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离披。又泬寥天气,木落已多时。败叶舒英,新红吐艳,那料花发高枝。
影离披。又泬寥天气,木落已多时。败叶舒英,新红吐艳,那料花发高枝。
惜春去、伤心飘堕,曾说与、想见隔年期。旖旎心情,止馀官柳,一样垂丝。
惜春去、伤心飘堕,曾说与、想见隔年期。旖旎心情,止馀官柳,一样垂丝。
秋思番番更换,念天涯海角,何故来归。态度依然,丰姿似旧,偏怜妆阁依依。
秋思番番更换,念天涯海角,何故来归。态度依然,丰姿似旧,偏怜妆阁依依。
且共他、高烧绛蜡,照靓妆、相对夜何其。若问月中桂树,可解相思。
且共他、高烧绛蜡,照靓妆、相对夜何其。若问月中桂树,可解相思。
庄棫

庄棫

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 ▶ 1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客心¹已百念²,孤(gū)游重千里。
译文:在外漂泊之人本来就百感交集,再加上又要独自远行千里。
注释:¹客心:异乡作客之心。²百念:指众感交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译文:江上天昏地暗,大雨将临,江中白浪翻滚,狂风骤起。

  开头两句写诗人临别时那种长期飘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客心”谓异乡作客之心;“百念”,谓百感交集。何逊一生仕途并不亨通。他先在扬州刺史、建安王萧伟幕中掌记室,“后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俸。后稍失意……自是疏隔。”(《南史》本传)遂迁安成王萧秀幕中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中丁母忧归。后又除庐陵王萧续幕府记室。大约四十岁左右即死去。故其作客异乡,当与仕途坎坷有关。所谓“百念”,诸如异地思乡之愁,羁旅行役之苦,仕途渺茫之忧,人情冷暖之感,友朋难舍之念等,皆在其中。不难想见,其心情已经够沉重了,更何况而今又将孤身一人再度千里奔波飘游远方呢!眼前尚有朋友饯行送别,联句慰勉;顷刻之间,就将茕独孤舟,餐风饮露了。“孤游”,既突出自己征途中的孤独寂寞,又包含着对友朋的无限惜别之情。两句通过“已”、“重”二字构成递进关系,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复杂感情的重量,而与送者临别依依难舍之情也就隐然蕴藏在字里行间。

  三四两句,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是借景寓情,含有象征意义。江天忽然浓云密布,烟霭黯然笼罩江面,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狂风乍起,江水顿时涌起滚滚白浪。这云暗天低,烟波浩渺之景,恰与诗人此刻百感交集,愁绪茫茫之情相切;这狂风巨浪,暴雨将临,不仅是诗人心潮澎湃的感情外化,而且还形象地象征着、预示着旅途中等待着他的将是江上风雨一般的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严峻考验。

  送行留别这类诗,一般多是以情结出主旨,或惜别,或劝勉,或叮咛、或祝愿。试看《何逊集》中此类篇什亦多如是。如《赠江长史别》:“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送韦司马别》:“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别沈助教》:“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临行与故游夜别》:“相悲各罢酒,何日同促膝?”《送褚都曹》:“本愿同栖息,今成相背飞。”这是何逊为朋友送行。至于他留赠为他送行的朋友,则如《赠韦记室黯别》:“无因生羽翰,千里暂排空。”《相送联句》三首结尾云:“一朝事千里,流涕向三春。”“愿子俱停驾,看我独解维。”“以我辞乡泪,沾君送别衣。”无不以抒情结出主旨。唯这首以景作结,不仅以写江上实景见工,并且景中寓情,物我融一。比兴之意优游不竭,耐人寻味。堪称别具一格。陈祚明评何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卷26)沈德潜亦称其“情词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卷13)殆指此类。

  联句源于相传汉武帝与臣僚共作的《柏梁台诗》,但每人各作一句;晋代贾充夫妻联句,则人各二句;自陶渊明与愔之、循之联句,才发展为人各四句。南北朝时,联句之风盛行,鲍照、谢朓、范云、庾肩吾等人所作皆夥。与联句相对,凡无人续作或续而未成,则仅存的四句便称为绝句。“绝句”之名粱代始正式出现,何逊正当其时。此篇不仅两联对仗精妙,且词句精炼、风格清新,短短四句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在的描写,又有对未来的忧虑,包孕丰厚,已开唐人五绝气象。唯所押为仄韵,而平仄尚未完全规范,则又带有格律诗草创阶段的痕迹。

xiāngsòng

xùn nánběicháo 

xīnbǎiniàn yóuchóngqiān 
jiāngànlái làngbáifēngchū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潜虬(qiú)媚幽姿¹,飞鸿响²远音³
译文: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
注释:¹潜虬媚幽姿: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²响:发出。³远音:悠远的鸣声。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¹霄愧²云浮,栖(qī)³(zuò)渊沉
译文:愧不能像飞鸿那样飞上云霄以施展抱负,也无法像深潜水中的虬龙,隐退沉潜于川谷。
注释:¹薄:迫近,靠近。²愧:惭愧。³栖川:栖息水中。⁴怍:惭愧。⁵渊沉:指深潜水中的虬龙。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进德¹智所拙,退耕²力不任。
译文: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注释:¹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xùn)(lù)¹反穷海,卧疴(kē)²对空林。
译文: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着光秃秃的树木。
注释:¹徇禄:追求禄位。²疴:病。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qīn)枕昧(mèi)节候¹,褰(qiān)²暂窥临。
译文:(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注释:¹衾枕昧节候:卧病衾枕之间分不清季节变化。衾,大被。昧,昏暗。²褰开: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qū)(qīn)¹
译文: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注释:¹岖嵚:山势险峻的样子。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初景革绪风¹,新阳改故阴²
译文: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注释:¹初景革绪风: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²新阳改故阴: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塘¹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译文:(不知不觉)池塘边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注释:¹塘:堤岸。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qí)祁伤豳(bīn)¹,萋萋感楚吟。
译文:想起《出车》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
注释:¹祁祁伤豳歌:“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祁祁,众多的样子。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索居¹易永久,离群²难处心³
译文: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注释:¹索居:独居。²群:朋友。³处心:安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持操¹岂独古,无闷²³在今。
译文:坚持节操哪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注释:¹持操:保持节操。²无闷:没有烦闷。³征:验证,证明。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窥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37-640
2、 河边拙.读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文自学指导,1994,02.

dēngchíshànglóu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qiánqiúmèiyōu姿 fēihóng鸿xiǎngyuǎnyīn 
xiāokuìyún chuānzuòyuānchén 
jìnzhìsuǒzhuō tuì退gēngrèn 
xùnfǎnqiónghǎi duìkōnglín 
qīnzhěnmèijiéhòu qiānkāizànkuīlín 
qīngěrlínglán tiàoqīn 
chūjǐngfēng xīnyánggǎiyīn 
chítángshēngchūncǎo yuánliǔbiànmíngqín 
shāngbīn gǎnchǔyín 
suǒyǒngjiǔ qúnnánchǔxīn 
chícāo mènzhēngzàijīn 
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
水岸寒楼带月跻(jī),夏林初见岳阳溪。
译文:岳阳河畔的南楼上面,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夏夜茂密的树林间隐隐约约看见岳阳溪(河)。
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一点新萤¹报秋信²,不知何处是菩提。
译文:一丁点萤火虫的亮光仿佛在报送着秋天快要到来的讯息。不知道何处才是能让我大彻大悟的地方。
注释:¹一点新萤:指萤火虫数量很少。²秋信:秋天将至的讯息。
坐看倒影浸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
坐看倒影浸(jìn)天河¹,风过栏杆水不波²
译文:看着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水也没兴起波澜。
注释:¹倒影浸天河: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天河: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是由许多恒星构成,通称天河。²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
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想见¹夜深人散后,满湖萤(yíng)²比星多。
译文:想象得到,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湖面上萤火虫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注释:¹想见:由推想而知道。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²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

rénhuāchí

shào qīngdài 

zuòkàndàoyǐngjìntiān fēngguòlángānshuǐ 
xiǎngjiànshēnrénsànhòu mǎnyínghuǒxīngduō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mín)(é)¹。百年强半²,来日苦无多。坐见³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tún)社酒,相劝老东坡。
译文: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何以依恋如许多?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注释:¹岷峨: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²强半:大半。这年苏轼四十八岁,将近五十岁。³坐见:空过了。⁴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⁵楚语吴歌:黄州一带语言。黄州古代属楚国。此言孩子已经会说当地话。⁶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¹,来往如梭(suō)。待闲看秋风,洛水²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kē)³。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suō)
译文: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注释:¹底事:何事。²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³柔柯:细枝,指柳条。⁴江南父老:指作者邻里。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轼作词,有意与“花间”以来只言闺情琐事的传统相异,而尽情地把自已作为高人雅士、作为天才诗人的整个面貌、胸怀与学问从作品中呈现出来。一部东坡词集,抒情方式与技巧变化多端,因内容的需要而异。其中有一类作品,纯任性情,不假雕饰,脱口而出,无穷清新,它们在技巧和章法上看不出有多少创造发明,却专以真实感人的情绪和浑然天成的结构取胜。这首留别黄州父老的词即其一例。

  上片开头三句,起势十分陡健,作者翘首西望,哀声长吟,乡情浓郁感人。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已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这三句中,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让读者自去想象补充,这就是: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已吟唱“归去来兮”仅仅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上片的后半,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这里的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楚语吴歌,铿然在耳;鸡豚社酒,宛然在目。黄州的语言风俗,黄州的父老乡亲对东坡先生敬之爱之的热烈场面,以及东坡临别依依的情怀,都在这一段真切细致的描写中展露出来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爽的可爱性格。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已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一笔汤开,瞻望自已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的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项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最后一个抒情层次,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已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

  东坡到黄州,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颇得长官的眷顾,居民的亲近,加以由于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变苦为乐,却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他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一旦言别,必是牵心挂肠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由此可见,这首词抒发的离情,是发自东坡内心的高度真实之情。此篇的优良,就在“情真意切”这四个字上。尤其是上下两片的后半,不但情致温厚,属辞雅逸,而且意象鲜明,宛转含蓄,是构成这个抒情佳篇的两个高潮。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