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收尽盈盈舞絮飘,点点轻鸥咒。
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收尽盈盈舞絮飘,点点轻鸥咒。
晴浦晚风寒,青山玉骨瘦。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烟垂岫。
晴浦晚风寒,青山玉骨瘦。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烟垂岫。
此词为回文,倒读为另一词调《巫山一段云》:“岫垂烟淡淡,窗映雪亭亭。看回瘦骨玉山青。寒风晚浦晴。咒鸥轻点点,飘絮舞盈盈。尽收酒中薄云阴。琼飞淡月明。”虽为文字游戏性质,但回环读来,不露生凑之迹,作者驾驭文字的才能,亦颇可观。

bosuànzi··xuějiāngqíngyuèhuíwéndàoshānduànyún--dǒngníng

míngyuèdànfēiqióngyīnyúnbáozhōngjiǔshōujǐnyíngyíngpiāodiǎndiǎnqīngōuzhòu

qíngwǎnfēnghánqīngshānshòuhuíkàntíngtíngxuěyìngchuāngdàndànyānchuíxiù

评解

  此词为回文,倒读为另一词调《巫山一段云》:“岫垂烟淡淡,窗映雪亭亭。看回瘦骨玉山青。寒风晚浦晴。咒鸥轻点点,飘絮舞盈盈。尽收酒中薄云阴。琼飞淡月明。”虽为文字游戏性质,但回环读来,不露生凑之迹,作者驾驭文字的才能,亦颇可观。

董以宁

董以宁

董以宁(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友,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人,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2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
碧山¹学士²(fén)银鱼³,白马却走身岩居
译文: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注释:¹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²学士:即柏学士。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³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⁴白马: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⁵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古人已用三冬¹足,年少²今开万卷³余。
译文:但他仍像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注释:¹三冬: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²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³开卷:指读书。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晴云满户团倾盖¹,秋水浮阶溜决渠(qú)
译文: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注释:¹“晴云满户团倾盖”句:化用了北周·王褒《轻举篇》的“俯观云似盖”。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团作为“圆”字解,也见于其他唐诗,例如白居易 《放言五首•其一》“荷露虽团岂是珠”,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蟾蜍亏复团”等。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決渠”句:描写了柏学士茅屋的外景。仇注:云如倾盖之团,言其浓。水似决渠之溜,言其急也。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¹
译文: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注释:¹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

  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鹤注:依旧次,编在大歴二年。盖寄诗在先而题屋在后也。顾宸注:公过学士茅屋,羡其立品之高,读书之勤,故题其茅屋如此。按诗言读书以取富贵,于学士尚不相似。黄氏谓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鳌《杜诗详注》:学士茅居旧有藏书,上四句叙事,五六句写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下截承上。杜诗近体有两段分截之格,有两层遥顶之格。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聨;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两截体。今用遥顶,亦变化法耳。又中间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诗体也。

  黄生曰:旧疑此诗不似对学士语。今考《寄柏学士诗》及《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始知其说,一则云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学士,亦奔波,叹彼幽居,载典籍,萧然暴露依山阿。一则云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是学士乃柏大之叔父。柏大之山居,即学士之茅屋,学士奔波之所载,即柏大山居之所精。二诗语意互见。此诗则合而言之,勉其子弟。而本其父兄以为劝言勤苦以取富贵尔。叔父业有前效,则年少积学之功,安可少哉。

bǎixuéshìmáo

 tángdài 

shānxuéshìfényín báiquèzǒushēnyán 
rényòngsāndōng niánshàojīnkāiwànjuàn 
qíngyúnmǎntuánqīnggài qiūshuǐjiēliūjué 
guìcóngqín nánérchēshū 
池塘春暖水纹开,堤柳垂丝间野梅。
池塘春暖水纹开,堤柳垂丝间野梅。
江上年年芳意早,蓬瀛春色逐潮来。
江上年年芳意早,蓬瀛春色逐潮来。

  这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描写江南的醉人春景,表现了诗人对于江南无边春色的热爱与闲适的心境。

  首句“池塘春暖水纹开”,诗人着眼于最能接受春日讯号的池塘,冰雪消融春江水暖,池塘里的水纹被春风吹开,裹挟着春日暖洋洋的温度。

  第二句“堤留垂丝间野梅“,诗人的视线由池塘转移到堤岸,看到岸边柳丝绦绦,迎风摇曳,更是有野梅花盛放夹杂其中,”野“字表明此地少有人涉足,凸显出植物盛开的一派自由热烈之状貌。

  第三句”江上年年芳意早“,诗人的视线不再着眼于一景一物,而是总览江水,春风吹融坚冰、吹开垂柳与野梅,每年总能从这些景物中得知春已经到来的消息,甚至蓬莱瀛洲这些仙境的春色也要随着江水逐波而来。

  最后一句当中诗人引用蓬莱瀛洲的神话传说典故,强调江边春景的无边绚丽宛如从仙境而来,”逐潮来”三个字,赋予春色以自发自动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热烈与植物生长的自由。这首诗短小简明,描绘了江南春景的迷人与美丽,表明了诗人对于江南的喜爱,对于春日繁华的欢欣,也表露了诗人心中的闲适,好景容易寻,却需好心情。

jiāngnánchūn

yuē tángdài 

chítángchūnnuǎnshuǐwénkāi liǔchuíjiànméi 
jiāngshàngniánniánfāngzǎo péngyíngchūnzhúcháolái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白羽¹如霜出塞(sài)寒,胡烽(fēng)²不断接³长安
译文: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注释:¹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²胡烽: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³接:接近,直抵。⁴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城头一片西山¹月,多少征人²马上看。
译文: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注释:¹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²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又移步换形,节奏由急促变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因此,后两句既带有唐代边塞诗中常见的那种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总观全诗,诗人故意于此设下不和谐音符,借助艺术辩证法的力量,以静显动,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这首诗是明人李攀龙写的一首送别诗,元美即王世贞。王世贞此次出行,与防务有关,故诗人送诗为其壮行,诗中“征人”句即点送行之意。此诗虽貌似唐诗,但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担忧。全诗仅四句,前三句着力写景,渲染气氛,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 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之月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又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古人字句,但此诗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健,颇得唐代边塞诗的神韵,做到了神与貌合。

参考资料:
1、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07:127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66

sàishàngsòngyuánměi

pānlóng míngdài 

báishuāngchūsàihán fēngduànjiēchángān 
chéngtóupiàn西shānyuè duōshǎozhēngrénshàngkàn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吹角¹²行人³,喧(xuān)行人起。
译文: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
注释:从军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生活之辛苦。¹吹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²动:惊动。³行人:征人。⁴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jiā)¹悲马嘶乱,争渡黄河²水。
译文: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注释:¹笳:胡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古时为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²黄河: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黄河一作金河。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日暮沙漠陲(chuí)¹,战声烟尘里。
译文: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
注释:¹陲:边陲,边地。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尽系¹名王²颈,归来报天子。
译文: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注释:¹系:捆绑。²名王:指匈奴首领。

  这首诗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早年热衷政治,奋发有为,他的边塞诗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描写了发生在边陲的一次战斗。“吹角”二句,先从行军写起。凌晨,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们从梦中催起。于是他们紧张地准备出发,“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笳悲马嘶乱”以下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当双方将要遭遇时,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但本句语义的重点在自己一方的“马嘶”。马的兴奋,正说明战士的兴奋。“争渡金河水”的“争”,写出了战士们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奋勇渡河,踊跃杀敌的激愤精神。“日暮”二句,写战斗一直紧张地进行着,直到太阳落到“沙漠边”,在那烟尘弥漫的战场上还传来战士的厮杀声,于此可见战斗的激烈。最后“尽系名王颈,归来见天子”写战斗取胜后,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情景。他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然后带回来献给天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充满了积极报国奋发向上的情绪,流露了诗人前期较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和爱国热情,具有盛唐边塞诗激情满怀、催人振奋的时代特色。节奏鲜明,语言铿锵,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用凝练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高度的语言技巧。

参考资料:
1、 刘筑琴编.乐府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第309页

cóngjūnxíng ·chuījiǎodòngxíngrén

wángwéi tángdài 

chuījiǎodòngxíngrén xuānxuānxíngrén 
jiābēiluàn zhēnghuángshuǐ 
shāchuí zhànshēngyānchén 
jìnmíngwángjǐng guīláibàotiān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赤阑(lán)¹尽香街²直,笼(lǒng)³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译文:赤阑桥同芳香的繁华街市笔直连接,笼罩街市的细柳娇弱无力。金碧辉煌的楼阁直上青空,花映晴日,隔着帘帷透过红影。
注释:¹赤阑桥:又称赤栏桥,赤红栏杆的桥,在安徽合肥城南。²香街:指各种香气混杂的繁华街市。³笼街:指柳荫。⁴金碧:指金碧辉煌的楼阁。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黄衫¹飞白马,日日青楼²下。醉眼不逢人,午香³吹暗尘。
译文:黄衫贵少骑着飞奔的白马,日日寻花问柳,系马在青楼下。两眼醉朦胧,在闹市上横冲直撞旁若无人,正午风吹花香,散入马蹄扬起的暗尘。
注释:¹黄衫:贵族的华贵服装。黄衫客。唐代蒋防《霍小玉传》谓有豪土身穿轻黄衫,骑骏马,将李益带至霍小玉处。这里指豪侠之士。²青楼:指妓院。³午香:中午时分散发的花香以殛脂粉香混合在起。

  此词上片写繁华都市花街柳巷之景,下片写冶游狎妓之人品行之丑恶、神态之骄横,状景写人,前后相合,寓讽其中,委婉含蓄,艺术上颇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十里长街繁华绮丽的外景,且于写景中寓有情意,词境迷离悄恍:朱红栏干的桥梁横跨水面,桥的尽头是一条笔直的长街;街的两旁,嫩柳繁茂,柔条披拂,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桥曰“赤阑”,暗示桥的华美;街曰“香”,更耐人寻味;而且它是笔直的,暗示街道繁华。柳可“笼街”,足见柳多。这柳又既“细”且“娇”,显示出她那婀娜多姿,柔条动人的神态。难怪李庚说陈克“诗多情致,词尤工”(《词跋》),只此开头两句,就已情致绵绵了。不仅把柳的姿态“形容曲尽”;而这既“香”且“直”又紧挨着河桥的“街”,更婉转多姿。

  第三句应首句的“香街直”,写这长街果然与众不同,它的楼房建筑,金碧辉煌,高大伟岸,直上青空。“金碧”色浓,“青空”色淡,用一“上”字把它们联系起来,一片青淡高远的背景衬托下,“金碧”更光辉耀眼。“花晴帘娇红”,由上句楼房的巍峨矗立,而到那一户户的具体人家。这些人家也与众不同,不仅有花,而且花色鲜艳,花光明媚,花气袭人。一个“晴”字把花的艳丽芬芳,和其爽心悦目的视觉美,充分表露出来。接着,词人又用“帘娇红”来作渲染。这五个字意境完整,帘娇的红,是由于“花晴”,而若无“帘娇红”的映衬,也就减少了“晴”的份量,所以这里它们是互为表里的。这一来,花红,帘红,帘娇红,连晴朗的天气,也都成了红彤彤的。词人很善于烘托气氛,渲染环境,他的词格调高远,情思闲雅,而终归于淳厚。所谓“一语之艳,令人魂绝”(王世贞语),但这“艳”,绝不如温词的“香而软”,而是更具意趣。

  过片两句黄衫,隋唐时贵族少年所穿的黄色华贵服装。《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唐明皇“以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后用黄衫指衣饰华丽姿容秀美的少年公子。这里身着黄衫的贵公子,骑着白马,不是去游春,却是“日日青楼下”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以“飞”字联系“黄衫、白马”,缴足了人的奔驰之状。而“日日”二字又见人的奔驰之频。

  下片第三句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这些贵公子花天酒地一番之后,醉眼惺忪,骑高高的白马上,横冲直撞,旁若无人。十里长街,花香柳媚,时当午刻,正是繁华热闹的时候。说“不逢人”,是从反面着笔,说明这公子哥目中无人,一切都不在乎。

  结句写一阵马蹄声沙沙踏过去后,“黄衫飞白马”的娇子远去了,马蹄掀起的尘土仍腾起空中。这时,正是中午,花开正红,随着尘土,也传来阵阵花香。“香”与“尘”是给人以相反感触的事物,但此刻,它们却夹杂一起。“午香”与“暗尘”之间,用了一个“吹”字。“暗尘”不会送来“午香”,只有风可送来花香,说“吹”有“暗尘”扬起的意思。

  这首词的结构于写景中寓有深意。李白《古风》之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写豪贵人物招摇过市的情状,只以“扬尘”一事点出,此词结句拟之,而作者寓意,则藏而不露,更有“似尽而不尽”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117-1119页

mán··chìlánqiáojǐnxiāngjiēzhí--chén

chìlánqiáojǐnxiāngjiēzhílóngjiēliǔjiāojīnshàngqīngkōnghuāqíngliányǐnghóng

huángshānfēibáiqīnglóuxiàzuìyǎnféngrénxiāngchuīàn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