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花影日光烘。芳姿挟扇偏慵。唤来珠汗正融融。
满庭花影日光烘。芳姿挟扇偏慵。唤来珠汗正融融。
细舀荷风。
细舀荷风。
拂去篆烟缥缈,捉来玉指菁葱。淡红耙袜映酥胸。
拂去篆烟缥缈,捉来玉指菁葱。淡红耙袜映酥胸。
微样轻容。
微样轻容。
董以宁

董以宁

董以宁(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友,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人,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2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
(piān)翩四公子¹,浊世称贤明。
译文:风度翩翩的战国四公子,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成就了自己的贤达之名。
注释:¹四公子:指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
龙虎方交争,七国¹并抗衡。
译文:那时龙争虎斗,战国七雄相互抗衡。
注释:¹七国:指战国七雄。
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
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
译文:但他们之所以成就自己的万古美名,多是依靠他们招徕的门下食客。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¹
注释:¹纵横:指无拘无束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¹
译文:孟尝君出函谷关,依靠门客学鸡叫,才得以顺利通过。
注释:¹“孟尝”两句:指孟尝君出函谷关,依靠门客学鸡叫,才得以顺利通过。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kuī)¹
译文:信陵君救赵国后,留居赵国,后秦攻打魏国,魏王召信陵君回来,秦兵不再敢伐魏。
注释:¹“信陵”两句:指信陵君救赵国后,留居赵国,后秦攻打魏国,魏王召信陵君回来,秦兵不再敢伐魏。
赵胜南诅楚,乃与毛遂行。
赵胜¹南诅(zǔ)²楚,乃与毛遂行。
译文:秦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地求救,靠毛遂说服了楚王,楚国才出兵相救。
注释:¹赵胜:即平原君。²诅:以福祸之言在神前相约定。
黄歇北适秦,太子还入荆。
黄歇¹北适秦,太子还入荆²
译文:春申君曾经游说秦王,才使楚国太子得以还楚。
注释:¹黄歇:指春申君。²荆:楚国别名。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译文:游侠之士真是贤明,但他们为什么反而要崇尚四公子呢?
我则异于是,好古师老、彭。
我则异于是,好古师老、彭¹
译文:我则与那些游侠士不同,我喜好古人,以老子、彭祖为师。
注释:¹老、彭:老子、彭祖。
张华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渡。他的《游侠篇》模仿曹植的《名都篇》,诗中赞赏游侠之士和战国四公子的贤明。

yóuxiápiān--zhānghuá

piānpiāngōngzizhuóshìchēngxiánmíng

lóngfāngjiāozhēngguóbìngkànghéng

shísānqiānménxiàduōháoyīng

yóushuōcháozhìbiànshìzònghéng

mèngchángdōngchūguānshēnyóumíng

xìnlíng西fǎnwèiqínrénkuībīng

zhàoshèngnánchǔnǎimáosuìxíng

huángxiēběishìqíntàiziháijīng

měizāiyóuxiáshìshàngqīng

shìhǎoshīlǎopéng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¹
译文:潮水涨落有一定周期,比较可信,而大风的起止却难以预料了。
注释:¹期:约定。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译文:清晨还是西北风,黄昏就成为东南风。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以此难挂席¹,佳期²益相思。
译文:所以很难依靠风向挂帆,佳期眼看要过去,所以特别想念你。
注释:¹挂席:行舟扬帆。²佳期:指与友人相会的日期。
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
海月破圆景¹,菰(gū)²生绿池³
译文:海月被风吹破明洁的圆影,茭白也已经生满了绿水塘池。
注释:¹破圆景:指圆月又快了。²菰蒋:植物名。名“蒋”,或作“菰”,俗称“茭白”,多年生宿根草本。³绿池:清澈的池水。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昨日¹北湖²梅,初开未满枝。
译文:昨日去北湖看看那里的梅花,刚刚开放还没有开满枝头。
注释:¹昨日:指前些日子。²北湖:即玄武湖,在今南京市。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今朝白门¹柳,夹道垂青丝。
译文:今天早上来看东门的杨柳,满是夹道下垂的青丝。
注释:¹白门:指金陵(今南京市)城的西门。古人称西方为白,故称金陵为白门。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岁物¹²如此³,我来定几时
译文:草木感知季节,我来的时候却难以确定。
注释:¹岁物:指岁时风物。²忽:迅速。³如此:指前面对时光易逝,景物变化迅速的描写。⁴定几时:定在什么时候?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纷纷江上雪,草草¹客中²悲。
译文:思绪纷纷如江上的飘雪,客旅的我愁绪如岸边青草离离。
注释:¹草草:忧愁的样子。²客中:羁旅之中。这里指李白自己在作客。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
明发¹新林浦(pǔ),空吟谢脁²诗。
译文:明天一早就从新林浦出发,一路高吟谢脁描写新林浦的诗。
注释:¹明发:天将晓时光明始发。²谢脁:南齐著名谤人。谢脁诗:指谢脁《之宜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浦》一诗。谢脁到宣城郡去任太守时,从建康(即金陵,今南京)新林浦出发,曾作此诗。

  此诗交代其现阻风遇雪,只能等待明晨逆流行船,且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两句不仅从大处落笔,描写了潮水涨落和风云的变幻莫测,而且也暗示了诗人难以继续前行的无奈和失落。“难”,“转,“相思””,诗人将真实的感情蕴于其中。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表面上描写诗人游玩之尽兴,以反衬诗人不能与友人相会而思念友人。表达了诗人飘零孤苦的情怀和思念友人之情。全诗景情交融,意蕴深厚。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风浪太大,难于扬帆行舟,与友人相会的时间恐怕难以确定了,暗示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中六句借景物变化迅速,喻时光易逝。诗中的“北湖”、“白门”、都是南京地名,并且强调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开姿态,高洁秀雅,花色浓淡相宜。诗人描写海月被风吹破明洁的圆影,茭白也已经生满了吹水塘池;想像刚刚开放的梅花清幽而淡雅;还有东门的杨柳,满是夹道下垂的青丝。从“昨日”到“今朝”,暗示了诗人充实的行程和美好的游历,“梅花”和“杨柳”,则渲染出了玄武湖优美的景色和金陵的独特杨柳。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玄武湖和金陵的景色的喜悦、悠闲之情。

  后两句意为:我通夕不寐,新林浦天已黎明,但风浪太大,未能平息,只好空吟着谢眺的诗句。“空”字用得恰到妙处,表达了诗人对难以预料的风雨的无可奈何,增添了全诗的思念之情,使主题更加鲜明。且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诗人对如此美丽的景色已是无心观赏了,只想与友人相会。抒发了作者飘零孤苦的情怀和思念友人之情。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9:第118页-第119页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离别¹一何久,七度²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³,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biàn),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tīng)¹⁰
译文: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注释:¹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²七度:七次。³今夕:今天。⁴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⁵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⁶古汴:古汴河。⁷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⁸鼓吹:鼓吹乐。⁹鸿雁:俗称大雁。¹⁰汀州:水中小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坐中客,翠羽帔(pèi),紫绮(qǐ)(qiú)¹。素娥²无赖³,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càn),相对¹⁰永登楼。
译文: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¹翠羽帔,紫绮裘:指豪华衣饰。²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³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⁴曾不:不曾。⁵清尊:酒器。⁶水驿:水路驿站。⁷依旧:照旧。⁸但恐:但害怕。⁹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¹⁰相对:相望。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这首主要写了作者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

  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参考资料:
1、 王步高. 唐宋词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

shuǐdiàotóu ·zhōuzhōngqiū

zhé sòngdài 

biéjiǔ guòzhōngqiū niándōngjīn míngyuèshèngchóu péngchéngshānxià tóngfànqīngbiàn chuánshàngzàiliángzhōu chuīzhùqīngshǎng hóng鸿yàntīngzhōu 
zuòzhōng cuìpèi qiú élài 西céngwèirénliú jīnqīngzūnduì míngfānshuǐ驿 jiùzhàoyōu dànkǒngtóngwángcàn xiāngduìyǒngdēnglóu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文王既¹²³,我应受之。敷(pǔ)(yì),我徂(cú)维求定。时¹⁰周之命,於(wū)¹¹绎思。
译文:文王创业多勤劳,我当继承治国道。扩展基业永不停,矢志不移谋安定。周邦承受上天命,继承伟业永不停!
注释:赉(lài):赐予。¹既:尽。²勤:勤苦,辛劳。³止:语气助词。一说勤止,是停止勤劳,即不在世的意思。⁴我:周武王自称。敷时:普世,指天下所有诸侯。一说敷,是给予、布施的意思。时,世。⁶绎:寻绎,思考,理出头绪。一说“续”。⁷思:语气助词。⁸徂:往,指往伐商纣。⁹定:共定天下。¹⁰时:是。一说通“侍”,承受。¹¹於:叹词。

  此诗是古代大型舞乐《大武》的三成歌词。《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他根据《毛诗序》《左传·宣公十二年》《礼记·祭统》等资料推断,认为与《大武》六成对应的六诗依次为:《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

  《周颂·赉》作为《大武》三成歌辞,是表现武王伐纣胜利后,班师回到镐京,举行告庙和庆贺活动,同时进行赏赐功臣财宝重器和分封诸侯等事宜的一场乐舞。此诗首先指出父亲文王的勤于政事的品行,表示自己一定以身作则。接着指出天下平定是他所追求的大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告诫所有诸侯们都必须牢记文王的品德,不可荒淫懈怠。诗歌与其说是追封赏赐功臣,不如说是指出了当时及其后的施政总方向:要使国家走向安定。周朝之命运在于”敷时绎思“也。这点像武王的特点,在封赏之时就开始布置以后的任务,总是走在人前,用简单几句话,就已把定国家大计。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看似无为,其实有为在先。

  这首诗共六句,五言、四言、三言相间,但是有韵:止、之、思押韵,定、命押韵。好像是有韵的散文。《大武》六成中,这是唯一通篇押韵的诗。该诗语气诚恳,表现了武王深远的忧虑和倦倦之意,所以在短短的六句中竟反覆地告诫诸侯们“绎思”。

  这首诗的标题为“赉”,而诗中并无“赉”字,估计原为《大武》三成的乐曲名。《毛诗正义》曰:“经无‘赉’字,序又说其名篇之意。赉,予也。言所以锡予善德之人,故名篇曰‘赉’。经之所陈,皆是武王陈文王之德,以戒敕受封之人,是其大封之事也。此言大封於庙,谓文王庙也。“显然原经并无诗歌名字,是后加的。之所以用”赉“,就是指诗歌是用于封赐时的礼乐。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96-697

lài

míng xiānqín 

wénwángqínzhǐ yīngshòuzhī shí wéiqiúdìng shízhōuzhīmìng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去时梅萼(è)¹初凝粉²。不觉小桃³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diāo),何风归期无定准。
译文:离去的时候梅萼还是刚刚凝粉,眼见小桃花开都被风吹损,梨花开得最晚也凋零了,为什么归期没有个定准?
注释:¹梅萼:梅花的蓓蕾。萼,花萼,花瓣下部的一圈绿色小片。²初凝粉:指花蕾刚开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³小桃:桃花的一种,元宵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⁴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⁵何风:为何,何故。
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lán)¹倚遍重来凭²。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³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译文:栏杆都倚遍了又来凭栏远望,眼泪偷偷地沾湿了红袖。蜘蛛与喜鹊多么误人,像这样没有凭据怎么值得相信?
注释:¹阑干:同“栏杆”。²凭:依靠。读去声,义与读平声者相同。严格地说,此处“凭”字失韵。“偷“字有避人垂泪意。³蜘蛛:这里指一种小蜘蛛,俗称“喜蛛”。古人也视为喜风之瑞,如同喜鹊。⁴喜鹊:俗传能报喜讯,有“喜鹊登枝”之说。⁵安足信:怎么值得相信。安,哪里,怎么。

  此词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逝,来烘托心中的闺思。下片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对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实。

  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唐刘禹锡《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姜花以答之》:“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凋谢。这两句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不觉小桃花也已经凋谢。“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事耽搁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两句具体描绘相思之情:“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阑干倚遍”,说明登高盼归次数之多,而又“重来凭”,表现出相思之深、之切。“泪粉偷将红袖印”是说擦拭眼泪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现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态,将情感写得很含蓄。结语由盼心上人不归,转而怨恨蜘蛛、喜鹊:“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这两句是说:蜘蛛和喜鹊已多次报喜讯,但心上人始终未归,真是“误人”不浅,像这样地不讲信用怎么能让人相信。不怨人不归,而怨蜘蛛、喜鹊“无凭”,无理而妙。

  此词以浅近质朴之语,曲折表现思妇幽怨之情,足见词人笔力不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33-13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