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云起河汉,朝雨洒高林。梧叶先风落,草虫迎湿吟。
夜云起河汉,朝雨洒高林。梧叶先风落,草虫迎湿吟。
簟凉扇恩薄,室静琴思深。且喜炎前别,安能怀寸阴。
簟凉扇恩薄,室静琴思深。且喜炎前别,安能怀寸阴。

zǎoqiūhòutiān--liú

yúnhàncháogāolínxiānfēngluòcǎochóngyíng湿shīyín

diànliángshànēnbáoshìjìngqínshēnqiěyánqiánbiéānnéng怀huáicùnyīn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7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译文: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携高凌青天,少室山上的贝多树一年可开三次花,紫烟氤氤。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译文:山中有蓬莱海上仙客,宛如麻姑仙女。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译文:大道在心,喧尘莫染,心迹高韬,浮想联翩。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时餐金鹅蕊¹,屡读青苔篇²
译文:饥时就餐桂花的金鹅蕊,闲暇时每每精读青苔纸写的道书。
注释:¹时餐金鹅蕊:“鹅蕊”一作“蛾药”。²屡读青苔篇:“青”一作“古”。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译文:宇宙八极恣意游憩,长在天宫九垓交际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译文:一瓢饮尽颍河水,身骑舞鹤来到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译文:晚上还归空山去,身披秋霞独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译文:明月如鸾镜挂在女萝藤间,夜晚松风呖呖如鸣琴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译文:潜影晦光隐居中岳嵩山,锻精炼魄栖息在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译文:霓裳飘飖,凤声呖呖,绵绵不绝。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译文:愿你与西王母一道来看看我这个下谪人间的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译文:如果焦炼师你可以收到我这封紫书,我将铭心刻跟你学习仙道。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二帝巡游俱(jù)未回,五陵¹松柏使人哀。
译文: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长安,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尘而使人悲哀。
注释:¹五陵:指三原高祖献陵,礼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县)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桥陵。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zhū)侯不救河南¹地,更喜贤王²远道来。
译文:各路诸侯都不来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贤王却率领兵马远道前来勤王。
注释:¹河南:指洛阳。²贤王:有德行的君王。这里指永王李璘。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¹浑恐是蓬瀛(yíng)²。
译文: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
注释:¹望中:视野之中。²蓬瀛:蓬莱和瀛洲 。都是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译文:长桥卧波,秋叶染霜,景色怡人;寺庙幽深,云峰斜倚,晚晴正好。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¹香袅(niǎo)似相迎。
译文: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
注释:¹红蕖:红色的荷花。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依稀渐近诛(zhū)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译文: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译文:边境地区的敌情警报频传而震惊,朝廷则拨发大军纵横于边塞。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译文:摆出精巧万变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扎定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译文:不畏严寒的士兵手中剑上的霜花凝而不落,通宵巡逻的哨卫伴着弦月直到天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译文: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

  明余庆的《从军行》虽然不比卢思道和杨素的军旅诗差,但他的名气、官位等可是比前两位差得太远了。《隋书》只是在他父亲的传后提到有关余庆的这么两句话:“子余庆官至司门郎。越王侗称制,为国子祭酒。”此处提到的那位越王杨侗原本是隋末战乱时的东都留守官,听说隋帝杨广被勒死,便在自己控制下的洛阳称起了皇帝,还自改国号为“皇泰”,结果还不满一年,便被那位乐争好斗、“残忍褊隘”的大军阀王世充幽禁后废而代之。明余庆呢,就是为这么个倒霉短命的“皇帝”陛下当“国子祭酒”,其出路和运程可想而知。

  《从军行》全诗只八句,原文为: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河南地,持作朔方城。其白话大意是:边境地区的敌情警报频传而震惊,朝廷则拨发大军纵横于边塞。摆出精巧万变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扎定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不畏严寒的士兵手中剑上的霜花凝而不落,通宵巡逻的哨卫伴着弦月直到天明。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这首诗除了用典处需略加拆析外,词句并非冷僻诘屈。首句的“三边”系称汉时设立的边地三州“幽、并、凉”州,“幽州”大抵为现今的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并州”相当今日的河北保定、山西的太原及大同一带;凉州则为现在甘肃、宁夏及青海皇水流域的诸地区。古代典籍常将“幽并”连用,此时指称的地域相当现今的河北、山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地区。诗毕竟不是地理学,多为意指而极少确指,此诗中的“三边”之谓也就并非要象这里的注明那般确切,无非是指称边境地区而已。

  “从军行”是个乐府诗题,以前介绍卢思道的“从军行”时就提起过。据《乐府题解》的说法,“‘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所以明诗与卢诗的共同点都在于述说了军旅之苦辛。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在写法和着意上,卢诗求细,多至七言28句,不但写战事细腻,写家人对征人的思念也细腻,最后着意于汉夷间的民族和好,表明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和平的向往;明诗求简,仅仅五言八句,一二两句写边关报警、汉师出征,三至六句概述战事的胜利和边地战场的寒苦,最后两句寄托着胜利后对敌方的处置方式的设想----象汉代那样建立专门的城堡、属地和户籍民事组织,把对方有效的控制管理起来。

  虽说明余庆史传无名,却是名家之后。其父明克让算得上梁、周、隋三朝名士。明克让字弘道,山东平原人。《隋书.卷五十八》中居列传之首,里面记述说:“克让少儒雅,善谈论,博涉书史,所览将万卷”。而且早熟有为,14岁既就任参军,是一位少年参谋。早年是在南朝的梁廷为士,梁灭后在北朝的北周为官。隋文帝登基后,又被隋征召为官,且以侯爵加封。因其为官为文的名望具很高,隋前太子杨勇曾以师相尊,深为隋廷看重。隋文帝时的礼乐典故多由他参与修订编撰。隋文帝开皇14年(公元594年)明克让去世,享年70岁。或许是父辈的熏陶与影响吧,明余庆在隋末文坛上也算是小有名气,这里选录的诗便是其中的左证。

  隋朝历时短,文人名流自然也少,而且其中多数是自北朝和南朝入隋的,前者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后者如虞世基、虞世南等。有趣的是千古荒淫负恶名的隋炀帝杨广却也颇好文学、颇有天分、颇富诗才,尽管他的大多数诗都是反映其荒淫娱乐的消极之作,但也有个别的景物描写诗语言、意境都很不错,如其中的《野望》:“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看不出是出于帝王之笔,也看不出是出于荒淫者之笔。所以,历史上的大恶者也偶有天赋善意的自然流露,这大概就是三字经上所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印证吧!也有的恶痞终生不为善、不言善,但命临终结时的所言所情却往往应验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铭言。又有些扯远了。转回来说,这里提到本无盛名的明余庆,实在是因为他的这首《从军行》的军旅诗写得不错的缘故,并非是冲着他的历史名望的。诗以作结为:隋诗咏战慕昔时,指故言今意可知。略地伤民人尽恨,邀功讨赏众皆嗤。平安有定唯发展,寇盗无生乃孝慈。古鉴虽尘能预警,团圆奋进最相思!

参考资料:
1、 王东的新浪博客 明余庆之《从军行》赏读

cóngjūnxíng

míngqìng suídài 

sānbiānfēngluànjīng shíwànqiěhéngxíng 
fēngjuǎnchángshānzhèn jiāxuānliǔyíng 
jiànhuāhánluò gōngyuèxiǎomíng 
huìhuáinán chízuòshuòfāngchéng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出镇淮门,循¹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wěng)²,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jiàn)³;又如丽人靓妆袨(xuàn),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译文: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岸边起伏姿态多样,竹木郁郁葱葱,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乘了小艇,沿河向西北而行,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宛然而见,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流光四溢;又像是一个装扮漂亮的美人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
注释:¹循:依照。²蓊郁:形容草木茂盛或浓密。³涧:山间小溪。⁴袨服:盛服,艳服。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hàn)(dàn)¹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fǎng),络绎如织²,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译文:游客登平山堂,大多都要去法海寺,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红桥四面都是荷塘。六七月间,荷花开了,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注释:¹菡萏:荷花的别称。²络绎如织:这里是指来往船只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zhǔ)和。
译文:登上红桥,四处观望,忽然又徘徊感叹。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现在看来,也是有怨的啊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一行人,依律而互相唱和。箨庵接着加了一章,我跟着他唱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jiē)¹!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gòu)²,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译文:唉,用音乐来陶冶情操何必要等到中年呢?山水清音,本就是一段佳话。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所以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注释:¹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²遘:相遇;碰上。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