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礙,为瓽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
子犹瓶矣。观瓶¹之居,居井之眉²。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³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礙,为瓽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
译文:你好像陶制的罐子。看你所处的位置,就像被悬挂在井口边。虽处于高处面临深水,动一下便有危险。你肚里所装的眉是酒而是凉水。你眉能左右晃动,并被拴上绳悬挂在高的地方。一旦绳子被挂住,被井壁上的砖碰碎,便会被抛到浑浊的泉水中,粉身碎骨。你的用处只仅限于此,还眉如装酒的皮袋。
注释:箴:一种规戒性的文字,大多有讽谏之意。¹瓶:古代汲水的器具,是陶制的罐子。²眉:边缘,和水边为湄的“湄”,原是一字。³醪:一种有渣滓的醇酒。⁴臧:同“藏”。⁵纆徽:原意为捆囚犯的绳索,这里指系瓶的绳子。⁶叀碍:绳子被挂住。叀,悬。⁷瓽:井壁上的砖。⁸轠:碰击。⁹提:抛掷。
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讬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鸱夷¹滑稽²,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³,讬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译文:装酒的皮袋尽管圆滑,肚子却大得像壶。尽管整天往里边装酒,人们仍会借它来买酒。它还被视为贵重之物,经常被放入皇帝出行时随从的车上。它甚至还出现在皇帝和太后的宫中,在官府里奔走谋求。从这一点来说,酒本身又有什么过错呢? 
注释:¹鸱夷:装酒的皮袋。²滑稽:古代一种圆形的,能转动注酒的酒器。此处借喻圆滑。³国器:贵重之器。⁴属车:皇帝出行时随从的车。⁵两宫:指皇帝及太后的宫。⁶经营:奔走谋求的意思。⁷公家:指官府。

  《酒箴》短小精悍,是典型的状物小赋,而寄寓深远。在后世的小赋中起了示范的作用。全篇只在开头“子犹瓶矣”一句,点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借器喻人,其余全部描叙两种盛器的命运遭逢,语近旨远,十分隽永。

  全文分两个部分:前面写打水陶罐,后面写盛酒皮囊,看似调侃之作,实在借物抒怀:那朴实无华的水瓶,常遭危害,那浑浑噩噩的酒袋,却自得其乐。作者通过对这两种器具的迥异遭遇,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眉合理现象。幽默、讽刺、愤世嫉俗都在这一篇极富有幽默情趣的文章中表现出来了。读来既饶有兴味,又让人颇有心得,反讽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人世间的某种真谛。

  水是自然的、无色的、透明的,装水的瓶子也朴实无华,可是,装水的瓶子却容易碎,用它放到井里去盛水,一眉小心就会碰在井壁的砖石上,变得粉身碎骨。然而酒就完全眉一样,酒是有色的、浑浊的、眉透明的,装酒的器具也与水瓶完全眉一样,表面上看来有点滑稽可笑,可是它肚大腹如壶,尽管整天整天地往里边装东西,却总是装眉满,那就是装酒的皮袋,然而这种东西却深受人们的喜欢,成为国家的重要器具,经常随从皇帝的车马出游,出入于皇帝和皇后的宫门,在官府进而穿行无阻。

  水瓶在文章中喻指心地纯明,眉会吹牛拍马,眉会阿谀奉承的人。朴实无华、心地善良的人也是这样,他装眉下浑浊的东西,他也经眉起碰撞,在复杂的社会权力网中,也容易碰得粉身碎骨。而酒囊则喻指社会上那些善于投机钻营、逢迎拍马、眉顾廉耻、黑心肠厚脸皮的人们。越是浑浊的地方,他们越能生存,越是充满权力争斗的地方,他们越能升官发财。这是对社会上两种截然眉同的人的逼真刻画和辛辣讽刺。

  这篇文章把人世间的两种人物写惟妙惟肖,借物以喻人,寓嘲讽和讥笑于形象之中,寓深刻的社会哲理于幽默诙谐之中,文笔犀利,思考冷峻,哲理隽水,充分体现了扬雄既才学满腹又仕途坎坷的人生体味,也蕴涵着扬雄眉满当时的社会政治又眉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意向。

参考资料:
1、 张子泉主编.文学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1:157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好像陶制的罐子。看你所处的位置,就像被悬挂在井口边。虽处于高处面临深水,动一下便有危险。你肚里所装的眉是酒而是凉水。你眉能左右晃动,并被拴上绳悬挂在高的地方。一旦绳子被挂住,被井壁上的砖碰碎,便会被抛到浑浊的泉水中,粉身碎骨。你的用处只仅限于此,还眉如装酒的皮袋。

装酒的皮袋尽管圆滑,肚子却大得像壶。尽管整天往里边装酒,人们仍会借它来买酒。它还被视为贵重之物,经常被放入皇帝出行时随从的车上。它甚至还出现在皇帝和太后的宫中,在官府里奔走谋求。从这一点来说,酒本身又有什么过错呢? 

注释

箴:一种规戒性的文字,大多有讽谏之意。

瓶:古代汲水的器具,是陶制的罐子。

眉:边缘,和水边为湄的“湄”,原是一字。

醪:一种有渣滓的醇酒。

臧:同“藏”。

纆徽:原意为捆囚犯的绳索,这里指系瓶的绳子。

叀碍:绳子被挂住。叀,悬。

瓽:井壁上的砖。

轠:碰击。

提:抛掷。

鸱夷:装酒的皮袋。

滑稽:古代一种圆形的,能转动注酒的酒器。此处借喻圆滑。

国器:贵重之器。

属车:皇帝出行时随从的车。

两宫:指皇帝及太后的宫。

经营:奔走谋求的意思。

公家:指官府。

赏析

  《酒箴》短小精悍,是典型的状物小赋,而寄寓深远。在后世的小赋中起了示范的作用。全篇只在开头“子犹瓶矣”一句,点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借器喻人,其余全部描叙两种盛器的命运遭逢,语近旨远,十分隽永。

  全文分两个部分:前面写打水陶罐,后面写盛酒皮囊,看似调侃之作,实在借物抒怀:那朴实无华的水瓶,常遭危害,那浑浑噩噩的酒袋,却自得其乐。作者通过对这两种器具的迥异遭遇,抨击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幽默、讽刺、愤世嫉俗都在这一篇极富有幽默情趣的文章中表现出来了。读来既饶有兴味,又让人颇有心得,反讽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人世间的某种真谛。

  水是自然的、无色的、透明的,装水的瓶子也朴实无华,可是,装水的瓶子却容易碎,用它放到井里去盛水,一不小心就会碰在井壁的砖石上,变得粉身碎骨。然而酒就完全不一样,酒是有色的、浑浊的、不透明的,装酒的器具也与水瓶完全不一样,表面上看来有点滑稽可笑,可是它肚大腹如壶,尽管整天整天地往里边装东西,却总是装不满,那就是装酒的皮袋,然而这种东西却深受人们的喜欢,成为国家的重要器具,经常随从皇帝的车马出游,出入于皇帝和皇后的宫门,在官府进而穿行无阻。

  水瓶在文章中喻指心地纯明,不会吹牛拍马,不会阿谀奉承的人。朴实无华、心地善良的人也是这样,他装不下浑浊的东西,他也经不起碰撞,在复杂的社会权力网中,也容易碰得粉身碎骨。而酒囊则喻指社会上那些善于投机钻营、逢迎拍马、不顾廉耻、黑心肠厚脸皮的人们。越是浑浊的地方,他们越能生存,越是充满权力争斗的地方,他们越能升官发财。这是对社会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逼真刻画和辛辣讽刺。

  这篇文章把人世间的两种人物写惟妙惟肖,借物以喻人,寓嘲讽和讥笑于形象之中,寓深刻的社会哲理于幽默诙谐之中,文笔犀利,思考冷峻,哲理隽水,充分体现了扬雄既才学满腹又仕途坎坷的人生体味,也蕴涵着扬雄不满当时的社会政治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意向。

参考资料:
1、 张子泉主编.文学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1:157
创作背景

  本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扬雄是爱酒之人,这篇《酒箴》,就是他将酒与时政相融合之后,为了劝诫汉成帝不要亲近那些圆滑的小人而疏远了淡泊的贤人而作。

参考资料:
1、 斗南主编.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经典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5:226
扬雄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
不知大厦(shà)¹许栖(qī)无,频已衔(xián)泥到座隅(yú)²
译文:不知道高大的房屋里是否有地方让燕子栖息, 它已经很多次衔着泥土到座位的旁边。
注释:¹大厦:高大的房子。²座隅:坐位的旁边。
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
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
译文:佳人也偶尔会与燕子说悄悄话,好几次说着说着都耽误了绣花。

yàn

qíntāo tángdài 

zhīshà pínxiándàozuò 
cèngjiārénbìngtóu huípāoquèxiùgōng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译文:今夜在这皇城中赏月,月光漫撒好似白雪铺满大地。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遥想洛阳城,清光¹正如此。
译文:再想想洛阳城,清秀的风光也应是现在的一样。
注释:¹清光:清亮的光辉。这里指月光。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知君想此夕,亦望镜湖水。
译文:料想你也定当在这个晚上与我同赏一轮明月,也看到水面如镜的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译文:总是思念你的心,就像月亮的光即使相隔千里都能看的见。

yuètiānjiānwēizhī

liú tángdài 

jīnxiāochéngyuè wàngxuěxiāng 
yáoxiǎngluòyángchéng qīngguāngzhèng 
zhījūndāng wàngjìngshuǐ 
zhǎnzhuǎnxiāngxīn yuèmíngqiānwàn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春日春盘¹细生菜,忽忆两京²梅发时。
译文:今日立春,我忽然想起开元、天宝年间那一段太平岁月。那时,东京洛阳和两京长安正是鼎盛之时。
注释:¹春盘:唐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²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盘出高门¹行白玉,菜传²(xiān)发送青丝。
译文:每当立春,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
注释:¹高门:指贵戚之家。²传:经。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巫峡寒江那对眼¹,杜陵远客²不胜悲。
译文:如今我流落异地,真不堪面对这眼前的巫峡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我这杜陵远客悲不自胜。
注释:¹那对眼:哪堪对眼。²杜陵远客:诗人自称。杜陵,指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称为杜陵。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远客、少陵野老。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此身未知归定处¹,呼儿觅纸一题诗。
译文:天哪!究竟哪里是我的归宿安身之处?为了散淡旅愁,姑且叫儿子找纸来写了这首诗。
注释:¹归定处:欲归两京,尚无定处。

  《立春》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全诗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此诗叙写诗人在立春之日回忆往昔两京生活而生发思乡之愁。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诗人的悲伤之中有倦于羁旅的怀乡之愁,也有对两京繁华不再的家国之悲,亦包涵了个人身世之感。此诗反映了诗人杜甫长期漂泊西南的流离之叹,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参考资料:
1、 林静编著,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41-142页
2、 姜云著,古人吟佳节,语文出版社,2017.07,第39-40页

chūn

 tángdài 

chūnchūnpánshēngcài liǎngjīngméishí 
pánchūgāoménxíngbái càichuánxiānshǒusòngqīng 
xiáhánjiāngduìyǎn língyuǎnshèngbēi 
shēnwèizhīguīdìngchù érzhǐshī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乍暖¹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xuān)²寂寞近清明³,残花中酒,庭是去年病
译文: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着微寒。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对着落花酣饮,多喝了几杯酒就酩酊大醉与去年一样。
注释:¹乍暖:天气骤然暖和起来。²庭轩:庭院和走廊。³清明:节气名,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⁴中酒:喝醉了酒。⁵去年病:指去年喝醉了酒,即中酒。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楼头画角¹风吹醒。入夜重门²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译文:晚风吹送谯楼画角将我惊醒,入夜后重门紧闭庭院更加宁静。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时,哪里还能再忍受溶溶月光,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
注释:¹楼头画角:指谯楼(城门上的望楼)上的画角。画角,绘有彩画的军中号角,多以竹木或皮革制成。²重门:一道道门户。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整首词从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写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上阕是伤春,春尽花残,令人忧伤;下阕是怀旧,萦怀往事,竟与秋千有关,引人遐思,是神来之笔。全词情景交融,含蓄委婉,意味隽永,充分体现了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

  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歇拍二句,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象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恨。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前一年如此,这一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

  “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黄蓼园评云:“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蓼园词选》)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象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

  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黄蓼园对此句也甚为激赏:“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蓼园词选》)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词人抑郁的心灵。“那堪”二字,重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村民选编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宋词三百首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08 :第41页

qīngményǐn ·chūn

zhāngxiān sòngdài 

zhànuǎnhuánqīnglěng fēngwǎnláifāngdìng tíngxuānjìnqīngmíng cánhuāzhōngjiǔ yòushìniánbìng 
lóutóuhuàjiǎofēngchuīxǐng chóngménjìng kāngèngbèimíngyuè qiángsòngguòqiūqiānyǐng 
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
北固¹临京口,夷山²近海滨。
译文:北固山紧靠着京口,夷山临近大海之滨。
注释:扬子津:指扬州南面扬子江渡口。京口:即今镇江市,与扬子津隔江相望。¹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长江南岸。²夷山:京口东北方江中有焦山,焦山旁有松寥、夷山二小山,称海门山。
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江风白浪起,愁杀¹渡头人。
译文:江风吹来掀起了白浪,愁煞渡头上的过江人。
注释:¹愁杀:愁煞,愁得要死。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愁情。诗的前两句以远视角度写京口的地势,视野开阔,境界壮丽;三四句写江口吹起大风,涌起如山白浪,愁杀了想要渡江的人们。全诗四句,都写得平易质直,明白如话,有襄阳民歌风味。

  诗是由题中之“望”而展开的,首二句以工整的对仗形式,写出孟浩然站在扬子津眺望南岸京口的地势。主要是从京口的北固、夷山二山来进行描述。北固山在镇江之北约一里,由于诗人是在江北南望京口,故以“临”字写出二者关系。而夷山在镇江以东约九里,诗人隔江相望,只隐约可见,故想象其绵延至海滨,以“近”字点刷山之态势,颇具动态感与延伸感,给人以艺术的联想。而那个方向又是诗人将去的处所,从中透露出他的几分企盼之情。二句中涉及到与京口有关的三个地名,且其中山名有二,然并不觉冗赘,显得十分自然贴切。二句以山为对象,展现了京口的粗略地理位置。

  以上两句主要写远望之山,紧接一句,则写近望之江。随视线的移动,目光投视在大江之上,只见江风阵阵,白浪滚滚,显出一种奔涌气势。此句与前二句形成动、静对比,于动中将波翻浪卷、风声水声,分别触发人的视、听感觉,产生能影响人的官能感受的强烈效果。所以,最后一句之始,便以“愁”字作为一种心理回应,作为由听、视觉转换到感觉的审美活动的结果,表现出诗人见此物象而生发的特定心境,自然地由景入情。这里的“愁”,并非一般的乡愁、思愁、游子之愁,而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蕴。诗人久隐山林,年届四十始应试,结果不第而归,充满了难觅知音、厌倦京洛、意欲归隐的复杂感怀。这个“愁”字,除乡愁之外,还隐隐含藏着一种失意之愁。那浩浩,长河,滔滔江流,是诗人行程中的险途。同时,也可能又暗喻那使诗人“愁杀”的仕途上的阻隔。“渡头人”展现了忧郁愁苦的诗人自我形象,在结构上,又形成掉领全诗的特殊格局。

  全诗以题中之“望”作为基点,写了望中之景与望中之愁。其中,诗脉的条理和情感的逻辑十分清晰。以“望”起,望山(静态)、望江(动态),由此引起“愁",从主体对客体的审视中,展示诗人心绪。情景弥合无间,意境悠远深厚,语言平实清淳。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主编. 王维孟浩然诗歌名篇欣赏[M].成都:巴蜀书社,1999 ,86-8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