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蘋香,打湖上鸳鸯,橹枝声细。谁料逢君,又在他山此水。
小白蘋香,打湖上鸳鸯,橹枝声细。谁料逢君,又在他山此水。
甚抛了、熟鹭驯鸥,把轻衫瘦马,换却蓑袂。官壶量盏,且缓剪江帆翅。
甚抛了、熟鹭驯鸥,把轻衫瘦马,换却蓑袂。官壶量盏,且缓剪江帆翅。
双台算程正远,但昏沙古岸,重重亭子。晓星犹悬冷点,鸡声啼碎。
双台算程正远,但昏沙古岸,重重亭子。晓星犹悬冷点,鸡声啼碎。
挂芦藩、蜡飘秋泪。早风铎、催人提辔。鞭影背雁,怕都是、凄凉诗思。
挂芦藩、蜡飘秋泪。早风铎、催人提辔。鞭影背雁,怕都是、凄凉诗思。

sānsòngshēngshānběixíng--gōngxiánglín

xiǎobáipíngxiāngshàngyuānyāngzhīshēngshuíliàoféngjūnyòuzàishānshuǐ

shénpāoleshúxúnōuqīngshānshòuhuànquèsuōmèiguānliàngzhǎnqiěhuǎnjiǎnjiāngfānchì

shuāngtáisuànchéngzhèngyuǎndànhūnshāànzhòngzhòngtíngzixiǎoxīngyóuxuánlěngdiǎnshēngsuì

guàfānpiāoqiūlèizǎofēngduócuīrénpèibiānyǐngbèiyàndōushìliángshī

龚翔麟

龚翔麟

龚翔麟(1658—1733)清代藏书家、文学家。字天石,号蘅圃,又号稼村,晚号田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年中顺天乡试乙榜。由工部主事累迁御史,有直声,致仕归。工词,与朱彝尊等合称浙西六家,著有《田居诗稿》、《红藕庄词》。 ▶ 1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漠漠春芜(wú)¹春不住²,藤刺牵衣,碍却³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译文:废园之中茫茫一片春草青翠茂密,却也不能留住春光。野藤荆棘侵占了路径,妨碍着行人的步履。不懂得性情的柳絮偏偏在随风起舞,密集地,轻轻地拂落在人们的脸面上。
注释:鹊踏枝:词牌名。即“蝶恋花”,又名“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¹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漠漠:广漠无边的样子。春芜:春草碧绿貌。²春不住:春去了。³碍却:妨碍。⁴蒙蒙:一作“濛濛”,雨雪云雾迷茫的样子。此处指飞絮漫天飞舞。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绣院¹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²如许³!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译文:有花木的院子的主人是谁呢?一朵孤单的鲜花正在墙角里开的耀眼。可不要怨无人来摘取它,因为它开在春暮,可真不是时候啊!
注释:¹绣院:指有花木的院子。²明:指花开的耀眼。³如许:这样。⁴不合:不该。⁵阳春:温暖的春天。

  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极写废园的荒芜凄凉景色,并以独明的孤花自况。

  上片先写废园春光关不住,春之景象中又有牵衣藤刺,扑面飞絮,这藤刺、飞絮,或许就是他对于时政的感慨。下片还是扣住春光来写,不过这春光却是暮春的景象,一朵孤花开放在墙角,没有人来采摘。结尾两句含有勉励的意思,勉励年轻一代珍惜少年时光,有所作为,莫使良机空逝而徒然叹息。抒发其兴亡、盛衰和怀才不遇之感。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郁勃激荡而凄绝灵动,在晚清词坛别树一帜。

  起句“漠漠春芜春不住”,广漠的园地上一片荒芜萧索,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尽的景象。“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帮凶的文人们,却处处牵制,阻碍着维新改革者的道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舞”在此处有双关作用。一是代表那些昏庸的王公大臣们纸醉金迷,酣歌漫舞;二是指行人之舞,即改革维新者前进的步伐。二“舞”是对立存在的。“蒙蒙扑面皆飞絮”,说明维新改革者的道路坎坷,词人怒斥群丑,悲愤之势已出。

  下半片的“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培护,无人欣赏。突出了它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结尾“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是安慰孤花,亦强作自解,以孤花自喻。词人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凄凉,同时又以身不逢时而自我宽慰。

  这首词写得十分蕴藉含蓄,深意在所描写的景象之外。词刻意描绘废园春景,是要让读者看到一幅时代的政治画图,就是清王朝在那些“藤荆”之类的奸佞之臣当权下,正走向末路和败亡。词人也强烈感受到时下政治的腐时,深深地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忧虑。“绣院深沉谁是主”,“绣院”暗喻的是当时的清王朝,这一句还包含了词人盼望“圣主明君”招揽人才,改革时政,振兴国运的怀抱。词的最后几句,则是词人以花自比,抒发的是空怀救国救民之才而无法施展的人生感慨。

参考资料:
1、 小舟.古典诗词名篇浅读 中华诗词三百首 诗词三部曲之一:花城出版社,1999:第429页
2、 徐寒.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第714页

quèzhī ·guòrénjiāfèiyuánzuò

gōngzhēn qīngdài 

chūnchūnzhù téngqiān àiquèxíngrén piānshìqíngpiānjiě méngméngmiànjiēfēi 
xiùyuànshēnchénshuíshìzhǔ duǒhuā qiángjiǎomíng yuànrénláizhé huākāiyángchūn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31-332页

kǎiliùshǒu--céncān

hànjiāngchéngēn西róngjiéshūxiānzòuwèiyānggōng

tiānzikāilíndàizhǐjīnshuíshùèrshīgōng

guānjūn西chūguòlóulányíngbànglínyuèhán

hǎixiǎoshuāngníngwěicōngshānxuějīng竿gān

míngjiādiéyōnghuíjūnguópíngfānwèiwén

zhàngquèyìnyáobiānyuèjiānglóngchèhǎiyún

luòyuánménjiǎomíngqiānqúnmiànchūfānchéng

bīnghǎiyúnyíngzhènlóngduīyuèzhàoyíng

fānjūnyáojiànhànjiāyíngmǎnliánshānbiànshēng

wànjiànqiāndāoshāpíngmíngliúxuèjìnkōngchéng

jīng湿shīwèigànyānbáicǎoguānghán

zuójiāngjūnliánxiǎozhànfānjūnzhǐjiànkōngān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治平¹二年五月丁亥²,赵郡³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之(bìn)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míng)其墓曰:
译文: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河北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城洛阳病故。六月甲午将灵枢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注释:¹治平:北宋时宋英宗赵曙的年号。²五月丁亥:阴历五月二十八日。³赵郡:指苏轼家族所属的郡望。⁴甲午:阴历六月六日。⁵之:入殓,还没有下葬。⁶眉:这里指眉州,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⁷铭:写铭文。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¹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²君先夫人,皆以谨肃³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zhé)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译文: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我们育有一子苏迈。她还未出嫁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对我的父母也很孝顺,在当地,她都因为端庄矜持,家教甚好而有很好的名声。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坐在我的旁边,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别的书,她都能够大略知道,由此我才发现她端庄矜持之外,还聪敏娴静而知书。
注释:¹归:出嫁。²先:用于称呼死去的人。³谨肃:谨慎恭敬。⁴通:懂得。⁵略:大致,大概。⁶敏:聪敏。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从轼官¹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²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³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译文: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嘱咐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小心谨慎。”每天都把先父用来告诫我的话讲给我听。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她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何必跟这种人敷衍闲费工夫!”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的人来和我套近乎,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是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这么快就和你交上朋友了,不符合常理,因此,遇上坏人也是很容易的,这种人还是别交的好。”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在人们)将要去世的时候,他的言论可以多听取,这类人(这时候)大都是有识之士。仅仅二十七岁她就告别了人间。在刚刚失去她的时候,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我苏轼遵奉父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我们家的墓地中。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
注释:¹官:动词,做官。²去:离开。³反覆:即反复,重复,再三。⁴持两端:采取模棱两可的骑墙态度。⁵锐:迫切,急切。⁶类:大多都如此。⁷姑:婆婆,指苏轼母亲程氏。⁸谨:恭谨。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hù)¹。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²乎。呜呼哀哉!
译文: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你走之后,我身边永远也没有可以依傍的亲人了。你虽然离世了,但能够名正言顺地安息长眠于苏氏坟茔,想来在地下也不怎么悲伤吧!
注释:¹怙:依靠。²何伤:有什么悲伤的呢。

  这篇墓志铭作者选取了妻子王弗的几则日常生活言谈,突出了王弗的贤敏睿智,及王弗对于生性真率随便的作者的忠告、帮助;她提出在人际关系中对两类人尤应保持警觉:一类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者;一类是对结交过于轻率者;表现了妻子王弗观察生活的精细和见识的卓然过人。此文于记事中寄托情思,记事简洁而感情深挚,文章所记之事不过二三,但一个贤明妻子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文章开头说明王氏的身份,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之葬的时间、地点。作者自称己名“轼”,表示恭敬和严肃。从第二段开始简介王氏生平,这也是墓志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先介绍王氏的名字、籍贯和家庭出身,称夫人为“君”,体现互敬互爱。接着交代她出嫁时的年龄和所生儿子名为苏迈。

  文中选取了王氏生前的几桩日常小事,来反映王氏的为人。她在娘、婆二家侍奉父母公婆“皆以谨肃闻”;陪伴丈夫在任上,经常告诫远离父母的丈夫。要按老父亲的教导办事。作者特别举出实例说明王氏注意来会丈夫的朋友,根据观察所得,分析其人的思想品质,提醒丈夫不要被奸邪谗佞之辈蒙骗。

  文中以较多笔墨记述了王氏“从轼官于凤翔”的往事。这可以说是苏轼第一次离家远行,独自带着娇妻幼子前往凤翔赴任。初涉官场,不知深浅,加上离家千里。苏轼曾经多次思念家乡以至于茶饭不思。没有了父亲的庇护,也没有兄弟陪伴,只有王氏一人默默相伴,从此,两人就风雨同行,在宦海沉浮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氏不仅是他生活上的伴侣,更成了他精神上的依托。

  结尾写其享年,“年二十有七而已”,痛惜哀叹王氏的不寿;写作者父亲苏洵的话,既表扬了王氏“从于艰难”的高贵品质,又说明遵从父命“葬诸其姑之侧”的理由,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非常自然的讲述了王氏这位善良忠贞的夫人,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印象深刻。

  结尾的“铭”有赞叹,有议论,既慨叹王氏早逝,又以能够尽孝母亲为慰,充分肯定王氏的一生恪尽妇道的美德。作者两次大呼“呜呼哀哉”,表明自己失去爱妻和贤内助的深切悲痛;全文仅四百余字,却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地叙述王氏的生平,充分表达了苏轼和王弗夫妇之间超乎寻常的深厚感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368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yì)¹,通国²³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¹⁰有鸿鹄(hú)¹¹将至¹²,思¹³¹⁴弓缴(zhuó)¹⁵而射之¹⁶。虽与之俱学¹⁷,弗若之矣¹⁸。为是其智弗若与(yú)¹⁹?曰²⁰:非然也²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¹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²通国:全国。通:全。³之:的。⁴善:善于,擅长。⁵使:让。⁶诲:教导。⁷其:其中。⁸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⁹虽听之:虽然在听讲。¹⁰以为:认为,觉得。¹¹鸿鹄:指大雁、天鹅一类的鸟。¹²将至:将要到来。¹³思:想。¹⁴援:引,拉。¹⁵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¹⁶之:代词,这里指鸿鹄。¹⁷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地人在一起学习。¹⁸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¹⁹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²⁰曰:说。²¹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矣:了。弗:不如。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xué

mèng xiānqín 

    qiū tōngguózhīshànzhě shǐ使qiūhuìèrrén rénzhuānxīnzhìzhì wéiqiūzhīwéitīng rénsuītīngzhī xīnwéiyǒuhóng鸿jiāngzhì yuángōngzhuóérshèzhī suīzhīxué ruòzhī wéishìzhìruò yuē fēirán 
寒气暗侵帘幕,孤负芳春小约。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心情恶。
寒气暗侵帘幕,孤负¹芳春小约。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nèn)²心情恶。
注释:¹孤负:一作“辜负”,对不住良辰美景或他人的好意。²恁:那么。
独抱影儿眠,背看灯花落。待他重与画眉时,细数郎轻薄。
独抱影儿眠,背看灯花¹落。待他重与画眉²时,细数³郎轻薄(bó)
注释:¹背看灯花:不看灯花。相传油灯芯将烬,结成花朵形,是有喜事来临的吉兆。²画眉:汉代京兆尹张敞为妇画眉故事。³细数:列举诸事责怪他。
此词上片伤久别。寒气暗侵,徒负芳春。庭梅开遍,恨久别不归,此心情之所由恶也。下片怨独居。抱影独眠,灯花空结,现况实感无聊。而画眉有待,来日必将细数其轻薄无情。一片痴情,百般刻画,谱入弦管,凄怨动人。

jiā··guīyuàn--wāngmàolín

hánànqīnliánfāngchūnxiǎoyuētíngméikāibiànguīláizhínènxīnqíngè

bàoyǐngérmiánbèikàndēnghuāluòdàizhònghuàméishíshùlángqīngb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