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花飏蕊,新涨添痕,芳序轻换。寂寞东园,春事去来谁见。
晚花飏蕊,新涨添痕,芳序轻换。寂寞东园,春事去来谁见。
点屐长愁苔径滑,穿林惊又禽声变。掩帘栊,试香心宛转,暗灰残篆。
点屐长愁苔径滑,穿林惊又禽声变。掩帘栊,试香心宛转,暗灰残篆。
看槛外、沈阴如墨,恻恻生衣,寒意犹恋。漫想薰风,肠断绿云天远。
看槛外、沈阴如墨,恻恻生衣,寒意犹恋。漫想薰风,肠断绿云天远。
午枕时攲归梦熟,屏山閒倚吟情倦。话相思,付空梁、调雏双燕。
午枕时攲归梦熟,屏山閒倚吟情倦。话相思,付空梁、调雏双燕。
王鹏运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 1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译文:放眼这南方的天空,看到天的边际,云彩和雨水都消失的不见踪影,却到处仿佛都是遗憾和幽恨的氛围,不禁让我紧紧地皱起了眉头。自古以来的荷花都是开的甚晚,辜负了早早吹过的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客馆叹飘蓬¹,聚散匆匆,扬鞭(biān)那忍骤花骢(cōng)²。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译文:坐在旅店里感叹你我漂泊不定的人生,聚散又是这样一瞬之间,看着你挥起马鞭猛地抽打你那匹骏马,让它飞奔起来。我看着你随着傍晚的夕阳与我渐行渐远,直到我看不到你,哭湿了那被夕阳映红了的衣袖。
注释:¹飘篷:形容人象蓬草一样飘泊无定。²花骢:骏马。

  《词林纪事》记《能改斋漫录》载:宣和间,有题陕府驿壁云: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明年,兄登甲科,职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委婉含蓄地写出“荷花开晚,孤负东风”。下片抒发“聚散匆匆”的慨叹。“望断斜阳人不见”,流露了无限眷恋之情。全词缠绵哀怨,真挚动人。

làngtáoshā··chǔtiānkōng--yòuqīng

chǔtiānkōngyúnzōngmànliúhènsuǒméifēngshìhuākāijiàowǎndōngfēng

guǎntànpiāopéngsàncōngcōngyángbiānrěnzhòuhuācōngwàngduànxiéyángrénjiànmǎnxiùhóng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¹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xiáng)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chì)²各归营勒兵³,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zhèn)。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译文:汉光武帝于是又与铜马军在蒲阳激战,全线攻破敌军并使他们归降,封他们的将领为列侯。投降的将领心里还是不踏实,光武知道他们的疑虑,令他们回到各自的军队指挥士兵,然后自己乘坐轻装战马视察各营部队。投降的人互相议论说:“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么能不以死相报呢?”从此他们都对光武帝心悦诚服。
注释:¹悉:全,都。²敕令: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³勒兵:指挥军队。⁴陈:同“阵”,军营。⁵更相语:相互议论。⁶萧王: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时被封为萧王。⁷投死:拼死效力。⁸由是:从此。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胡雁¹鸣,辞燕(yān)²,昨发委羽³朝度关
译文:胡雁飞鸣,辞别燕山,昨日从委羽山出发,今日早晨便度过了雁门关。
注释:¹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²燕山:在今河北省东北部。³委羽:传说中的北方极地。此指北方。《淮南子·地形训》:北方曰委羽。高诱注:委羽,山名也。在北方之阴,不见日也。⁴关:一说指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一说指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
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
一一衔(xián)芦枝¹,南飞散落天地关,连行接翼往复还。
译文:胡雁一个个都口衔芦枝,向南飞翔,散落存于天地之关。它们连行接翼,不断地沿着这条路线往返。
注释:¹衔芦枝:《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
客居烟波寄湘¹吴, 凌霜²触雪毛体枯。
译文:胡雁客居于湘吴之关,由于要抵御霜雪而体衰羽枯。
注释:¹湘:指湖南,吴指江苏南部。此泛指南方。居烟波,寄湘吴,在修辞上为互文。²凌霜:抵抗霜寒。常用以比喻人品格高洁,坚贞不屈。
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
畏逢矰(zēng)(zhuó)¹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²
译文:因怕人射猎而惊相叫呼,整日心惊胆颤,即使听到弓弦的虚响也会从天下掉下来,实在是令人怜惜。
注释:¹矰缴:系有丝绳以射鸟的短箭。同“矰弋”。矰:用绳子栓着的箭。缴:拴箭的绳子。²良可吁:实可叹。
君更弹射何为乎?
君更弹射何为¹乎?
译文:胡雁这样的可怜,诸君为什么还要射猎它们呢?
注释:¹何为:即“为何”,为什么,何故。宾语前置用法。

  候鸟迁徙的习惯,自古以来一直没有改变。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雁每年冬天都要从北飞到南,春天又从南飞到北。代代如此,毫无变更。这种因历史文化地理因素产生的生态平衡现象,一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题材。李白的这首《鸣雁行》就是借写胡雁迁徙的艰辛,抒发对“暗箭”的畏恐心理。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开头三句写北雁辞别故乡南来。雁鸣中天,划空而过,似乎是为了逃离某种灾难或留恋故乡而悲鸣,它们从燕山一带南下,一直不曾停留。雁鸣声在历代诗人笔下往往带有凄厉的伤感色彩如谢灵运诗“嗷嗷云中雁,举翮自委羽。”“昨发委羽朝度关”一句写雁南徙的速度之快,显示大雁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也写出人通过对候鸟的观察从而感受春秋代序。

  据说雁在长途跋涉时为了防范人的弋射,便口衔芦苇,令箭不得截其翼,所以成群结队“一一衔芦枝”。《古今注》说,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箭射不到,所以不怕被射杀。但是到南方后,气候的温润,物产丰饶,换过羽毛后便增加了体重,到了要回到北方时,体肥不能高飞,怕被人捕获,经常口衔芦苇数寸,以防被射中。“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两句概括了南来北往的雁阵的这一特殊求生现象。虽然这体现出雁群防御的本能,但是这种防范措施在捕射者看来的确微不足道。这就更显出大雁被射杀的命运不可避免,以及诗人的担忧。

  接写南飞的大雁寄居之处:“客居烟波寄湘吴。”江南地区以湘、吴最为平沃,潇湘洞庭又常作为江南鱼米之乡和古代诗词描绘诗人理想去处的代名词,因为那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而此处的“客居”又带有李白的生活经历。李白遭谗言,愤而离开玄宗,又因参加永王李璘的西征而被流放,许多忧愤无处申说,而在这种境地里,历尽艰辛的大雁的形象又分明寄寓了诗人的感情了。尽管是局部的寒冷气候,“凌霜触雪”也足以让这些南来之禽“毛体枯”了。“凌霜触雪”表明环境的严酷,大雁为了生存,需要觅食出行,但终因内外环境的险恶而需付出重大代价,还要经常处在一种担心被捕杀的害怕状态之中,所谓“畏逢矰缴惊相呼”。这句大意说,大雁经常互相以鸣叫声来招呼同伴,好象这种方法可以躲过被射杀的厄运似的,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不由自主。一“惊”字,生动地写出大雁惶惑恐惧之情状。

  诗人设想,在这种情形中,只要听到有弓弦的声音,大雁便会从空坠落。“闻弦虚坠良可吁”,是说这种境遇的危险,生命的毫无保障,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因此诗人愤而责问:“君更弹射何为乎?”或许它们还在充当信使,为远方的人们传递信息哩,为什么要对这种毫不妨碍人类生存的义禽动杀机?这里流露出诗人的不平和愤激。

  鲍照的《鸣雁行》叹雁之辛苦霜雪,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竞争生存而付出重大代价,李白则在本诗中感叹雁之无辜遭弹射;增加了人为的险恶环境。不难看出,写雁的遭遇正是为自己的逢难寓感。这一用意,明代的胡震亨早已指出。明代文徵明有《鹧鸪天·秋雁》词,其中“江湖满地皆矰缴,何处西风有稻梁。”也是借大雁随时都有罹难的危险,表达封建社会文人的忧患心态,可以看出受李白的影响。或者说封建社会的文人就如雪中雁,随时都有遭射杀的危险,所以鸿雁传书的义举、迁徙的悲鸣与艰辛等情形就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结合自己的遭遇写出的观感就更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47-150

míngyànxíng

bái tángdài 

yànmíng yānshān zuówěizhāoguān 
xiánzhī nánfēisǎnluòtiānjiān liánxíngjiēwǎnghuán 
yānxiāng língshuāngchùxuěmáo 
wèiféngzēngzhuójīngxiāng wénxiánzhuìliáng 
jūngèngtánshèwèi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明月沉珠浦(pǔ)¹,秋风濯(zhuó)锦川²
译文: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
注释:¹沉珠浦:河岸的美称。浦,江岸。²濯锦川: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台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楼台临绝岸¹,洲渚(zhǔ)²(gèn)³长天
译文: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
注释:¹绝岸:陡峭的江岸。²洲渚:水中小块的陆地。³亘:绵延。⁴长天:辽阔的天空。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旅泊¹台千里,栖(xī)(huáng)²共百年。
译文: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注释:¹旅泊:飘泊。旅,一作“飘”。²栖遑: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遑,一作“迟”。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shān)¹
译文: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注释:¹潸然:流泪。

  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

  诗的首联不仅写出时间、地点,还暗含了自己的不满,用夜明珠自喻,说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虽然璀璨夺目,但埋没在泥沙中不能熠熠发光。

  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近及远,极为开阔。秋天的江水如同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的景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凄凉悲苦之情由景而生。

  第三联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面对滔滔江水,诗人产生旅泊千里、栖遑百年的感觉,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是最好的概括。

  最后一联,诗人难以自已,直接写出与好友即将离别,漫漫旅途,只有泪水相伴的悲凉和哀愁。诗中反映出沛王府放逐事件对王勃是致命一击,乐观向上、热情豪放的王勃渐渐远去,凄凉悲苫、忧郁彷徨的王勃开始出现。

  此诗写景浩荡开阔,抒情真实自然,借景传情,景中见情。

参考资料:
1、 (唐)王勃 著,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23-24 .

zhòngbiéxuēhuá--wáng

míngyuèchénzhūqiūfēngzhuójǐnchuān

lóutáilínjuéànzhōuzhǔgènzhǎngtiān

chéngqiānhuánggòngbǎinián

qióngwéiyǒulèiháiwàngshānrán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玉壶何用¹好,偏许素冰²居。
译文:玉壶有什么作用,偏许素冰放在里边。
注释:清如玉壶冰:京兆府试试题。¹何用:为什么。²素冰:洁白的冰。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未共销丹日¹,还同照绮(qǐ)²
译文:让冰不在日下融化,还同照绮彩窗户。
注释:¹销丹日:指冰在赤日下融化。²绮疏:窗户上雕刻的花纹,也指刻有花纹的窗户。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译文:透明得中间能看清,从外看怀疑是虚无的。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气似庭霜积,光言¹(qì)²月馀。
译文:冰气像庭中霜累积,光胜过台阶边的光亮。
注释:¹言:料,知。²砌:台阶的边沿。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晓凌飞鹊镜¹,宵²映聚萤书。
译文:早晨照凌飞鹊镜,晚上映射聚萤书。
注释:¹飞鹊镜:古镜的一种,传说可以照见妻子之心。²宵:夜晚。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若向夫君¹比,清心尚不如。
译文:如果与您比起来,清心还不如您呢。
注释:¹夫君:以称友朋,此指玉壶冰。

  此诗所写为试律诗共一主要题材,即状物之作。“玉壶冰”最早的出处应是鲍照的《代白头吟》,诗共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分明是气节风骨之象征。后来,玉壶冰便成为了诗词共常见的一个意象,每每为诗人所吟咏。十九岁的王维参加京兆府试,便以“清如玉壶冰”为题写下了一首名篇。

  全诗从不同角度对玉壶之冰作了描摹。首联一破“玉壶”,一破“素冰”,且以设问形式,使诗意更显生动。次联承写玉壶,方法巧妙,上下两句虽未点出“玉壶”二字,但却用素冰免于被赤日所融的命运反衬出玉壶之功用。三联上句紧承二联下句之“照”字,点出素冰之“明”。下句写素冰之“净”,亦紧扣诗题之“清”字。四联上句之“气”字紧承三联之“虚”字而来,描摹玉壶共围绕着素冰的冰雾,此亦衬写素冰。四联下句写素冰之光与台阶边沿之光相比更胜之有余,形容素冰之光亮。五联又紧承上联之“光”字而来,连用两个典故,衬写素冰之亮,其冰光压过可以照见妻子之心的飞鹊镜,如同像车胤聚萤那样用以照书,“玉壶冰”胜于妻、友,真如知己。此联还从早、晚两个对比的时间段来写,可见素冰之光亮昼夜不变。末联用拟人手法写素冰之“清”,显示作者对素冰清高坚贞气节的倾慕。末联之生发,意境深远。

  在这首诗共,诗人寄情的玉壶冰,俨然已成为“世间真情”的意象,是诗人对早已令人绝望的世间真情的急切呼唤。此诗堪称试律诗共的佳作,从诗共可体会出两种意味。

  其一,王维以玉壶盛冰作比,玉和冰,一个高贵,一个纯洁,两者相融,便构成了千古难出其右的高洁品质。王维铺陈多多、比赋连连,而到了结句处,忽然话锋一转,“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一下子从状物而及于写人,从冰之性情转入人之品格。旨在用冰壶自励,推崇磊落澄澈的品格。

  其二,在王昌龄之前之后,唐代诗人都有用玉壶冰表示友情的。骆宾王在跟朋友李峤分别之际,作了《别李峤得胜字》一诗,诗的末二句为“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同样此诗共“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取玉壶与冰两者品性相似,比喻两人情投意合。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8-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