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寒禁柳,淡日烘花,护春不卷。半枕瞢腾,香魂只恋鸳被暖。
馀寒禁柳,淡日烘花,护春不卷。半枕瞢腾,香魂只恋鸳被暖。
别路芳草萋萋,向个中寻惯。却恨金衣,一声声唤人转。
别路芳草萋萋,向个中寻惯。却恨金衣,一声声唤人转。
慵展情澜,拨红瓷、未消沉倦。小姑催起,真珠无心细绾。
慵展情澜,拨红瓷、未消沉倦。小姑催起,真珠无心细绾。
刺绣绷边强坐,也拈针线。忽又回身,流苏早见双掩。
刺绣绷边强坐,也拈针线。忽又回身,流苏早见双掩。

huáyǐn--gōngxiánglín

hánjìnliǔdànhōnghuāchūnjuǎnbànzhěnméngténgxiānghúnzhǐliànyuānbèinuǎn

biéfāngcǎoxiàngzhōngxúnguànquèhènjīnshēngshēnghuànrénzhuǎn

yōngzhǎnqínglánhóngwèixiāochénjuànxiǎocuīzhēnzhūxīnwǎn

xiùběngbiānqiángzuòniānzhēn线xiànyòuhuíshēnliúzǎojiànshuāngyǎn

龚翔麟

龚翔麟

龚翔麟(1658—1733)清代藏书家、文学家。字天石,号蘅圃,又号稼村,晚号田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年中顺天乡试乙榜。由工部主事累迁御史,有直声,致仕归。工词,与朱彝尊等合称浙西六家,著有《田居诗稿》、《红藕庄词》。 ▶ 1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远接商周祚(zuò)¹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²
注释:¹祚:王业,国统。²“北盟”句:战国时,齐晋两国都在楚的北方,楚与齐晋联盟,对秦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章华¹歌舞终萧瑟,云梦²风烟旧莽苍³
注释:¹章华:指章华台,春秋时楚灵王所筑,遗址在今湖北。²云梦:湖名。³莽苍:苍茫广大的样子。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草合¹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zhǒng)有狐藏²
注释:¹草合:野草围绕。²“盗穿”句:指荒坟被盗,狐兽当作巢穴。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离骚¹未尽灵均²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释:¹离骚:屈原忠心爱国,反受毁谤被放逐,作长诗《离骚》以抒发怨恨。《离骚》也是屈原辞赋的统称。²灵均:屈原的号。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¹霜露湿荆(jīng)²
注释:¹废城:指郢城。²荆榛:荆树丛。

  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楚原是商的属国,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因此可以说“是远接商周祚最长”了。“祚”,指王统。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章华歌舞终萧瑟”,写的便是这种历史的结局。“章华”,即章华台,楚国离宫,旧址有几处,此当指沙市之豫章台。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云势风烟旧莽苍”:楚地著名的云势泽,气象依旧,风烟迷蒙,阔大苍茫。这里,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势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而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还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第二首则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第一联:“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即指郢都;“徂岁”,犹言过去的岁月;“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这里用以形容流光迅速。此联是说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是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对人事代谢现象的探寻。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陆游的优秀诗篇大都回荡着爱国激情。在这组诗中,诗人的一纸诗情,又是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并且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杨万里说陆游诗“尽拾灵均怨句新”(《跋陆务观剑诗稿》),正可概括这首诗的特色,读后,确如朱熹所云:“令人三叹不能自已。”(《答徐载叔赓》)公元年1178(淳熙五年)五月,陆游又写了《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皆抒发同一感慨。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925-926页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¹
译文:月亮在李白之前就有,但只有李白的诗歌写月亮写的最好。
注释:¹说:指描写月亮。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李白如今已仙去¹,月在青天几圆缺?
译文: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已经又有了多少圆缺?
注释:¹仙去:对人死的委婉说法。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今人犹歌李白诗¹,明月还如李白时。
译文: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
注释:¹李白诗:指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¹能知!
译文: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
注释:¹安:怎么。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译文: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¹月不嫌我丑。
译文:我虽然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但料想明月应该不会嫌我陋丑。
注释:¹料应:即应该料想到……。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我也不登天子船¹,我也不上长安眠²
译文: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
注释:¹天子船: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句。²长安眠: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长安街上酒家眠”句。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梅花 一作:桃花)
姑苏¹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梅花 一作:桃花)
译文: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梅花盛开月光撒满天。
注释:¹姑苏:苏州的别称。

  这首诗前六句赞颂李白善于写明月,说李白的诗至今还有人在吟诵。中间四句表示向李白学习的愿望,特别要学习李白饮酒赋诗的狂放性格。最后六句写作者自己虽无李白那样的诗才,但一定要像李白那样,不追慕功名,藐视权贵。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视功名如粪土而以诗酒自娱,不拘礼法的豪迈情怀。

  “把酒对月”这个题目本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爱月,所咏明月诸诗脍炙人口。这首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月诗,独尊李白:“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有这样的气概,方许歌咏李白。这里推崇的“李白诗”,主要是指《把酒问月》这首诗。而作者唐寅这首诗,主要就受李白诗篇句调的影响,但他在诗中把李白加进去与明月反复对举,又是李白本人不能写的光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后句是李白式的,但配合前句,则是作者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而诗仙却不能复生。作者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这句侧面说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这调门是李白的,新意是作者的。

  这首诗最好的还是诗中在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固不能知,但月能知。于是作者引李白自况:“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有胆量有信心,并非等同于狂妄,以下一转一合最为妥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联想到辛弃疾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反而不会感到反感而会容易接受。好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诗人是说,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多让。语意皆妙。

  最后作者讲出了他和李白同而不同的一点:“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诗句化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是说,我虽然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诏的经历,但也有他那种豪放不羁的禀性,“不上长安”倒也乐得:“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这个茅屋就是作者在苏州建的桃花庵,作者晚年经常在桃花庵饮酒自乐。

  这首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作者在这首诗中,用“把酒对月”的举动,处处将自己和李白相联系、相对比,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抒写了李白敢于蔑视权贵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学习李白不求功名利禄的愿望和蔑视权贵的态度。

参考资料:
1、 腾云.元明清诗选讲 .北京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73-74页
2、 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91-192页

jiǔduìyuè

tángyín míngdài 

báiqiánshíyuányǒuyuè wéiyǒubáishīnéngshuō 
báijīnxiān yuèzàiqīngtiānyuánquē 
jīnrényóubáishī míngyuèháibáishí 
xuébáiduìmíngyuè yuèbáiānnéngzhī 
báinéngshīnéngjiǔ jīnbǎibēiqiānshǒu 
kuìsuībáicái liàoyīngyuèxiánchǒu 
dēngtiānchuán shàngchángānmián 
chéngwàimáo wànshùméihuāyuèmǎntiān  (méihuāzuò táohuā )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外湖莲子长参差¹,霁(jì)²青处鸥(ōu)飞。水天溶(róng)(yàng)³画桡(ráo),人影鉴中移。
译文: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注释:¹参差:高低不齐。²霁山:雨后山色。³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⁴画桡:船桨,这里指画船。⁵迟:缓缓。⁶鉴:镜子。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桃叶¹浅声²双唱³,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huī),分得翠归。
译文: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间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注释:¹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²浅声:轻婉歌声。³双唱:双双唱起。⁴深色:加深颜色。⁵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⁶障面:遮面。⁷斜晖:偏西的阳光。⁸翠:指绿荷。⁹阴:阴凉。

  这首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上片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当外湖长满莲篷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鉴中缓缓地行。画桡,指画船。迟,谓缓行。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会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人影鉴中移。”人船中,船行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桃叶浅声双唱”与“杏红深色轻衣”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传其辞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南朝陈时,江南盛歌之,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桃叶歌》题解。词上句以“桃叶浅声”写所唱,此“桃叶”即《桃叶歌》,非指人而言。歌声轻婉,故曰“浅声”,女伴同唱,故曰“双唱”。此句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宛转的歌声。“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深。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著,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这时正当暑天,故著轻衣。然而,词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象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小荷障面之姿态,很美;分得翠阴之感受,虽为错觉,但更美。

  此词游湖这一赏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huàtángchūn ·wàiliánchángcēn

zhāngxiān sòngdài 

wàiliánchángcēn shānqīngchùōufēi shuǐtiānróngyànghuàráochí rényǐngjiànzhōng 
táoqiǎnshēngshuāngchàng xìnghóngshēnqīng xiǎozhàngmiànxiéhuī fēncuìyīnguī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紫塞¹流沙北,黄图灞(bà)²东。
译文:北方边塞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沙漠,京城以东是灞水曲折流淌。
注释:¹紫塞:北方边塞。²灞水:河川名。源出陕西省蓝田县西,流经长安东面,会滻水,过灞桥北流注入渭河。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一朝辞俎(zǔ)¹,万里逐沙蓬²
译文: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
注释:¹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²沙蓬:藜科沙蓬属植物。喜生长于沙丘或流动沙丘之背风坡上。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候月¹恒持满,寻源屡(lǚ)凿空。
译文:为守候月亮的盈亏,常常拉满弓弦,为寻找水源,多次四处开凿道路。
注释:¹候月:等候月亮。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野昏边气合,烽迥(jiǒng)(shù)烟通。
译文:野外渐渐昏暗,但边塞战争的气氛却更加浓厚;烽火遥相呼应,戍楼之间讯息相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lǚ)¹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译文:将士们体力强劲,足以卷起风尘,他们已在沙场征战中渡过了许多岁月。
注释:¹膂力:指体力;力气。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kōng)(tóng)
译文:河流冲涮着积石,山路远远地通向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壮志凌苍兕(sì)¹,精诚贯白虹。
译文:胸怀大志,凌驾于苍兕之上,他们对朝廷的精诚忠心感动了天象,以致出现长虹贯穿太阳的奇景。
注释:¹苍兕:传说中的水兽名。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译文:如果说君王的恩宠可以报答的话,那只有像化龙而去的雌雄宝剑那样,扫净邪恶,还天下以太平。

biānchéngluò--luòbīnwáng

sāiliúshāběihuángshuǐdōngcháodòuwànzhúshāpéng

hòuyuèhéngchímǎnxúnyuánzáokōnghūnbiānfēngjiǒngshùyāntōng

fēngchénjuànjiāngchǎngsuìyuèqióngliúkòngshíshānyuǎnkōngdòng

zhuàngzhìlíngcāngjīngchéngguànbáihóngjūnēnbàolóngjiànyǒuxióng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¹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huò)²。人非生而知之者³,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¹⁰¹¹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¹²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传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注释:¹学者:求学的人。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惑,疑难问题。³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⁴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⁵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⁶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⁷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⁸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⁹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¹⁰是故:因此,所以。¹¹无:没有。¹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shīshuō (jiéxuǎn )

hán tángdài 

    zhīxuézhěyǒushī shīzhě suǒchuándàoshòujiěhuò rénfēishēngérzhīzhīzhě shúnénghuò huòércóngshī wéihuò zhōngjiě shēngqián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ēnghòu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īdào yōngzhīniánzhīxiānhòushēng shìguìjiàn zhǎngshào dàozhīsuǒcún shīzhīsuǒc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