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仁古松树,苍老不记年。高下近十株,为态各自妍。
慈仁古松树,苍老不记年。高下近十株,为态各自妍。
中有双龙鳞,蟠曲香台前。松顶近可摩,高枝才覆肩。
中有双龙鳞,蟠曲香台前。松顶近可摩,高枝才覆肩。
屈彼百尺势,空阶恣蜿蜒。横侧益奇绝,影若蛟螭眠。
屈彼百尺势,空阶恣蜿蜒。横侧益奇绝,影若蛟螭眠。
涛声走平地,双树撑如拳。似此苍劲质,止宜空山巅。
涛声走平地,双树撑如拳。似此苍劲质,止宜空山巅。
藉以一片石,濯以清浅泉。谡谡响绝壑,垂手招列仙。
藉以一片石,濯以清浅泉。谡谡响绝壑,垂手招列仙。
何将故山态,老却车尘边。横遭厮养辱,强索冠盖怜。
何将故山态,老却车尘边。横遭厮养辱,强索冠盖怜。
冠盖那复顾,日落生寒烟。一夕风雨过,萎黄何忽焉。
冠盖那复顾,日落生寒烟。一夕风雨过,萎黄何忽焉。
众松失颜色,台殿增寂然。惜彼凌霜姿,遽随群卉迁。
众松失颜色,台殿增寂然。惜彼凌霜姿,遽随群卉迁。
吾子勿复叹,物各全其天。
吾子勿复叹,物各全其天。

sōngxíng--zhāngyīng

rénsōngshùcānglǎoniángāoxiàjìnshízhūwèitàiyán

zhōngyǒushuānglónglínpánxiāngtáiqiánsōngdǐngjìngāozhīcáijiān

bǎichǐshìkōngjiēwānyánhéngjuéyǐngruòjiāochīmián

tāoshēngzǒupíngshuāngshùchēngquánshìcāngjìnzhìzhǐkōngshāndiān

piànshízhuóqīngqiǎnquánxiǎngjuéchuíshǒuzhāolièxiān

jiāngshāntàilǎoquèchēchénbiānhéngzāoyǎngqiángsuǒguāngàilián

guāngàiluòshēnghányānfēngguòwēihuángyān

zhòngsōngshīyántái殿diànzēngránlíngshuāng姿suíqúnhuìqiān

zitànquántiān

张英

张英

(1637—1708)安徽桐城人,字敦复,号乐圃。康熙六年进士,由编修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历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充会试正考官。为官敬慎,卒谥文端。有《恒产琐言》、《笃素堂诗文集》等。 ▶ 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¹(xī)²³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jié)¹⁰。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¹¹之所得,各因其才¹²;仁¹³¹⁴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¹⁵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译文: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注释:李氏:指李常,字公择,南昌建昌人,曾做过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是黄庭坚的舅父。¹象:象牙。²犀:犀牛角。³珠:珍珠。⁴玉:美玉。⁵怪珍:奇异珍贵。⁶金石:金属和石料。⁷五谷:上古时五种谷物的统称,具体说法不同:有的以黍、稷、麦、豆、麻为五谷,有的则以稻、稷、麦、豆、麻为五谷,后世成为谷物的泛称。⁸六材:古代制作弓所用的六种材料,即干、角、筋、胶、丝、漆。⁹弊:通“敝”,破旧,损坏。¹⁰竭:尽。¹¹贤不肖:即贤与不贤,意即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¹²才:才能。¹³仁:即仁者,指道德修养高的人。¹⁴智:即智者,指有聪明才智的人。¹⁵分:天分,资质。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¹老聃(dān)²为多书。韩宣子³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zhá)于上国¹⁰,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¹¹。而楚独有左史倚相¹²,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¹³。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¹⁴者盖¹⁵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¹⁶益众,纸与字画日趋(qū)于简便¹⁷。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¹⁸¹⁹以苟简²⁰,何哉?余犹及见老儒²¹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²²转相摹(mó)²³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xǐ)²⁴于昔人,而后生科举²⁵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²⁶无根,此又何也?
译文: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就一定都是从读书开始。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艰苦的。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如此多又如此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注释:¹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常侍立殿廊柱下,因而得名。²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谥号为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有《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³韩宣子:名起,春秋时晋国大夫。⁴适:到,去。⁵《易》:即《周易》。⁶《象》: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六说,当指《象魏》,象魏本是宫门外悬挂法令使百姓知晓之处,后转而指代法令,此《象》即指代鲁国历代政令。一说《易》《象》指《周易》的《象辞》。⁷《鲁春秋》:《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鲁春秋》即是鲁国的历史书,经孔子修订后成为现在专指的《春秋》。⁸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鲁国,鲁国乐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风》《雅》《颂》,他一一加以评论。⁹聘:出访,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¹⁰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¹¹《诗》之风、雅、颂:即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¹²左史倚相:左史,史官名。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倚相,人名,春秋时楚国的左史。他学识渊博,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曾对大臣子革赞扬倚相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¹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为三皇、五帝时的古书,字句艰涩难懂,久已失传。¹⁴六经: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经》、《尚书》、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周易》、《春秋》以及早已失传的《乐经》,也称“六艺”。¹⁵盖:副词,表示推测,意即大概、也许。¹⁶作者:写书的人。¹⁷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秦汉以来书写材料由甲骨、竹简转变为丝帛和纸,日趋便利,而文字也由繁难的籀文、大篆简化为小篆、隶书,再简化为楷体。这方便了书籍的流通。¹⁸学者:学习的人。¹⁹益:更加。²⁰苟简:马虎,草率。²¹老儒:老儒生,老学者。²²市人:买卖人,此指书商。²³摹刻:翻印。²⁴倍蓰: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²⁵科举:从隋朝开始,历代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考试取士而得名。²⁶游谈:空谈。游:虚浮不实。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¹五老峰²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³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jué)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¹⁰也,未尝少¹¹损。将以遗(wèi)¹²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译文: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注释:¹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北临长江,东南依鄱阳湖。相传秦末匡氏七兄弟庐居此山,故亦名匡庐山。²五老峰:庐山南面的一座高峰,如五位老人并坐,因而得名。³凡:总共。⁴涉其流,探其源:指广泛涉猎、探讨了图书、知识的源流演变。⁵采剥:即采摘,采撷。剥,通“扑”,意即敲打,采摘,《诗经·豳风·七月》有“八月剥枣”。⁶华实:即花和果实。华,通“花”,此作精华解。⁷膏味:甘美的滋味。⁸行事:做事,意即为人处世。⁹固:副词,表示肯定。¹⁰自如:照旧。¹¹少:同“稍”,略微。¹²遗:送,给予。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¹得数年之闲,尽读其²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³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译文:我已经是年老多病的人了,对于社会没有很大的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注释:¹惟:副词,表示希望的语气词。²其:其中的,指李氏藏书。³固:本来。⁴老焉:终老于此。⁵庶: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的语气,也许。

  这是一篇别致的“劝学篇”。记述了李氏力学苦读的成就和家中藏书的情况,赞扬了李氏藏书以遗来者的仁者之心。同时它从历史角度考查了书籍的发展及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批评了当时科举士子“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浮浪风气,强调了认真读书的必要性。全文结构清晰、叙议结合,是一篇关于古代藏书的难得佳作,也是读者了解宋代藏书状况的参考史料。

  文章一开始就论述了书的宝贵,作者举了两类东西作陪衬,如“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使人见了喜欢、听了悦耳的好处,但并没有普遍使用的价值;金石草木丝麻等物品,有普遍的使用价值,但又有使用损耗和来源短缺的弊病。在这两个陪衬下,作者才引出书籍的宝贵——有上面两类东西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不论什么人都能从中得到一些益处。运用这种对比方法,既生动又通俗,书的宝贵价值一下就显示出来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是说书宝贵和读书的好处,但含义庸俗,引人入邪。该文的对比方法,内涵健康,人人明白,富有新意。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是说从孔子起,人们就很重视读书。那时书很少,只有周朝王室的书很多,求书很难。作者从不同角度举了例子,一是楚国很大,可是只有左史官倚相能读懂上古时代的书籍;二是达官贵族如韩宣子、季札,也是到了鲁国才见到《易象》和《诗经》这类书;三是当时一般读书人,能见到六经的也很少。这些都说明孔子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作者采用博证法,有意增强可信程度,并非繁文缛节,另一个作用可以反衬古代读书人的刻苦认真。“非后世君子所及”,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文后世读书人存在的问题。

  第二段作者采用详略结合的方法,先概述自秦汉以来,书逐渐多了,得到书籍已经很容易了,但学者却“益以苟简”,学习态度越来越不那么认真了。这是从历史的角度作简要的叙述,再从亲身见闻方面加以证明。苏轼先从自己听见过老儒先生讲起,“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是指求书难;“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是叙述学习刻苦。

  再写所见,眼见现在书越来越多,求书极其容易,可是“后生科举之士”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历史角度从简,所见所闻从详,重点是落在批评后生科举之士不爱读书的坏习气上。文章前面用“何哉”,后面又用“此又何也”,两相呼应,都是责问不重视读书是什么缘故,表示两重叹息。一问再问,问而不答,留给读者去想,寓劝于问,意味深长。

  涓涓流水归大海,作者前面写的铺垫,目的还是在于写李君山房藏书的意义。“余友公择”是交待人物,说明李氏与作者自己的关系。“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交待读书和藏书的时间和地点,这是写记的基本要素。“山中之人思之”,是写李君的为人深受山人尊敬。“藏书凡九千余卷”,是说明藏书的数量。“公择既已涉其流”至“以闻于当世矣”这段反映李君读书认真、受益颇深,品行受人尊敬。“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之僧舍”说明李君藏书的与众不同,目的为了“将以遗来者”,它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段,有意加以提及。“此仁者之心也”,到此,文章着重颂扬了李君藏书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最后,作者表示要抓紧时间好好阅读李君藏书,以资自补的愿望。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来者和今之学者要爱惜书的宝贵,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完成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先议后叙,把书的宝贵、求书之难、学者日趋不重视读书的道理和现象写透,再写李君藏书的意义。文章内容层层铺垫、前后呼应,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陪衬、博证等手法,有力地加强了生动性和说服力。作者在语言方面很少用排偶句,大多是参差不齐的散行句,显得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第1291页—1292页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千古风流¹八咏楼²,江山留与后人愁(chóu)
译文:登上八咏楼远望逸情,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
注释:¹风流:指情高远致。²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水通南国¹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²
译文:这里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注释:¹南国:泛指中国南方。²十四州: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 常、温、台、处、衢、严、秀州),泛称十四州(见《宋史·地理志悦》)。

  诗的首句“千古风流八咏楼”,可谓写尽斯楼之风流倜傥,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次句“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意谓像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留给后人的不但不再是逸兴壮采,甚至也不只是沈约似的个人忧愁,而是为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敌手生发出来的家国之愁。对于这种“愁”,李清照在其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江山之愁”不是多余的,因为“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人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攘,所在未尝有乐土也”(《鸡肋编》卷中)。具体说来,继汴京沦陷、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后一度失守。曾几何时,金兵直逼四明,高宗只得从海路逃遁。眼下作为行在的临安,又一次受到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即使敌人撤回原地,如果不对其采取断然措施,打过淮河去,收复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婢膝地去讨好敌人,那么性如虎狼的“夷虏”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就没有安全保障。这当是诗人赋予“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邃的爱国情怀。

  “水通”二句,或对贯休《献钱尚父》诗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及薛涛《筹边楼》诗的“壮压西川四十州”有所取意。对前者主要是以其“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言婺州(今浙江金华)地位之重要;对后者改“壮压”为“气压”,其势比薛诗更加壮阔。看来这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上述二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李清照的兴趣,主要当是因为薛诗对“边事”的关注和贯诗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气骨。关于贯诗还有一段颇有趣的故事:婺州兰溪人贯休是晚唐时的诗僧。在钱镠称吴越王时,他投诗相贺。钱意欲称帝,要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能接见他。贯休则以‘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作答,旋裹衣钵拂袖而去。后来贯休受到前蜀王建的礼遇,被尊为“禅月大师”。贯休宁可背井离乡远走蜀川,也不肯轻易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李清照对这类诗句的借取,或是为了讥讽不惜土地的南宋朝廷。

  此诗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既有助于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亦可避免雷同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虽然好的标语口号富有鼓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它不是诗,条件一旦有变,它也就失去了作用,从而被人所遗忘。李清照的这首(题八咏楼)历时八九百年,余韵犹在,仍然撼动人心,这当与其使事用典的深妙无痕息息相关。惟其如此,女诗人关于八咏楼的题吟,不仅压倒了在她之前的诸多“须眉”,其诗还将与“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一样,万古常青。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yǒnglóu

qīngzhào sòngdài 

qiānfēngliúyónglóu jiāngshānliúhòurénchóu 
shuǐtōngnánguósānqiān jiāngchéngshízhōu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¹
译文:寒冷中忽见梅花一树,梅花盛开在汉水之滨。
注释:¹滨:水边;近水的地方。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译文:没想到春色花开早,却怀疑是仙女佩明珠。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桃李吹成九陌尘,客中又过一年春。
桃李吹成九陌尘,客中¹又过一年春。
译文:桃李树上的花朵被风吹散,漫天尘土遮蔽了九条大街,客人们在外又度过了一年的春天。
注释:¹客中:谓旅居他乡或外国。
馀寒漠漠城南路,只见秋千不见人。
(yú)寒漠漠城南路,只见秋千不见人。
译文:城南的路上仍然寒冷萧瑟,只能看到秋千摇曳,却不见人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