煖风轻掮游丝袅。绿窗睡起闻啼鸟。何处认伊家。隔墙无数花。
煖风轻掮游丝袅。绿窗睡起闻啼鸟。何处认伊家。隔墙无数花。
小庭春欲暮。满地飘红雨。晓踏翠苔看。双鸳香露寒。
小庭春欲暮。满地飘红雨。晓踏翠苔看。双鸳香露寒。
佟世南

佟世南

字梅岭,清满洲(辽东)人。康熙年间任临贺知县,善填词,长于小令,修辞婉丽,意境幽美,曲折含蓄,词风与纳兰性德相近。著有《东白堂词》、《鲊话》、《附耳书》等。 ▶ 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送君尽惆(chóu)(chàng)¹,复送何人归。
译文: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注释: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几日同携手¹,一朝²先拂衣³
译文: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注释:¹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²一朝:一时。³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东山¹有茅屋,幸为扫荆(jīng)(fēi)²
译文: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注释:¹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²荆扉:柴门。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当亦谢官¹去,岂令心事²违。
译文: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注释:¹谢官:辞官。²心事:志向,志趣。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客,送的却尽是惆怅,一“尽”字极为妙用,送别之时的满腔惆怅,因了这一“尽”字而多了几许沉甸。”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诗人应该是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心情写下此句的。东山的茅屋,那是诗人向往的地儿,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然而他的心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怎奈污秽的现实,复杂的心境,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幸”不过是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心存着那一片净空,预留着那一寸土地,于自己总该是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末句表明诗人的心迹与志向,直白了当,然一“岂”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

  徘徊,是诗人此阶段的主题。又是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无限惆怅。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诗人恨的是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愁的是时光匆匆,难以实现心中的夙愿;难排遣的,还日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

  东山茅屋,或许是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心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是,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日机会清除内心的尘埃。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心门。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与知己倾心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然而,或是命运不济,晚年的他,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好友的离去,永远是他心灵上的创伤。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表情却一直是让人难企及的平静。

  然而这“幸”,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心:“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诗人“尽惆怅”的不仅仅是那份依依惜别的情谊,更是那份“心事违”的无奈与复杂的心境。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罢了罢了,即便是那百般的歆羡,即若是那内心的疾呼,现实,终究只能是如此这般徘徊无尽。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弹破庄周梦¹,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²
译文:挣破了那庄周的梦境,来到现实中,硕大的双翅驾着浩荡的东风。把三百座名园里的花蜜全采了一个空。
注释:¹庄周梦: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有《庄子》一书。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化为大蝴蝶,醒来后仍是庄周,弄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²一采一个空:一作“一采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谁道 一作:难道)
谁道¹风流种²,唬(hǔ)³寻芳的蜜蜂。(谁道 一作:难道)
译文:谁知道它是天生的风流座,吓跑了采蜜的蜜蜂。
注释:¹谁道:一作“难道”。²风流种:一作“风流孽种”,风流才子,名士。³唬杀:犹言“吓死”。唬,一作“諕(huò)”。諕:吓唬;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深。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轻轻飞动¹,把卖花人搧(shān)过桥东。
译文:翅膀轻轻搧动,把卖花的人都搧过桥东去了。
注释:¹轻轻飞动:一作“轻轻搧动”。一本“轻轻”后还有“的”字。
这支小令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高度的夸张。作者紧紧扣住蝴蝶之大,甚至夸张到了怪诞不经的程度。但是,怪而不失有趣,它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反复寻味,逼着人们去思索。从语言上看,小令恣肆朴野,浅近通俗,几无一字客词装饰,虽如随手之作,其味却端如橄榄,这正是散曲的上乘之境。

zuìzhōngtiān ·yǒngdié

wángqīng yuándài 

tánzhuāngzhōumèng liǎngchìjiàdōngfēng sānbǎizuòmíngyuán cǎikǒng 
shuídàofēngliúzhǒng xiàshāxúnfāngdefēng  (shuídàozuò nándào )
qīngqīngfēidòng màihuārénshānguòqiáodōng 
新叶烟中冉冉,轻香风外离离。
新叶烟中冉(rǎn)¹,轻香风外离离。
译文:玫瑰花径上新长出来的嫩叶在风中下垂,空气中隐约传来清香。
注释:¹冉冉:枝条柔软下垂的样子。
朱英半染蝶翅,绿刺故牵人衣。
朱英半染蝶翅,绿刺故牵人衣。
译文:花朵好似将花丛中盘旋的蝴蝶的翅膀也半染成了红色,玫瑰刺扎进过路人的衣服。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冻云¹(xiāo)²遍岭,素雪³凝华
译文:夜晚严冬的阴云将山岭遮盖,清晨到处都是洁白的雪花。
注释:¹冻云:冬季天气寒冷,连云彩也好象冻结在一起。冻,一作“秋”。²宵:夜晚。³素雪:白雪。⁴晓:清晨,一作“晚”。⁵华:同“花”。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入牖(yǒu)¹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译文:雪片飘进窗户后变成细碎的粉末,迎风飘舞,忽东忽西。
注释:¹牖:窗户。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不妆¹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译文:没人梳妆却飘洒下香粉,没有树林却偏偏飘来鲜花。
注释:¹不妆:无人梳妆。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萦空¹惭夕照,破彩²³晨霞(xiá)
译文:雪花亮光照彻天空,使黯淡的夕阳残照感到羞惭,五彩缤纷的朝霞也失去了光彩。
注释:¹萦空:指雪光照亮天空。萦,环绕。²破彩:使彩云破灭。³谢:雕落,衰败。⁴晨霞:朝霞。

  寒冷的天气里山林上空的云都好像被冻住了,洁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 看似美丽的风景却是一碰即碎的画卷,好像被风吹斜了一半。天空到处飘散着雪花仿佛不需要化妆的大地也画上了浓妆,满山遍野的树都在尽情的用花瓣展现自己的美丽。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阳自己有一丝愧疚,没有早上美丽的晨霞,也不会有黄昏邂逅的七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chú)¹之西南,泉水之涯²,欧阳公³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译文: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公”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公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注释: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¹滁州:宋州名,属淮南东路,今安徽省滁州市。²涯:边际。³欧阳公:即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⁴作州:任知州。⁵几:将近,接近。⁶得:寻到。⁷构:建筑。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¹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zī)²,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jiā)³,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sǎ)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译文: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公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公,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注释:¹即:到达。²滋:生。³嘉:美。⁴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⁵即:猜想。⁶所以然:可以造成这种醒心的效果。⁷韩子退之:即韩愈,字退之。《北湖》:韩愈的诗歌作品。⁸其实:这个地方真实的情景。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¹优游²而无为³于上,吾民给(jǐ)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yí)(dí)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yú),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译文: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公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公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公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注释:¹吾君:这里指宋仁宗。²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³无为:清静丽无所事事。⁴给足:富裕,丰足。⁵且良:泛指有才能。⁶夷狄:泛指少数民族。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崩的统称。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⁷隅:角落。⁸寄意:寄托自已的心意。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若公之贤,韩子殁(mò)¹数百年而始²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³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译文:像欧阳公这样的贤人,韩愈死后几百年才产生一个。今天和他同游的宾客还不知道欧阳公那样的贤人是很难遇到的。千百年后,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瞻仰他的遗迹,而想要见他的人,就会因没有与他同时代而感叹。到那时,才知道遇到欧阳公真难。如此说来,凡是现在与欧阳公同游的人,能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而我曾巩又能够用这篇文章托名在欧阳公文章的后面,又能不欢喜和庆幸吗?
注释:¹殁:死。²始:才。³托名:依托他人而扬名。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写《醒心亭记》的有关背景及写“记”之缘由。在介绍“醒心亭”之前,作者先介绍了“丰乐”亭。“滁州之西南”,示方位;“泉水之涯”,写环境;“欧阳公作州之二年”,记构亭时间:文笔交代简洁。作者所以写丰乐亭,用意在于以丰乐亭作背景,一方面引出醒心亭的位置,丰乐亭往东几百步的高山上;一方面交代了“醒心亭”的环境。写“丰乐亭”就是在描绘“醒心亭”的画面背景。作者行文纤徐曲折,不开门见山,直至段尾才开始点题。这并未使人感到烦琐,而是使画面更加丰满。

  文章第二段写醒心亭之胜。作者以“饮”和“望”两字,概括区分了“丰乐”、“醒心”二亭不同的用途:前者用于饮酒,后者用于览胜。一个“望”字,总领景致之叙:群山相环,云烟弥漫,旷野无垠,草木茂密,泉水清冽,山岩峻秀。作者所以写“望”中之景,是为了引出“望”中的感受:耳目一新,心中畅然清爽,从而点明醒心亭所以名“醒心”的原因,并进一步指明“醒心”一词的出处及典故。按韩退之诗《北湖》关于“醒心”句的一首是:“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这一引证,也曲折地反映着欧阳修这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对于韩愈这位唐代古文运动领袖的推崇。韩愈擅古文,并非以诗称擅者,《北湖》又非韩愈有名的文章,而欧阳公熟知,可见韩愈诗文之被推重。结句“取乐于山泉”,总结了建亭的心旨,为下文议论的生发作了铺垫,既有“总上”之功,又是“启下”之设。

  文章第三段的议论,文眼在“乐”字上。承上段“取乐于山泉”,引出“公之乐,吾能言之”,这句总领全段,来说明欧阳修之“乐”的内涵。第三段有两处璧瑕:其一是,曾巩把“夷狄乌兽草木”,列在一起。反映出了他的“大汉族”的封建正统意识,对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歧视;其二是,曾巩把当时的宋王朝的统治讴歌为“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是失实的。虽然,这是当时文章通行的一种时代局限,但毕竟是白璧之瑕。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也不是太平盛世的一种移情只不过是在被贬蒙诬中,表现了一种旷达的情志而已。滁州是个小州,无从施展抱负,只好纵山水之情罢了。

  文章第四段文眼在“难得”二字,“几百年才能有这相的”,写欧阳修之贤难得。现在的人,还没有理解这一点,但百年、千年之后,人们一定会确认这个问题。蕴含的意思是:历史自有公论。欧阳修以流言攻讦被贬到滁州,身被非誉之名,且有涉罪之嫌,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者,曾巩的“公之贤”难遇”说,既是殉流言的反击,也是对欧阳修的声援。当世人不能理解欧阳修,后世人自垫有公论。这是曾巩的一段曲笔。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八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08-11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