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深院鸣秋叶。狄香小炷氤氲爇。玉指弄哀弹。琴心云水寒。
梧桐深院鸣秋叶。狄香小炷氤氲爇。玉指弄哀弹。琴心云水寒。
园丝珠作串。字字含清怨。清怨寄三湘。眉峰九曲长。
园丝珠作串。字字含清怨。清怨寄三湘。眉峰九曲长。
彭孙遹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¹(gé)²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注释:¹采:采集。²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¹兮,一日不见,如三秋²兮!
译文: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季啊!
注释:¹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²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彼采艾¹兮,一日不见,如三岁²兮!
译文: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注释:¹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²岁:年。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月、年)。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来代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

  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流传千古,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其意是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等同,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7-148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4-145

cǎi

míng xiānqín 

cǎi jiàn sānyuè 
cǎixiāo jiàn sānqiū 
cǎiài jiàn sānsuì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xī)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¹,憀(liáo)(lì)²悲伤。
注释:¹安仁《秋兴赋》:指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工诗赋,曾作《秋兴赋》。²憀栗:同“寥栗”,凄怆貌。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¹(tún)(shù)²,是否思乡?
注释:¹夏城: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老城。宋为西夏都城,明为九边重镇宁夏镇城,故称镇城为夏城。²屯戍客:驻守边疆的人。

làngtáoshā··qiū--zhūzhān

sāixiàjǐnghuāngliángdànbáoqiūguāngjīnfēngtòushangānrénqiūxìngliáobēishāng

廿niànzàizhùbiānjiāngliǎngbìnchéngshuāngtiānbiān鸿hóngyànyòunánxiángjièwènxiàchéngtúnshùshìfǒuxiāng

黯分袖。肠断去水流萍,住船系柳。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
¹分袖²。肠断³去水流萍,住船系柳。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kòu)
译文:分手的瞬间,止不住神色黯然。令人肝肠寸断,这一去似浮萍在水中漂转,恨不得船只停止启动,缆绳牢系垂柳的躯干。吴地的故宫林苑,还有闭月羞花的娇艳,醉酒时泼墨挥毫,系声低唱别时的恨憾,赠别南方江滨的少女,二月初时的豆蔻华年。
注释:瑞龙吟:词牌名,又名“章台路”。以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为正体,三段一百三十三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七句九仄韵。另有三段一百三十三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八句九仄韵;三段一百三十二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七句九仄韵等变体。梅津:即尹焕,字惟晓,号梅津,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作者交游甚密,对作者评价亦高。他在《梦窗词集序》中说:“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¹黯:黑。²分袖:分手,分别。³肠断:形容极度哀痛,好像肠子都寸寸断裂了。《世说新语·黜免》载,东晋桓温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人捕获猿子,其母缘岸哀号,追行百余里不肯离去,后跳上船,倒地而死,剖其腹,肠皆寸断。⁴流萍:漂萍,指人像萍叶一样浮于水面而漂流无定。⁵住船系柳:化用许浑《晚泊七里滩》:“天晚日沉沉,归舟系柳阴。”⁶吴宫:古代吴国的宫苑。⁷蛮江: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带之江水。⁸豆蔻:植物名,又名草果。春夏间开黄白色花。此处用于比喻少女。
吐春绣。笔底丽情多少,眼波眉岫。新园锁却愁阴,露黄漫委,寒香半亩。
吐春绣。笔底丽情多少,眼波眉岫(xiù)¹。新园锁却愁阴,露黄漫委²,寒香半亩。
译文:锦心绣口,吐出的是春天的秀美芊绵。笔底写出绮艳情思,千言万语难以估算,眼神,如澄波流盼眉峰,似山峦淡远。这里新筑的园林闭锁,锁住的是满载离愁的阴云一片,连露珠都映出黄色,青枝绿叶萎缩枯干,只有寒风飘洒幽香在半亩庭院中弥漫。
注释:¹岫:峰峦。²露黄漫委:“黄”字后面一本有“迷”字,一本有“半”字。委:同“萎”,枯萎,衰败。
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一宵歌酒。犹忆翠微携壶,乌帽风骤。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嘶漏。印剖黄金籀。待来共凭,齐云话旧。莫唱朱樱口。生怕遣、楼前行云知后。泪鸿怨角,空教人瘦。
还背垂虹秋去,四桥¹烟雨,一宵歌酒。犹忆翠微携壶²,乌帽³风骤。西湖到日,重见梅钿(diàn)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zhòu)嘶漏。印剖黄金(zhòu)。待来共凭,齐云话旧。莫唱朱樱口。生怕遣、楼前行云¹⁰知后。唳(lì)¹¹鸿怨角¹²,空教人瘦。
译文:然而你背对垂虹桥,面向秋风扬帆去远,第四桥边,烟的幕布,雨的帷帘,忘不了通宵达旦,轻歌曼舞,灯红酒阑。忘不了九日齐山登高。翠微路上携壶纵览,乌纱帽突然坠落,是秋风乍起狂吹乱卷。待到你的征帆靠向西湖的堤岸,再次见到梅子的钗钿,插在簪环,已皱蹙不堪。听,这是谁家的门巷,琵琶的音声连绵不断,上朝的骏马奔驰嘶鸣着把更漏声遮掩。黄金大印,把籀文刻满。但总有一天你会重游旧地,并肩系凭西向的栏杆,再登上齐云楼绝顶倾吐别后的思念。为此莫许樱唇绣口,唱出相思的情感。怕的是空际行云,会把歌声送往妆楼的窗前。再让回归的大雁捎来泪水,让凄厉的角声唱出哀怨结果,白白地使人消瘦,瘦得比黄花更加可怜。
注释:¹四桥:苏州甘泉桥,一名第四桥。因泉水甜美,唐宋时经品评为全国第四位,故名甘泉。²携壶: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³乌帽:用孟嘉落帽故事。《晋书·桓温传》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登高,帽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为重阳登高常用典故。梅钿: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妇女摘晦子以钿簪之,曰梅钿。”⁴“琵琶未了”二句:据《词林纪事》卷七“孙洙《萨蛮》黄花庵注”云:“孙公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为翰苑,与李端愿太尉往来尤数。会一日,锁院宣召者,至其家,则出数十辈踪迹,得之于李氏。时李新纳妾,能琵琶。公饮不肯去,而迫于宣命,人院几二鼓矣。遂草三制,罢,复作此长短句,以记别恨。迟明遣以示李。”其词曰:“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帘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⁵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⁶黄金:印,黄金印。⁷籀:籀文,古代一种书体,即大篆。相传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后多用于印文。⁸齐云:即齐云楼。⁹樱口:形容美女惯用词之一。¹⁰行云:响遏行云。《列子·汤问》载:薛谭拜秦为师学讴,艺未成却以为尽其所妙,辞归。秦青并不挽留,送至郊外,为薛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知己之不足,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言去。¹¹唳:鹤、雁鸣叫声。¹²角:古代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亦有铜制者。发声哀厉高亢。

  这首词为送别词。细研此词,在作法上与一般送别词有别,词中虽写自己送别友人梅津,但中间穿插友人昔日在苏州之情事,既有与妾相恋之事,又有与其相别之情,笔墨驰骋,来去纵横。在章法上更是时空交错,人事交织,虚实相间。

  上片写自己送别梅津,“分袖”“肠断”明点伤别,“去水流萍,住船系柳”言船暂系在柳下,人却如流水浮萍,将要去矣。“吴宫娇月娆花”一韵,突转笔锋,叙写梅津昔日在苏州之情事。“豆蔻”,言其所眷之女正是豆蔻年华。“醉题”写梅津的文采风流,“恨倚”写那女子对梅津的爱恋、依偎。

  中片,紧承上片,继写梅津昔日在苏州之情事。“吐春绣”句,承“醉题”写梅津文采风流,笔墨多丽情,辞章如春绣。“眼波眉岫”承“娇月娆花”继写梅津所眷女子眉如远黛,眼如秋波的姿色。“新园锁却愁阴”一韵,言昔日梅津与其恋人分别,此以景写愁情。别地在“新园”,以“锁却愁阴”四字渲染伤别之愁。此伤别之景,均是梦窗设想之词,用以衬托自己送别时伤情。此以景语歇拍故作盘旋,且开下片的“秋去”之意。

  下片,接上片首韵,叙写自己为梅津送别。过片“还背垂虹秋去”一韵,言送别时间在秋季,以“垂虹”“四桥”二座桥,言送别之地在苏州。以“烟雨”迷濛渲染送别之情。“一宵歌酒”写饯别梅津,照应了词题。“一宵”言饯别时间之长,表现了恋恋不舍。“犹忆翠微携壶”一韵,是逆人,追忆昔日两人一起漫步青山携壶登高的趣事。“乌帽风骤”赞梅津文采出众及两人相交欢洽之趣味。“西湖到日”,是从别后说,希望梅津此去京城,归来后再同赏梅花。“梅钿”言梅花如女子之花钿簪。“谁家听”一韵,比拟梅津人朝为官,予以祝贺。“印剖黄金籀”一韵,词又转写未来,继续祝贺官运亨通。“待来共凭”一韵,继写将来。“莫唱朱樱口”一韵,又转笔写到眼前送别,言此次饯别其未在场,“行云”言此次送行没有那小妾在场。“泪鸿怨角”一韵,继写别筵未请那小妾,生怕她知道后,其悲声如鹤唳,以致人也因之而消瘦。

  此词写送别,然实笔少,虚笔多,尤其最后三韵,多处用典只言此次饯别未请梅津小妾事,显得繁复,词意欠精,令人有琱缋满眼、绚辞累积之感。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M].北京:中国书店,2007.01:271-274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mián)¹瓜瓞(dié)²。民之初生,自土³(jū)。古公亶(dǎn),陶陶穴,未有家室
译文: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
注释:¹緜緜:即绵绵,不绝貌。緜:同“绵”。²瓞:小瓜。³土:居住。⁴沮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陕西省境内。⁵古公亶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后追称大(太)王。古公是称号,犹言“故邠公”;亶父是名。⁶陶:窑灶。⁷复:古时的一种窑洞,即旁穿之穴。⁸家室:犹言“宫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古公亶父,来朝¹走马²。率³西水浒,至于岐下。爰(yuán)及姜女,聿(yù)来胥宇
译文: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注释:¹朝:早。²走马:指避狄难。³率:沿着。⁴浒:水涯。漆沮之侧也。⁵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⁶爰:于是。⁷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⁸聿:发语词。⁹胥宇:犹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址。胥,相,视。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周原膴(wǔ)¹,堇(jǐn)²(tú)³如饴(yí)。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曰时,筑室于兹¹⁰
译文: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注释:¹膴膴:肥沃的样子。²堇:旱芹。³荼:苦菜。⁴饴:用米芽或麦芽熬成的糖浆。⁵契:锲,指刻龟甲占卜。⁶龟:指占卜所用的龟甲。⁷曰:语助词。⁸止:言此地可以居住。⁹时:言此时可以动工。¹⁰兹:此,这里。
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nǎi)¹²廼止³,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cú)东,周爰执事。
译文: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注释:¹廼:同“乃”。《诗经》各篇通用“乃”,惟此篇与《大雅·公刘》“廼”、“乃”杂用。²慰:安定。³止:居住。⁴疆:划分疆界。⁵理:治理土地。⁶宣:疏通沟渠。⁷亩:整治田垄。⁸徂:往,去。⁹周:徧(遍的异体字)。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乃召司空¹,乃召司徒²,俾(bǐ)³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译文: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
注释:¹司空:管工程的官。²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³俾:使。⁴缩:捆绑。⁵载:通“栽”,筑墙的长板。⁶翼翼:动作整齐。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jū)¹之陾(réng)²,度³之薨(hōng),筑之登登,削屡(píng)。百堵皆兴,鼛(gāo)¹⁰鼓弗胜¹¹
译文: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注释:¹捄:此作动词用,意思是筑墙者掘土而盛于笼中。²陾陾:众多貌。³度:填土于筑板内。⁴薨薨:填土声。⁵登登:相应声。⁶屡:通“塿(lǒu)”,土墙隆起的部分。⁷冯冯:削平墙面的声音。⁸堵:五版为堵。⁹兴:起。此言治宫室。¹⁰鼛:大鼓,长一丈二尺。¹¹弗胜:指鼓声盖不过人声。
廼立皋门,皋门有伉。廼立应门,应门将将。廼立冢土,戎丑攸行。
廼立皋门¹,皋门有伉(kàng)²。廼立应门³,应门将(qiāng)。廼立冢(zhǒng),戎行。
译文: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
注释:¹皋门:王都的郭门。²伉:通“亢”。高大貌。³应门:王宫的正门。⁴将将:庄严雄伟的样子。⁵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⁶戎:指昆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即犬戎。⁷丑:对边远民族的蔑称。⁸攸:所。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¹不殄(tiǎn)²厥愠³,亦不陨(yǔn)厥问。柞(zuò)(yù)拔矣,行道兑(duì)矣。混夷(tuì)¹⁰矣,维其喙(huì)¹¹矣!
译文: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注释:¹肆:于是。²殄:断绝。³愠:怒。⁴陨:坠。⁵问:通“闻”,谓声誉。⁶柞:栎树。⁷棫:白桵(ruí),与柞皆丛生灌木。⁸兑:通“达”,通畅。⁹混夷:即昆夷。¹⁰駾:突逃。¹¹喙:疲劳困倦。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¹(ruì)²³厥成,文王蹶(guì)厥生。予有疏附,予曰有先后¹⁰。予曰有奔奏¹¹,予曰有御侮¹²
译文: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注释:¹虞:古国名,在今山西平陆。²芮:古国名,在今陕西大荔。³质:评断。⁴成:平。⁵蹶:感动。⁶生:通“性”。⁷予:周人自称。⁸曰:语助词。王逸《楚辞章句》引作“聿”。⁹疏附:指能使疏者亲之臣。¹⁰先后:指君王前后辅佐之臣。¹¹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¹²御侮:指捍卫国家之臣。

  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叙太王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情况。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如《鲁颂·閟宫》所言:“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篇末便自然而然带出文王平虞芮之讼的事,显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们遭遇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从之者如归市”。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随笔带出,实则画龙点睛。姜女是当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同时,此句又为后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种种生活劳动的刻画,做了铺垫。

  在“堇荼如饴”的辽阔平原上,周人怀着满腔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劳动,他们刻龟占卜,商议谋划。诗人以浓彩重墨描绘农耕、建筑的同时,融人了深沉朴质的感情。他们一面“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欢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划界,开渠垦荒,一面“筑室于兹”。与落后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标志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窑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周人安居乐业的开始,是周族初兴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迁岐的伟大功业。对建筑的描摹刻画,正是对古公亶父的热情歌颂,故而诗中最精彩生动的描写正集于此:“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拟声词,以声音的嘈杂响亮表现了种种劳动场面,烘托了劳动的气氛。洪大的鼓声被淹没在铲土声、填土声、打夯声和笑语声中,真是朝气蓬勃、热火朝天。“百堵皆兴”,既是对施工规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发展。“皋门有伉”“应门将将”,既是对自己建筑技术的夸耀,又显示了周人的自强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颂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表现了日益强大的周族对昆夷的蔑视和胜利后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讼,突出表现其睿智与文德。结尾四个“予曰”,一气呵成,既是诗人内心激情一泻而出的倾述,又是对文王德化的赞美,更是对古公亶父文韬武略的追忆,与首句“緜緜瓜瓞”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诗章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景随情迁,情缘景发,浑然丰满,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自邠至岐,从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庙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着周人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结构变幻,开合承启不着痕迹,略处点到即止,详处工笔刻画,错落有致。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4-528

mián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miánmiánguādié mínzhīchūshēng  gōngdǎn táotáoxué wèiyǒujiāshì 
gōngdǎn láizhāozǒu shuài西shuǐ zhìxià yuánjiāng lái 
zhōuyuán jīn yuánshǐyuánmóu yuánguī yuēzhǐyuēshí zhùshì 
nǎiwèinǎizhǐ nǎizuǒnǎiyòu nǎijiāngnǎi nǎixuānnǎi 西dōng zhōuyuánzhíshì 
nǎizhàokōng nǎizhào shìjiā shéngzhí suōbǎnzǎi zuòmiào 
zhīréngréng duózhīhōnghōng zhùzhīdēngdēng xuēpíngpíng bǎijiēxīng gāoshèng 
nǎigāomén gāoményǒukàng nǎiyīngmén yīngménqiāngqiāng nǎizhǒng róngchǒuyōuháng 
tiǎnjuéyùn yǔnjuéwèn zuò hángdàoduì hùntuì wéihuì 
ruìzhìjuéchéng wénwángguìjuéshēng yuēyǒushū yuēyǒuxiānhòu yuēyǒubēnzòu yuēyǒu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líng)¹七弦²上,静听松风³寒。(七弦  一作:七丝)
译文: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注释:¹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²弦:一作“丝”。³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¹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¹古调:古时的曲调。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6-407
2、 江龙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653-654
3、 贺新辉 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82

tīngtánqí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línglíngxiánshàng jìngtīngsōngfēnghán  (xiánzuò  )
diàosuīài jīnrénduōt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