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姓王开千步廊。大观文府霸湖光。何来梧竹清风别,碧沚深居十二郎。
异姓王开千步廊。大观文府霸湖光。何来梧竹清风别,碧沚深居十二郎。

zàidiéshuāngzhúzhī--quánwàng

xìngwángkāiqiānlángguānwénguāngláizhúqīngfēngbiézhǐshēnshíèrláng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又指离亭树。恁春来、消除愁病,鬓丝非故。草绿天涯浑未遍,谁道王孙迟暮。肠断是、空楼微雨。云水荒荒人草草,听林禽,只作伤心语。行不得,总难住。
又指离亭¹树。恁²春来、消除愁病,鬓(bìn)丝非故。草绿天涯浑未遍,谁道王孙迟暮³。肠断是、空楼微雨。云水荒荒人草草,听林禽,只作伤心语。行不得,总难住。
译文:又将面对离亭边的柳树。任凭入春以来,病愈愁消,鬓边的白发又增添无数。芳草还未绿遍天涯,谁说我已经衰老迟暮?使我伤心的是,楼中人去,楼外微雨,远处云水苍茫,近处行人忧愁。细听林中的鸟儿,好像只会说伤心的话语。鹧鸪连说:“行不得也哥哥”,可还是难以把我留住。
注释:江干:江边。¹离亭:路边驿亭。地远者名离亭,地近者称都亭。²恁:任凭。³“草绿”二句: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孙,王者的子孙后代。迟暮:暮年。⁴荒荒:茫茫。⁵草草:担忧貌。⁶行不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鹧鸪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今朝滞我江头路。近篷窗、岸花自发,向人低舞。裙衩芙蓉零落尽,逝水流年轻负。渐惯了、单寒羁旅。信是穷途文字贱,悔才华,却受风尘误。留不得,便须去。
今朝滞我江头路。近篷窗、岸花自发,向人低舞。裙衩芙蓉零落尽¹,逝水流年²轻负。渐惯了、单寒羁(jī)³。信是穷途文字贱,悔才华,却受风尘误。留不得,便须去。
译文:今天我滞留在江边的道路,只见船篷旁,岸上的野花自由自在地开放,向着行人低低地飘舞。她裙衩上的芙蓉渐渐地褪去了鲜艳的色彩,逝水般的流年也被我轻易地辜负。日渐一日,我也习惯了孤独凄凉的天涯羁旅。我确信处境困窘诗文也不值钱,真后悔我的才华,竟在旅途的风尘中耽误。既然不能留住,那便只有离去。
注释:¹“裙衩”句:谓裙子上绣的芙蓉,鲜艳的颜色已褪尽,暗示光阴流逝。²逝水流年:《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³羁旅:寄居作客。⁴穷途:处境窘困。⁵风尘:指旅途艰辛。

  谭献词有一特点:擅于发端。如《长亭怨慢》:“又消受、江枫低舞”。《摸鱼子》:“悄无人,绣帘垂地,轻寒恻恻如许”。《角招》:“近来瘦,还如蘸水拖烟,渐老堤柳”等。这些开头,或突兀笼罩,或半空说起,都令人入目即觉醒豁。它们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这首《金缕曲》,以“又”字发端,自然使人想到这以前作者已有过一次或多次此种经历,此乃再次经受。因此,一开头便使人觉得情绪浓重。其效果有类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又临离别,本已使人惆怅;春来愁病相兼,鬓丝色改,愈加令人不堪。这般情状,早早归去为是。《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可是,“草绿天涯浑未遍”,还不到归去的时候。词人所以离去,乃是因为“空楼微雨”。空楼,谓燕去楼空。用薛鬓衡《昔昔盐》:“空梁落燕泥”诗意。微雨,用晏几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意。自家燕去楼空,看人家微雨双飞,岂不肠断?因此,只好怀着满心痛苦、满心留恋,在茫茫云水中匆匆离去。荒荒,杜甫《漫成》:“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一本“荒荒”作“茫茫”,意谓黯淡无际。草草,匆促。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词人草草取别,自云“空楼微雨”,这里面很可能隐藏着一个令人忧伤的恋爱故事,却又不便明言。可惜当初无人为谭献撰写词本事,我们已无从知晓。“听林禽、只作伤心语。”这林禽指鹧鸪。鹧鸪啼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形诸歌咏。这里说,林禽象人一样伤心地鸣叫着“行不得也”,但我却难以留住。以此作上阕结语,将词人复杂的心情写得十分生动。他本不愿离去,不该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这就益加痛苦,忧伤。

  上阕侧重写不忍离去,下阕承上结尾,侧重写不得不离开。“留不得,便须去”。离别之痛加上其他苦情,交织在一起,词人心情更加沉重。他临行之际,留滞江头。靠近篷窗,看岸上花树自发,向人低舞,如同依依惜别。这便又一次引起对往事的留恋。可是,他又想到,已经辜负了时光,做惯了孤旅,身处穷途,文章如土,才不能展,志不得骋,才华已被碌碌风尘所误,断不能继续留驻此处。于是,词人结束对此地留恋和对往事的思索,决心离去,故云:“留不得,便须去”。风尘,此处乃指行旅。汉秦嘉《与妻书》中“当涉远路,趋走风尘”,《玉台新咏》九范靖妻沈氏《晨风行》诗句“念君劬劳冒风尘,临路挥袂泪沾巾”,均指旅途艰辛,与艳事无涉。

  词是音乐文学。与诗相比,它有独到的长处和局限。词便于抒写心理的曲折层迭,但却不便象诗文那样指实。谭献这首《金缕曲》,把“江干待发”之时的多重痛苦一一写出,层层深入,但最终也没有归结为某一件具体的事,没有结于一端。这就会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叶恭绰《广箧中词》评这首词说:“如此方可云‘清空不质实’。”词本来就应该这样。谭献是常州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讲求寄托,但却並不象某些常州派末流,必欲在一首词中句句“寄托”到实事上去。他的词,妙在虚实之间,如梅尧臣论诗所云:“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鬓”(欧阳修《六一诗话》)。故今人论谭献词:“献炼意而不伤情,或至泯迹。”“《金缕曲》‘草绿天涯浑未遍,谁鬓王孙迟暮?’‘近篷窗、岸花自发,向人低舞’。既不得已又不容己之情,反能奋笑疾书,直截了当”,远较其擅名一时的令词“真切”。“论献之能事,实在长调”(《清词菁华》302页)。

参考资料:
1、 可可诗词网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霜华¹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一曲阳关²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译文: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注释:¹霜华:此指严霜。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²阳关:指《阳关三叠》曲。为古代送别的曲调。王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自是浮生¹无可说。人间第一耽(dān)²离别。
译文: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注释:¹浮生: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²耽:指沉溺、迷恋;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词的第一句作者上来就点明了时间,秋霜满地,像是下过雪一样,首先在时间上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瘦马,残月,都是一组凄凉的意象,作者在这里用他们渲染气氛。阳关自古就是人们分别的地方,作者在这里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离别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来说分别的时候,车轮呜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对分别的伤痛。

  下句作者重点以情驭景,他开始感叹时间还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开始回忆起自己以前与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想到这里,作者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只能感慨的说一句:离别。

参考资料:
1、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 西北大学,2004年

diéliànhuā ·mǎnshuānghuánóngxuě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mǎnshuānghuánóngxuě rén西fēng shòucányuè yángguānhúnwèichè chēshēngjiàngòngshēng 
huànjìntiānfāngcǎo shàngshēnshēn jiùniánshízhé shìshēngshuō rénjiāndānbié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如今忽四明。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¹如今忽四明。
译文:我曾经奔波在全国各地做官,唯独没有在国家的东面州郡做官,但是现在我却突然受命来到了四明州。
注释:明州:即宁波,诗中“四明”也是宁波的别称。¹行李:使者,指作者自己。
海接三韩诸岛近,江分七堰两潮平。
海接三韩¹诸岛近,江分七堰(yàn)两潮平。
译文:这里的海域连接三韩,很多岛屿距离四明很近,江水分了七座堤堰,潮水连成一片。
注释:¹三韩: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辰(三国时亦称弁韩),合称三韩。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译文:打算向当地宣布朝廷宽大的政策,国家清明暖和我要劝勉百姓努力耕作。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顶踵(zhǒng)¹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译文:我之所以摩顶放踵是因为身受朝廷恩典没有报答,奔波驱驰怎敢抱怨劳碌一生。
注释:¹顶踵:谓不顾身体,不畏劳苦,尽力报效。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给摩伤了。形容不怕劳苦,不顾身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摘自《孟子尽心上》,解释: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

  首句“四征”指诗人曾奔波于多地任职,而句中“东征”是指这次奔赴明州。第二句表明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经前去四明赴任,该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初赴明州”。 本诗第三、四两句对仗工整,浓缩概括了明州毗邻大海、岛屿较多、水源丰富等地理特点。 面对仕途波折,作者未发一句怨诽之语,时刻想着国恩未报,一心报国。 且作者到泉州后,坚守职分,积极开展工作,宣言朝廷宽容政策,积极鼓励百姓进行农耕。

  “四征惟是欠东征”,作者抱以乐观的态度,在诗人看来,赴明州做官是他完成“四征”的一部分。并且描写了明州地理环境的独特,表现了他对知明州的期望。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结合“顶踵”“何敢叹劳生”等词的理解可知,作者对赴明州做官持乐观态度,且有足够信心,也表现了他不抱怨劳苦的命运,一心报国。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作者对上任已经有了计划,准备宽大宣讲朝廷诏书,趁天气清明和暖,劝导当地耕种,足以见他对治理好明州的信心。作者将不辞辛劳,竭力报效国恩,为国驱驰,而不抱怨波折的仕途和劳碌的命运。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倚(yǐ)¹霜树²³,镜天无一毫
译文: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注释:¹倚:靠着,倚立。²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³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⁴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⁵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南山¹与秋色²,气势³两相高。
译文: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注释:¹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²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³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部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第三句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终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原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和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的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的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但秋天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他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的表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923-924

chángānqiūwàng

 tángdài 

lóushuāngshùwài jìngtiānháo 
nánshānqiū shìliǎngxiānggāo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liáo)落桑榆(yú)¹西北,无限太行²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³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译文:我作为汉家使节,在这清秋时分带着仪仗,不远万里出使金国。几乎不惜将旧都城走遍,夜半不眠,期望有如大禹之士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坐落在永定河和山海关西北的长亭,太行山上远远望见的青松紫叶,伴着我走过卢沟桥。暮秋时节,身子多病,风霜露水湿透了我的貂裘。
注释: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¹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²太行:太行山。³岁晚:一年之晚。这里指晚秋。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对重九¹,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bìn)霜羞。袖里天书²(zhǐ)³,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译文:适逢重阳,正宜大醉一场,何必多思忧愁?菊花也为我展开笑颜,哪怕我羞于老去,双鬓已然蒙霜染白。袖中国书离我不过咫尺,眼中却似映出百十座关门河流,狂歌尽后,若有残生,恐怕也是无依无凭,辗转漂浮。只有那封报平安的家书,会随着鸿雁飞回我牵挂的故里归途。
注释:¹重九: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²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³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shuǐdiàotóu ·yòuyānshānjiǔzuò

fànchéng sòngdài 

wànhànjiāshǐ使 shuāngjiézhàoqīngqiū jiùjīngxíngbiàn zhōnghuángliú liáoluòsāng西běi xiàntàixíngcuì xiāngbànguògōu suìwǎnduōbìng fēnglěngdiāoqiú 
duìchóngjiǔ lànzuì láochóu huánghuāwéi xiàoguǎnbìnshuāngxiū xiùtiānshūzhǐchǐ yǎnguānbǎièr shēng wéiyǒupíngānxìn suíyàndàoná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