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高寒见夏峰,百泉知傍草堂松。鸾皇啸断无消息,谁念涂穷哭嗣宗。
积雪高寒见夏峰,百泉知傍草堂松。鸾皇啸断无消息,谁念涂穷哭嗣宗。
郑珍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翦绿波,日明金渚,镜光尽浸寒碧。喜溢双蛾,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那时同醉,锦袍湿、乌纱欹侧。英游何在,满目青山,飞下孤白。
春翦(jiǎn)绿波,日明金渚(zhǔ),镜光尽浸寒碧。喜溢双蛾(é),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¹。那时同醉,锦袍湿、乌纱欹(qī)²。英游³何在,满目青山,飞下孤白
译文:春风剪出了条条绿波,阳光把山下的沙洲染成金色,江水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印映浸泡着两岸碧树千棵。东西梁山夹江相互望着,远远望去恰似美女描画的双眉,迎风嫣然一笑,耸立万年依旧含情脉脉。当年就在这里李白与崔宗醉中游乐,锦袍被江水浸湿,乌纱帽歪斜在一侧。潇洒地泛舟何人能见,满目都是座座青山,还有那皎然银月。
注释:¹喜溢双蛾,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指远处夹江而立的天门山如同女子的双眉,含情相对。²那时同醉,锦袍湿、乌纱敧侧:此指李白。传说李白醉后在采石矶上采月落水而死。³英游: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⁴孤白:月亮。
片帆谁上天门,我亦明朝,是天门客。平生高兴,青莲一叶,从此飘然八极。矶头绿树,见白马、书生破敌。百年前事,欲问东风,酒醒长笛。
片帆谁上天门,我亦明朝,是天门客。平生高兴,青莲一叶¹,从此飘然八极²。矶(jī)头绿树,见白马、书生破敌³。百年前事,欲问东风,酒醒长笛。
译文:谁扬片帆从天门山过?明天我也是天门山客。平生无求最欢畅,驾着一叶扁舟从此飘然游四方。山头绿树抽新芽,犹见当年兵马在厮杀,白马将军虞允文,大破金兵于采石矶。百年前事已去如清风,诗仙、白马谁是英雄?欲向东风问个究竟,远处长笛声让我突然酒醒。
注释:¹青莲一叶:青莲,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李白即号青莲居士。此指作者想象像李白一样悠游江湖。²八极:八方极远之地。³见白马、书生破敌:指南宋初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兵的战役。“白马”比喻虞允文在战争中的洒脱状。因虞允文为文官故称其为“书生”。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衔哀¹²旧宅³,悲泪(yìng)心零
译文:凭吊旧宅含悲痛,心伤难止泪飘零。
注释:从弟:同祖父的弟弟,即堂弟。敬德:一作“仲德”。按陶渊明另一位从弟名“敬远”,当以“敬德”为可信。其生平事迹不详。¹衔哀:心怀哀痛。三国魏嵇康《养生论》:“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衔,含。²过:访,探望。这里有凭吊之意。³旧宅:指柴桑敬德的旧居。⁴悲泪:悲伤的眼泪。⁵应:随着。⁶零:落下。
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借问¹为谁悲?怀人²在九冥(míng)³
译文:问我如今为谁悲?所怀之人在幽冥。
注释:¹借问: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²怀人:所怀念的人。³九冥:犹“九泉”,指阴间。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
礼服¹名群²³,恩爱若同生
译文:按礼成服为堂弟,恩情不减同胞生。
注释:¹礼服:指五服亲疏关系。古代按血统的亲疏关系,把服丧的礼服分为五个等级,叫五服。²群:众。³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⁴同生:谓同父所生。《国语·晋语四》:“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门前执手¹时,何意²³先倾
译文:门前执手话别时,谁料你会先凋殒。
注释:¹执手:握手告别。²何意:哪里料到。³尔:你。⁴倾:指死。
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
在数¹竟不免²,为山³不及成。
译文:天数命定不免死,建功立业竟未成。
注释:¹在数:谓由于天数。数,指自然的定数。一作“毁”。²竟不免:终不免于死。不,一作“未”。³为山:指建立功业。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
慈母沈¹哀疚(jiù)²,二胤(yìn)³才数龄。
译文:¹沈:同“沉”。²哀疚:悲痛。多指居丧。疚,内心痛苦。³二胤:两个孩子。胤:子嗣,后代。
注释:¹沈:同“沉”。²哀疚:悲痛。多指居丧。疚,内心痛苦。³二胤:两个孩子。胤:子嗣,后代。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
双位¹²空馆,朝夕³无哭声。
译文:夫妻灵位置空馆,早晚寂寞无哭声。
注释:¹双位:夫妻灵位,指仲德与其妻之灵位。位,一作“泣”。²委:置。³朝夕:犹言从早到晚,整天。形容长时间。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流尘¹²虚坐³,宿草前庭
译文:灰尘堆积在空座,隔年杂草生前庭。
注释:¹流尘:指灰尘。²集:聚,落满。³虚坐:空座。坐,通“座”。⁴宿草:隔年的草。⁵旅:寄生。一作“依”。⁶前庭:正屋前的庭院。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馀情。
阶除¹²游迹³,园林独馀情
译文:台阶荒废无踪迹,唯有园林留遗情。
注释:¹阶除:台阶。²旷:空缺,荒废。³游迹:行走的踪迹。指敬德而言。⁴独:唯有。⁵馀情:遗留下来的情意。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yì)¹乘化去²,终天不复形。
译文:暗随自然消逝去,终古不再见身形。
注释:¹翳然:隐晦的样子,即暗暗地。²乘化去:顺应自然的变化而逝去。化,造化。终天:终古,永久。谓如天之久远无穷。形:指形体。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迟迟¹将回步,恻恻(cè)²悲襟(jīn)盈。
译文:脚步沉重缓缓归,忧伤悲痛泪沾襟。
注释:¹迟迟:这里形容不忍离去而行走迟缓的样子。²恻恻:悲痛;凄凉。襟盈:满怀。襟:襟怀。盈:满。悲襟盈,一作“襟涕盈”。

  陶渊明全家回到上京里后,感到物迁人非,非常恻怆,他凭吊了从弟敬德的旧宅,寡奶遗孑,虚坐生尘,更触动悲怀。

  尽管陶渊明深知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人死不能复活,仍为从弟功业未成一篑而悲叹,为从弟在“上有老下有小”最需要他的时候辞世而感伤。从弟的旧宅如今已物是人非,只剩下他和妻子落满灰尘的灵位和庭园荒草以及园林馀情了,陶渊明不禁步履沉重迟缓,眼泪沾满衣襟。

  礼服制度决定人与人的亲疏关系,金钱财富决定人与人的感情距离。陶渊明对失去从弟会如此悲痛,反映了他不受礼法制度和世俗偏见的约束,将情感置于礼法和世俗之上,从容于礼法和世俗之外。全诗体现了陶渊明情感至上和逍遥自佚的性格特征。

  这首诗写得较长,分五层委婉道来,有的句子似不甚精思,如“悲泪应心零”、“何意尔先倾”,殊不知悲之至而不择语,随口道来,更能体现其任真。陶渊明虽然淡泊,然对于亲友,正是一位十分重感情的人。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7-109

bēicóngzhòng--táoyuānmíng

xiánāiguòjiùzháibēilèiyīngxīnlíng

jièwènwèishuíbēi怀huáirénzàijiǔmíng

míngqúncóngēnàiruòtóngshēng

ménqiánzhíshǒushíěrxiānqīng

zàishùjìngmiǎnwèishānchéng

shěnāijiùèryìncáishùlíng

shuāngwèiwěikōngguǎncháoshēng

liúchénzuò宿cǎoqiántíng

jiēchúkuàngyóuyuánlínqíng

ránchénghuàzhōngtiānxíng

chíchíjiānghuíbēijīnyíng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¹江天暮。拾翠²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lù)。望几点、渔灯隐映蒹(jiān)(jiā)³浦。停画桡(ráo)、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译文: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江边上拾翠游玩的人们早已散去,静寂之中,一对对水鸟在水边的小洲上伫立着。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
注释:¹稍觉:渐渐感觉到。²拾翠:拾,拾取。翠,翡翠鸟的羽毛。指古代妇女出游时的嬉戏。³蒹葭:芦苇。⁴画桡:彩绘的浆,泛指船桨。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游宦(huàn)¹成羁(jī)²。短樯(qiáng)³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xiè)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译文: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注释:¹游宦:即宦游,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官或做官。²羁旅:长期聚居他乡的一族。³樯:桅杆。⁴乡关:故乡榭:建筑在台上或水上的房屋。⁵孤:少。

  上片写景。先从远处着笔。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上阕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发端“远岸收残雨”,句中词序颠倒实即“残雨收”:意谓远远的江岸一带,雨点疏疏稀稀的快停止了。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则可推断出这场雨下了很长时间。孤舟因雨不能行驶,词人此时蜗居小舟,孤寂无依更可知,这就把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和心情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了。紧接着,“雨残稍觉江灭暮”,一幅以江天为背景的寥阔画面,那是淡淡的水墨画,雨快停止,而天空开始黑下来了。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转换了另一个画面,诗人将视线从远岸收向较近的汀洲上。拾翠佳人,就是指在河边拾香草的女子。鸥鹭成双,词人却孤独寂寞地处在小舟之中。这一对照,就更显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汀洲之上,有鸥鹭以之为家,但拾翠者早已归去,虚拟作陪,更以“双双”形容“鸥鹭”,便觉景中有情。时间在流逝,天渐渐更黑了,随着诗人视线的变动,又展现出另一幅画面。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望几点”句,时间由日暮转向夜晚。诗人放眼望去,只见芦苇荡里,隐隐约约闪动着渔船上的灯火,一点又一点。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这是远处所见。“停画桡”句,就是描绘自己所处之地,附近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又似虚写。此二句将船家对路途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隐约可见的江村勾勒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这是诗人耳中所闻,船停止了划桨,两个舟子在谈话:他们指着远方的前村烟树朦胧处,说今夜的行程就去那里。后一句词序颠倒且有省略,意谓(舟子)遥指前村烟树,道今夜去程(是那边):这是词的特殊语言。行文至此,从拾翠人回、鸥鹭双双立、渔人点点灯火归家、直至两舟子语今夜远村去程,无不触动诗人敏感的心,故下片自然地引出抒情。

  下阕由今夜的去程而思至长年漂泊的艰苦。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过片“游宦成羁旅”,正面倾吐出旅愁,点明本词主旨:“短樯吟倚闲凝伫”,又是词序颠倒,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这句是诗人的立足点,原来上片诗人那些所见所闻,都是从“凝伫”而得。它起着总上启下的作用。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万水”两句,由“凝伫”转来,由于长久远眺,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句渲染出一片万水千山茫茫无际的景色,后句点明诗人的乡愁。“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崔颢《黄鹤楼》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句正是语近意通。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而加以发挥。“风亭”七字,回忆过往,嗟叹今夕。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现在只有孤舟一人,乡情郁郁,而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意谓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就把它们辜负了。想到这里,诗人离愁更浓,故接着唱出全词的最强音。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刚断肠”以下,紧接上文。乡思正浓,归日无期,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杜宇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人不能归,而杜宇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侧动人,用意层层深入,一句紧接一句,情深意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浸人心腑。

参考资料:
1、 钱鸿英著 .柳周词传 柳永、周邦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第176页 .
2、 姜钧编 .宋词大鉴赏 :外文出版社 ,2012.05 :第22页 .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纷纷坠叶飘香砌(qì)¹,夜寂静,寒声碎²。真珠³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断断续续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每年今日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注释:¹香砌:有落花的台阶。²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断断续续的声音。³真珠:珍珠。⁴天淡:天空清澈无云。⁵月华:月光。⁶练:白色的丝绸。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愁肠已断无由¹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²枕头欹(qī)³,谙(ān)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注释:¹无由:无法。²明灭:忽明忽暗。³欹:倾斜,斜靠。⁴谙尽:尝尽。⁵都来:算来。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声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声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jiēxíng ·qiūhuái怀jiù

fànzhòngyān sòngdài 

fēnfēnzhuìpiāoxiāng jìng hánshēngsuì zhēnzhūliánjuànlóukōng tiāndànyínchuí niánniánjīn yuèhuáliàn chángshìrénqiān 
chóuchángduànyóuzuì jiǔwèidào xiānchénglèi cándēngmíngmièzhěntóu ānjìnmiánwèi dōuláishì méijiānxīnshàng xiānghuí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西湖¹最盛,为春为月²。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lán)³
译文:西湖最美的景色为春时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景色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注释:六桥:在西湖苏堤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知杭州,开浚湖水,所积葑草,筑为长堤,向西迤北,横截湖面,绵延数里,夹道杂植花柳。置六桥,筑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六桥依次为映波、镇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¹西湖:在杭州市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周围约十五公里,面积约五点六平方公里。风景绮丽,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诸景。解放后,全面疏浚,湖水清澄,环湖名胜修葺一新,是中国有名的游览胜地。²为春为月:为春时月夜。³岚:山中雾气。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lè)¹,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kuì)²³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dī)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wán)之盛,多于堤(dī)(pàn)之草,艳冶(yě)¹⁰极矣。
译文: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始终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注释:¹梅花为寒所勒:指梅花因大寒而迟开。勒:制。²石篑:即陶望龄,绍兴人。³数:屡次。⁴傅金吾:金吾是官名,明亲军中有金吾卫。傅氏不详。⁵张功甫:张鎡,字功甫,号约斋,南宋人,张俊之孙。“园林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玉照堂为其北国诸胜之一。有梅花四百株,开花时,居宿其中,环洁辉映,夜如对月,因名曰玉照。⁶断桥:又名段家桥,位于白堤东头。⁷绿烟红雾:白堤与苏堤两边,各有一行杨柳与桃树,所渭“杭州苏堤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每到春日,杨柳j泛绿,桃花吐红,一眼望去,如绿烟红雾。⁸歌吹:泛指音乐。吹:管乐声。⁹罗纨:丝绸。这里指穿着绫罗的仕女游人。¹⁰艳冶:或作冶艳,艳丽。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¹。其实湖光染翠之工²,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³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注释:¹午、未、申三时:约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²工:巧。³夕舂:指落日。⁴安:怎么。

  文章开篇先总体介绍西湖最美丽的景色:在一年中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在一天中最美的是日出前和日落后的雾气。然后详写西湖春天的风景,尽管好友石篑催着去其他地方看梅花,但作者还是舍不得离开。此时西湖游人众多,也成为西湖的一道胜景。在最后一部分,作者触景生情,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只知在白日里来赏玩西湖,而不知道真正的美景是春天月夜下的西湖,借此表达了作者心中产生的一种因为缺少知音而生的落寞之情。全文行文简练,感情自然。

  西湖乃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所钟,故开篇云:“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既视“春”与“月”为西湖“最盛”即最美的季节与时辰,则此文着重描绘西湖的春景与点染西湖的月景,也就极其自然了。春景、月景固然最盛,白天也并非一概索然无味。作者接下称:“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此“日”相对于“月”而言,指白天。朝烟,谓清晨水气弥漫时的湖光;夕岚,谓傍晚暮霭笼罩时的山色。何以西湖之春、月为最盛,何以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作者接着通过生动的描绘作了形象的回答。

  文章写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杏桃相次开发”的“香雪海”值得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乃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舍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迥异于世俗的独特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桃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继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在描写了“西湖最盛”“为春”之后,按逻辑应该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舍不得让主角“月”轻易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朝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光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舂未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浓媚”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最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到最后来描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兴味。与写“为春”笔墨之浓艳不同,写“为月”采用的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亦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十四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这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手法。月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亦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几笔,点到即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反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月:第2098—2101页

wǎnyóuliùqiáodàiyuè

yuánhóngdào míngdài 

    西zuìshèng wéichūnwéiyuè zhīshèng wéizhāoyān wéilán 

    jīnsuìchūnxuěshènshèng méihuāwéihánsuǒ xìngtáoxiāngkāi yóuwéiguān shíkuìshuòwéiyán  jīnyuánzhōngméi zhānggōngzhàotáng wǎngguānzhī  shíwéitáohuāsuǒliàn jìngrěn shàngyóuduànqiáozhìdài 绿yānhóng mànèrshí chuīwéifēng fěnhànwéi luówánzhīshèng duōpànzhīcǎo yàn 

    ránhángrényóu zhǐ wèi shēnsānshí shíguāngrǎncuìzhīgōng shānlánshèzhīmiào jiēzàizhāoshǐchū chōngwèixià shǐnóngmèi yuèjǐngyóuyán huātàiliǔqíng shānróngshuǐ biéshìzhǒngwèi liúshānsēngyóushòuyòng ānwéishìdàoz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