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一叶孤舟,客怀已自伤萧瑟。封姨作势,飞扬跋扈,欺人寥寂。
凄凉一叶孤舟,客怀已自伤萧瑟。封姨作势,飞扬跋扈,欺人寥寂。
惯起潮头,暗牵篷脚,偷来帘隙。笑笼头破帽,多情恋我,争禁得、寒威袭。
惯起潮头,暗牵篷脚,偷来帘隙。笑笼头破帽,多情恋我,争禁得、寒威袭。
犹幸耽吟成癖。压归装、缥缃青碧。愁多须遣,不吟黄九,便吟秦七。
犹幸耽吟成癖。压归装、缥缃青碧。愁多须遣,不吟黄九,便吟秦七。
调古词新,狂来闷去,夜灯重剔。听隔江戍鼓,声声点点,和孤吟客。
调古词新,狂来闷去,夜灯重剔。听隔江戍鼓,声声点点,和孤吟客。
薛时雨

薛时雨

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 ▶ 1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开塍放馀水,经霜谷将实。
开塍(chéng)¹放馀水,经霜谷将实。
译文:打开田埂放掉多余的水,经过秋霜后谷物将结出果实。
注释:¹塍:田间的土埂子。
更黎原上畴,坎麦亦云毕。
更黎原上畴(chóu)¹,坎麦亦云毕。
译文:人们从早到晚地在平原上的田地干活,土坎上的麦子也已经全部收割完。
注释:¹畴:田地。
老叟呼儿童,敲林收橡栗。
老叟呼儿童,敲林收橡栗。
译文:老爷爷喊着小孩,敲打着树林收地树上掉下来的橡栗。
乃知田家勤,卒岁无闲日。
乃知田家勤,卒岁¹无闲日。
译文:这才知道田家生活很勤劳,全年没有清闲的日子。
注释:¹卒岁:终年,整年。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买陂(bēi)¹、旋²栽杨柳,依稀³(huái)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zuǐ)(lù)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zhǔ)。无人独舞。任翠幄(wò)张天,柔茵地,酒尽未能去。
译文:买到池塘,在岸边栽上杨柳,看上去好似淮岸江边,风光极为秀美。刚下过雨,鹭、鸥在池塘中间的沙洲上聚集,很是好看。而最好看的是一川溪水映着明月,点点银光照着水上沙洲。四周无人,翩然独舞,自斟自饮。头上是浓绿的树幕,脚底有如茵的柔草,酒喝光了还不忍离开。
注释:摸鱼儿:本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又名“摸鱼子”。双调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东皋:即东山。作者在贬谪后退居故乡时,曾修葺了东山的归来园。寓居:寄居。¹陂塘:池塘。²旋:很快,不久。³依稀:好像是。⁴嘉雨:一场好雨。⁵沙觜:即沙嘴,突出在水中的沙洲。觜,同“嘴”。⁶渚:水中的小洲(岛)。⁷翠幄:绿色的帐幕,指池岸边的垂柳。⁸柔茵:柔软的褥子。这里指草地。⁹藉:铺垫。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青绫(líng)¹,莫忆金闺²故步。儒冠³曾把身误。弓刀千骑(jì)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qù)。满青镜、星星(bìn)影今如许。功名浪语¹⁰。便似得班超¹¹,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¹²
译文:不要留恋过去的仕宦生涯,读书做官是耽误了自己。自己也曾做过地方官,但仍一事无成,反而因做官而使田园荒芜。您不妨看看,从镜子里可发现鬓发已经白了不少。所谓“功名”,不过是一句空话。连班超那样立功于万里之外,被封为定远侯,但归故乡时已经年岁老大,也是太晚了。
注释:¹青绫被:这里用来代表做官时的物质享受。²金闺:汉朝宫门的名称,又叫金马门,是学士们著作和草拟文稿的地方。这里泛指朝廷。晁补之曾做过校书郎、著作佐郎这样的官。³儒冠:指读书人。⁴弓刀千骑:指地方官手下佩带武器的卫队。⁵邵平瓜圃:邵平是秦时人,曾被封为东陵侯。秦亡,在长安城东种瓜,瓜有五色,味很甜美。世称东陵瓜。⁶觑:细看,细观。⁷青镜:青铜镜。古代镜子多用青铜制成,故称青镜。⁸星星:指头发花白的样子。⁹如许:这么多。¹⁰浪语:空话,废话。¹¹班超:东汉名将,在西域三十余年,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洛阳,不久即去世。¹²迟暮:晚年,此指归来已晚。

  这首《摸鱼儿》,是晁补之的代表作。此词不仅描写了东山“归去来园”的园中景色,还叹恨自己为功名而耽误了隐居生涯。其主旨是表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冲淡平和,闲适宁静的风景画,表现了归隐的乐趣:陂塘杨柳,野趣天成,仿佛淮水两岸,湘江之滨的青山绿水。东皋新雨,草木葱茏,山间溪水的涨痕清晰可辨,沙州上聚集着白江、鸥鸟,一片静穆明净的景色。然而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满山明月映照着溪流,将那一川溪水与点点沙洲裹上了一层银装。以“一川”形容夜月,可见月色朗洁,清辉遍照。“光流渚”三字则将宁谧的月色写得流动活跃,水与月浑然一体,那滔滔汩汩流动着的,难以辩识那是溪水还是月光:完全是一幅动静谐和的山中月夜图。面对着此景,词人翩然起舞。池塘四周,绿草如茵,偌大的世界好像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尽情地领略这池塘月色,酒尽了还不忍离开。词之上片,寓情于景,表现了归隐的乐趣。绘色绘影的描写中,可见到作者“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词中用了由大及细,由抽象到具体的写法,先说园内景色如淮岸湘浦,是大处落墨,总述全貌;接着写雨至水涨,鸥江悠闲,是水边常见景物,但已见其明丽清幽;最后以“堪爱处”、“最好是”引出野居幽栖的最佳景象。

  下片即景抒情,以议论出之,表现了厌弃官场、激流勇退的情怀。词人直陈胸臆,以为作官拘束,不值得留恋,儒冠误身,功名亦难久恃,这一句是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化出。他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词人开函对镜,已是白发种种,益见功名如过眼云烟,终为泡影。末句说显赫如班超,也只能长期身居西域,到了暮年才得还乡。作者通过此句来表现厌弃官场、激流勇退的情怀。

  作者对于“功名浪语”“儒冠曾把身误”,有着切身的感受,并非一般的激愤之词。所以,是不能把这首词简单地归结为“有强烈的消极退隐思想”之列的。

  此词一反传统词家所谓“词须宛转绵丽”的常规,慷慨磊落,直抒胸臆,辞气充沛,感情爽豁,词境开阔,颇富豁达清旷的情趣,与作者的恩师苏东坡在词风上一脉相承,并对辛弃疾的词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954-955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译文:一叶落木,可识岁秋,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桂枝¹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译文:桂枝一日一日绽绿,枝条高拂凌云端。
注释:¹桂枝:喻人才之秀出者。上句喻丹丘德才之美,下句喻丹丘即将入朝。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弱龄¹接光景,矫(jiǎo)翼攀鸿鸾(luán)
译文:少年壮心豪迈,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
注释:¹弱龄:即少年。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投分¹三十载,荣枯²同所欢。
译文:我俩交往有三十年了吧,荣辱一体,悲喜同欢。
注释:¹投分:即缔交。²荣枯:偏义复词,此处偏用荣义。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长吁(xū)望青云,镊(niè)¹坐相看。
译文:望青云而长吁,相坐看镊白发。
注释:¹镊白:即镊白发。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译文:铜镜里已是衰老的秋颜,曾经黑油油的壮发凋落在高冠之下。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穷与鲍生¹贾,饥从漂母²餐。
译文:穷困时和管仲一样与鲍生一起做生意,饥饿时从漂母处乞讨她一餐饭。
注释:¹鲍生:即鲍叔牙。²漂母:用韩信事,信尝从漂母乞食。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¹来极天人,道²在岂吟叹。
译文:时来云转之时位极天人,胸中有道,何需吟叹不已?
注释:¹时:指风云感会之时。极天人,此谓显贵之入。²道:此指己之素志。岂吟叹,不用感伤。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乐毅¹方适赵,苏秦²初说韩。
译文:我就像乐毅刚刚到赵国,苏秦刚刚去游说韩国一样。
注释:¹乐毅:战国时燕将。²苏秦,战国时策士。方适赵、初说韩,皆言功业虽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卷舒¹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译文: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为什么时光要摧残我的青春?
注释:¹卷舒:犹言或进或退,或仕或隐,固在我本人意愿如何,何必空自摧残二句亦自我慰勉之辞。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意指已有先见之明。“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意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即可报效祖国,施展才华。前四句主要是写诗人借描绘“木落”“瓶冰”“桂枝”“拂雪”等景物来表达自己雄大的智略,以及坦荡无畏惧的气魄,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意指李白与元丹丘相识很早,他二十多岁在四川家乡的时候,就与元丹丘相识。李白五十多岁时有一首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中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说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李白与元丹丘曾一起漫游四川、湖北安陆、襄阳、河南嵩山、石门山,从李白与元丹丘来往的书信诗文内容来看,这位元丹丘显然是一位隐居山林游仙的职业道士。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吁叹岁月不饶人,人已渐渐年老,蕴念有不堪蹉跎之意。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李白用此诗形容自己与元丹丘之间的交情犹如管鲍之交,由于此时李白的境遇有类管仲微贱之时,故在这首诗中有“穷与鲍生贾”之语。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有感叹自身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悲壮情感。虽有自我慰勉之意,但仍对未来仕途充满着希望。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借用典故,诉说功业虽然还没有成功,但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犹在。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面对现实的残酷,有自我慰勉之意。

  此诗意寓出诗人既有热血满腔的爱国豪情又有壮志未酬的苦闷。虽然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加上仕途颠簸、官运不济,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但是诗人仍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qiūliànyàoyuànnièbáizèngyuánliùxiōnglínzōng--bái

luòshísuìqiūpíngbīngzhītiānhán

guìzhī绿xuělíngyúnduān

ruòlíngjiēguāngjǐngjiǎopān鸿hóngluán

tóufēnsānshízàiróngtóngsuǒhuān

zhǎngwàngqīngyúnnièbáizuòxiāngkàn

qiūyánxiǎojìngzhuàngdiāowēiguān

qióngbàoshēngjiǎcóngpiàocān

shíláitiānréndàozàiyíntàn

fāngshìzhàoqínchūshuōhán

juǎnshūzàishìkōngcuīcán

落日旌旗,清霜剑戟,塞角声唤严更。论兵慷慨,齿颊带风生。坐拥貔貅十万,衔枚勇、云槊交横。笑谈顷,匈奴授首,千里静欃枪。
落日旌(jīng)旗,清霜剑戟(jǐ)¹,塞角²声唤严更³。论兵慷慨,齿颊带风生。坐拥貔(pí)(xiū)十万,衔枚勇、云槊(shuò)交横。笑谈顷,匈奴授首¹⁰,千里静欃(chán)¹¹
译文:落日时分军旗摇曳,刀剑闪着清霜般的寒气,塞角声唤着督夜鼓。岳将军论兵慷慨激昂,伶俐的口才带起风来。坐拥十万将士,士兵敢勇,长矛交错。谈笑之间,金人投降,千里消去战争。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¹剑戟:古代刀剑,钩戟之类的武器。²塞角:边塞的号角声。³严更:督行夜之鼓。⁴“齿颊”句:喻谈锋犀利,见解过人。此句化用苏轼《浣溪沙》“论兵齿颊带风霜”句。⁵貔貅:古籍所载的猛兽名,用以喻勇猛的军士。⁶街枚:此指士兵。枚:形如著,两端有带,可系颈上。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街于口,以防喧哗。⁷云槊: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⁸笑谈顷:谈笑之间。⁹匈奴:代指金军兵将。¹⁰授首:被杀,或指投降。¹¹欃枪:彗星。古人以为现于天则有兵灾。
荆襄,人按堵,提壶劝酒,布谷催耕。芝夫荛子,歌舞威名。好是轻裘缓带,驱营阵、绝漠横行。功谁纪,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
荆襄¹,人按堵,提壶²劝酒,布谷³催耕。芝夫荛(ráo),歌舞威名。好是轻裘(qiú)缓带,驱营阵、绝漠横行。功谁纪,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
译文:荆襄地区,人民安居,提壶鸟劝人饮酒,布谷鸟劝人耕地。采芝打柴的人,为岳军歌舞颂威名。正是轻暖的皮裘衣带颇具风度,驱驰营阵,在大漠奔行。功名谁来纪,风采神情随意变,麟阁之中画上丹青。
注释:¹荆襄:今湖北一带,当时岳飞统兵活动于此。按堵:同“安诸”,指安居、安定。²提壶:鸟名,即提壶芦,身有麻斑,如鹤而小,嘴弯,声清重,初稍缓,已乃大激烈。³布谷:鸟名,于播种时鸣叫,故名。⁴芝夫荛子:采芝、打柴的人。芜(wú)柴草。⁵轻裘缓带:轻暖的皮裘,宽松的衣带,形容风度之幽闲从容。⁶绝漠:越过沙漠。⁷横行:纵横驰骋。⁸麟阁:阁名,汉宣帝曾画功臣像于此。
这阕词在历史上受到的评价很高,可把它拿来作为岳飞驻扎在武昌的这一段生活历史来看待。


  首先,这阕词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感情丰富,色彩浓丽,悲愤不平却又出之以含蓄,较好地表达了作者在那种情况下对于岳飞的敬爱和惋惜之情。


  词一开头选用了三个不同的时间,从各种角度来描写岳家军的气势。这三句,乍读时似乎是如实的写景而已,细味来才感到他无不寓有自己的感情。他是借景色的渲染,从而巧妙地传达出自己复杂的心情的。这里,他选用了落日的时分来写军容之一的旗帜,让半天的晚霞作背景,衬托着军营里飘动的万首彩旗,映着落日的余晖,宛如风翻金焰,色彩浓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这就不仅写出了军营的壮丽,也传达出了这支军队在人民心中所严有的那种温暖安谧的感觉。字里行间甚至表露出来作者那兴奋的脸色,也被映得金光熠熠的了。其次,他用霜晨来突出军容之一的威仪;让煞白的霜空作背景,衬托着交横如云的刀枪戟槊;惨淡的朝阳,在它们上面洒下了万点寒星,色彩森严而肃杀,给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肃穆之感,不仅写出了军营气象之森严,也表达了连作者也感到了不无畏怯的敬佩之情。最后他选用了无边的黑夜来作为整座军营的巨大的背景,黑色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作者巧妙地于静中写动,于无法显出色彩的黑里,巧妙地运用画角之声和着警夜的更铎;运用听觉从而写出既紧张而又静谧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于“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限信任之情。这一组文字虽少,却无不色彩浓丽,意与境偕,构成了艺术上的比现实更集中、更突出的和谐之美。他把数百里连营表现得这样有声有色。这些看似纯客观的声色,却都反映了作者主观的感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诗的境界。因此,他无须再加什么感叹,表现了作者对于岳飞治军之巨大才能的钦佩了。


  作者在作了如此绚丽的渲染之后,接着就用工笔来细心地勾勒他心中崇拜的英雄本人了。


  在他的词中岳飞是一位风采翩翩、雍容豁达的儒将。慷慨论兵,齿颊生风,足见文采风流。简单两句,一位文韬武略而又风流俊逸的岳武穆便跃然纸上。不仅如此,通过作者慷慨风生的描述,使读者同作者一样,也如坐春风之中,仿佛听到了岳武穆那慷慨陈辞的忠诚精义,看到了他那齿颊生风的笑谑神态:他笑金兵之无能,讥投降派之可哂。于是,岳飞的精神面貌,丰满地生活在读者的感情世界之中了。


  仅是慷慨论兵,尽管齿颊生风,那也不一定是岳武穆。作者接着写道:“坐严貔貅十万,衔枚勇、云槊纵横。”这才是岳家军的典型。别看岳飞坐在大帐之中,谈笑风生,然而他的四周,有十万精兵,正纠集待命,一个个衔着枚,平端着长矛,精神高度集中,有如引满的弓,只待一声令下,便立刻飞向敌人。则岳飞的这种谈笑风生的安祥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显示,一种无畏的慑服力量。


  但是,威严则威严矣,而词中所透露的,毕竟不过是以无聊的谈笑来打发着祖国分裂、生灵涂炭的日子。所以作者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岳飞如此雍容文雅而又武功赫赫的、不可一世的名将,如果此时放在抗金的前线,也许他就在这谈笑的顷刻之间,“匈奴授首,千里静欃枪”的遐想。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于岳飞的崇敬和对于岳家军的信赖,同时也表达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限的惋惜:岳飞此时毕竟没有去平定金人,使百战百胜、金人闻之丧胆的岳飞闲在这里,空自慷慨悲歌以打发他宝贵的时光。一任半壁江山,沦于金人的铁蹄,这是无比可惜而又可痛的事。


  下阕,作者追述了他来武昌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荆、襄是岳飞的防地。人作者突出地称道人民都能在家里安居乐业这一点,是因为这样的和平景象,在其它地方是已很难见到了。故说“荆襄,人按堵。”看似平铺直叙,然而言语之间却流露出了无限的欣羡和感慨。岳飞爱民,已是朝野尽知,有口皆碑的了。所以这在他的防地,当然更为真实可信。


  作者接着用了四句来进一步描写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虽是四句,却按所见所闻来分写。他借提壶、布谷两种鸟的名字,不仅点明节令,而且也写出了岳家军与当地居民的水乳关系。一路上见到的是人民提着酒壶要岳家军饮一杯,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古时候,人民对于他所敬重的义师,是习惯用酒来相敬的,所谓“簟食壶浆,以迎王师。”这里着一“劝”字,非常传神,它表现了着一个因为纪律的关系不肯饮老百姓的酒,而一个因为感激情深,非要他喝一杯不可这样拉拉扯扯的动人情景。通过“布谷”的提示,原来士兵是在帮人民耕作,无怪乎这军队会得到人民热情的款待,人民要这样感激他们了。这当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情景。最妙的是“芝夫”两句,芝是灵芝,那么芝夫就是指的药农了。荛子就是以砍柴为生的樵夫。这两种人,大都是远离城市,多数在深山老林里的。因此这当是作者在尚未进入武昌境地的山道上,碰见了从岳飞驻地出来采药砍柴的人,于是作者就向他们打听这一路听到的岳家军整肃的情况是否属实。因为这太难得了,是以未免使人难以相信。于是这些采药的、砍柴的就高兴地向作者极力地证实着,说到高兴处,不禁手舞足蹈起来,并且唱起当地的民谣以为证。这里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反映,但这“歌舞”也映出了作者的眼神,是惊喜而亢奋的。当然这样的情景在看惯了人民解放军的人们,那是不足为奇的,要知道在封建时代,那就是了不起的政绩。作者在最后感慨地说:要是能让岳飞去驱营布阵,他是可以就这样轻裘缓带从容不迫地一直打到黄龙府都无人能敌的。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岳飞被疑,置而不用。于是作者恨恨地说:像岳飞这样为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人,是应该把他的风采画入专门纪念功臣的麒麟阁内的。作者的这阕“句句缘实”之词,最后的结尾,却是不实的。岳飞当年不仅没有入麒麟阁,反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死在了风波亭。这虽是后话,但就岳飞此时的境况看,敏感的作者已察觉到了这种不平,所以才有这虚拟的一笔。这是作者深刻的地方。“功谁纪?”作者在这里直是在质问了。虽然这时岳飞尚身居侯位,但作者从祖国正需要岳飞上前线时,而高宗却让他在这里坐冷板凳的现实中,已经感觉到岳飞的不妙了。而事实上,韩世忠在镇江,岳飞在武昌,都是为了“罢其兵权”,以便和议得以顺利进行。当时高宗为此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李、郭在唐俱称名将,有大功于王室;然光弼负不释位之衅,陷于嫌隙;而子仪闻命就道,以勋名福禄自终。是则功臣去就趋舍之际,是非利害之端,岂不较然著明!”这真是说得再清楚也没有了。正是由于高宗的这种卑怯心理,才使得南宋永远处于偏安之中。“风神宛转,麟阁画丹青”,表面看来是歌颂朝廷的,实则含有害怕岳飞去立功的悲愤。荆襄有幸,却是整个祖国的不幸。岳飞是如此的有为,却不能为统一祖国而留影于麒麟阁。爱与惜交织在一起,歌颂与悲愤混同,这就使得这阕词有缠绵悱恻,无限低徊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63-65
2、 刘尊明.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149-150
3、 邓乔彬.豪放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88

mǎntíngfāng··luòjīng--shào

luòjīngqīngshuāngjiànsāijiǎoshēnghuànyángènglùnbīngkāngkǎi齿chǐjiádàifēngshēngzuòyōngxiūshíwànxiánméiyǒngyúnshuòjiāohéngxiàotánqǐngxiōngshòushǒuqiānjìngchánqiāng

jīngxiāngrénànquànjiǔcuīgēngzhīráoziwēimínghǎoshìqīngqiúhuǎndàiyíngzhènjuéhéngxínggōngshuífēngshénwǎnzhuǎnlínhuàdānqīng

别浦盈盈水又波,凭栏渺渺思如何?
别浦(pǔ)¹盈盈水又波,凭栏渺(miǎo)渺思²如何?
译文:在河浦上,看那绿水盈盈轻波荡漾,凭倚着栏干极目远眺,生起怎样的情怀啊!
注释:¹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²思:感情,情绪。
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
纵教¹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zhuó)更多。
译文:就算你把红豆踩破了,在江南种下,只怕等到来年春天,会萌发出更多的相思!
注释:¹纵教:即使。

  这首诗渲染相思之情难以磨灭。

  首二句借用江淹《别赋》的典故:“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表明相思之情,因离别而产生,只要人生有离别,也就会伴随有相思的感伤。“思如何?”似问实答,答案就是“伤如之何!”那份凄伤,那份悲苦,难以抑制,无法消除。

  后二句更从红豆的喻象下笔,说红豆本身其实不懂相思,只是人们以之寄寓相思之情而已,因此红豆的生灭,实与相思的存幻无关。有红豆,人们心头会有相思之情;没有红豆,人们心头照样会有相思之情。想借消除红豆灭绝相思,根本不会得手。你就是把相思豆踩破了,它来春照样会萌发新芽,这好比你强行压抑下心头的相思之情,它反而会更加强烈地重新激荡在你的心头。“只恐”语气上似是推测,其实是确凿无疑的肯定,诗人用了婉曲的语气,反而加强了人们的印象。这一首在组诗中,起承上启下之作用,既回答了第一首诗中红豆是否懂相思的疑问,又承续了第二首诗对相思之情刻骨铭心的状绘,同时为下一首爱赏红豆的述写作了铺垫。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红豆生南国 历代爱情诗鉴赏[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81-284.

hóngdòushǒu ·sān

wángguówéi qīngdài 

biéyíngyíngshuǐyòu pínglánmiǎomiǎo 
zòngjiàojiāngnánzhòng zhǐkǒngchūnláizhuógèngd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