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故国¹名园久别离²,今朝楚树发南枝³
译文:故乡的名园我们已经离别很久了,今天我在衡山上的梅树向南的已经萌芽。
注释:衡山:湖南境内的大山,又称南岳。新花:指指刚开的梅花。作者原注:“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过了衡山便近犬庾岭。却寄:回寄。 弟:柳宗元没有亲兄弟,这里可能指他的从弟柳宗直、柳宗一。¹故国:指京都长安。²久别离:作者于永贞元年(806年)被迁逐,至元和十年(815年)诏还,历十年时间,故云。³“今朝”句:《白氏六帖·梅部》:“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此用其语,谓早春时节,新花始开。楚树:指衡山 上的梅树。因衡山古属楚地,所以称“楚树”。发南枝:向南的树已萌芽,谓早春时节。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晴天归路好相逐¹,正是峰前回雁时²
译文:在这难得的晴朗春日,我恰好和那些雁群相随北归,回故乡的道路上希望你赶快追上来。
注释:¹相逐:相追随。²“正是”句:《方舆胜览·衡州》:“回雁峰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故名。”又孔安国《尚书》注:“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此句乃扣合衡阳回雁峰、正月雁回时,以切题意。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

  这首诗写作者因见衡山花开而想念久别的故国家园,用衡阳回雁峰故实喻自己与北飞的雁群互相竞逐,表示了归途中心情的急切和喜悦。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此二句诗人从眼前衡山梅树南枝新开的花,自然回想久别的长安家园。以楚树新花象征人生有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柳宗元的故乡有数亩良田,山丘上建有亭台馆舍,池塘与深泽碧水相连,这美好的家园引起了游子的思念。更何况那是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

  以上将蕴藏已久的思归情绪,借早春新花开放表露出来,郁积的愁闷,仿佛豁然开朗。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衡山有回雁峰,传说雁到此即不再南飞,春至又返回。这里运用了回雁峰的故事,实指北归的鸿雁。在这难得的晴朗春日,我恰好和那些雁群相随北归。敦促弟弟也快点启程,由于心情好,就觉得天气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归,多好的兆头。

  末句以眼前景物作结,雁能传送书信,更点出“寄”弟之意,可谓余音袅袅,情绪开朗,表现了归途中心情的急切和喜悦,也体现了在贬永期间与之相依为命的兄弟情深。

  全诗即景生情,温馨脉脉,相邀相约,尽在物物之中。京都名园,令人神往;春和景明,楚树南枝;晴天归梓,载欣载奔;南雁北返,峰前成阵。这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是心灵的洞察,是寄意的心旌。羡雁阵比翼相逐,恨故国返而不得。深婉蕴藉,期待有嘉。

参考资料:
1、 (唐)柳宗元著. 柳宗元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147.
2、 张海鸥编著. 唐名家诗导读[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04.
3、 吕国康著. 柳宗元评说[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254.
4、 自刘万煌编著. 柳宗元诗文选[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11.

guòhéngshānjiànxīnhuākāiquè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guómíngyuánjiǔbié jīnzhāochǔshùnánzhī 
qíngtiānguīhǎoxiāngzhú zhèngshìfēngqiánhuíyànsh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故乡的名园我们已经离别很久了,今天我在衡山上的梅树向南的已经萌芽。

在这难得的晴朗春日,我恰好和那些雁群相随北归,回故乡的道路上希望你赶快追上来。

注释

衡山:湖南境内的大山,又称南岳。新花:指指刚开的梅花。作者原注:“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过了衡山便近犬庾岭。却寄:回寄。 弟:柳宗元没有亲兄弟,这里可能指他的从弟柳宗直、柳宗一。

故国:指京都长安。

久别离:作者于永贞元年(806年)被迁逐,至元和十年(815年)诏还,历十年时间,故云。

“今朝”句:《白氏六帖·梅部》:“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此用其语,谓早春时节,新花始开。楚树:指衡山 上的梅树。因衡山古属楚地,所以称“楚树”。发南枝:向南的树已萌芽,谓早春时节。

相逐:相追随。

“正是”句:《方舆胜览·衡州》:“回雁峰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故名。”又孔安国《尚书》注:“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此句乃扣合衡阳回雁峰、正月雁回时,以切题意。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十二月,朝廷诏征被贬的柳宗元刘禹锡等入京。柳宗元在永州接到诏命,便立刻动身,在过衡山时,写了这首诗寄给从弟柳宗直、柳宗一。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及其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3.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因见衡山花开而想念久别北故国家园,用衡阳回出峰故实喻自己与北飞北出群互相竞逐,表示了归途中心情北急切和喜悦。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此二句诗人从眼前衡山梅树南枝实开北花,自然回想久别北长安家园。以楚树实花象征人生有了实北机遇、实北希望。柳宗元北故乡有数亩良田,山丘上建有亭台馆舍,池塘与深泽碧水相连,这美好北家园引起了游子北思念。更何况那是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和抱负北地方。

  以上将蕴藏已久北思归情绪,借早春实花开放表露出来,郁积北愁闷,仿佛豁然开朗。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出时”。衡山有回出峰,传说出到此即不再南飞,春至又返回。这里运用了回出峰北故事,实指北归北鸿出。在这难得北晴朗春日,我恰好和那些出群相随北归。敦促弟弟也快点启程,由于心情好,就觉得天气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出北归,多好北兆头。

  末句以眼前景物作结,出能传送书信,更点出“寄”弟之意,可谓余音袅袅,情绪开朗,表现了归途中心情北急切和喜悦,也体现了在贬永期间与之相依为命北兄弟情深。

  全诗即景生情,温馨脉脉,相邀相约,尽在物物之中。京都名园,令人神往;春和景明,楚树南枝;晴天归梓,载欣载奔;南出北返,峰前成阵。这一派朝气蓬勃北景象,是心灵北洞察,是寄意北心旌。羡出阵比翼相逐,恨故国返而不得。深婉蕴藉,期待有嘉。

参考资料:
1、 (唐)柳宗元著. 柳宗元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147.
2、 张海鸥编著. 唐名家诗导读[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04.
3、 吕国康著. 柳宗元评说[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254.
4、 自刘万煌编著. 柳宗元诗文选[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11.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 2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¹,狐裘黄黄²。其容³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译文:当日京都的人士,穿着狐裘毛色黄。他们仪容没改变,说话出口就成章。回到西周旧都城,引得万民仰首望。
注释:¹都人士:京都人士,大约指当时京城贵族。一说“都人”即“美人”。²黄黄:形容狐裘之毛色。³容:仪容风度。⁴章:言谈有文采。⁵望:仰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台笠¹(zī)(cuō)²。彼君子女,绸直³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yuè)
译文:当日京都的人士,头戴草笠丝带飘。娴雅端庄君子女,稠密头发如丝绦。不见往日的景象,心里郁闷又苦恼。
注释:¹台笠:苔草编成的草帽。台,通“苔”,莎草,可制蓑笠。²缁撮:黑布制成的束发小帽。³绸直:头发稠密而直。绸,通“稠”。⁴如发:她们的头发。犹言“乃发”,乃犹“其”。⁵说:同“悦”。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充耳¹(xiù)²³。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yùn)
译文:当日京都的人士,塞耳晶莹真漂亮。娴雅端庄君子女,人称尹吉好姑娘。不见往日的景象,心中郁郁实难忘。
注释:¹充耳:又名瑱(tiàn),塞耳,古人冠冕上玉石制成的垂在两侧的装饰物。²琇:一种宝石。³实:言琇之晶莹可爱。⁴尹吉:名叫尹吉的姑娘。一说尹和吉是当时的两个贵族大姓。⁵苑结:即郁结,指心中忧闷、抑郁。苑,一本作“菀(yùn)”。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彼都人士,垂带¹而厉²。彼君子女,卷(quán)³如虿(chài)。我不见兮,言从之
译文:当日京都的人士,丝绦下垂身边飘。娴雅端庄君子女,卷发犹如蝎尾翘。不见往日的景象,跟随他们身后瞧。
注释:¹垂带:腰间所系下垂之带。²厉:通“裂”,即系腰的丝带垂下来。³卷发:蜷曲的头发。⁴虿: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此形容向上卷翘的发式。⁵言:语气词,有“于焉”之意。⁶从之:因之。⁷迈:旧训“行”,此言愿从之行。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yú)¹。我不见兮,云何盱(xū)²矣。
译文:不是故意垂丝带,丝带本来有余长。不是故意卷曲发,头发本来向上扬。不见往日的景象,心情怎能不忧伤。
注释:¹旟:扬,上翘貌。²盱:“吁”之假借,忧伤。

  此诗共三十句,按毛诗的分法,分为五章,每章六句。全诗皆用赋法,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浓烈的感情内容。

  第一章开头便以“彼都人士”仿佛是称呼又像是叙述的句子,同时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彼”字,浸透了诗人的物换之慨,星移之叹。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位饱经乱离之苦的老人正在用略显苍老的声音告诉后人:“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啊……”“狐裘黄黄”是衣着,“其容不改”是容止,“出言有章”是言语,无论哪个方面都雍容典雅,合乎礼仪。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是如此可观可赏,言外之意便是如今见到的这些人物,皆不可同日而语了。“行归于周,万民所望”,重新回到昔日的周都是人心所向,而人们更为向往的是民生的安定,礼仪的复归和时代的昌隆。

  虽然“彼都人士”衣着、容止和言语都有可赞叹之处,但最为直观且可视作礼仪标志的则是衣服之美,因此以下各章多层次不厌其详地描写昔日京都人士服饰的华美有节,仪容的典雅可观。

  第二、三两章叙说的是彼时彼地具有典型性的男女贵族人物的形象,草笠和青布冠是男子的典型头饰,而密密直直的头发则是女子的典型特征。耳朵上的宝石饰物更是不失贵族气派。要问他们是何许人,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尹氏和吉氏。此时这一切都不可得见,不能不令人忧郁愁懑。

  愈是忧郁愁懑愈是难以忘怀昔日的人物典章,那个时候他们衣带下垂两边飘荡,卷发上翘如蝎尾上冲,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合乎当时审美眼光和礼仪制度的精心设计。

  当然,从表现手法方面看,全诗无一笔描写今日人物形容,而是处处落笔于昔日京都男女的衣饰仪态之美,从而使今昔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准确而深沉地传递出诗人不堪昔盛今衰的主观感受。这是其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诗人用如此多的篇幅渲染昔日都城男女的仪容之美,意在体现周王朝当年的繁荣昌盛,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正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后,在新旧制度的转换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所谓昔日的“仪容之美”,今日的“礼崩乐坏”都是不能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旧式人物不可避免的历史的悲哀。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5-498

rénshì

míng xiānqín 

rénshì qiúhuánghuáng rónggǎi chūyányǒuzhāng xíngguīzhōu wànmínsuǒwàng 

rénshì táicuō jūn chóuzhí jiàn xīnyuè 

rénshì chōngěrxiùshí jūn wèizhīyǐn jiàn xīnyùnjié 

rénshì chuídàiér jūn quánchài jiàn yáncóngzhīmài 

fěichuízhī dàiyǒu fěiquánzhī yǒu jiàn yún 

浮云吐明月,流影玉阶阴。
浮云吐明月,流影¹玉阶(jiē)阴。
译文:薄薄的云彩,飘浮在星空,把月亮遮住,又吐了出来;月光流动着,在我洁净的阶前,投下了一片阴影。
注释:夜夜曲:属乐府杂曲歌辞,多描写思妇怨女的情怀。¹流影:形容月光清柔流动。
千里虽共照,安知夜夜心?
千里虽共照,安知夜夜心?
译文:我与你分隔千里,明月照着我,也照着你,明月啊,你又怎知道,我每夜思恋的心情?

  夜色沉沉,明月皎皎,透进了窗户,女子满腹牢愁,无法排遣,只好把目光投向空中的月亮。她看的时间很长,品味得很细,只见到一片浮云遮没了月亮,云飘过去了,月亮又露了出来;月光的影子,洒在窗前阶上,移动着。前两句是借月写人。中国古代的宫怨、闺思诗总喜欢写月亮,似乎唯有月亮,才能理解与陪伴孤凄的女子,才能衬托女子思夫的苦思,如李白的《长门怨》说:“夜悬明镜秋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这首诗也信手拈出望月,来写女子心理。诗在写月时,又把笔墨凝聚在写云上。一个“吐”字用得很形象,杜甫诗有“四更山吐月”(《月》)句,写月亮从山后出现,欧阳修演化成从云中穿出,更使人感到新鲜,下句写月影也恰到好处。这就是传统的“烘云托月”法,云写得越好,月亮也就越有神采。

  三、四句具体写怀人。自谢庄《月赋》写出“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名句后,用望月写怀人的作品大致都写人虽然分隔千里万里,但同在这明月照耀下,彼此思念的心意相同。如唐钱起《裴迪书斋望月》:“今夕遥天末,清辉几处愁。”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这些,也就是后来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欧阳修这首诗在写月后,故作转折,翻过一层,说这明月虽然照着相隔千里的我们,可你又何曾知道我每夜思念恋人的心;所思念的人,虽然同在月光照耀之下,又是否知道我的心呢?于是把思念之情更加深了一层,由一夜扩展到夜夜,同时把所思之人别离长久、没有音信的事也隐括其中,由爱、由思又透出了几分怨来。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1-32

--ōuyángxiū

yúnmíngyuèliúyǐngjiēyīn

qiānsuīgòngzhàoānzhīxīn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
方舟¹戏长水,湛(zhàn)(dàn)²自浮沉³
译文:两船并排着在水上飘,水涌船动忽低又忽高。
注释:¹方舟:两船并在一起。²湛澹:河水波动的样子。³浮沉: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弦歌¹发中流²,悲响有馀(yú)³
译文:船上响起阵阵弹唱声,悲哀的乐声久久不消。
注释:¹弦歌:和着琴弦伴奏索唱的歌。²中流:河流中间。³悲响有馀音:歌声婉转动人,令人难忘,似乎久久响彻耳际。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音声入君怀,凄怆¹伤人心。
译文:歌声传到了你的身旁,凄恻痛怆叫你把泪掉。
注释:¹凄怆:悲伤。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译文:你伤心时竟是在想谁?我很愿与你如漆似胶。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愿为晨风¹鸟,双飞翔北林。
译文:希望我们都变晨风鸟,双飞双宿在北林树梢。
注释:¹晨风:鸟名。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日日深杯酒满,朝(zhāo)¹小圃(pǔ)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ài)
译文:每天把大酒杯倒满酒,终日在鲜花盛开的小花圃里喝醉。自己唱歌自己跳舞,自己乐得开怀大笑,最令人高兴的是没有牵挂没有羁绊。
注释:¹朝朝:天天;每天。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版本一)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译文:一生中能有几回短暂的美丽的梦,多少奇人异士都不免归到黄泉。人生不用计较太多,只要把现在的欢乐时光过好就行了。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版本二)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版本二)

  这首词写作者晚年以诗、酒花为乐事的闲淡生活,用语浅自而意味悠远,流露出一种闲旷的情调。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起首两句写出词人终日醉饮花前的生活。深杯酒满见得饮兴之酣畅,小圃花开点出居处之雅致。无一字及人,而人的精神风貌已隐然可见。这正是借物写人之法的妙用。“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抒情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出现了。三个“自”隔字重叠,着力突出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神态,自然地带出“无拘无碍”一句。

  整个上片洋溢着轻松自适的情致,行文亦畅达流转,宛若一曲悦耳的牧歌。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既敞露心怀,又避免给人以浅显平直之感。

  至下片文情陡变,两个对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认识,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几场短暂春梦杂沓无序的联缀,无论怎样的奇士贤才都终究不免归于黄泉。这是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之后的感喟,无疑含有消极的虚无意识。此词写作时代大致正忠良屈死而奸佞当道之时,“黄泉”(“红尘”)句也隐含着深深的悲愤之情。

  这时,朱敦儒那种壮怀远抱已被消蚀殆尽了,字里行间仍存苦怀,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他自以为看破了红尘,不复希冀有所作为,把一切都交付给那变幻莫测的命运去主宰,自己“不须计较与安排”,只要“领取而今现在”,求得片时欢乐也就心满意足了。

  末句不啻是对上片所描述的闲逸自得生活之底蕴的概括和揭示。这句在结构上也是有力的收束。上片写景叙事,下片议论感叹,有情景相生、借景达情之妙。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韵味天成的小词,语意俱佳。

西jiāngyuè ·shēnbēijiǔmǎn

zhūdūn sòngdài 

shēnbēijiǔmǎn zhāozhāoxiǎohuākāi kāihuái怀 shùài 
qīngshǐfānchūnmèng huángquánduōshǎocái jiàoānpái lǐngérjīnxiànzài  bǎnběn 

shēnbēijiǔmǎn zhāozhāoxiǎohuākāi kāihuái怀 qiěài 
qīngshǐfānchūnmèng hóngchénduōshǎocái jiàoānpái lǐngérjīnxiànzài  bǎnběnèr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遥夜何漫漫¹,空歌白石烂²
译文:长夜何其漫漫,徒然高歌着《白石烂》。
注释:¹漫漫:一作“时旦”。²白石烂:古诗《饭牛歌》之一歌辞中语。谓山石洁白耀眼。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宁戚¹未匡齐,陈平²终佐汉。
译文:宁戚未做齐臣时是个商贩,陈平最终作了汉朝大官。
注释:¹宁戚:春秋时期齐国大臣。²陈平:西汉大臣。
欃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chán)¹扫河洛,直割鸿沟²半。
译文:彗星横扫河洛地区,想以鸿沟为界把天下分成两半。
注释:¹欃枪: 彗星名。²鸿沟:古运河名。在今河南省。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历数¹方未迁,云雷屡(lǚ)多难。
译文:大唐气数未尽,眼下还多灾多难。
注释:¹历数:犹历法。云雷:用《周易·屯卦》义,其卦以震遇坎,故取象云雷。其义以乾坤始交而遇险难,故名屯。屯,难也。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天人秉旄(máo)(yuè)¹,虎竹²光藩(fān)³
译文:永王执掌着节旄,兵符在手是国家的靠山。
注释:¹秉旄钺:借指掌握兵权。《魏略》:邯郸淳诣临淄侯植,归,对其所知叹植之才,以为天人。²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³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侍笔黄金台¹,传觞(shāng)青玉案。
译文:我为他起草文书如登上黄金台,美酒满杯佳肴满案。
注释:¹黄金台:燕昭王所建,用以召徕四方贤才。这里用以表示自己是受永王之召而入幕的。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¹
译文:并非因为秋风已起,我早有归山之念。
注释:¹“不因”二句:用张翰典故。张翰为齐王冏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主将动谗疑¹,王师忽离叛。
译文:主将之间互相猜疑,永王的大军忽然离散。
注释:¹谗疑:诽谤猜疑。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自来白沙上¹,鼓噪²丹阳岸。
译文:自从来到白沙洲上,丹阳岸边鼓噪而行。
注释:¹自来白沙上:一作“兵罗沧海上”。²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丹阳:按《唐书·地理志》,江南东道润州,又谓之丹阳郡,领丹徒、丹阳、金坛、延陵四县。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宾御¹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译文:宾客卫士如浮云,闻风各自消散。
注释:¹宾御:宾客和驭手。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
舟中指可掬(jū)¹,城上骸(hái)争爨(cuàn)²
译文:城上被砍断的手指可捧,城上用人骨烧饭。
注释:¹可掬:可以用手捧住。²爨:烧火做饭。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¹
译文:匆匆逃出关隘,进退维谷没有成算。
注释:¹“草草”二句:《魏书·陆真传》:东平王道符反于长安,杀雍州刺史鱼元明,关中草草。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南奔剧星火,北寇¹无涯畔。
译文:形势紧急南奔,北兵势大无边无沿。
注释:¹北寇:指安禄山叛军。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译文:环顾没有七宝鞭可留,道边把追兵拖延。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太白¹夜食昴(mǎo)²,长虹日中贯。
译文:太白星夜里吞昴,大白天长虹又把日贯。
注释:¹太白:星宿名,即太白金星。²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长虹日中贯:即长虹贯日,古时认为这是种预示人间将遇灾祸的天象。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秦赵兴天兵¹,茫茫九州乱。
译文:秦赵相战兄弟相争,茫茫天下从此大乱。
注释:¹“秦赵”句:喻李亨、李璘兄弟交兵。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tì)¹言。
译文:幸遇明主知遇之恩,仰慕祖逖当年的誓言。
注释:¹祖逖:东晋名将。曾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身份进行北伐,所部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进封镇西将军。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过江誓流水¹,志在清中原。
译文:过江时对着流水发誓,此去定要恢复中原。
注释:¹“过江”句:用祖逖中流立誓之事。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拔剑击前柱,悲歌¹难重论。
译文:拔剑砍向前面的柱子,悲歌不已难以重言。
注释:¹悲歌:悲壮地歌唱。

  全诗以抚时念危、忧国伤乱为主脉,共分三个层次,在叙述自己入幕前后的经历中,表露了作者孜孜不倦的思想追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自有思归叹”,写诗人渴望从政匡济的夙志,和成为永王幕宾之后动摇不定的思绪。李白生活的年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阶段。唐帝国的昌盛繁荣催发他产生了高度的自信力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凭借个人的才能,他选择了不同于一般士子通过科考做官的道路,力求由隐而仕,走“终南捷径”。他的希望与日趋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天宝年间,长安三载的为宦生活使他目睹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与凶残,体会到政治迫害的冷酷无情。他带着痛苦的精神创伤和全身避祸的念头再度南北漫游,以寻求新的出路。然而,个人的不幸没能完全冷却他的报国热情,“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火焰仍在胸中燃烧。作品开篇寥寥四句,便把诗人这种复杂微妙的心态,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宁戚、陈平是历史上齐桓公和刘邦的辅弼大臣,对安邦治国皆有所建树。不过宁戚未仕之前,为待明君而辅甘愿隐遁山林,以“饭牛”为业,自得其乐。陈平求官之后,几易其主,先投魏王咎做太仆,后从项羽入关征战,均因难展襟抱又依刘邦,终算找到了满意的归宿。李白借典咏志,委婉吐情。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浪迹天涯也不忘怀国运民生,一旦遇到明主就能为之筹谋献策,实现经世济民的伟抱。安史叛乱,国难当头,身为一介布衣的诗人始终在密切地关注着时局的变化。“欃枪”四句诗人以古代星象、八卦之学发表了对形势的看法。他认为,中原上空出现了慧星,它的长尾横贯河北、河南之区。这恰是安禄山叛军铁蹄蹂躏广大北方,割据两河大半土地,进行称雄作乱的标记。尽管帝国江山遇到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天道没有变,国祚不可摇撼。这里,读者透过天人感应神密色彩的薄雾,足可领悟到诗人忧国的焦虑,对复兴的渴望。基于此,即不难理解和评价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的事情。璘是玄宗第十六子,他奉乃父于逃蜀途中所下“制置”之诏,以抗战平乱为号召,大张旗鼓经营长江流域。当其水师开赴九江,栖身庐山的李白,在“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的邀请下,出于“为君谈笑静胡沙”之志,于是下山充任幕佐。诗歌“天人”二句就流露出欢欣鼓舞、乐观自豪的情绪。“天人”指永王璘。李白相信,这位光彩照人的大王充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仗钺秉旄,发号施令,指挥三军,便能给统辖之地带来“春日遥看五色光”(《永王东巡歌》其三)的希望,让人久盼的太平景象指日可待了。“侍笔”两句写诗人初做幕僚的得意之态。他受到永王的礼遇,博得府主的厚爱,不能不感恩图报。他的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把自己赴永王军宴视为“如登黄金台”,感到很荣耀。他激励同僚:“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功成身退是李白的人生追求,他来永王幕府也不例外。可是没汉久他的思想出现了新的矛盾,“不因”二句是问题的明证。导致他思想转变的根由是什么恐怕一时难以定评。就斗争形势考查,永王奉诏赴镇是在玄宗得知太子李亨即位灵武之前,待玄宗禅位,永王至江陵召募数万将土之后,肃宗与永王的冲突才逐渐公开化。李白对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缺乏了解,以为“永王正月(肃宗至德二年)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随着肃宗兄弟斗争的激化,李白看清了问题的真象,他不愿违背下山报国的初衷,打算退隐,这是含情入理的。当然也不排斥另说,认为永王辟聘李白仅为笼络人心,而非用其经纶之才。不然,李白入幕不久就不会产生“徒尘黍幕府,终无能为”(《与贾少公书》)的叹息。不管哪种因素起作用,归根到底还是统治者的昏聩自私葬送了诗人,使他不能为惨遭祸辱的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忠爱。

  自“主将动谗疑”到“留连道傍玩”为第二层,描述永王所部分崩离析的见闻,反映了诗人忧惧、迷茫的心境。“主将”两句是这层诗意的简括,点出了永王军队溃败的首要原因是主将狐疑猜忌,各怀异志。肃宗懂得,其弟占据东南要地,控制江淮租赋,如果羽翼丰满,必成心腹之患。因此,当永王拒绝听从他的归蜀之命的时候,则开始着手部署了翦除之计。李璘觉查后,战幕拉开,而其部下将帅因反内战却首议退路。《新唐书》本传载:“(季)广深知事不集,谓诸将曰:‘与公等从王,岂欲反耶?上皇播迁,道路不通,而诸子无贤于王者。如总江淮锐兵,长驱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挂叛逆,如后世何?……于是,(浑)惟明奔江宁,冯季康奔白沙,(季)广琛以兵六千奔广陵”。季、浑、冯是永王军的主将,璘曾派季去攻打广陵采访使李成式,派浑去袭击吴郡采访使李希言。结果双方未及较量,永王营垒不攻自散。弹指之间,李璘所部变成了势单力薄的孤军困旅。诗中“自来”六句是用具体事例描述永王军到处埃打,宾幕窜逃,溃不成军的情景。这里运笔老健精练,叙事兼带描状,灵活善变,只取几个镜头就把宏大的的空间,纷扰的战局,绘声绘形地浮现纸上。诗人先用“鼓噪”一词,活画出永王部队在转移中的情态,即军纪涣散,士气沮丧,吵吵嚷嚷。一群乌合之众拥向丹阳。这样的武装群体不仅战斗力丧失,连军心都很难维系。然后,诗歌又以“如浮云”、“从风散”在上下句之间复迭比喻永王的随从潜溜暗逃、土崩瓦解的局面。这样写法可谓取境真朴,神貌俱似,令人浮想联翩。据史料记载,永王的军队在丹阳一带受到地方势力的重创之后,便奔向鄱阳,企图逃往岭南。所以王琦《李太白全集》关于此句诗做了下面的说明:“璘与(李)成式将赵侃战新丰而败,非水战也。璘至鄱阳郡,司马陶备闭城拒之,璘怒,命焚其城,非久攻也。其曰:‘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甚言其挠败之形有若此耳。”永王一败涂地,大局不可逆转,这对具有风云之心的李白来说,是无比的忧愤和失望。“草草”六句写仓皇南奔的狼狈相,叙事中糅入抒情,诗人心迹闪灼于字里行间。败兵逃命急如星火,唯恐追及丧生,不敢稍有停歇。诗人被裹挟在溃军里边,也和众人一样,懵头转向,对未来前途茫然无知。尤为困扰诗人的是,安史叛军还在广阔的中原横行,穷凶极恶地迫害天下同胞。此时,正需要有志之士奋起抗战,而自己反倒成了一个亡命徒,那平叛安民的宿愿一下子竟变得十分遥远,这又平添了诗人的无限慌恐和不安。诗句“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中的“北寇”一词,是把握诗人精神境界的钥匙,它应和“三川北虎乱如麻”(《永王东巡歌》其二)里的“北虏”同义,皆指安史敌军。诗人憎恶统治集团自相残杀,也不甘心充当内战的牺牲品。诗人运用一则历史故事表白了这层心思:《晋书·明帝纪》说,王敦阴谋起兵做乱,明帝得知消息,乘骏马微行察王敦营垒,刚离去,就被军士查觉。王敦立刻下令追赶,明帝逃离途中有马遗粪,为麻痹追者,便用冷水灌粪。又见旅馆前有位卖食的老太婆,于是给她一把七宝鞭,叮嘱她说:“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过一会儿,追者赶到,问老太婆,她回答:“去已远矣”,并拿出马鞭给他们看。追者传看把玩,逗留许久。又见马粪已冷,相信明帝远去无疑,因之,驻马停追。诗人也希望能够在肃宗兄弟的混战中活下来,留得血肉之躯,为平息安史叛乱,重整河山的伟业尽自己的责任。此处,诗笔随着空间场景的推移,流驰不居,从摄录永王部队败北惨状转写自己的心态,以引出下面直吐胸臆。

  全篇最后一层,写诗人报效祖国的意志和决心,及其大志未遂的悲愤。这一层如通首诗的聚光点,展现了李白灵魂的光辉。其情词激楚,慷慨磊落,诗人的风采节概如在眼前。古时有一种传说,认为人的精诚之气上达于天,就会出现长虹贯日,太白食昴之类的天象。诗中“太白”二句采用夸张手法,形容自己怀有一团爱国的赤诚和喷吐进发的救亡热情。这类虚说虽属浪漫,却富有诗意。它与“秦赵”两句构成了内蕴丰富的隐喻世界,宣达了诗人有口难言的复杂心理。“秦赵”的诠释依照郭沫若的看法是:“《史记·赵世家》云:‘赵之先与秦共祖’。中衍之后飞廉有子二人,其一日恶来,其后为秦:恶来弟日季胜,其后为赵。故秦与赵乃兄弟之国。”而李白以“秦指肃宗集团,赵则喻永王军势”。由此推断,在北寇气焰嚣张,国家岌岌可危,百姓不遑安处的非常时期,肃宗兄弟非但不能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反而丢开民族的敌人于不顾,干戈相见,殃及爱国的兵民,这不能不叫人痛裂心肺。作品从“感遇”至煞尾六句,诗人抒发了如怒涛奔涌似的感情。李白之所以弃隐出世跟随永王,确“因天下乱离,四方云扰,欲得一试其用,以扩清中原,如祖逖,非敢有逆志”(王琦语)。对此,诗人扪心自问亦无愧色,其忠肝义胆冰清玉洁,生死不渝。可惜,诗人不仅壮志成空,而且成了从王为乱的逆臣。真是出师未捷名先毁,世人终难信高洁。这样的耻辱、这样的冤枉,更是无法向人评说。诗人拔剑击柱,凄怆悲歌。在这沉雄豪迈的诗句中表现了一颗洁美的心灵和黑暗的现实在剧烈的撞冲,仿佛奋斗一生、挣扎一生、苦闷一生的悲剧主人公在呼号。诗歌结尾如重锤擂鼓,沉着有力,饶有余音。

  李白诗汉以主观抒情为主,即使在那些叙事性较强的篇章里,也往往是借客观事物勾动胸中的感情狂澜,将它化为峥嵘骏发的艺术形象。比较而言,这首《南奔书怀》在整体谋篇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全诗结构是由两条意脉交结而成。一是写作者个人的理想,此线顺贯整个篇章,首尾遥应,展现了诗人终生萦怀心际的精神支柱;另是写永王军势兴而转败的过程。这条线因事而显,反映了作品基本情节发展的概貌。两线勾连,各有分工,前者重在抒情,后者以叙事为主,互相转合,不枝不蔓,形成条理有序的完整、严密的诗篇。这种构思自有它的妙处。一来可以把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让其生姿动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独自的人格美。二来能够避免长篇古体诗因一味写事而沉闷,或笔笔写情而空洞。如此诗两者相参,以情驭事,由事生情,和谐统一,才会有助于加强诗歌的张力。

  其次,此篇使事较汉,几乎句不离典,用走马观花的方式去阅读,不易理出头绪。但不可因此就得出萧士赟那样的结论:“此篇用事偏枯,句意倒杂,决非太白之作。”公允地讲,李白作诗特别善于在联想的天地里驰骋笔锋,纵横无阻,也喜欢借助神话、历史故事进行抒情、议论,剖白自己内心世界。此作用典特征也与之相关。不过,诗人是在遭逢不白之冤,身家性命吉凶未卜的情势下创作这首诗歌的,其复杂心境,深隐苦衷都不宜直说,说亦难罄。只好把典实、传说化为诗中的意象,将它们连为一气,曲曲道出满腔的忠愤感激之情。这样,也为诗歌带来了浑化蕴藉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09-91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