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檠朱烬花如雨。当窗手弄春莺语。半面最宜人。屏山一线痕。
画檠朱烬花如雨。当窗手弄春莺语。半面最宜人。屏山一线痕。
十重缃绮被。赤翡交青翠。生小怯孤眠。郎衣手自牵。
十重缃绮被。赤翡交青翠。生小怯孤眠。郎衣手自牵。
彭孙遹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téng)王平昔¹(hào)²追游³,高阁依然枕(zhěn)碧流
译文:滕王往日喜欢到处追寻游乐,他所建的高阁依然矗立在江边,枕着碧流。
注释: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刺史时始建。后多次焚毁,又多次修建。唐代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以精美的文笔,描绘高阁胜景,滕王阁从此著称于世。¹平昔:往日。²好:爱,喜欢。³追游:追寻游乐。⁴高阁:指滕王阁。⁵枕碧流:指阁建筑在江边,像枕着碧流的江水一样。点出滕王阁所建的地理位置,是对它空间形势的交代。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胜地¹几经兴废²事,夕阳偏照³古今愁。
译文:滕王阁经历了多次沧桑巨变,夕枕斜照,其中包含着古今多少忧愁?
注释:¹胜地:名胜之地,风景优美的地方。²兴废:兴盛与衰败,指历史变迁。³偏照:斜照。因太阳已偏西,故云。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城中树密千家市¹,天际²人归一叶舟。
译文:城池之中树荫密布,千家栉比,市场繁华,凭栏远望,天际的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如同游人从天边归来。
注释:¹千家市;指城中人烟稠密,市场繁华。²天际:天边;远处。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极目¹(cāng)²吟不尽,西山³重叠乱云浮
译文:极目远望茫茫水波愁绪吟咏不尽,就像那西山上层层乱云飘浮。
注释:¹极目:放眼远望,尽目力之所及。²沧波:青绿色的水波。³西山:在南昌市西,一名南昌山,原称洪崖山,道家以为第十二洞天。⁴浮:漂动、浮动。

  这首诗是王安国十三岁时作。诗中感叹高阁几度兴废,人间几经沧桑,世事的变化犹如西山飘浮的乱云,时时在变幻之中。此诗主要是承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而来。

  此诗首联写滕王阁昔日的来历及今日的状况;颔联着重从时间上入手写滕王阁经历的沧桑之变;颈联从空间着手写滕王阁;尾联续写景,并以景结尾。这首诗以远、近,静、动相对照,写出了滕王阁的独特风光,后以景结尾,含意深蕴,极耐人寻味。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开门见山,用平叙笔墨写滕王阁的来历和现状。滕王李元婴喜好游赏歌舞,因此兴建此阁。虽物换星移,历经沧桑,高阁依然完好地保存下来。滕王“好追游”,并非平空而发,王勃当年也有“佩玉鸣鸾罢歌舞”之句。“依然”,强调这一游览胜地历久不废。“枕碧流”,点出高阁的所在,它安然高卧于一派深碧的滚滚江流之上。这一联对滕王阁虽有空间形势的交代,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叙写,上句写往昔,下句诗人所在的时代。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枕偏照古今愁。”承首联,着重从时间着眼,写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建阁,到王安国十三岁游览此地,纵观这三四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几度沧桑。“兴废事”、“古今愁”,含蕴丰富,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几经”和“偏照”,强调变迁的匆忙和兴废的无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隐隐对比中,包含着无限的吊古之思,今昔之感。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以下转为从空间着眼,写高阁所在的地理形胜和周围风光。颈联上句写城市,南昌向来为名都,人烟稠密,市街繁荣,是商贾荟萃之所。下句写江水,赣江由赣州曲折北流,经吉安、清江,流经南昌,纵贯今江西全省,是江西境内最大的河流。登阁俯瞰,城中绿树浓荫,千家栉比,市井兴旺;凭栏远眺,赣江遥接云天,江面上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如同游人从天边归来。上句是近景,下句是远景,“树密”、“千家”,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一叶”,具有淡远闲静之趣。两句有远、有近,疏密衬映,一静一喧,相互对照,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宕开视野,继续写景,而于写景中收煞全诗。“极目”在意念上与前句“天际人归”紧密相关,“沧波”与首联“碧流”遥相呼应。放眼江流,气象万千,非诗句所能写尽,这就将无限风光囊括其中。客观景物吟咏不尽,正是暗示诗篇将尽。正在吟咏不尽之时,西山之上乱云重叠,晚烟出岫,又展现出一幅新的图景。“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西山的晚云将要带来一番风雨,凭阁四望,胜地的晦明变化无人能预测其妙。“西山重叠乱云浮”,意象苍茫缥缈,虽以景结,而含蕴浑厚,言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266-267页
2、 黄培需.中国神童诗.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02:第63页
3、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诗观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8:第578页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太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太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太冬,予客过池,而属(zhǔ)¹记之。
译文: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担任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而命名它是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嘱托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注释:¹属予:嘱咐我。属,古同“嘱”,嘱咐,托付。予,我。
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¹,君之治²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太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jiǒng)³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pǔ)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太前;平畦(qí)浅槛(jiàn),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太左右。君于是退处太中,并心一意,用太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太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译文:当初,王君整修此堂,用公家多余的钱,来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打开(堂门)就近看去,那旧园的美景,凉台清池,游玩休息的亭子,小步的路,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竹林香草都在左右。王君于是退处堂中,一心一意,日思夜想,不敢忘记他的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
注释:¹初:当初。²治:修治。³窘:难住。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¹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太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huò)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²而已乎?然及太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译文: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
注释:¹善惑:容易困惑。²狱讼:讼事;讼案。
今君之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今君之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太挺然¹独见²,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太政,既得以休太暇(xiá)³,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太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太不有蒙太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译文:现在王君的学问,对书是没有不读的,而尤太对《春秋》有深究,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破除前人的疑惑,很多人比不上他。(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却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注释:¹挺然:挺拔特立的样子。²独见:独特的见解。³暇日:空闲的日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独怜¹幽草²(jiàn)边生³,上有黄鹂(lí)深树鸣。
译文: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
注释:¹独怜:唯独喜欢。²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³生:一作“行”。⁴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¹带雨晚来急,野渡(dù)²无人舟自横³
译文: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¹春潮:春天的潮汐。²野渡:郊野的渡口。³自横:指随意漂浮。

  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谧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1、 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204-205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8-200
3、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25-626

chúzhōu西jiàn

wéiyìng tángdài 

liányōucǎojiànbiānshēng shàngyǒuhuángshēnshùmíng 
chūncháodàiwǎnlái rénzhōuhéng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花隐掖(yè)(yuán)¹暮,啾(jiū)啾栖(qī)鸟过。
译文: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注释:¹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译文: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不寝听金钥¹,因风想玉珂(kē)²
译文: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注释:¹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²珂:马铃。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明朝(zhāo))有封事¹,数问夜如何。
译文: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注释:¹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7-468

chūn宿zuǒshěng

 tángdài 

huāyǐnyuán jiūjiūniǎoguò 
xīnglínwàndòng yuèbàngjiǔxiāoduō 
qǐntīngjīnyuè yīnfēngxiǎng 
míngcháoyǒufēngshì shuòwèn 
露颗添花色,月彩投窗隙。春思如中酒,恨无力。洞房咫尺,曾寄青鸾翼。云散无踪迹。罗帐熏残,梦回无处寻觅。
露颗¹添花色,月彩²投窗隙。春思如中酒³,恨无力。洞房(zhǐ)尺,思寄青鸾(luán)。云散无踪迹。罗帐熏(xūn),梦回无处寻觅。
译文:月光下,花朵上挂满了晶莹透明的露珠,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愁思得过度了,就使人昏昏沉沉,如同醉酒一般无力。离她那么近,近在“咫尺”,还要写信去试探她是否有情。那情那景,恍如隔日,像“云散”一样无影无踪了,想起来真让人烦啊!香料已燃完了。夜深了,我在梦里见到你的情景,醒来后全不见了,一片虚无冷落的气氛。
注释:¹露颗:即露珠。此字宜用仄声,故用“颗”。²月彩:月光。³中酒:醉酒。⁴无力:形容酒后疲劳无力。⁵洞房:深邃的内室。⁶青鸾翼:喻书信使。青鸾,鸟名,似凤。⁷熏残:《花草粹编》作“春残”。熏:指点染香料。
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重,宜装饰。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轻红腻(nì)¹,步步熏兰泽²。约腕金环³重,宜装饰。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译文:轻红腻白,红是胭脂,白是铅粉,你打扮得很美;以至于你走过后,都能留下一路诱人的花香味。你本来很纤细,再戴上金手镯,益发显得无力,但正是这样,更能显出你的袅袅轻姿来。长久以来都没有消息,不知道你过得怎么样?这回忆与以前不同啊,那时候懂得什么是愁呢?而今,贬居他乡,孤处异地,才真正识尽愁的滋味了,所以一想起你,就让人一刻儿也安宁不了啊!
注释:¹轻红腻白:谓脂粉。²兰泽:涂发的香油。³约腕金环:腕上金镯。⁴存济:此意云身心安顿不得也。

  此词以男主人翁的口气写出。时当春夜,庭院里花朵上染有颗颗露珠,显得分外的鲜艳明丽。月光从窗户的缝隙中投进来,照着孤眠独宿的男主人公。此刻他满怀春思,好像醉酒一般,浑身无力。他想起从前所爱的女子,相距不远,曾经有信给他,信中自然向他倾诉一腔爱慕之情。“洞房咫尺”,有室迩人遐之意。既相距咫尺,却还托“青鸾”寄书。因为当时封建礼教甚严,男女授受不亲,故须托人(例如丫环侍女)传递情书。可是过了不久,他们分别了,就像易散的彩云,一去无踪。“云散”一辞,比较含蓄。宋玉《高唐赋》云:“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在传统诗词中,便以“云雨”比喻男女幽会,而以“云散”比喻离别。所以在“云散”一辞的背后,当隐藏着一段爱情故事,此处被词人省略了。因此下面接上“罗帐熏残”一句,便有睹物思人之感,并寓有春宵梦短之义。男主人翁所做的梦,自然是与恋人的欢会。一旦梦回,伊人不见,便彷徨无主,到处寻觅。寻觅不见,便黯然伤神。

  下阕前半,是回忆伊人。在这里刻画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她浓妆艳抹,脸上涂着脂粉,头上搽有香气馥郁的发油。走起路来,散发着阵阵芳香。在她手腕上,还戴着一副金镯。词笔至此,可以想见,他们之间是如何稔熟。前面所说的洞房间隔,只是一时而已,此后他们当时时接触,以至曾经欢会。

  下阕后半,转向今时,也就是起首二句所揭示的规定情境。此刻男主人公在想,伊人是否平安无事。前云“云散无踪迹”,此云“一向无消息”,是层层加码法。人去无踪,消息全无,往日的青鸾竟然断翼,不再传书送信。难怪这位男主人公辗转反侧,“片时存济不得”了。

  此词语言通俗,以方言入词,倍见浅俚。然而在浅俗中有含蓄,在艳情的描写中避免粗俗径露。试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云:“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欧阳修)、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周邦彦),便有贵妇人与倡伎之别。”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65-68

pāimǎnhuā··tiānhuā--qínguān

tiānhuāyuècǎitóuchuāngchūnzhōngjiǔhèndòngfángzhǐchǐcéngqīngluányúnsànzōngluózhàngxūncánmènghuíchùxún

qīnghóngbáixūnlányuēwànjīnhuánzhòngzhuāngshìwèizhīānfǒuxiàngxiāoshìxúnchánghòujiàorénpiànshíc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