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落尽都无影。桐阴满罩蕉阴冷。晚艳孕秋芳。纤红发海棠。
春花落尽都无影。桐阴满罩蕉阴冷。晚艳孕秋芳。纤红发海棠。
上清书未读。堕落愁尘俗。偶结道家缘。何人香案仙。
上清书未读。堕落愁尘俗。偶结道家缘。何人香案仙。
薛时雨

薛时雨

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 ▶ 1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人言落日¹是天涯,望极²天涯不见家。
译文:人们都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有看到我的家。
注释:¹落日:太阳落山之地。²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已恨碧(bì)¹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本来就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那重重暮云还来把青山密遮。
注释:¹碧山:这里指青山。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也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4-45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58-159

xiāng

gòu sòngdài 

rényánluòshìtiān wàngtiānjiànjiā 
hènshānxiāng shānháibèiyúnzhē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译文: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cuán)¹
译文: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注释:¹攒:积聚。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译文: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tān)¹
译文: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
注释:¹回滩:曲折流急的河道。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栈道谿(xī)¹雨滑,畬(shē)²原草干。
译文: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
注释:¹谿:同“溪”。²畬田: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译文: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

  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全诗以开合变幻笔法写远景布近景,着力于染,归结于点,皴染调匀其色泽,勾勒妙画其形神,风烟美景,琳琅满目,尽人于画面,而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诗句组对精严,语言华美而不繁缛,是岑参融六朝丰美华艳的艺术风格与唐之清新俊逸于一体的佳作。

  诗末说“此行为知己,不觉行路难”,前文也只是比较有节制地描写蜀道之难。杜鸿渐也是一位作家,岑参的新诗肯定是要给他看的,这就不可能完全自由地抒写,也就不可能十分精彩了。

  先前杜甫入蜀时也经过此地,有《五盘》诗云:“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杜诗详注》卷九:“栈道盘曲有五重”,仇注云:“栈在上,江在下,岭在中间,故云仰凌俯映”。杜诗及其注释可以与岑诗互参。

参考资料:
1、 (唐)岑参著.岑参集:三晋出版社,2008.10:106

zǎoshàngpánlǐng

cénshēn tángdài 

píngdàn kuàngránchūpán 
jiānghuíliǎngdòu yǐnqúnfēngcuán 
cāngcuìyānjǐngshǔ sēnchényúnshùhán 
sōngshū驿 huācánghuítān 
zhàndào谿huá shētiányuáncǎogān 
xíngwèizhī juéshǔdàonán 
狗探汤,鱼着网,急走沿身痛着伤。柳腰花貌邪魔旺。柳弄娇,花艳妆,君莫赏。
狗探汤¹,鱼着网,急走沿身痛着伤。柳腰花貌邪(xié)²旺。柳弄娇,花艳妆,君莫赏(shǎng)
译文:狗爪伸进了沸水,鱼儿闯着了绳网,带着一身伤痛,急急地逃离避让。妓女们腰如弱柳,貌比春花,害人的魔力正强。她们弄娇作媚,脂粉艳妆,您可别喝了迷魂汤!
注释:¹汤:沸水。²邪魔:本意问为妖魔,这里形容不正当的手段。
“狗探汤”、“鱼着网”两则形象极为生动,其负痛急走、心有余悸的情态如在读者目前。章回小说中有“惶惶若丧家之犬,急急若漏网之鱼”、“鲤鱼离却金鳌钩,摆尾摇头更不来”的习语,曲中正是利用了这种为人所熟悉的视觉印象。“痛着伤”既显示了所遭危险的可怕,又有教训沉重、“吃一堑长一智”的意味,从而为引出下文的训诫敲响了警钟。“探汤”、“着网”究竟是在比喻些什么。第四句揭示了答案,原来指的是花街柳巷嫖妓寻乐的险事。为寻花问柳而痛吃苦头固然咎由自取,但妓女设圈套、行“邪魔”的手段也确实狠毒,一个“旺”字,坐实了前文“急”、“痛”的缘起。读者至此掩卷,愈觉起首两句比拟的贴切。妙在作者撇过“邪魔”,回过头来重新渲染“柳腰花貌”在外表上的娇艳,最后以“君莫赏”三字轻轻带住,不啻为当头棒喝。将“柳”、“花”两度紧挨着“邪魔旺”拈出表现,于是警惕春楼以色惑人的主旨便跃然纸上了。小令始终以生动的形象组合来代替枯燥的说教,以“果”引出“因”,语重心长。全曲篇幅短小,朗朗上口,令人过目难忘。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四块玉·警世

kuài··jǐngshì--céngruì

gǒutàntāngzhewǎngzǒu沿yánshēntòngzheshāngliǔyāohuāmàoxiéwàngliǔnòngjiāohuāyànzhuāngjūnshǎng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江中绿雾¹起凉波²,天上叠巘(yǎn)³红嵯(cuó)(é)
译文: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
注释:¹绿雾:青茫茫的雾气。团雾从碧绿的江波中升起,故称“绿雾”。²凉波:清凉的水面。³叠巘:本指层叠的山峦。此形容晚霞。⁴嵯峨:山峰高峻貌。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zhǔ)¹(míng)²蒲帆³如一幅。
译文: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
注释: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²暝:昏暗。³蒲帆:指用蒲草织成的船帆。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lú)¹千头酒百斛(hú)²,酒中倒卧³南山绿
译文: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
注释:¹鲈鱼:一种味道鲜美的鱼。江南鲈鱼自魏晋以来就为人所珍视。²百斛:泛指多斛。斛:量具名。古以十斗为斛,南宋末改为五斗。³酒中倒卧:饮酒中间就醉倒了。酒中:指酒喝到一半。倒卧:横卧,横倒。⁴南山绿:此用陶渊明《饮酒》诗“悠然见南山”之意。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吴歈(yú)越吟¹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²
译文: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注释:¹吴歈越吟:指江南地方歌曲。吴歈:即吴歌。越吟:越歌。²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此喻月。

  此诗以夕阳黄昏的江天为观察点,敏锐地捕捉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奇妙的景观。诗的一、二两句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此时太阳刚好落山,平静的江面上,水气不断蒸发积聚,飘浮弥漫,使湛绿的江水更绿更暗,加上光线折射,成为一片朦胧的“绿雾”,向远处延伸。天西边,残余的阳光从地平线后面射入室中,将云彩照亮,形状是由宽而窄,向高处耸起,仿佛无数重叠的峰峦;颜色是浓紫鲜红,光怪陆离,大自然在如此广阔的范围急遽地变幻出奇异的景象,场面是伟大而壮观的。红的晚霞与绿的江水分割了整个画面,形成上红下绿异常饱满的两大色块。红与绿是两种互补的色彩,在一幅画面中交相辉映,显得酣畅淋漓。两句诗用了五个形容词,“绿雾”、“凉波”,状物十分形象,尤其第二句,“巘”比喻云霞,又连用“叠”、“红”、“嵯峨”三个形容词对其形状、色彩加以修饰,给人以无比丰富的视觉感受。与此诗相似的,有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吴融《江行》:“霞低水远碧翻红,一棹无边落照中。”两人写出了江水瞬息变化的奇丽景象,而场面的壮观似均不及李贺此诗。

  三、四两句,对江上景物作细节的描写。风云随处皆有,因与江水相关,故称“水风浦云”。“生老竹”与前面“起凉波”句子形式完全一样,但前面所写是事实,这儿只是一种印象。李肇《国史补》下说:“杨子、钱塘二江者,则乘两潮发樛,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傍晚天气转凉,而竹林给人的感觉是清寒的,所以说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仿佛是从竹林里生出来的。天色渐暗,江中小洲笼罩在暮色苍茫之中,远望蒲帆,像是整幅一样。这里,诗人抓住主观感受上的错觉,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的某种变化,笔调相当细腻。

  五、六两句写江南人民的生活。鲈鱼是江南名产,以产于松江者最佳。《吴郡志》载:“天下之鲈两腮,惟松江之鲈四腮。”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吹起,想到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是有关鲈鱼的著名故事。“鲈鱼千头酒百斛”,凭藉着造物无私的奉献,南人过着富足安稳的日子。薄暮之中,酒半醉卧,苍翠的山峦宛然在目,非常悠闲自得。

  最后两句,承五、六两句,谓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酒醉兴浓,不禁唱起歌来。“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在生长于北方的诗人听来,一定很有情味。吟唱未终,不觉圆月已从江面升起,此情此景,物我俱化而难分彼此了。“江上团团贴寒玉”句,描写极为精确,“团团”指月轮的形状,“寒”指感觉,“玉”喻质地与颜色,着一“贴”字,形容月亮如同明玉粘附、镶嵌在天幕上。李贺写诗,很少用白描手法,而是借助想象强调事物多方面的性质,使画面变得更鲜明、凸出,具有立体的感觉。此句与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江清月近人”对读,一则极力描摹,一则淡中有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情调。

  此诗从开头的江中绿雾到结尾的江上寒月,以江水为中心展开了一幅长的画卷,红霞与江水相接,远山是江边所见,南人在江畔宴饮,吃的是江中之鲈,水风浦云,洲诸蒲帆,无一不与江水相关。诗中景物颇为繁复,层次却十分清晰,时间上,从夕阳西坠至明月东升是一条线索。与此相关,一是气温降低,先说凉波、水风,又说寒玉,感觉越来越清楚。一是光线减弱,看天上红霞是鲜明的,看水中蒲帆已不甚分明,到月亮升起的时候,地上景物更模糊了。结构上,前四句描写景物,是第一条线;后四句叙述人事,是第二条线,但此时第一条线并未中断,而是若隐若显,起着照应与陪衬的作用,如第六句出现南山的景致,七、八两句写吟唱未终,江月照人,人与景融合为一,两条线索被巧妙地结合起来。黎简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李长吉集评》)此诗正是如此。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5-186

jiāngnánnòng--

jiāngzhōng绿liángtiānshàngdiéyǎnhóngcuóé

shuǐfēngyúnshēnglǎozhúzhǔmíngfān

qiāntóujiǔbǎijiǔzhōngdàonánshān绿

yuèyínwèizhōngjiāngshàngtuántuántiēhán

君马黄,我马白。
君马黄,我马白。
译文:你的马是黄色的,我的马是白色的。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译文:马的颜色虽然不同,但人心本是没有什么相隔的。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共作游冶盘¹,双行洛阳陌。
译文:我们一起来游乐玩耍,双双行驰在洛阳的街头巷陌。
注释:¹盘:游乐。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长剑既照曜(yào),高冠何赩(xì)(hè)
译文:我们都腰挎明闪闪的宝剑,戴着修饰鲜丽的高高的帽子。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各有千金裘(qiú),俱为五侯¹客。
译文:都各自拥有千金裘,都是五侯的门客。
注释:¹五侯:河平二年,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王商等五位为侯,世称五侯。
猛虎落陷阱,壮夫时屈厄。
猛虎落陷阱,壮夫时屈厄(è)
译文:即使是猛虎,有时候也会不小心落在陷阱里面,壮士有时也会陷于危难之中。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相知在急难¹,独好亦何益。
译文:兄弟之间的情谊只有在急难中才能深厚,才能成为相知,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注释:¹急难:指兄弟相救于危难之中。

  汉乐府鼓吹歌十八曲之《君马黄》歌辞为:“君马黄,臣马苍,二马同逐臣马良。易之有騩蔡有赭。美人归以南,驾车驰马,美人伤我心;佳人归以北,驾车驰马,佳人安终极。”按明人胡震亨解释,这是一首隐言交友不终,各奔东西的诗歌。但“后人拟者,但咏马而已”,似未解其意。诗人李白不但深得其解,而且加以发明之,借以歌颂朋友相知相救的生死友谊。

  开头四句咏马起兴,以马色之不同作反衬,言人心之无猜。马色一“黄”一“白”,对照鲜明;马色与人心相比,一异一同,相得益彰。接下二句承上而来,写“我”与友人骑马外出游乐,双双行进在洛阳路上。洛阳是东汉的京城、唐代的东都。那里市井繁华,名胜林立,是游冶之佳处。“双行洛阳陌”一句不仅点明此行之豪壮,而且表现了行影不离之友谊。这好似李白与杜甫的交游:天宝三载(744)三月,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被放出翰林院之后,曾到过洛阳一次。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于是两位大诗人相会了。从此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翌年,杜甫在齐州所作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那虽是他俩同游历下的情景,但从中也可想象到他们当初在洛阳相识时,也是一见如故、情同手足的。

  下二句为了渲染人物之显赫,还描写了他们的衣着和饰物:佩着长长的宝剑,闪闪发光;戴着高高的红冠,十分耀眼。这样的装饰,不仅表现了外在美,而且揭示了他们超凡的精神世界。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诗中说:“带长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他之所以“好此奇服”,是因为怀信侘傺,不见容于世,故迥乎时装以示超尘拔俗。李白与屈原千古同调,所以其崇尚也有相似之处。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二句一从经济着笔,一从政治落墨,意在表现他俩不寻常的社会地位。以上二句极言他俩家资丰厚,靠山坚实。

  “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二句转写友人遭到了不幸:正像奔突的猛虎有时不免误入陷阱一样,壮士也会遇到暂时的困迫。猛虎乃兽中之王,啸震山岗。落难亦不落威。此句以猛虎作比,言壮士落难后仍不失当年之威风。

  最后两句紧承上句诗意,既是对落难朋友的回答,也是诗人情志的抒发。“相知在急难”一句正体现了“危难见真交”的至情。俗语云:“人在难处思亲朋。”能急友人之难的人才是真正的“相知”,所以诗的最后说:一个人自顾自身修好,那会有什么益处呢!此句似他问似自语,余意不尽,惹人深思。

  这首诗虽然以乐府为题,写汉地言汉事,但诗的主旨却是为了以汉喻唐,即通过咏史来抒发诗人贵相知、重友谊的襟怀和赞颂朋友间彼此救助的美好情操。

  此诗采用乐府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而且融进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豪放风格。语言明快而活泼,格调清新而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豪宕之情。因此,高棣说:“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李白感情充沛,瞬息万变。为适应感情表达的需要,他的诗在结构上也变幻多端。此诗也如此,言事抒情既一气呵成,又抑扬有致。开头至“俱为五侯客”,是平叙,但调子步步升高,至“长剑”以下四句蓄势已足,然后突然一转——“猛虎落陷阱”,好似由高山跃入深谷,诗调变为低沉。最后二句调子又一扬,既承且转,似断实联。全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参考资料:
1、 常捷.豪放雄奇 跌宕生姿——读李白《君马黄》.课外语文,2013,Z1.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89-192

jūnhuáng

bái tángdài 

jūnhuáng bái 
suītóng rénxīnběn 
gòngzuòyóupán shuāngxíngluòyáng 
chángjiànzhàoyào gāoguān 
yǒuqiānjīnqiú wéihóu 
měngluòxiànjǐng zhuàngshíè 
xiāngzhīzàinàn h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