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弦谡谡松风鸣,下弦汩汩乃作厓山之海声。当时一弹再鼓处,山石欲裂天为惊。
上弦谡谡松风鸣,下弦汩汩乃作厓山之海声。当时一弹再鼓处,山石欲裂天为惊。
永嘉道出清原寺,雨黑镫昏不成睡。手挥行箧七条弦,诗写孤臣两行泪。
永嘉道出清原寺,雨黑镫昏不成睡。手挥行箧七条弦,诗写孤臣两行泪。
泣山鬼兮云沈沈,感君恩兮波深深。哀哉丞相琴,即是丞相心。
泣山鬼兮云沈沈,感君恩兮波深深。哀哉丞相琴,即是丞相心。
糁羹尚记板桥道,麦饭谁哭冬青林。景炎时事可知矣,空抱壮怀犹不已。
糁羹尚记板桥道,麦饭谁哭冬青林。景炎时事可知矣,空抱壮怀犹不已。
五坡岭,零丁洋,可怜道路摧肝肠。何如青原山中留宿夜,清商一曲龙吟长。
五坡岭,零丁洋,可怜道路摧肝肠。何如青原山中留宿夜,清商一曲龙吟长。
生在南天死北地,流落孤琴旧时字。故友惟留玉带生,西台已碎竹如意。
生在南天死北地,流落孤琴旧时字。故友惟留玉带生,西台已碎竹如意。
吁嗟乎,坏漆凄凉五百秋,茫茫谁刺海滨舟。高山流水臣心在,尚欲黄冠故国游。
吁嗟乎,坏漆凄凉五百秋,茫茫谁刺海滨舟。高山流水臣心在,尚欲黄冠故国游。
吴锡麒

吴锡麒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趋权贵,但名著公卿间。在上书房时,与皇曾孙相处甚洽,成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画,必一起题跋,深受礼遇。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至终,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 ▶ 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
未敢便相许。夜闻侬(nóng)¹家论。不持侬与汝(rǔ)²
译文:不敢以身相许,因为夜里听到我的父母讨论我的婚事,不肯把我许给你。
注释:¹侬:文言代词。我。²汝:你。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风雪送余运¹,无妨(fáng)时已和²
译文:风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气温则已经开始融和。
注释:蜡(zhà)日:古代年终时大祭万物的节日。蜡,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¹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²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梅柳夹门植¹,一条有佳花²
译文:门前两边种着梅与柳,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
注释:¹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²佳花:指梅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我唱¹²言得³,酒中适何多!
译文:我歌唱你说难得,酒中的惬意何其多!
注释:¹唱:指咏诗。²尔:你,指上句的佳花。³言得:称赏之意。⁴适:适意,惬意。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未能明多少¹,章(zhāng)²有奇歌。
译文:说不上酒中的快乐有多少,那石门山曾聆听过奇妙的歌。
注释:¹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²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此诗开头两句写腊日一到,岁暮就会很快被送走。虽然时有风雪,但无碍于季节的转换,天气的日趋暖和,指明了自然变化规律的不可抗拒性,预示冬即去春将来,渲染了一种蒸腾向上,振奋人心的气氛。

  三、四句承接“时已和”写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夹门而立,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芳香四溢,构成一个静谧恬适的境界。在此,虽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尘拔俗的精神风貌,却可由所居环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现所居之人的行为与思想活动。诗人写自己面对佳花把酒吟诗,觉得那花儿也似乎显得心满意足,高兴不已,深感这酒中的快乐,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乐。谁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的章山那样的风景胜地,才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诗情,可写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处。诗人在这里恰当运用了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把他那种陶醉于山水,热衷隐居生活的怡然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勾勒环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发怀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诗,又有宕出远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远,在更其广阔的空间驰骋,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使其更显节短韵长,余味悠然。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356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江草日日唤愁¹生,巫峡泠(líng)²非世情³
译文:江边长满绿茸茸的细草天天逗引我愁绪更生;巫峡泠泠的流水声却不懂世故人情。
注释:吴体:即拗体。杜甫这类七律很多,但由于这首几乎全是拗体,所以特别标出。¹唤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绪。²泠泠:细流水声,写巫峡的萧森之气。³非世情:即不近人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盘涡(wō)¹(lù)浴底心性²?独树花发自分明!
译文:鹭鸶在急遽的漩涡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独立的老树花儿开放得十分鲜明。
注释:¹涡:水旋流形成的深涡。²底心性:即什么意思。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十年¹戎马暗万(wàn)国,异域²宾客老孤城。
译文:十年动荡的战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
注释:¹十年:这里是指自安禄山造反至此时已有十年了。²异域:异乡,这里指夔州。因夔州地近边荒,因此说“异域”。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渭水秦山¹得见否?人今罢(pí)²虎纵横³
译文:渭水秦山的长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
注释:¹渭水秦山:指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²人今罢病:指民力疲惫衰竭。罢,同“疲”,累。³虎纵横:比喻横征暴敛。

  此诗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写作者的愁怀:江边的丛草每天在生长起来,都在唤起我的愁绪。巫峡中泠泠流水,也毫无人情,惹得不能开怀。白鹭在盘旋的水涡中洗浴,你们有些什么愉快的心情呢?一株性独的树正在开花,也只有你自己高兴。这四句是描写一个心绪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烦恼得甚至发出诅咒。“世情”是唐宋人俗语,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这句诗里,可以讲作“不讨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语,用法同“何”字,是个疑问词,即现代汉语的“什么”。“分明”二字与杜甫在别处的用法有些不同,意义较为含糊。大约强调的是“自”字。现在释为“自己高兴”,还是揣测,恐怕似是而非。

  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到抒情。诗人说,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性城中,很想回长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

  这首诗意义很明显,没有曲折隐晦之处。前四句虽然写景,但与《登高》《返照》二诗的前四句不同。作者已在写景之中表现了自己的“愁”,不是客观的写景了。每一句的艺术手法都表现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独特用字法。末句“虎纵横”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马”。《杜诗镜铨》引张璁说:“虎纵横,谓暴敛也。时京兆用第五琦十亩税一法,民多流亡。”浦江清《杜甫诗选》亦用此说作注,以为末句是“借喻苛政”。这是从诗外去找解释,大约脑子里先有一句“苛政猛于虎”,看到杜甫的“虎纵横”就附会到苛政上去。于是再从唐史中寻找当时有什么苛政。于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税法。不知杜甫诗中屡次以豺虎比兵灾。此处的“虎纵横”显然是照应上文的“十年戎马”,杜甫应该不会忽然丢开上文而无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毛大可论读《西厢记》的方法说:“词有词例。不稔词例,虽引经据史,都无是处。”读诗也是这样。诗也有诗例,不从诗中去求解,而向诗外去引经据史,决不能正确地解得这首诗。

  此诗诗体属七言拗律。一首诗中,偶尔有一、二处平仄不合律谓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时是作者平时读字音不准,弄错了平仄;有些是故意的,这就称为拗句。《愁》这首诗全是拗句,这就是吴体。这种拗法,只有在七言诗中出现,它们是律诗的形貌与古诗的声调的混血儿。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285-292

chóu--

jiāngcǎohuànchóushēngxiálínglíngfēishìqíng

pánxīnxìngshùhuāfēnmíng

shíniánróngànwànguóbīnlǎochéng

wèishuǐqínshānjiànfǒurénjīnbìngzònghéng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银地¹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duò)莓苔²
译文:月光铺满地面,纤洁无尘,院中金黄的菊花在月色中盛开;树上熟透的紫梨、红枣早被风吹落,坠落在长着青苔的石板地。
注释:¹银地:指月光铺满的地面,月色如银,故曰银地。²莓苔:青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一泓(hóng)¹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译文:一片秋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今夜友人到底来不来?
注释:¹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¹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dàn)澹鸟飞中。
译文: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之感。
注释:虞(yú)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浙江:钱塘江。¹断送:消磨。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海门¹几点青山小,望极²烟波渺(miǎo)。何当³我以长风?便欲乘桴(fú)到日华东。
译文:钱塘江入海口烟波渺渺,一想无际,只有几座青山点缀于浑茫的水际。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飘浮到太阳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该有多好。
注释:¹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²望极:望尽。³何当:何时。⁴驾:乘。⁵桴:木筏。⁶浮:漂流。⁷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上片描述词人舟中感怀。“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怨潮,即所以怨时。词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诗人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化用杜牧《登乐游原》中的“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承上文推开一笔,别生意境:舟行江上,是平行之感;鸟飞长空,是高翔之势。一擒纵之际。俯仰生姿。而“销沉乃古”,尤引人绵邈之思。

  下片转入极望抒情。“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写极望之景。青山之所以小,烟波之所以渺,皆“望极”中的境界。“海门”在这里尚有一特殊意象,此既回应起处,又抹上神话色彩,而隐现于浩渺烟波之中,极缥缈汪洋之致,引人神往。“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把上面可望而不可及的仙界推向更神奇的远方。欲驾长风,飘向江汉朝宗之海;乘孔子道不行之桴,浮向日华之东,以探求潮生潮落的究竟。自“海门”至“日华东”的想象过程中,确已入众妙之门,达玄玄之境。词人博学多闻,亦能妙达神思,故其词中往往兼融画意,并包哲理。

  潮生潮落,是时间上的无限;长空淡淡,是空间上的无限。在这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中,在词人看来,人生不过是宇宙的过客,何其短暂。青山不过几点,小舟更不过一粒,又何其渺小。在这淡远的画幅中,包含多少感慨。词题为《浙江舟中作》,而词人的兴亡之慨却只在淡淡的行旅语中自然流露出来,很值得咀嚼回味。这首词词既以绿水青山、行舟飞鸟相映成趣,末又以“日华”反照全词,点得淡雅,染得浓丽。而于烟波皓渺之外寻求销沉人生的解脱,涤荡尘氛,尤入妙境。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05 第1版:第34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