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来不早。又碧池深涨,绿荷开了。消夏闲吟,正拂浣花笺小。
和章来不早。又碧池深涨,绿荷开了。消夏闲吟,正拂浣花笺小。
军将打门传送,刚谱得、红闺新调。谁唱定风波,墨向盾头磨好。
军将打门传送,刚谱得、红闺新调。谁唱定风波,墨向盾头磨好。
堪怜十四琼枝,似四折瓜稀,仙凡颠倒。且向深山,聊避六根烦恼。
堪怜十四琼枝,似四折瓜稀,仙凡颠倒。且向深山,聊避六根烦恼。
偶得开颜一笑。便一斗胸中尘扫。清镜晓。提防玉关人老。
偶得开颜一笑。便一斗胸中尘扫。清镜晓。提防玉关人老。
王闿运

王闿运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 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¹;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²。可知积善以遗子家,其谋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³。可知积财以遗子家,其害无穷也。
译文:常常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多行不义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必然多是祸患。由此可知多积德行善,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又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遗留许多财产给子孙,会有很多祸害。
注释:¹余庆: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²余殃:留下祸害;后患。³过:过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¹有鱼,其名为鲲(kūn)²。鲲之大³,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¹⁰也。《齐谐¹¹》者,志怪¹²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¹³三千里,抟(tuán)¹⁴扶摇¹⁵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¹⁶。”野马¹⁷也,尘埃¹⁸也,生物¹⁹之以息²⁰²¹²²也。天之苍苍²³,其正色邪(yé)²⁴?其远而无所至极²⁵(yé)?其视下²⁶也,亦²⁷若是²⁸则已²⁹矣。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注释:¹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²鲲:传说中的大鱼。 ³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⁴其:指示代词。⁵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⁶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⁷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垂:悬挂。⁸海运:海水运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⁹徙:迁移。¹⁰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¹¹《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¹²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¹³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¹⁴抟: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一作“搏”(bó),拍。¹⁵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¹⁶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风。¹⁷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¹⁸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¹⁹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²⁰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²¹相:互相。²²吹:吹拂。²³苍苍:深蓝。²⁴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²⁵极:尽。²⁶下:向下。²⁷亦:也。²⁸是:这样。²⁹已:罢了。

běimíngyǒu

zhuāngzhōu xiānqín 

    běimíngyǒu míngwéikūn kūnzhī zhīqiān huàérwéiniǎo míngwéipéng péngzhībèi zhīqiān érfēi ruòchuítiānzhīyún shìniǎo hǎiyùnjiāngnánmíng nánmíngzhě tiānchí  xié zhě zhìguàizhě  xié zhīyányuē  péngzhīnánmíng shuǐsānqiān tuányáoérshàngzhějiǔwàn liùyuèzhě   chénāi shēngzhīxiāngchuī tiānzhīcāngcāng zhèng yuǎnérsuǒzhì shìxià ruòshì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
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niàng)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¹闲亭随分有,时策杖²,小盘旋。
译文:屋子旁边有田园十亩,春光正好,百花都酝酿竞放娇颜。多情的杨柳,随风披拂摇摆,笼着淡淡轻烟。幽馆闲亭随处可见,我时时拄着手杖,稍作流连。
注释:¹别馆:别墅。²策杖:拄着手杖。
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chán)¹。闲处光阴,赢(yíng)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译文:采山货,钓河鱼,味道既鲜而美,我是那酣饮中的酒仙,醉倒后的禅人。在闲居的日子里,日上三竿我还酣睡不起。人们都说做一品高官好,但有多少事,聒碎心田。
注释:¹醉中禅:醉倒后的禅人。禅,这里指醉心禅法者。

  这是一首述志言怀的词。词人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描述,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及淡然闲静的心境。悠游林下的闲适和禅宗的空灵境界,在作者看来,可以达到融通:经过内“碎心田”而外“一品高官”的红尘修炼,“仙”“禅”的况味一起随着乡村伴日高眠、把酒垂钓的生活油然而生,集中体现在了这首词中。

  上阕描写词人的居处。词人所居之处如同世外桃源,田园十亩,百花竞放,柳条依依。于这景物中,词人的心境表露无遗,他不苟于俗,过着恬然自得的生活。下阕述写词人的日常生活。他生活是悠闲随性的:采山货,钓河鱼,畅饮美酒,睡觉睡到日上三竿。“一品高官”以下三句,词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安贫乐道,不愿过那钩心斗角的官场生活。

  这首词写得平白易懂,不事雕琢。全篇信手拈来,准确妥帖地将词人自己的心境传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芳园.宋词三百首精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393
2、 东方禅文化研究中心.东方禅文化 第5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2

jiāngchéngzi··shìbiǎozhíliúguóhuá--qián

jiāyuánshítóubiānzhèngchūnyánniànghuātiānyángliǔduōqíngdàiqīngyānbiéguǎnxiántíngsuífēnyǒushízhàngxiǎopánxuán

cǎishāndiàoshuǐměiérxiānyǐnzhōngxiānzuìzhōngchánxiánchùguāngyīnyínggāomiánpǐngāoguānréndàohǎoduōshǎoshìsuìxīntián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火树银花¹合,星桥²铁锁开³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注释:¹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²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³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暗尘¹随马去,明月逐人来²
译文: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注释:¹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²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游伎¹皆秾(nóng)²,行歌尽落梅³
译文: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注释:¹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²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³落梅:曲调名。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金吾¹不禁夜²,玉漏³莫相催。
译文: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¹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²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³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后来也称元宵节。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都洛阳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弛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颔联写元夕车马游人之盛。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就是所谓“暗尘随马去”。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这正是对元夕的传神描写。着一“去”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纪昀说此句得神处在一“暗”字,固极有见。其实,“去”字也同样精彩,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下句专写人的活动,却不忘交代元夕的特点。由于是望月,所以满月的清光映照着东都城的每一个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顶接踵,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明月”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颈联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专挑出一类人来写,这就是“游妓”。她们可能是王公贵戚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她们自己也可借此观赏元夕灯月交辉、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总之,既是观赏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丽风景。两句一句写她们的美貌,一句写她们的技艺。单有火树银花的灯影和众多的游人车马,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元夕京城的热闹繁华,必须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彻夜笙歌,才是声色光华交相辉映,极喧阗热闹之能事。

  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 第一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16页

zhēngyuèshí

wèidào tángdài 

huǒshùyínhuā xīngqiáotiěsuǒkāi 
ànchénsuí míngyuèzhúrénlái 
yóujiēnóng xíngjìnluòméi 
jīnjìn lòuxiāngcuī 
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
汉武¹天台²切绛河³,半涵非雾郁嵯(cuó)(é)
译文:汉武帝修建的天台切断了天河,天台总是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
注释:¹汉武:指西汉时期汉武帝。²天台:敬巫祀神的高台,此处指通天台。³绛河: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⁴嵯峨:形容山高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宫殿之高。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hù)¹先成此日歌。
译文:他想像麻姑一样不老,笑看沧海桑田的变化,可是愿望没有实现瓠子口就决堤了,天台求仙成了梦想。
注释:¹瓠子:即河南濮阳瓠子口,曾经黄河决堤处。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夏鼎¹几迁空象物,秦桥²未就已沉波。
译文:得到失传多年的夏鼎却不再重视霸业,想效仿秦始皇求仙,却和他修石桥一样未建成就沉没大海无法实现。
注释:¹夏鼎:即大禹所铸的九鼎,象征九州一统。²秦桥:指秦始皇曾筑跨海求仙的石桥。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相如作赋¹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译文:司马相如作了《大人赋》讽谏来汉武帝,却没有起到效果,徒为天台增加了飘渺的神韵。
注释:¹相如作赋:相如,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献于汉武帝。

  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汉武帝的事例,深刻地讽刺了当时朝政的弊端与崇尚迷信的风气,目的是为了打破宋真宗东封泰山后所产生的虚妄的吉庆气氛,体现诗人的忧国情怀。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两句是以状物起兴。汉武帝一生好为崇楼峻阁,奉巫祠神。元鼎三年(前114年)春所作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百余,香闻十里”(《封禅书》),是用来供奉长陵女巫神君的。以后又兴建通天台,高三十丈;井干台、神明台,均高五十丈(《封禅书》),诗中的天台即是这众多仙台的总称,“天”,以言其高。这二句诗抓住了天台“高”而“入云”的两个侧面,以精丽的语言,创造了笼罩全诗的迷离虚幻的气氛。天台之高,竟直切绛河(即银河)。“切”字特为天台拔地矗起、如锋锷参天的气势传神。“非雾”指五色祥云,与上句“绛河”互映,便见彩霭氤氲。又用“半涵”两字,“半涵”与“非雾”相配,加深缥缈空灵之意;切天台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郁嵯峨”三字为二句殿末,水到渠成,工巧而自然。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两句引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并言明汉武帝的教训。诗人借仙女麻姑三历人间沧海桑田之变而自己不变老的典故,明说汉武常修天台的目的是为了敬奉神仙,以求保佑江山稳固、天下苍生安宁、自己成仙登天。而急转直下写汉武帝修仙台祈福,不但没保国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黄河的瓠子口连连决口二十余载,多次修治无效,汉武帝亲自督塞也未果,只能望决口而作歌:“匏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间殚为河。”(《河渠书》)诗人取材汉武帝塞河决这一事例,形象指出求仙梦的破灭。此二句转折突兀却流荡妥贴的倒装句,则顿然给人以洪水浩渺之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旨。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两句写造镇国之鼎、修跨海寻仙之桥都难保国势人运盛衰兴亡。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九鼎在汾水边现世,汉武信方士“出与神相通”之言,“上封则能仙登天矣”(《封禅书》),于是即东封泰山,复巡蓬莱,冀遇诸神。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遍封三山五岳,求仙不止。秦始皇也曾多次封禅东巡,修桥寻仙,愚举一生。唐李贺曾作《苦昼短》:“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是对两位雄主不羡江山只羡仙可悲结局的真实写照。这两句承三、四句转折之势意讽真宗见祥瑞而乱封禅不智之举应以先帝君之愚举为鉴戒。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两句以司马相如作《大人赋》的典故点睛结尾。汉武帝侍臣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以讥仙家的虚妄,却因描过甚,结果“天子大悦,飘飘然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意。’’(《汉书司马相如传》),“谏意不切”,其含意更深。诗人用此典故,承上讽喻意,称自己也只能与相如一样以作诗为讥,不知真宗见后,是否也象汉武帝一样辜负臣子的初衷,此诗收于叹息期盼之情。

  全诗多用典实,深奥但非僻冷,位置妥帖,并不堆垛,这是因为此诗内容充实,不同于西昆体常有诗风;而另一重要因素是结构颇见匠心,既保持了西昆体组织细密的特点,又深得李杜七律构思神理,语言清丽,议论恰到好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