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译文:不知是谁将杜鹃哀啼出的鲜血,洒作铺天盖地的红色。
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
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
译文:我实在喜欢这枫叶的红,忍不住停下车观赏。像汉代出使西域的苏武那样,身处胡地心属汉朝,感觉到手中绛节都透骨寒冷。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jiān)¹
译文:多年来为你流下的眼泪,我今天都题写在红信笺上。
注释:¹笺:写信或题词用的纸。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
译文:回想你我欢度良宵的情景,仿佛刚过去没有多久。房间里的烛火才熄灭,金炉里的熏香还有火星。
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
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
译文:虽然我的小窗通着日影,但太阳的身边红杏围绕,从来不缺人才。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译文:可是你依然对我很好,即使饮酒宿醉红着脸来见你,你也没有怪罪,使我享受到像杨妃那样的待遇。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译文:我家在南京担任织造之职,于吴越之地拈线染丝,已经感到很知足。
一点偏当额,丹砂竞捣丸。
一点偏当额,丹砂¹竞捣丸。
译文:因为有一个美人,她的梅花印子偏偏长在额头上,引得天下人纷纷效仿,也使我终生难忘。
注释:¹丹砂:即朱砂。
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
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
译文:我也算略通音律,红指能弹,但内心同样像岳飞那样,怀着深沉的愿望,矢志报国。
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
莲匣(xiá)鱼肠跃¹,龙沙汗马盘²
译文:愿意为了你剑跃鱼肠,马盘龙沙,去做一些危险的事,甚至献出我的生命。
注释:¹莲匣鱼肠跃:莲匣,指剑鞘。《越绝书》:“越王取纯钩薛烛望之,其花摔如芙蓉。”故剑有莲花之名。鱼肠,古宝剑名。意谓极小之匕首,可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²龙沙汗马盘:龙沙,古时指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沙漠地区,后因泛指边塞地区。汗马,即汗血马。《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二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歌。”注“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¹仙。
译文:南国的红豆挂满了树枝,就像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如果不能在人间的红城墙里永远相伴,我也希望能化为天上赤城的神仙,和你永远在一起。
注释:¹赤城:道教传说中名山。《初学记.登真隐诀》:“赤城山下有丹洞,在三十六洞天数,其山足丹。” (《楝亭集笺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知是谁将杜鹃哀啼出的鲜血,洒作铺天盖地的红色。

我实在喜欢这枫叶的红,忍不住停下车观赏。像汉代出使西域的苏武那样,身处胡地心属汉朝,感觉到手中绛节都透骨寒冷。

多年来为你流下的眼泪,我今天都题写在红信笺上。

回想你我欢度良宵的情景,仿佛刚过去没有多久。房间里的烛火才熄灭,金炉里的熏香还有火星。

虽然我的小窗通着日影,但太阳的身边红杏围绕,从来不缺人才。

可是你依然对我很好,即使饮酒宿醉红着脸来见你,你也没有怪罪,使我享受到像杨妃那样的待遇。

我家在南京担任织造之职,于吴越之地拈线染丝,已经感到很知足。

因为有一个美人,她的梅花印子偏偏长在额头上,引得天下人纷纷效仿,也使我终生难忘。

我也算略通音律,红指能弹,但内心同样像岳飞那样,怀着深沉的愿望,矢志报国。

愿意为了你剑跃鱼肠,马盘龙沙,去做一些危险的事,甚至献出我的生命。

南国的红豆挂满了树枝,就像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如果不能在人间的红城墙里永远相伴,我也希望能化为天上赤城的神仙,和你永远在一起。

注释

笺:写信或题词用的纸。

丹砂:即朱砂。

莲匣鱼肠跃:莲匣,指剑鞘。《越绝书》:“越王取纯钩薛烛望之,其花摔如芙蓉。”故剑有莲花之名。鱼肠,古宝剑名。意谓极小之匕首,可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

龙沙汗马盘:龙沙,古时指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沙漠地区,后因泛指边塞地区。汗马,即汗血马。《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二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歌。”注“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赤城:道教传说中名山。《初学记.登真隐诀》:“赤城山下有丹洞,在三十六洞天数,其山足丹。” (《楝亭集笺注》)

曹寅

曹寅

曹寅(1658 - 1712),康熙名臣、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四十二年起与李煦隔年轮管两淮盐务,凡四次。康熙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皆住曹寅家。曹寅病危时康熙特赐奎宁,并派人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到南京,可惜药未到,曹寅已卒。 ▶ 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¹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huò)²。人非生而知之者³,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¹⁰¹¹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¹²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传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注释:¹学者:求学的人。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惑,疑难问题。³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⁴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⁵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⁶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⁷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⁸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⁹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¹⁰是故:因此,所以。¹¹无:没有。¹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shīshuō (jiéxuǎn )

hán tángdài 

    zhīxuézhěyǒushī shīzhě suǒchuándàoshòujiěhuò rénfēishēngérzhīzhīzhě shúnénghuò huòércóngshī wéihuò zhōngjiě shēngqián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ēnghòu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īdào yōngzhīniánzhīxiānhòushēng shìguìjiàn zhǎngshào dàozhīsuǒcún shīzhīsuǒcún 
佶傈金虬石潭古,勺陂潋滟幽修语。
佶傈金虬石潭古,勺陂潋滟幽修语。
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
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
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
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
云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
云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
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
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
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
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
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
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
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
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

  唐时音乐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诗歌中关于音乐的诗也甚多。诸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退之的《听颖师弹琴》和李长吉的《李凭箜篌引》,皆称绝唱。温庭筠这首《郭处士击瓯歌》与它们并列,当毫无逊色。

  郭处士,据《温飞卿诗集》补注说,即郭道源。唐武宗朝,以善击瓯名,率以邢(山西)瓯、越(浙江)瓯十二只,旋加减水其中,以箸击之。瓯,《洪武正韵》谓“今俗谓碗深者为瓯。”《正字通》说:“俗谓茶杯为瓯。”击瓯是民间的一种音乐,这在现在也还可见。由于它不是正规乐器,古所谓的“革金石丝竹土木匏”八音之内,就没有瓷或玻璃的席位。对于这种土乐器的演奏,比之于琵琶、箜篌,当然有更难好之处。那当然,描写起来也就相对地要更困难些的。

  温庭筠本人就是一个大音乐家。他不仅善于能依律而填词谱曲,所谓“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而且还精于演奏,其水平之高,达到了“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也就是说,即使是粗制滥造的乐器,他也可以奏出很美妙的音乐。因此可以说,温庭筠的诗,就不是一般的泛泛的谀词,而是行家对于这一音乐之美的鉴赏了。

  诗的题目既是《郭处士击瓯歌》,所以他可以不必叙述,而从第一个音符写起。“佶傈金虬石潭古”,虬,无角龙。正因为它无角,不得登于天廷,所以它因长期抑郁而多暴厉之气。佶傈,耸动的样子。佶傈金虬,正是写金色的无角龙,在古潭里翻腾怒吼,搅得潭水发出了噌吰的声音。以水声来写瓯声,自然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击瓯的第一乐章,可以想见是何等的激烈而宏伟。接着,“勺陂潋滟幽修语”,第二乐章由急转缓,由重移轻。从噌吰跳荡而转为轻波唼喋。又好像是独坐在幽篁里,听那微风拂过竹梢。陂,是水边逐步倾斜的坡岸。所以这里写的就不是水的拍击之声,因为无岸壁可拍,而是水波荡漾以进退的唼喋声,或是轻波逐戏的潋滟。“幽修”指的当是竹。所谓“幽篁”、“修竹”者是。人坐在幽篁里,亦即深竹丛中,一切的声音,都隔绝了,这里仿佛是王维“入定”的境界。但微风却闯了进来,拂动竹叶,发出切切嚓嚓的声响,有如小女子们在那里说着悄悄话。这个意境只有虽入定而又不甘寂寞的王维体察得出来,故他在他的《山居秋暝》中说:“竹喧归浣女”,这不止是写竹之喧,也含有她们的笑语声。这就不仅写出了轻音部,而且又都带有人间熟悉的生活情趣,使人听来,于分外宁静之中,还有一种亲切的感受。

  第三乐章,手法一变,“湘君玉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不是一句一个意境,而是用两句同写一个意境。乐声于沉静之中又飞扬了起来,有如湘君骑着宝马自天外远远而来。这个感觉极细,正是捉住了瓯声从轻而渐扬的音步。湘君身上的佩玉发出丁东之声,和着马脖子上的鸾铃锵锵。有轻有重,有急有徐,却又是如此的和谐。正因为从敲着盛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吧,所以听来都带有水的滋润。不是响晴的天空那种爽朗的声音,而是仿佛从烟雨中发出的;因而都沾上了水的滋润。“碎佩丛铃满烟雨”,温庭筠确实是有着音乐家的耳朵。他是这样准确地捕捉到了乐声燥湿的质感,他又有着文学家的手,能把它换成立体声的画面传给了读者。这就使得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通过他留下的非常富有特色的画面,而想象得到这支音乐的节奏:第一乐章是宏大的,第二乐章是宁静的,而到了第三乐章则飞越而悠扬,恰似音乐最好的结尾。

  接着下面三段,用“吾闻”领起,一下转到了宫中,这是为了写演奏家的。武宗在位的时候,李德裕执政,郭道源曾充太常寺调音律官。那在晚唐,曾是一个开明的朝代。以后宣宗继位,朝政又趋于腐败。李德裕贬死,从郭道源流落到了民间看,他当也是一位耿介拔俗的艺术家。正是这样的思想渊源,才会被温庭筠引为同调。所以温庭筠这才用了更大的篇幅,用闪回、插叙的回忆笔法,来写他过去演奏的这一段光荣。这在文字的背后,那是寄托了对于李德裕的哀思与夫对现实的批判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用了“吾闻”,那当然是对于郭的传说又加上作者的想象,那么读者就要注意作者在这里的设想了,因为这里正是诗人可以有最大的自由,寓意传神,以表达他的言外之意的地方。因而在这里捕捉诗人的精神实质,读者也就有可能懂得他诗旨之所在了。这样,他虽然写的是别人,却很可以见设想者自己的精神的。或者说是抒情和对象的结合,是情与志的共同体。

  这里第一段“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香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是写郭处士曾在宫中生活的情景。而且,他似乎还是一位道教之士。本来“处士”是对那些有德而隐居的人的一种尊称。按说对曾在宫中当过待诏的人是不当的。但唐朝由于姓李,很尊崇李家的道教,入宫后而又隐退的也大有人在,如和李白很要好的司马徽就是。郭道源既已出宫很久,那么尊之为“处士”自也可以。由于温庭筠没有进过皇宫,对皇宫里的生活只能根据传闻加以想象,所以用听说“三十六宫花离离”来展开他的叙述。如此众多的离宫,错落地隐在繁茂的花树丛中,这是多么富丽庄严的景象。既具体又有着高度的概括,使人产生了许多的联想。然而接着读下来的,仿佛郭处士正在这里深夜徘徊,给人一种幽冷孤独的意味。本来正如骆宾王《帝京篇》里说的:“汉家离宫三十六”,是言帝王所居宫殿之多,“花离离”,是花木披纷的世界。这是实写;但按中国诗歌的传统语境,花往往又是用以写美丽的女人的。花离离,对于皇宫来说,又是美女的世界。“离离”,除了有草木繁茂的意义外,用于人,也有“懒散、忧伤”的意义。在这样的深宫里,该囚禁了天下无数美色,而皇帝只有一个,是以有的从少女一直到头白都不得见皇帝一面的。“软风吹春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因为女子太多了,而一个皇帝又照顾不过来,所以在深宫里,固然有的地方笙歌达旦,和暖的春风软软地吹着,在这令人沉醉的春晨,金屋中有人正如《红楼梦》中薛大少说的:“洞房花烛朝慵起”。但也有的地方,则只能是伴着春风,独自对着星空,从稀到密,又从密等到了稀,良宵空待。更有的连这空待的幻梦也消灭了,就只有与青灯冷磬相伴,明知此生已矣,只希望修个来生。“天露未干香着衣”,使人想到了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爱的执着,同时也是对美的摧残。温庭筠把这一切都揉合在了一起,这就成了最典型的内宫写照。“香雾”也好,“香露”也好,这不止是具体地写了雾与露,更是写了这里的一个大的环境,使雾与露而香的,说明了这里的环境,至少也是在花树丛中或脂粉香中的。露与雾也因花气或脂粉之香气之重而被薰香了。

  但是,“玉晨”似还有一说:据《上清紫晨君经》说,玉晨是上皇先生的精灵。因为郭道源是道士,故尔“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也可以说是借重来指郭道源自己。说他用“冷磬”来惊破人们的“昏梦”。以“冷磬”对“昏梦”非常之妙。中国的俳优,即宫廷艺人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寓谏于滑稽之中,想必郭道源也是这样的,以滑稽谏,得罪了宣宗,这才遭到了朝廷的遗弃。那么,这“软风”、“冷磬”,也许更多的是在写在这里徘徊了一夜,因而让露水打湿了衣裳的郭道源的感觉了。这虽属纯客观的描写,但由于他写出了一个在这样富丽温柔而又幽森孤独的环境里,竟然竟夕起徘徊的他,这就是通过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使读者可以“以形传神”,从他那无言的客观的神态中,看到他那满怀心事的忡忡之情,这就把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形象,非常突出地立在了读者的眼前了。这样的歌颂郭之为人,既艺术,又得体。

  接下来,写郭的艺术。“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他在宫中击瓯,也许是为舞女伴奏,也许正是因他击奏的瓯声丁当,而使人幻发出如见疾风回雪之舞,她旋转的是的么疾速呀。以致云鬓松动,头上的兰钗都掉了下来。那丁当之声也许就是这首饰坠地时发出的声音。众多的首饰,纷纷坠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发出清脆的丁东声,如瓯如磬,似幻似真,倒也有趣。“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乐声渐入轻微,仿佛是她停了下来,由于刚才旋转得太疾,乍歇下来,是以这时读者仿佛听到她喘息着,仿佛看到了她的脸色绯红,在罗屏半掩之中,恰如那桃花染就的一轮明月,白中透红。衬得她那细细的黛眉,也像晴天里那含烟的一弯远山。这真是太艳丽了,于是“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连经常接近声乐女色,享尽了人间富贵的太平天子,也不由得要停下车来,久久地注目而视。以至两边香炉中的御烟,因停得久了而如双龙样的纠结在了一起。“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那些执掌礼仪的中性太监们,也一个个地抱着羽扇而发呆。侍女们连发饰松脱了都不知道。大家都看、也许是听得太痴呆了。以至大家如醉如痴,君臣失仪,一切的威严、恐惧,在她的面前,都扫地以尽了,剩下的就只是对于音乐舞蹈的倾倒。则这音乐之美,中人之深,就可想而知了。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这时瓯击得如玉珠跳荡,他低着头那样入神地敲打着,不知道竟到了日已西斜的时分;然而人们似乎意犹未足。他不仅采用了声音的传统的写法,“以声写声”,而且还以意识来写声,写众人的痴呆,进一步把郭处士的才艺写得简直出神入化了。

  这上面四段,下了偌大的气力,从各方面来写郭道源:写他的音乐奇才,写他的忧国忧民,但这实在不是赞美他的技艺,而只不过是用作铺垫,为的是写其才志如此,竟无可用。所以他最后说:“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寄远愁无色。”

  也许郭道源对朝廷还抱有幻想,所以他最后说:“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其实武宗不幸死于太监之手后,太监们怕再出一个像武宗似的英明的皇帝,所以这才特地选了一个懦弱而又酷好声色的李忱当皇帝,是为宣宗。温庭筠对于朝廷的这一套,他是太了解了。与他很亲近的太子永之死,武宗之死,宣宗之立,几乎在他的身心上,都留下了道道血痕。所以他这才在最后用《杨白华》的故事来劝他,说:莫做杨花梦,春风正无力,你是飘不到旧窠里去的。明末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曾感叹地说:“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可惜的是,宣宗却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说;“唐之亡,宣宗亡之”。这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旧窠早已没有了。据《梁书》说:“杨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花》歌词,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杨华,本名白花,奔梁后改名华。其歌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谁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温庭筠用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含蓄,特别是以情歌里的单相思来写政治,郭道源当然懂。但别人就不好说他是对朝廷的不满了。

  武宗当政时间不长,从公元841年至847年,则温庭筠已有三十多岁,正当壮年,从他娴熟音乐,也和郭道源因李德裕之故而一同沉浮着,他们当是知己,所以他才能对技艺写得这样的深切,对郭道源之情写得这样深挚,而对于时事的手法,又是这样的深沉。特别是最后,他这唤醒春梦的沉痛的语,表达出的是对同志的叮咛,而绝不是浪荡子的泛声。则这一首诗,实际是充满着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同志无限深情的咏叹;同时也是对于时事最清醒的估计和鄙弃。总之归结起来,便是一阕对于人才沉沦的悲歌。正因为温庭筠对过去了的武宗的政治爱得那样深,对于当前宣宗之治是这样不信任,他既无限忠贞于过去,又十分洞察于现在,所以他才不为当世所用,也不肯为当世所用。这绝不是持什么“无特操……为当涂所薄”的论者们所可理解的。

guōchùshìōu--wēntíngyún

jīnqiúshítánsháobēiliànyànyōuxiū

xiāngjūnbǎoshàngshényúnsuìpèicónglíngmǎnyān

wénsānshíliùgōnghuāruǎnfēngchuīchūnxīngdòu

chénlěngqìnghūnmèngtiānwèigànxiāngzhe

yúnchāiwěizhuìchuíyúnxiǎoxiǎngdīngdāngzhúhuíxuě

qíngyānzhòngdiéshānluópíngbànyǎntáohuāyuè

tàipíngtiānzizhùyúnchēlóngshuāngpán

gōngzhōngjìnchénbàoshànshìhuánluòcuìhuā

luànzhūchùzhèngtiàodàngqīngtóujuéjīnxié

wèijūnzhǎngtànjiānqíngyuǎnchóu

zhānxiāngmèng绿yángqiānchūnfēngzhèng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经年¹尘土满征衣²,特特³寻芳上翠微
译文: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特地骑马到达翠微亭,观赏齐山美景。
注释:¹经年:常年。²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军的衣服。³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⁴寻芳:游春看花。⁵翠微:指翠微亭。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好水好山看不足¹,马蹄催趁月明归。
译文: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够,在马蹄声声的催促中,踏着明亮的月色归来。
注释:¹看不足:看不够。

  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作于池州,一反其词的激昂悲壮,以清新明快的笔法,抒写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

  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兴奋。“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

  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参考资料:
1、 [清]黄邦宁 编.《岳忠武王全集》:扫叶山房,1927年10月第3版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页

chízhōucuìwēitíng

yuèfēi sòngdài 

jīngniánchénmǎnzhēng xúnfāngshàngcuìwēi 
hǎoshuǐhǎoshānkàn cuīchènyuèmíngguī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绿槐烟柳长亭¹路。恨取次²、分离去。日永³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译文:长亭路上,槐树碧绿,柳色如烟,恨(我)走得匆促, (漫长的道路提示我)我们已经分别。绵绵的愁思让人觉得一日长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回首遥望高高的城垣,已经被暮云遮断,视线的尽头是何处呢?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这首词步贺铸《横塘路(青玉案)》韵作。¹长亭:古代道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用。²取次:草草,仓促,随便。³永:长。⁴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⁵人:心上人。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解鞍(ān)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寸柔肠¹情几许。薄衾(qīn)²孤枕,梦回人静,侵晓³潇潇雨。
译文:天色将暮的时候,解下马鞍,投宿在旅舍,暗暗忆起爱人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 。 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如今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拂晓之时,窗外春雨潇潇。
注释:¹一寸柔肠:是行者想到心上人。²衾:被子。³侵晓:天渐明。

  这是一首伤别怀人之作。

  上片主要写行者与居者离别时的情景。在槐、柳夹道的长亭路上,可恨就这样地草草分别了。离别已堪恨,“此别匆匆”就更添人恨。这个“恨”字乃一篇主旨。别后定是“日永如年愁难度”。而当此乍别之际,“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尤人情所不能堪。这三句化用唐人欧阳詹“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意,“目断人何处”一句,明点心事,更觉感情深挚。

  下片转入行者对居者的思念,又主要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居者。首句写行者在日色将暮时歇马解鞍,寓居旅舍。客馆寒窗,孤寂中又追忆起情人临别时千万句叮咛嘱咐的话语。“千万句”,极言离别时对方叮咛话之多,真可谓“语已多,情未了”,句句包含着无限深情。“一寸柔肠情几许?”柔肠多指女性的缠绵情意,如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云:“柔肠一寸愁千缕”。“情几许?”语气是反诘,语意却十分肯定。情多少?情无限!结尾“薄衾”三句,如果理解为是行者在旅舍中独宿孤枕,彻夜难眠,也不是讲不通;但这样一来,词意就直露平淡。惠洪是很会写言情词的,宋人许颉《彦周诗话》曾称其“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至如仲殊、参寥,虽名世,皆不能及”。所以把末三句理解为行者在旅舍中思念远方女子,想象她此时也一样在相思的煎熬中思念着我。这样讲,意趣就大不相同了。自从自己走了以后,她一个人独守空闺,薄衾半温,孤枕难眠。春宵峭寒,又是薄衾,难以抵御自然界的寒气;又是独宿绣帏,内心更充满了寒意。无人相伴,好梦醒来,再也睡不着了。夜深人静,听着窗外潇潇雨声,“彻晓潇潇雨”,表明女子在撩乱人心的风雨声中,一直到天亮也没有再睡着。这样,词从对面写来,不但文势曲折深婉,而且表达的感情也倍深一层。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080页

qīngàn ·绿huáiyānliǔchángtíng

huìhóng sòngdài 

绿huáiyānliǔchángtíng hèn fēn yǒngniánchóunán gāochénghuíshǒu yúnzhējìn duànrénchù 
jiěānshètiānjiāng àndīngníngqiānwàn cùnróuchángqíng qīnzhěn mènghuírénjìng qīnxiǎoxiāoxiāo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兄弟¹共行游,驱车出西城²
译文:好兄弟几个一块出来,把车子赶到西城门外。
注释:玄武陂(bēi):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了训练水师,在邺城西南开辟玄武池。陂,堤岸。¹兄弟:指曹丕、曹植等人。²西城:指邺城之西门。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¹
译文:广阔的田野已被开垦,无数的水渠成队成排。
注释:¹互相经:互相交通。经,经过。此为交叉之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shǔ)(jì)¹何郁郁²,流波激³悲声
译文:谷子和高粱多么繁茂,淙淙的渠水真有气派。
注释:¹黍稷:泛指农作物。黍,黄小米。稷,高粱。²郁郁:茂密的样子。³激:水流因受阻而腾涌、飞溅。⁴悲声:动听的响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菱芡(qiàn)¹覆绿水,芙蓉²发丹荣³
译文:菱角鸡头米盖着绿水,芙蓉的红花笑逐颜开。
注释:¹菱芡:水生植物菱角和鸡头,皆可食用。²芙蓉:荷花。³丹荣:红花。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柳垂重荫¹绿,向我池边生。
译文:柳枝披垂立一道绿墙,轻轻把池子环抱起来。
注释:¹荫:树荫。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¹²望长洲³,群鸟讙(huān)哗鸣。
译文:登上了小渚远望大洲,听一片鸟鸣心头畅快。
注释:¹乘:登上。²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³洲:水中的陆地。⁴讙:喧哗。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萍藻¹泛滥²浮,澹(dàn)³随风倾
译文:浮萍和水藻池中飘满,风吹着它们东倒西歪。
注释:¹萍藻:水生植物浮萍和藻类植物。²泛滥:广阔的样子。一作滥泛。³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⁴倾:倒。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忘忧共容与¹,畅此千秋情²
译文:观此景叫人闲适无愁,长久的美情难以忘怀。
注释:¹容与:舒缓安适的样子。²千秋情:永恒的友谊,此或仅指兄弟手足之情。

  这是一首记游写景之作。此诗用直叙的方法,写诗人同弟弟行游玄武池时所看到的景物和愉悦忘忧的心态。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两句点明出城行游一事和行游的地点。人在野外观赏景物时,一般都是由宏观到微观。“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两句写在邺城西面宏观看到野外宽广开阔的田地和纵横交织的河渠。接下去,从宏观到微观。“黍稷何郁郁”一句由“野田广开辟”一句而来,写田野里庄稼茂盛。“流波激悲声”一句由“川渠互相经”一句而来,写流水发出动听的声响。“菱芡覆绿水”以下八句,由写田野、河渠转向写玄武池的各种景物:菱芡、荷花、垂柳、萍藻,叶绿花红,枝繁叶茂;池中绿水随风动荡,长洲上的群鸟在欢快歌唱。在诗人笔下,玄武池之美景令人神往:田野广阔,庄稼茂盛;池水交错,波涛汹涌;绿水红花,柳荫照水;萍藻泛滥,众鸟喧哗。形象鲜明,有声有色,生动具体,写出了玄武池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如此之美景,足以使人忘记忧伤,沉浸在欢畅之中。最后“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两句,由景及情,自然地收束了全诗。

  此诗虽属游宴诗,但同建安时期的其他游宴诗相比,却有不同。它没有涉及宴乐,而是用自然的语言集中描写田园景物,具有后来田园诗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