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àn)¹(jī)²共凄凄³,春半如秋意转迷
译文: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注释:¹宦情:做官的情怀。²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³凄凄:形容悲伤难过。⁴春半:春季二月。⁵迷:凄迷。
山城¹过雨百花尽²,榕叶满庭莺(yīng)乱啼³
译文: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注释:¹山城:这里指柳州。²尽:凋零。³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liǔzhōuèryuèróngluòjǐnǒu--liǔzōngyuán

huànqínggòngchūnbànqiūzhuǎn

shānchéngguòbǎihuājǐnróngmǎntíngyīngluà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注释

宦情:做官的情怀。

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

凄凄:形容悲伤难过。

春半:春季二月。

迷:凄迷。

山城:这里指柳州。

尽:凋零。

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赏析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从北方贬谪到荒僻的柳州,由于柳宗元对异地的气候特别敏感,故而诗人创作这首诗歌,来表达当时遭到贬谪的愤怒不满。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中国咏物诗选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03月第1版 :122-123 .
评析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 2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门隔花深¹梦旧游。夕阳²无语燕归愁。玉纤³香动小帘钩
译文: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梦境中我又来到当年的庭院,深深的花丛把院门遮掩住了。斜阳默默无言地渐渐向西边沉下去,归来的燕子也沉默无言,仿佛带着万般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
注释:¹门隔花深:即旧游之地,有“室迩人远”意。梦魂牵绕却比“忆”字更深一层。²夕阳:连“燕”,用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诗意。³玉纤:指女子的纤纤玉手。⁴小帘钩:指女子用手摘下帘钩,放下帘子。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落絮(xù)无声春堕(duò)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¹冷于秋。
译文:悠悠的柳絮无声坠落,那是老天爷为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滴下的行行热泪。月光被浮云轻轻地遮掩住,那是因为含羞而挡住了泪眼,料峭的春风吹拂脸面,凄凉冷清的势头简直就像秋天一样。
注释:¹临夜:夜间来临时。

  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燕俗套。 

  “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当时花径通幽,春意盎然。词人说: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为什么要离别,词中没有说明。“燕归愁”,仿佛同情人们离别,黯然无语。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前结“玉纤香动小帘构,”则已是即将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纤手分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连,不忍分离。“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江淹《别赋》)。下片是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是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燕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这里略去了。絮花从空中飘燕,好象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云遮月衬出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此词“燕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表面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燕絮”“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生思绪。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此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4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诗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254-255 .

huànshā ·ménhuāshēnmèngjiùyóu

wényīng sòngdài 

ménhuāshēnmèngjiùyóu yángyànguīchóu xiānxiāngdòngxiǎoliángōu 
luòshēngchūnduòlèi xíngyúnyǒuyǐngyuèhánxiū dōngfēnglínlěngqiū 
两袖梅风,谢桥边、岸痕犹带残雪。过了匆匆灯市,草根青发。燕子春愁未醒,误几处、芳音辽绝。烟溪上、采绿人归,定应愁沁花骨。
两袖梅风,谢桥¹边、岸痕犹带残雪。过了匆匆灯市²,草根青发。燕子春愁未醒,误几处、芳音辽绝。烟溪上、采绿³人归,定应愁沁(qìn)花骨。
译文:漫步在谢桥边,吹拂着落梅的轻风,也吹满双袖。沿岸春寒未褪,犹见残雪痕迹。元宵过后,小草发青芽,春天已经到来。山川间阻,音信难通,只能把一襟幽怨,寄诸燕子,可惜它还未飞回。那远方的情人啊,这时也许在轻烟迷漫的溪水边采摘绿草归来,她一定满怀心事,连花心深处都沁透着她的春愁。
注释:¹谢桥:即为谢娘桥,泛指站着心爱女子的桥。²灯市:指正月十五的元宵灯市。³绿:是一种刍草的名。
非干厚情易歇。奈燕台句老,难道离别。小径吹衣,曾记故里风物。多少惊心旧事,第一是、侵阶罗袜。如今但、柳发晞春,夜来和露梳月。
非干厚情易歇。奈燕台¹句老,难道离别。小径吹衣,曾记故里风物。多少惊心旧事,第一是、侵阶罗袜(wà)。如今但、柳发²(xī)春,夜来和露梳月。
译文:这一切,并不关两人深厚的感情有所改变,而是由于命运的安排。自己纵使有李商隐那样的风流文笔,但在此情此境,也难道出离别苦楚。回首前尘,那幽深的小径,微风吹衣,你,久久地悄立玉阶之下。夜色渐深,清凉的露水侵进罗袜,还在等待我的到来。一切皆成过往,只有那柳树疏疏的长条,依旧纷披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中;晚上,又沾上清凉的露水,在月下来回拂动。
注释:¹燕台:用唐诗人李商隐事。²柳发:亦指自己稀疏的头发。

  史达祖在婉约词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周邦彦那种“缜密典丽”、“富艳精工”的创作风格,而又有发展,炼字锻句,竟秀争高,给后来重视写作技巧的人比较大影响。

  起首两句描写初春的景物:漫步在谢桥边,吹拂着落梅的轻风,也吹满词人的双袖。沿岸春寒未褪,犹见残雪痕迹。“谢桥”,指谢娘家的桥,唐时有名妓谢秋娘,因常以指女子所居之地。两句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作冯延巳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化出。四、五句点明时节。灯市,指正月十五的元宵灯市,上冠以“匆匆”二字,略露作者的心情,可与姜夔《琵琶仙》词“奈愁里、匆匆换时节”参看。元宵过后,草已开始变绿,春天已是到来了,可是,词人却说“燕子春愁未醒”,燕子在春分前后才由南方飞回,而此时春社未到,燕子未归,故发出“误几处、芳音辽绝”的怨望之语。江淹《拟李都尉从军》诗有“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之句,《开元天宝遗事》也载有燕子传书之事,诗词家将之当作常典使用。“燕子”二语,与作者《双双燕》词“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有异曲同工之妙。山川间阻,音信难通,只能把一襟幽怨,寄诸燕子,正见其用笔精妙处。题中“春思”之意,至此方出。“烟溪”二句,笔锋一转,从对面着想:那远方的情人啊,这时也许在轻烟迷漫的溪水边采摘绿草归来,她一定满怀心事,连花心深处都沁透着她的春愁。“采绿”,出自《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掏。”旧注认为这是妇人思念远行的丈夫。绿,是一种刍草的名。“采绿”,暗与上文“草根青发”照应。“愁沁花骨”四字甚炼,写出女子怀人的深情,句意并美。

  下片“非干厚情易歇”,笔意俱换,词极朴直,却更见情深意厚,更表现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切,并不关两人深厚的感情有所改变,而是由于命运的安排:离别,使有情人再也不能相见了。“奈燕台句老,难道离别”,这真是痛心彻骨之语。“燕台”,用唐诗人李商隐事。李曾作《燕台》诗四首,哀感顽艳,被一位叫做柳枝的姑娘所深赏,并相约幽会。由于机缘的错失,两人未能欢好便离别了。这里借用而转换加强说,自己纵使有李商隐那样的风流文笔,但在此情此境,一切的语句都显得是那么陈旧和多余。“小径”四句,回首前尘,深情如揭。词人记得当年在故乡多少美好的情事,那幽深的小径,微风吹衣——那是与她旧游之地。在纷来沓至的追忆中,第一难忘的是:她,久久地悄立玉阶之下,夜色渐深,清凉的露水侵进她的罗袜,她还在等待着词人的到来。词中特标出“惊心”二字,表现了情人相会时心情激荡的情景。“小径吹衣”,又与首句“两袖梅风”相应,今昔对比,更是难以为怀了。结二句“如今但、柳发晞春,夜来和露梳月”,用春景中的景物写愁思,更见梅溪词心思之巧妙。由回忆跌回现实中。一切成为既往,此时剩下的只是:那柳树疏疏的长条,纷披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中;晚上,又沾上清凉的露水,在月下来回拂动。两句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喻人。“柳发”,亦指自己稀疏的头发:“晞”,晞发,披发使干。《楚辞·九歌·少司命》有“晞女(汝)发兮阳之阿”之语。“夜来”句,写自己在凉露冷月之下,凄然抚鬓的情景。结二句炼字极工,或未免着迹。

  史达祖的长调词,着意于布局,字锻句炼,极见功力。虽然前人批评他“用笔多深兴巧”(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但他对于技巧的细致运用也发展了婉约词。

wànniánhuān··chūn--shǐ

liǎngxiùméifēngxièqiáobiānànhényóudàicánxuěguòlecōngcōngdēngshìcǎogēnqīngyànzichūnchóuwèixǐngchùfāngyīnliáojuéyānshàngcǎi绿rénguīdìngyīngchóuqìnhuā

fēigànhòuqíngxiēnàiyàntáilǎonándàobiéxiǎojìngchuīcéngfēngduōshǎojīngxīnjiùshìshìqīnjiēluójīndànliǔchūnláishūyuè

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火德流光,萝图荐祉,累庆金枝秀。璿枢绕电,华渚流虹,是日挺生元后。缵唐虞垂拱,千载应期,万灵敷祐。
薰风¹解愠(yùn)²,昼景清和³,新霁(jì)时候。火德流光,萝图荐祉(zhǐ),累庆金枝秀。璿(xuán)(shū)绕电,华渚(zhǔ)¹⁰流虹,是日挺生元后¹¹。缵(zuǎn)¹²唐虞(yú)垂拱(gǒng)¹³,千载应期¹⁴,万灵敷(fū)(yòu)¹⁵
译文:初夏的风消除了心中怨怒,白天的景色清明和朗,正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阳光耀眼,天空出现连续的五彩祥云,一派喜庆呈祥。璿枢绕电,华渚流虹,这一天君主诞生了。继承了圣明君主唐虞无为而治,顺应了千载的运期,得到万方神灵的护佑。
注释:¹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²解愠:指消除怨怒。³清和:天气清明和暖。⁴火德:太阳。⁵萝图:代表吉祥的物品。⁶荐祉:呈现福瑞。⁷累:连续。⁸金枝:五彩祥云。⁹璿枢:指星名,北斗第一星为枢,第二星为璇,泛指北斗星。¹⁰华渚:古代传说中的地名。¹¹元后:君主。¹²缵:继承。¹³垂拱:无为而治。¹⁴应期:顺应运期。¹⁵敷祐:保佑。佑,同“佑”。
殊方异域,争贡琛赆,架巘航波奔凑。三殿称觞,九仪就列,韶頀锵金奏。藩侯瞻望彤庭,亲携僚吏,竞歌元首。祝尧龄、北极齐尊,南山共久。
殊方异域¹,争贡琛(chēn)(jìn)²,架巘(yǎn)航波³奔凑。三殿称觞(shāng),九仪就列,韶頀(hù)锵金奏。藩侯瞻望彤庭,亲携僚(liáo)吏,竞歌元首。祝尧龄、北极齐尊,南山共久。
译文:异域外邦,争相进贡珍宝,坐着车船聚集而来。宫殿里举杯畅饮,朝臣列队,金鼓编钟奏出雅正的宫廷之乐。诸侯仰望朝廷,携带着官僚们,为我主竞相歌唱。祝我主长寿,与北极齐尊,与南山一样长久。
注释:¹殊方异域:异域外邦。²琛赆:进献的珍宝。³架巘航波:在两山之间架桥,在水波中航行。形容经过千山万水而来。⁴奔凑:聚集而来。⁵韶頀:泛指雅正的宫廷雅乐。

yǒngèrzhī··xiēzhǐdiào--liǔyǒng

xūnfēngjiěyùnzhòujǐngqīngxīnshíhòuhuǒliúguāngluójiànzhǐlèiqìngjīnzhīxiùxuánshūràodiànhuázhǔliúhóngshìtǐngshēngyuánhòuzuǎntángchuígǒngqiānzàiyīngwànlíngyòushūfāngzhēnggòngchēnjìnjiàyǎnhángbēncòusān殿diànchēngshāngjiǔjiùlièsháoqiāngjīnzòufānhóuzhānwàngtóngtíngqīnxiéliáojìngyuánshǒuzhùyáolíngběizūnnánshāngòngjiǔ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译文: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异客。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何期¹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译文: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
注释:¹何期 :哪里想到。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野旷(kuàng)云连树¹,天寒雁聚沙。
译文: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
注释:¹野旷云连树: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译文: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jiǔ

wénsēn míngdài 

sānzǎichóngyáng kāishízàijiā 
jīnjiǔ duìyuánhuā 
kuàngyúnliánshù tiānhányànshā 
dēnglínxiàn chùwàngjīnghuá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xiàn)¹
译文:清晨怀着兴致出门来,小船渡过汉江绕岘山。
注释:鹿门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东南。《清一统志·湖北·襄阳府》:“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¹江岘:江边小山。此处小山指襄阳县内之岘山。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沙禽(qín)近方¹识,浦²树遥³莫辨。
译文:沙洲的水鸟近看才可识别,水边的树木远望不能分辨。
注释:¹方:《全唐诗》校:“一作初,又作相。”²浦:水边。³遥:《全唐诗》校:“一作远。”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渐至¹鹿门山,山明翠微²浅。
译文:船行款款来到禽门山,阳光明亮使山岚浅淡。
注释:¹至:《全唐诗》校:“一作到。”²翠微:青葱的山气。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岩潭多屈曲,舟楫(jí)屡回转。
译文:岩石间的潭水曲曲弯弯,行船到此每每迂回绕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译文:听说庞德公曾到这里,入山采药一去未回还。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金涧¹饵²芝朮,石床卧苔藓(xiǎn)
译文:山涧中适宜生长灵芝白术,石床上滋满了厚厚的苔藓。
注释:¹金涧:指风景秀美的山涧。²饵:《全唐诗》校:“一作养。”按,对照下句,以作“养”为是。³芝朮(zhú):灵芝(一种菌类植物)、白术(草名,根茎可入药)。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¹吾感耆旧²,结揽(lǎn)³事攀践。
译文:深深感念这位襄阳老人,系住缆绳举足向上登攀。
注释:¹纷:盛多。²耆旧:年老的朋友,也指年高望重者,此指庞德公。³结缆:系缆,指停船。⁴攀践:指登山。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miǎo)已远。
译文:隐居的遗迹至今犹可寻觅,超俗的风格已经远离人间。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白云何时去,丹桂¹空偃(yǎn)(jiǎn)²
译文:相伴的白云不知何时飘去,栽下的丹桂空自妖娇美艳。
注释:¹丹桂:桂树的一种,皮赤色。²偃蹇: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探讨¹意未穷,回艇(tǐng)²夕阳晚。
译文:寻迹怀古兴味犹未尽,划船归来夕阳落西山。
注释:¹探讨:寻幽探胜。²艇:《全唐诗》校:“一作舻。”指船。
《登鹿门山》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一五九卷第三十五首。此诗先写清晨乘船赴鹿门山沿途所见的景物,“沙禽”、“浦树”二句的描写,正是清晨景物特色,可见诗人游览之“兴”甚浓;继写登山探访隐士遗踪,见隐士遗迹尚存,但隐士的高风亮节已相去邈远,便无限感慨,抒发了深沉的怀古幽情;最后写“回艇”,留下无限眷恋,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高士的仰慕之情。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