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柳暮栖鸦。楼畔残霞。珠帘半卷玉钩斜。只有个人帘外坐,今日谁家。
衰柳暮栖鸦。楼畔残霞。珠帘半卷玉钩斜。只有个人帘外坐,今日谁家。
旧事漫嗟呀。镜影窗纱。音书字字记无差。记不尽时抛却去,流水天涯。
旧事漫嗟呀。镜影窗纱。音书字字记无差。记不尽时抛却去,流水天涯。
庄棫

庄棫

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 ▶ 1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两岸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辛苦钱塘江¹上水。日日西流²,日日东趋海。两岸越山³(hòng)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译文:钱塘江上的水是何等辛苦啊,日日向西回流,日日又东流入海。江水两岸的越山在这弥漫无际的水流中,岂日消尽英雄之气?
注释:蝶恋花: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¹钱塘江:旧称浙江。²日日西流:谓潮水涨潮。³越山:浙江一带越国故地。⁴澒洞:水势汹涌。⁵可:反诘之词。
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麋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
说与江潮应¹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²。千载荒台³(mí)鹿死。灵胥(xū)抱愤终何是。
译文:我想告诉江潮,不用这般辛苦来往。潮落潮生,换了几番人世。事过千年,姑苏台早已荒废,游于台畔的麋鹿也已死去,伍子胥的灵魂抱着终古的幽愤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¹应:表示料想之词。²人间世:人世。³荒台:此处指姑苏台。⁴灵胥:指伍子胥。

  这首词通过描写钱塘江潮的气势,及其与历史潮流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的追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革的理智认同。在艺术特点上,作者加入了西方哲学思想,但仍然保留了传统词的感发力度。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几句,是套用纳兰性德的“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纳兰那首词本来是用来悼念亡妻的,王国维却把这个“辛苦”拿来形容江潮,一开口就给了江潮人的感情。“日日西流”是写潮起,“日日东趋海”是写潮落。但那“西流”的势头是不可能持久的。

  “两岸越山澒洞里”的“两岸”曾作“终古”。是为了避免与前面的两个“日日”重复,因为前面的日日就有终古如此的意思。“澒洞”是形容大潮来的样子,就如同人们常说的山是永恒的,水是无常的。这是对钱塘水潮的描写。

  “说与江潮应不至”是王国维对潮神同情的劝告。王国维在这里讲诉了一些事实,多少历史朝代都成了过去。关于越国必然灭吴的预言固然成了现实,可是越国后来不是也被灭掉了。楚平王死了,伍子胥还可以鞭打他的尸体泄愤,而吴王夫差花费巨大财力修建姑苏台成了麋鹿游戏的荒野,一代人的是非恩怨纵然轰轰烈烈,但与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灵胥抱愤终何是”一切的成败都是相对的,不要指望那么一天讨回一个绝对的公道。

  所以,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和理智实际上也像光泽的钱塘江潮水一样,一个西流,一个东趋。他的感情赞美潮起西流的悲壮,他的理智认同潮落东趋的结果。而这种潮起潮落的意象,正是作者内心矛盾冲突的形象化反映。这首词虽然也有悲观忧郁的色彩,但更以激情与义愤见长。它确实包含有哲理的理智,但它的形象和议论中都带有极强烈的直接感发力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43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饥卧骨查牙¹,粗毛²刺破花³
译文:已经饿得瘦骨嶙峋的马儿躺卧着,粗硬的毛刺破那斑驳的花纹。
注释:¹骨查牙:形容马瘦骨嶙峋。查牙:错出不齐貌。²粗毛:马瘦则显毛粗。³花:指斑驳的毛片。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liè)¹焦珠色落,发²断锯长麻³
译文:鬣毛朱红色的光泽已消退只剩枯焦,额头上的毛已被粗长的麻绳磨断!
注释:¹鬣:马颈上的长毛。²发:马额头上的毛。³长麻:制作马络头的一种材料。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顷岁¹,孙莘老²识欧阳文忠公³,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读书而多为之,自工¹⁰。世人患¹¹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¹²求过人,如此少有至¹³者。疵(cī)¹⁴不必待人指擿(zhāi)¹⁵,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¹⁶有味。
译文:近年间,孙觉结识了欧阳修,曾找机会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努力读书并经常练习写作,(文章)自然会越来越精妙;但是世上有人担忧自己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勤它超过别人,像这样的事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后就能发现毛病了。”欧阳修将自己曾亲身体验过的方法告诉别人,所以意味尤其深长。
注释:¹顷岁:近年间。²孙莘老:孙觉,字莘老,高邮人。³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文忠”是他的谥(shì)号。⁴乘间:乘机,趁着空儿;找机会。⁵它:其他,别的。⁶唯:只有。⁷勤:努力,尽力。⁸而:并且。⁹为:写,练习(写作)。¹⁰自工:自然精妙; 工:精妙,好。¹¹患:忧虑,担忧。¹²即:就。¹³至:达到。¹⁴疵病:指文章毛病。¹⁵指摘:挑出毛病、错误,加以批评。¹⁶尤:尤其,更加。

liù

shì sòngdài 

    qǐngsuì sūnshēnlǎoshíōuyángwénzhōnggōng chángchéngjiān wénwènzhī yún  shù wéiqínshūérduōwéizhī gōng shìrénhuànzuòwénshǎo yòulǎnshū měipiānchū qiúguòrén shǎoyǒuzhìzhě bìngdàirénzhǐ duōzuònéngjiànzhī  gōngchángshìzhěgàorén yóuyǒuwèi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¹社稷已惊摇。
译文:在千军万马中奋起向秦始皇的一击,多有胆量和气势。震惊并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注释: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秦始皇灭韩国后,韩世臣之后张良图谋复国,结交刺客,趁秦始皇东巡时抛大铁椎(同“槌”)狙击之。¹祖龙:指秦始皇。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东汉苏林的解释:“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如何¹十二金人²外,犹有³民间铁未销
译文:他怎么也想不到十二个金人之外。人世间居然还有铜铁没有熔销?
注释:¹如何:为什么。²十二金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恐六国起兵造反,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十二金人。³犹有:还有。⁴铁未销:铁器没有销毁。

  这是一首托古见志的咏史诗。

  第一句,破题突兀高远,把博浪沙一事概括殆尽,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恰到好处,余下的场面任凭别人去感受,去想象。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往往采用这种抓住要点的写法。“击”字如惊涛拍岸,“豪”字则气势冲霄。第二句,转入议论,书事雄胆遒劲,抓住“祖龙社稷”的本质紧紧不放,是“击”的目的和效果。第三句,引证出奇探幽,运用十二金人这一个典故,转入一个新意境,令人惊愕。第四句,诗人故作问句,深切显示出对秦始皇的冷嘲热讽,且干脆利落,从容自然,“铁未销”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诗就是抨击秦王朝企图消灭农民武装的暴虐政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与人民作对的都没有好下场,妙设讥刺,词新语尖,道人未道。这种刻意翻新,以议论为主的诗风,正是元初某些诗人受宋诗影响的具体表现。

参考资料:
1、 闫连朵编.元明诗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06:第2页

làngshā

chén yuándài 

chēzhōngdǎnháo lóngshèjīngyáo 
shíèrjīnrénwài yóuyǒurénjiāntiěwèixiāo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明月照高楼,流光¹正徘徊。
译文: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
注释:¹流光:洒下的月光。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¹
译文: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有着无尽哀愁。
注释:¹余哀:不尽的忧伤。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dàng)¹妻。
译文:请问那不住哀有的是什么人呢?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
注释:¹宕子:荡子,即游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行逾¹十年,孤妾常独栖(qī)²
译文:夫君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注释:¹逾:超过。²独栖:孤独一个人居住。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君若清¹路尘,妾若浊(zhuó)²水泥。
译文: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注释:¹清:形容路上尘。²浊: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¹²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译文: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
注释:¹浮:就清了。²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愿为西南风,长逝¹入君怀。
译文: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投入夫君的怀抱中!
注释:¹逝: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君怀¹²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
注释:¹君怀:指宕子的心。²良:很久,早已。

  这首《七哀诗》是诗人吟咏自己因失意而哀怨的诗歌。《文选》将其归入哀伤一类。元末明初的刘履在《选诗补叙》(卷二)中说:“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子建即曹植,文帝指曹丕。此话概括了这首诗基本的思想内容。曹植很有才华,也有政治野心,起初被其父曹操预定为接班人,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将其外放,并严密监视。诗人郁郁不得志,于是写作此诗以自鸣其怨。确切地讲,这并非一首完全意义的咏月诗。但是在我国传统诗歌里,月亮通常是引发相思、触动情感的一个典型意象,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个意象来表情达意,创立意境。此诗正是借月起兴,以一个怨妇的口吻,委婉曲折地表现自己遭受打击的悲凉境遇和抒发内心难以排遣的怨愤。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诗分上下两部分。前四联为上部分,主要写景叙事;后四联为下部分,重在抒情泄怨。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上有愁思妇,悲有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有和哀伤。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有着无尽哀愁。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借问有者谁,言是宕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有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成为“建安绝唱”。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有,非常直接。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曹植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曹丕曹睿始终防备怀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就不能实现。

  该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三国魏曹植《七哀诗》里的名句,这是坚决而执著的持守誓言。独守十年,没有沉沦和颓废,思妇依旧祈愿自己化作长风,随风而去,与君相依,这是思妇此生唯一的期待。子建也是如此。他在认清无常荒诞的命运之后,并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长怀永慕,忧心如酲”(《应诏》)。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自己的遭遇,诗情与寓意浑然相融,意旨含蓄,音韵和谐晓畅,情感哀伤凄婉。此诗确是一首充分体现了“建安绝唱”特色的上乘作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