概。 全诗描写生动,语言豪壮,洋溢着粗犷豪迈的浪漫气息。

  第一联是开篇语。除夕之夜,想找乐子。大年三十,厅堂里明烛高烧,不能辜负这美好的夜晚。要是不怕亵读“诗圣”头顶上的灵光,想象一下作为赌徒的杜甫的形象和神情,那该是多么有趣,多么令人目瞪口呆。

  第二联切入正题。守岁无事可做,参与赌博。旅客们为了守岁,为了排遣乡愁,在一家可能是兼营赌场的“客舍”里正吆五喝六全神贯注地在大赌而特赌。根据诗中所描述的情况,杜甫他们玩的是一种叫“樗蒲”的赌博。

  第三联描写赌场情景。深夜严寒,室内却温暖如春。赌徒们因胜负时而狂喜时而惊叹,就显得更是燥热。杜甫或许是聚赌的人中最来劲儿的一个。这会儿手气不好,一连掷了几次骰子都不得“贵采”,心里一发急,不觉“五白”“五白”地大呼大叫,袒胸露足地探起身来,正聚精会神地准备孤注一掷,转败为胜。“袒跣不肯成枭卢”用的是《晋书·刘毅传》的典故:“(毅)于东府聚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余人并黑犊以还,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座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我)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杜甫掷不成枭卢,最后一局他大概是赌输了。

  第四联自解赌博行为。杜甫赌输了,便搬出古人的事来自我解嘲,说了一通盲目乐观的豪言壮语,即失意的英雄也会找乐子遣兴。第五联结尾。作者借前人进一步自我开脱:“《南史·宋本纪上》不是说‘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樗蒱(即樗蒲)一掷百万’吗?英雄们行事也往往如此,碰上机会,偶然下笔大赌注,这总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啊!”输了还要口出大言,讲一番英雄事业多如赌博的大道理,可见杜甫当年是多么踌躇满志,自命不凡。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25
2、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0-10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