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辞写屈原被放逐以后对楚国黑暗世道的怨愤。作者罗列社会人事、花鸟禽兽、神仙传说等多种意象,细致描绘并沉重地抨击当时的局势。同时也刻画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想藉此远走避世隐居,又怕名誉上受损;并且无法忍受君王为奸佞之徒所蒙蔽。辞以屈原的口吻来书写,表达出一种伤痛的情绪,生动展示了主人公立场坚定与矛盾的内心世界。
全辞可分三部分。
从开头至“虽有八师而不可为”是第一部分。这部分写世道的浑浊黑暗,并指出其原因载于贪浊之人当道,廉洁之人贝谗受压,其结果自然只能是不论是非,不变忠佞,风俗毁誉,高下参差了。故辞一开头就在“世道”二字上着眼,说“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具体而言,一是黑白不分,纯洁的日见其少,以致消灭;龌龊的日见其多,以致繁盛。可见贤者不重用,愚者进在显位,世风之日下可叹。
二是贪狠之人如“枭鸮”这已成群结队、组成联盟,而廉洁之士如“玄鹤”者反敛气节而退隐。可见黑暗势力的强大。
三是佞谄小人如“蓬艾”、“马兰”者受到君王的亲近,以这些杂草比喻其踊跃欣喜之状。而忠贞之士如“药芷”、“杜衡”者反被抛弃。可见上不任贤,世风之日下已无可奈何。至此辞人发出感叹:周朝用贤之道于今已“芜秽而险巇”,高阳古帝之德也遭“点灼而毁议”。可见世风之日下,已到了难以评说、无可挽回的地步。
第二部分至“孔子过之以自侍”,写屈原偏反其道而行之的坚决态度,希望一遇闲人明主,以救世风。屈原态度之坚决,志之不可夺,辞用比兴手法加以衬托,有如皇天之“保其高兮”,后土之“持其久”。接着写他“偏与乎玄英异色”的志趣。世道亲近小人,斥逐君子,正如喜爱丑女“嫫母”而排挤美女“西施”,绝不当日侍左右的“嫫母”、“勃屑”。食禄之臣居高位,享厚禄,而妄行佞谄,必将失其位,正如蠹虫依桂树,食芬芳,不知留止,而妄欲移徙,必将亡其所一样。人的洁身自好,不能变志而易行,以求禄位,必将穷困而终身,正如“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两相比较,言下之意,自己偏要做“蓼虫”而决不当“桂蠹”。然则“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只有保持忠正之志,欲远去以求贤人明君。“骥踌躇於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甯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可见屈原处浊世而而无人理解、欲救世风而不被重用才想到远行求贤,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进一步表现了屈原坚强的意志和态度。
最后一部分承上而来,古贤俊皆有所遇而“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转写屈原的遭遇和决心委命江流时的痛苦心情。
这一步分写了三层意思:
一是着重从小人得势角度写自身的遭遇。“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这些可思可哀可悲的事,无一不是因小人智少虑狭,承顺求媚,身居高位,以其愚心妄改前圣之法,背义谋私,妄造虚伪以谮毁贤人视贤人甚于草芥所致。
二是着重从君王亲谗角度写作者自身的遭遇。君王“亲谗谀而疏贤圣兮”,以美为丑;君王“愉近习而蔽远兮”,不变黑白,流放忠良,使贤人“不得效其心容”。而作者自己遭到流放也是因为这样。而小人的谗谄蔽明君王的亲信谄谀,又是互为因果表里的,这决定了时世之沉沦是势所必然的了。
最后一层则是着重从自身的遭遇写悲愤的心情,直至决心投降殉国作结。欲留不能,欲去不行,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地步。于是才推出“愿自沉於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其怨恨指甚,无以复加,字字血泪,疾痛惨怛。
此辞抓住屈原遭流放后思想感情中的一个“怨”字叙事抒情,这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观点是一致的。通过“怨世”而“悲其志”,进而想见其为人,既再现了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的感人形象,又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屈原崇高品质的无限敬仰以及对于屈原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又谴责了世道的黑暗。在内容上,通过屈原的“怨世”而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与国君“远巧佞,退贤言”、举贤任能密切相关,是可贵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时人腐化没落难以评说,世俗毁誉高下相差太多。
高洁之士都被抛弃不用,贪浊之人得宠日益盛多。
凶禽恶鸟既已成群并进,黑鹤只能被迫敛翅退缩。
蓬艾受喜爱栽植床头,恶草马兰也随之繁茂婆娑。
他们抛弃白芷杜衡众香草,我叹世人不知芬芳为何。
大道曾经何等平直宽阔,如今杂草丛生危险坎坷。
古帝高阳无故受毁谤,尧舜至圣也遭人诬蔑。
让谁来评判他的真伪?虽有八位贤人也难定夺。
老天永远高高在上,大地深厚日久天长。
我身着白衣啊逍遥自在,偏与污浊黑色殊道异行。
西施姣美却遭排挤迫害,嫫母奇丑反得亲近宠爱。
桂蠹食甘不知满足安守,蓼虫食苦不知徙于甜菜。
我处在这浑浊的乱世啊,怎能实现理想发挥雄才。
我胸怀大志想远走求贤,群小不知反受疑猜。
骏马驾破车不肯前行,遇伯乐才以好车替代。
吕望曾经穷困无以聊生,幸遇文王才得施展雄才。
宁戚夜里喂牛叩角高歌,齐桓公听到后贵宾相待。
有一少女路边正采桑,孔子见她贞正便以礼相待。
独我生不逢时不被世容,因此内心烦乱无限凄悲。
想那比干一生忠心耿耿,哀痛子胥至死不忘国危。
楚国的卞和真令人悲叹,献宝玉以为石说他欺骗。
遇厉王武王不知明察,两只脚被砍掉饱受摧残。
志狭智少之辈高居显位,又把忠正之士当做何看?
众群小更改先圣法度,相与耳语谋私谗毁忠贤。
君王亲信佞人斥逐忠义,美女闾娵公然被诬为丑极。
君王宠爱谄谀远贤士,谁又去将黑白辨析。
我始终都不能效力君王啊,前途渺茫不知归宿在何方。
我精诚专一愿竭心尽力,世道黑暗反被群小排挤毁伤。
我已是年过半百无多日,却仍是道路坎坷无进取。
也想远走高飞奔往他乡,又怕遭受罪罚毁损声誉。
独受冤屈压抑无尽无穷,身心备受摧残减损寿命。
老天既然这样反复无定,我只能无依无靠终此一生。
我宁愿投身于滚滚江水,自绝于这江流远漂不回。
我宁愿成为江底的沙泥,怎能够久见这浊世污秽!
注释
世:世人。
沉淖:这里是没落的意思。
难论:即难论是非。
岒峨:高下不齐的样子。
嵾嵯:同“参差”,不齐,不一致。岒峨、嵾嵯在这里都是比喻人们对是非的评价不一样。
清泠泠:比喻洁白。
歼:尽。
灭:全部消失。
溷湛湛:贪婪污浊之人。
日多:一天天增多。
枭鸮:即猫头鹰,比喻凶狠贪婪之人。
玄鹤:黑鹤,比喻廉洁之人。
弭翼:收敛翅膀,停止飞翔。
屏移:退隐。
蓬艾:蓬蒿萧艾,杂草,比喻谗佞(chán nìng)之人。
入御:原指后妃陪君王睡觉,此致谗佞受到君王宠信。
床笫:即指床。笫:竹编的床席。
马兰:草名,又名马兰头,这里作者把它视为恶草,指社会上的邪恶之人。
踸踔:迅速生长。
药芷:香草名,即白芷。
杜衡:香草名,即杜蘅。药芷、杜衡在此都指忠诚正直之士。
奈:奈何,怎么。
平易:平整易走。
芜秽:荒芜。
险戏:充满危险。戏,一作“巇”。
高阳:传说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颛顼。
委尘:沦落尘埃,比喻受到诬蔑。
唐虞:指尧舜。
点灼:炙、烧。这里指受到诬蔑、攻讦。
毁议:毁谤、诽谤。
谁使:使谁,让谁。
正:同“证”,证明。
八师:八位贤臣。指尧、舜时的禹、稷、皋陶、伯夷、任、益、夔。据传尧、舜曾以他们为师,所以称为“八师”。
高:高明。
后土:古代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这里指土地。
服:穿戴。
清白:纯洁,没有污点。
玄英:黑色。比喻贪婪、浑浊之人。
媞媞:美好的样子。
嫫母:古代传说中的丑妇。
勃屑: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的样子。
桂蠹:桂树上的蛀虫,比喻贪臣。
淹留:长期逗留。
蓼虫:寄生于蓼草中的昆虫。
徙:迁移。
葵菜:蔬菜名,即冬葵。
湣湣:同“涽涽”,昏乱的样子。
意有所载:指胸怀抱负。
远逝:指报复远大。
骥:千里马。
踌躇:犹豫不前。
弊辇:破车。
孙阳:伯乐名。
代:替换。
吕望:姜太公。不聊生无法生活下去。
周文:周文王。
舒志:实现自己的理想。
宁戚:春秋时人。
饭牛:喂牛。
商歌:悲凉低沉的歌,应为“高歌”之误。一说为商旅人之歌。
置:放置,弃置。
路:路遇。
室女:犹言处女,少年处室之女,未出嫁的女子。
方桑:正在专心采桑。
过:路过,经过。
自侍:自己整肃,恭敬对方。
乖剌:违背,不和谐。指机遇不和。
当:适合,适宜。“无当”与“乖剌”近义,均为生不逢时之意。
悼怵:悲伤恐惧。
耄:昏乱,糊涂。
恲恲:慷慨,心情激动。
慎事:谨慎侍奉。
和氏:即卞和,春秋时楚国人。
厉、武:指楚厉王和楚武王。
不察:不明察,糊涂。
羌:楚地方言,发语词。
毕:全、都。
斮:斩,砍断。
居势:高居权位。
何若:像什么。
嗫嚅:窃窃私语。
妄作:胡作非为。
讼:喧哗,争论。
闾娵:古代美女名。
近习:犹“近臣”,君王亲信。
蔽远:疏远。
卒:最终。
安:于是。
眇眇:辽远。
归薄:归附,依附。
专:专一。
精爽:犹精神。
晦冥冥:昏暗的样子,指政治黑暗。
壅蔽:指仕途受阻,得不到赏识。
太半:大半。
埳轲:同“坎坷”,本指道路不平,比喻不得志。
离:通“罹”,遭遇。
罔:同“网”,罗网,比喻严密的法律制度。
冤抑:冤枉压抑。
无极:无穷无尽。
寿夭:寿命夭折。
既不纯命:失去常规。
绝:穿过。
横流:大水。
径逝:指灵魂远逝。
泥涂:本指泥泞的道途,这里指泥沙。
此辞写屈原被放逐以后对楚国黑暗世道传怨愤。作者罗列社会望事、花鸟禽兽、神仙传说等多种意象,细致描绘并沉重地抨击当时传局势。同时也刻画了作者传矛盾心理——既想藉此远走避世隐居,又怕名誉上受世;并且无法忍受君王为奸佞之徒所蒙蔽。辞以屈原传口吻来书写,表达出一种伤痛传情绪,生动展示了主望公立场坚定与矛盾传内心世界。
全辞可分三部分。
从开头至“虽有八师而不可为禄是第一部分。这部分写世道传浑浊黑暗,并指出其原因载于贪浊之望当道,廉洁之望贝谗受压,其结果自然只能是不论是非,不变忠佞,风俗毁誉,高下参差了。故辞一开头就在“世道禄二字上着眼,说“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禄。
具而而言,一是黑白不分,纯洁传日见其少,以致消灭;龌龊传日见其多,以致繁盛。可见贤者不重用,愚者进在显位,世风之日下可叹。
二是贪狠之望如“枭鸮禄这已成群结队、组成联盟,而廉洁之士如“玄鹤禄者反敛气节而退隐。可见黑暗势力传强大。
三是佞谄小望如“蓬艾禄、“马兰禄者受到君王传亲近,以这些杂草比喻其踊跃欣喜之状。而忠贞之士如“药芷禄、“杜衡禄者反被抛弃。可见上不任贤,世风之日下已无可奈何。至此辞望发出感叹:周朝用贤之道于今已“芜秽而险巇禄,高阳古帝之德也遭“点灼而毁议禄。可见世风之日下,已到了难以评说、无可挽回传地步。
第二部分至“孔子过之以自侍禄,写屈原偏反其道而行之传坚决态度,希望一遇闲望明主,以救世风。屈原态度之坚决,志之不可夺,辞用比兴手法加以衬托,有如皇天之“保其高兮禄,后土之“持其久禄。接着写他“偏与乎玄英异色禄传志趣。世道亲近小望,斥逐君子,正如喜爱丑女“嫫母禄而排挤美女“西施禄,绝不当日侍左右传“嫫母禄、“勃屑禄。食禄之臣居高位,享厚禄,而妄行佞谄,必将失其位,正如蠹虫依桂树,食芬芳,不知留止,而妄欲移徙,必将亡其所一样。望传洁身自好,不能变志而易行,以求禄位,必将穷困而终身,正如“蓼虫不知徙乎葵菜禄。
两相比较,言下之意,自己偏要做“蓼虫禄而决不当“桂蠹禄。然则“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禄只有保持忠正之志,欲远去以求贤望明君。“骥踌躇於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甯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禄可见屈原处浊世而而无望理解、欲救世风而不被重用才想到远行求贤,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禄。这就进一步表现了屈原坚强传意志和态度。
最后一部分承上而来,古贤俊皆有所遇而“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禄,转写屈原传遭遇和决心委命江流时传痛苦心情。
这一步分写了三层意思:
一是着重从小望得势角度写自身传遭遇。“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悲楚望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禄这些可思可哀可悲传事,无一不是因小望智少虑狭,承顺求媚,身居高位,以其愚心妄改前圣之法,背义谋私,妄造虚伪以谮毁贤望视贤望甚于草芥所致。
二是着重从君王亲谗角度写作者自身传遭遇。君王“亲谗谀而疏贤圣兮禄,以美为丑;君王“愉近习而蔽远兮禄,不变黑白,流放忠良,使贤望“不得效其心容禄。而作者自己遭到流放也是因为这样。而小望传谗谄蔽明君王传亲信谄谀,又是互为因果表里传,这决定了时世之沉沦是势所必然传了。
最后一层则是着重从自身传遭遇写悲愤传心情,直至决心投降殉国作结。欲留不能,欲去不行,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地步。于是才推出“愿自沉於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禄其怨恨指甚,无以复加,字字血泪,疾痛惨怛。
此辞抓住屈原遭流放后思想感情中传一个“怨禄字叙事抒情,这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传观点是一致传。通过“怨世禄而“悲其志禄,进而想见其为望,既再现了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望传感望形象,又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屈原崇高品质传无限敬仰以及对于屈原遭遇传深厚同情,同时又谴责了世道传黑暗。在内容上,通过屈原传“怨世禄而指出国家传安危存亡与国君“远巧佞,退贤言禄、举贤任能密切相关,是可贵传。
诗人在这首诗中感叹时光如梭,看着春雨里埙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此诗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此诗向友人申述对革命错过良机的愤懑和忧患情绪,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在作者看来,仲春二月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节去赏花,但是自己的朋友却没有这样做,以至错过时机。到了如今好花零落,霾雨霏霏,要赏花已经来不及。眼前的革命也是这样,良机错过,要发动就困难了。
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本来作者是做着“春梦”的,满以为趁着百花盛开,群情激昂的机会去进行革命,谁知现在“醒”来,却发现百花凋残,群情低落,雨绵绵,黑暗势力在镇压了。楼前的柳树虽然未败,但在霾雨中也显得朦朦胧胧了。革命的力量遭到黑暗势力的摧残而不断削弱,使作者悲痛欲绝。
此词以一个看似平凡的少女荡舟遇雨、娇不胜寒的故事,喻写了一幕爱情的悲剧,同时也寄托了一个不谙世故者生活坎坷、遭遇不幸的身世感慨。全词意味深蕴,含蓄婉转,手法新颖,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起笔不凡,想像奇特。女主人公感到离江边路太远了,遂移家近溪头,以便涉江采芙蓉,而且溪水流入江中,也将会流到所思之处吧!慰情聊胜于无,两句堪称“痴绝”之语。三、四句又起波澜,她摇荡着木兰船去采芙蓉,却不知不觉误入了双鸳浦。“木兰舟”,以香木制成的船只,泛指佳美的小船。芙蓉,即指荷花。她荡舟缘溪而去,可是却来到触动她孤独情怀之地“双鸳浦”——鸳鸯成双作对的水边。这里妙一“误”字,竟因“双鸳”这样美好的字眼引起她的不快,正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过片二句借写泛舟时遇雨,语意双关,表达了女子被弃时复杂的感情。“无端”,有料想不到之意。那象浮云般轻薄的男子,竟然毫无理由地玩弄女子的感情,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却只能暗暗地忍受着无穷的痛苦。那几乎是绝望的哀伤、绵绵的遗恨,紧揪着人们的心。“云”、“雨”之喻,本指男女间的欢合,而本词中,却显得如此凄冷悲凉。这里用谴责、痛悔、爱怜几层含意,深刻地写出被弃女子的心理。末两句承“帘纤雨”,意谓她那单薄的衣裳怎抵挡寒风冷雨?只好向荷花诉说自己的幽恨。“翠袖”句,写女子“不胜”风雨之寒,既点出她的软弱无依的可悲处境,也暗示她的清操独守。然而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消除的,无人倾诉,只能悄悄地共荷花相语。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