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梧阶叶惊秋早。分共黄花老。重阳已过懒登临。经眼江山如梦费追寻。
井梧阶叶惊秋早。分共黄花老。重阳已过懒登临。经眼江山如梦费追寻。
闲来愁味浓于酒。那更禁怀旧。不须重与说承平。但看今年天气去年情。
闲来愁味浓于酒。那更禁怀旧。不须重与说承平。但看今年天气去年情。
陈洵

陈洵

陈洵(1871—1942),字述叔,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 2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译文:我在胶西县高处远望你所在的四川西部,那也是我的故乡眉州应该在天边孤云落照处。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译文:瓦屋山上春雪堆积寒气笼罩,峨眉山上一片苍翠一扫雨后的阴沉。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治经方笑春秋学¹,好士今无六一贤²
译文:研究经学者正嘲笑如你一般研究《春秋》者,爱护人才者再没有六一居士那样贤能者。
注释:¹春秋学:黎錞(chún)是一位研究《春秋》的儒者,曾著有《春秋经解》。这时王安石执政,王安石素不喜《春秋》,说那是一本古代的“断烂朝报(朝廷公报)”。 ²六一贤:欧阳修以“藏书一万卷,集采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自号六一居士。欧阳修曾经以“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向英宗推荐二人。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译文:请你暂且等着我回归家乡田园,到时我们一起趁着美好时光饮酒赋诗。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明帝¹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²,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牙看。虎承间³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diān),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译文:魏明帝在宣武场上把老虎关在笼子里,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了。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非常镇定,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注释:¹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叡。²断虎爪牙:即把老虎关在笼子里。³承间:承着空隙。⁴辟易颠仆:神色慌乱,躲避不迭,以致跌倒。⁵湛然:深沉稳重的样子。
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难抛往事一般般。
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难抛往事一般般¹
译文:只有离愁别绪最让人难以释怀,想看淡一些,却终于无法做到,每一件往事都缠着我不肯离去。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¹一般般:一样样、一件件。
今夜灯前形共影,枕函虚置翠衾单。更无人与共春寒。
今夜灯艰形共影,枕函(hán)虚置翠衾(qīn)¹单。更无人与共春寒²
译文:今夜灯前只有形影相吊,无法入睡,枕头和薄被都闲置一边,更没有人与我一同忍受这难耐的春寒。
注释:¹翠衾:即翠被,指翡翠羽制成的背帔。²春寒:春季寒冷的气候。

  该词上片以议论开始,后又转叙述,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离去的悲痛之情。下片则亦情亦景,直白率真地描写自己孤单的情景,孤凄婉转,妩媚动人。全词语言直白率露,明白如话,但情韵不减,其孤凄婉转之情溢于言表,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词人说得直白,旧时情怀若能说忘便忘,这世问不知道要减去多少百结愁肠,即使几番平和了心态去面对过往,也经不住点滴回忆从不胜防的缝隙里一路叫嚣而来。而所有离别情绪中最令人不堪忍受的,便是生死之隔;所有陈年过往中最折磨人的,便是对亡者的记忆。

  纳兰在妻子卢氏死后虽然没有追随而去,以后的生命里也有过别的女人,但他的伤痛和寂寞,却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减少。毕竟,死亡是终极的解脱,而活着,就要选择与寂寞和绝望为伍,在潮水一般的往事里独自忍受,甚至没有一双可以握着的手。

  “难抛往事一般般”这句则是说有些痛苦,隐藏在内心的角落,不为人知却深入骨髓,轻轻一碰,就会撕扯血脉一样地疼痛。无可告解,无法遗忘。细碎的往事一件又一件,想要抛开实在太难。

  “今夜灯前形共影,枕函虚置翠衾单”,话说到这已是字中带泪,词人仿佛做了一场短暂的梦,醒来之后,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孤窗明月,寂寂书案,冰冷而难耐:他知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妻子对他殷勤问暖,为他深夜挑灯,再也没有罗香偎人,盈盈笑语,牵挂他在外的脚步。

  夜晚,灯光,总是能勾起人无限思绪。 “今夜”、 “灯前”,纳兰遥想起过往,也是自然。而当时独坐灯前的词人,看这夜晚,灯光满满的,记忆满满的,屋里却是空空的——妻子已经死了——“更无人与共春寒”,如花美眷,已做尘土,风雨消磨生死别,要他如何熬过那些枯竹冷雨的不眠长夜,如何面对孤灯明灭的客里茕茕。

  比起历代悼亡词,纳兰词语句间总有种超出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他所愿只是一双料峭春寒时能握住的手,只是一个能陪他走到天荒地老的人,这样的情绪反应在词句里,就不同于元稹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也没有苏东坡夹杂的政治失意,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说, “没有大挫折,有清纯的一份纤柔婉转的词心”。

  这首小令将悼亡的情绪在夜晚灯火的映照下肆意铺张,在寥寥言语间蜿蜒流转的是一种渗透骨髓的纯粹伤感,一种无法摆脱的心灵痛苦,一种幸福与爱情一去不复返的遗憾。而在这篇以及纳兰几乎所有的悼亡词中,又都有着一种对青春与爱情能够永生的渴望。或许,他的悲剧不在于卢氏的死亡,也不在于卢氏死亡所带来的悲伤,而在于卢氏死亡后他心灵无法摆脱的幻灭状态。字面上心死如灰的背后,是纳兰的迷惘,也是存活于这世间的人们都未看透的,人生的大真实与大虚幻,大欢乐与大悲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菁菁主编.纳兰词全编全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73页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雪净¹胡天²牧马还³,月明羌(qiāng)(shù)间。
译文:西北边塞,冰雪消融,战士们牧马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
注释:¹雪净:冰雪消融。²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³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⁴羌笛:羌族管乐器。⁵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借问梅花何处落¹,风吹一夜满关山²
译文: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¹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²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93-394页 .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

sàishàngtīngchuī

gāoshì tángdài 

xuějìngtiānhuán yuèmíngqiāngshùlóujiǎn 
jièwènméihuāchùluò fēngchuīmǎnguānshān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
(mù)(xu)阑干满上林¹,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²
译文:散乱的首蓿长满了上林苑,西风里天马望着剩料独自沉吟:到哪里把招贤的黄金台遗迹找寻?
注释:丁兵备:丁日昌,兵备指其任苏松太道。后官至江苏巡抚。¹上林:上林苑,汉代长安苑囿,汉武帝自西域引入苜蓿,植于上林苑以饲马。²“遗台”句:用郭隗说燕昭王千金购马骨故事。昭王后筑黄金台以待贤。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空阔¹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译文:已没有在空阔地奔驰千里之志,也白白怀过驰驱百年之心,与夕阳下的山影相衬,自然更显萧条衰飒令人寒心。
注释:¹空阔:反用杜甫诗“所向无空阔”句。
此词借咏马自诉怀才不遇。用典自然。“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亦马亦人,语意双关。抒写了内心的感慨。“夕阳山影自萧森。”飘逸、空灵,为全词增添情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