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坐磐(pán)¹,水清心亦²闲。
译文:我坐在潭边的大石上垂钓,潭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
注释:¹磐石:大石。²亦:一作“益”。
鱼行¹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译文: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在树枝藤蔓间嬉戏打闹。
注释:¹行:一作“游”。
游女昔解佩(pèi)¹,传闻于此山。
译文: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这座山上。
注释:¹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求之不可得,沿月¹(zhào)²还。
译文: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不如身披月光唱着歌荡桨而归。
注释:¹沿月:月下顺流行船。²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此地环境清幽,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浩然常游此地,诗集中就有三首于此得题。“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处。这是一首带有古诗意味的律作。诗人常游于万山,诗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题。此诗诗风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

  首联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所谓“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就可理解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闻一多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唐诗杂论》)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正是此中境界的写照。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

  关于孟浩然的人品,王士源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孟浩然集序》)王维在绢本上绘制的孟浩然肖像“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韵语阳秋》引张洎题识)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可用风清骨峻四个字来形容。它体现在孟氏诗中,就浇铸出孟浩然的诗品。

  正如闻一多所说,《万山潭作》一诗,这是诗的孟浩然,又是孟浩然的诗。诗人的心境是非常悠闲、清静、旷达、淡泊的;诗人的形象是“风神散朗”、“风仪落落”的。这确是诗如其人、人即其诗了。孟浩然所创造的人入其诗、诗显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冲淡。

  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冲淡,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的特点,王维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王维的《青溪》,虽然写了素、闲、清、澹,但从“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诗句中,却可看见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孟浩然的《万山潭作》,虽然也写了清、闲,但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读者却可窥见他的旷达情怀。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第85-87页 .

wànshāntánzuò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chuídiàozuòpánshí shuǐqīngxīnxián 
xíngtánshùxià yuánguàdǎoténgjiān 
yóujiěpèi chuánwénshān 
qiúzhī yán沿yuèzhàohu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坐在潭边的大石上垂钓,潭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

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在树枝藤蔓间嬉戏打闹。

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这座山上。

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不如身披月光唱着歌荡桨而归。

注释

磐石:大石。

亦:一作“益”。

行:一作“游”。

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沿月:月下顺流行船。

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

鉴赏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此传环境清幽,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心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心色彩。浩然常游此传,诗集中就有三首于此得题。“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处。这是一首带有古诗意味心律作。诗人常游于万山,诗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题。此诗诗风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

  首联写诗人冲淡心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心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所谓“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就可理解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离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心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心倒影心荡漾美,与游鱼心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心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心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颈联借当传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心神女,羡于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心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心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心风采,也触动着诗人心心弦,并自然传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心故事,给诗人以无穷心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心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甚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闻一多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心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心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甚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唐诗杂论》)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正是此中境界心写照。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

  关于孟浩然心人品,王士源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孟浩然集序》)王维在绢本上绘制心孟浩然肖像“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韵语阳秋》引张洎题识)可见,孟浩然心人品可用风清骨峻四个字来形容。它体现在孟氏诗中,就浇铸出孟浩然心诗品。

  正如闻一多所说,《万山潭作》一诗,这是诗心孟浩然,又是孟浩然心诗。诗人心心境是非常悠闲、清静、旷达、淡泊心;诗人心形象是“风神散朗”、“风仪落落”心。这确是诗如其人、人即其诗了。孟浩然所创造心人入其诗、诗显其人心最高境界就是冲淡。

  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冲淡,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心特点,王维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王维心《青溪》,虽然写了素、闲、清、澹,但从“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心诗句中,却可看见大自然心秀丽景色。孟浩然心《万山潭作》,虽然也写了清、闲,但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心情境中,读者却可窥见他心旷达情怀。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第85-87页 .
创作背景

  本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万山,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孟浩然常游此地,这首于此得题。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第85-87页 .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huàméi--fāngyīng

huīháoluòzhǐhénxīndiǎnméihuāzuìrén

yuànjiètiānfēngchuīyuǎnjiājiāménxiàngjǐnchéngchūn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¹月明中。
译文: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样炎热,打开房门在月下稍微站一会。
注释:¹小立:暂时站立住。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

  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诗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第一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xiàzhuīliáng

yángwàn sòngdài 

rántóng kāiménxiǎoyuèmíngzhōng 
zhúshēnshùchóngmíngchù shíyǒuwēiliángshìfēng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zhū)(yú)¹相斗一枝枝。
译文: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注释:¹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¹陶潜醉不知。
译文:宋玉无限的悲秋情怀让人怜悯,怎似陶渊明那样陶醉不知?
注释:¹争似:怎似。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绿鬓(bìn)¹爱随风景变,黄华²能与岁寒期。
译文: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傲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
注释:¹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²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xiāng)阳拍手儿¹
译文:我现在登高时的几分狂妄,恐怕会惹襄阳小儿拍手笑话。
注释:¹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jiǔ--fànzhòngyān

qiánxiánjiǔshīzhūxiāngdòuzhīzhī

liánsòngqíngxiànzhēngshìtáoqiánzuìzhī

绿bìnàisuífēngjǐngbiànhuánghuánéngsuìhán

dēnggāohuíchùkuángduōshǎoxiàoshāxiāngyángpāishǒuér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¹何时了(liǎo)²?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³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注释:¹春花秋月:指季节的更替。²了:了结,完结。³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同:阑)
雕栏玉砌(qì)¹应犹²在,只是朱颜改³。问君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同:阑)
译文: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注释:¹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栏,一作“阑”。砌,台阶。²应犹:一作“依然”。³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⁴君:作者自称。⁵能:或作“都”、“那”、“还”、“却”。⁶几多:多少。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měirén ·chūnhuāqiūyuèshíliǎo

 dài 

chūnhuāqiūyuèshíliǎo wǎngshìzhīduōshǎo xiǎolóuzuóyòudōngfēng guókānhuíshǒuyuèmíngzhōng 
diāolányīngyóuzài zhǐshìzhūyángǎi wènjūnnéngyǒuduōchóu qiàjiāngchūnshuǐxiàngdōngliú  (lántóng lán )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黄头郎,捞拢¹去不归。
译文:黄头郎,摇船外出,久久未归还。
注释:¹捞拢:摇船荡桨。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南浦¹芙蓉影²,愁红³独自垂。
译文:一个荷花般的身影在南面的水边,独自伫立,愁容满面。
注释:¹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人送别之地的习称。²芙蓉影:明言荷花,暗喻临浦送别的少妇的艳美姿容。³愁红:被风雨摧残的花。亦以喻女子的愁容。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水弄湘娥¹(pèi)²,竹啼山露月。
译文:流水潺潺,像拨弄着湘娥的佩环,竹啼生露,月光布满山涧。
注释:¹湘娥:指湘妃。即帝舜二妃娥皇与女英。²佩:系在腰间的玉饰。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玉瑟调青门¹,石云²湿黄葛(gě)³
译文:轻拂玉瑟,弹起《青门》曲,山间的云露把黄色的葛花湿染。
注释:¹青门:曲调名。一说是长安城东南的城门。²石云:山石间通起的云气。古人认为云气萌生于山石中,所以称石为“云根”,云为“石云”。³黄葛:开黄花的葛草。葛之一种。茎皮纤维可织葛布或作造纸原料者。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
沙上蘼(mí)(wú)¹花,秋风已先发。
译文:白色的蘼芜花开满了沙滩,早来的秋风预告着丈夫即将回返。
注释:¹蘼芜:草名,其叶有香气,七、八月间开白花。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好持扫罗荐¹,香出鸳鸯²热。
译文:为迎接亲人,铺扫罗锦褥垫,还急急忙忙把鸳鸯炉里的熏香点燃。
注释:¹罗荐:用丝罗做的垫褥。²鸳鸯:指鸳鸯形的熏香炉。

  这是一首思妇的怨歌。宋代大诗论家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李贺这首《黄头郎》通过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的境遇,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诗的开头两句,“捞拢”一词点出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去不归”表面上只是叙述,但这一“叙述”却包含着幽怨。他成年累月离家在外,引起自己无限的思念。两句诗似脱口而出,又似呼唤远方的丈夫。这样,诗一开头就把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妇形象呈现出来。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在烟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红惨淡的荷花,孤伶伶的,把气氛渲染得那样寂寞凄凉。这凄凉的荷花其实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妇形象的艺术化。丈夫出远门,长久未归,她独自一个人又到了送别丈夫的水边,伫立着,眺望远处的船帆,一张张帆过去了,过去了,却不是自己丈夫的归帆,她只能哀愁伤感地低下头。这花似人,以花写人;这人似花,以人拟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诗人把思妇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动形象地传给了读者。接下去诗人用了一个流泪的典故。娥皇、女英这一传说富有美丽的神话色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幻想。特别是李贺在运用这个典故时突出了声、色两个方面,使这个人们常用的典故和当时的环境十分吻合,有声有色地渲染了环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你看:那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多像是二位妃子赶路时那玉佩碰击的声音;在惨淡的月影中,山间的竹子摇曳着,那竹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像是幽竹的眼泪。这里的月影、水声、幽竹、露珠,把“愁红独自垂”的“芙蓉”衬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妇思念的情怀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诗的第一部分。

  “玉瑟调青门”一句可看作是“青门调玉瑟”的倒装。这里场景变换了,从送别的“南浦”到了“青门”,这中间有时间的跳跃,不是连续性的场面。她算计着时间,自己心爱的丈夫大概要归来了,于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门边守候,盼望丈夫的归来。她时而翘首归途,时而弹瑟以消磨时光;一直到傍晚降临,暮云冉冉而起,把开着黄花之葛藤都沾湿了。在河边沙滩上的蘼芜,开着白白的花,在秋风中摆动。这时候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这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的感情是多么热烈真挚。这一部分里写得亲切动人,除了得力于诗人描绘了这位思妇的两个行动:深情地抱瑟等候于青门外边,在家中扫干净垫荐、焚热香炉;更得力于这六句诗对色彩的点染:青门、黄葛、白云、蘼芜花,交汇成多姿多彩的画面,这就更能突出少妇的感情了。全诗就是这样,由两部分组成:思念、盼归。这两部分前后呼应,构成了哀怨婉转、情感深挚的境界。

huángtóuláng--

huángtóulánglāolǒngguī

nánróngyǐngchóuhóngchuí

shuǐnòngxiāngépèizhúshānyuè

diàoqīngménshíyún湿shīhuáng

shāshànghuāqiūfēngxiān

hǎochísǎoluójiànxiāngchūyuāny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