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sòngzhēnshīèrshǒu--shāngyǐn

língshānfēijīnláicānghǎiqiúzhū

léngjiādǐngshàngqīngliángshànyǎnxiānrén

hǎiwèiyīndōngfāngguòwēichén

dāngbǎi亿liánhuāshàngliánhuājiànshēn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倚危亭。恨如芳草¹,萋(qī)萋刬(chǎn)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cōng)³别后,水边红袂(mèi)分时,怆(chuàng)然暗惊。
译文:我独自依靠在高高的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注释:¹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²刬:同“铲”。³青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⁴红袂:红袖,指女子,情人。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无端天与娉(pīng)¹。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²。怎奈向³、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xiāo)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译文: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注释:¹娉婷:美貌,指美人。²“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³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⁴销凝:消魂凝恨。⁵黄鹂:又名黄莺。

  这是秦观写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首怀人之作,当时秦观三十二岁,孔子有云:“三十而立。”而他此时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此词写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扬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以芳草喻愁,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刬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恋人分别了。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鹂又在耳边叫了起来。打起黄鹂儿,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

  首先,秦观词最大的特色是“专主情致”。抒情性原本就是词长于诗的特点,秦观则将词的这一特长加以光大,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词的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以情直入,点出词眼在于一个“恨”字。以“芳草”隐喻离恨,又是眼前的景物。忆及“柳外”“水边”分手之时词人以“怆然暗惊”抒发感受,落到现实,无限凄楚。而词的下片则设情境写“恨”。用“怎奈”、“那堪”、“黄鹂又啼数声”等词句进一步把与佳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别绪与仕途不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处,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为何如此呢?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会心的读者一看即知。秦观就是这样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下片“无端”三句,再进一步追忆当时欢聚之乐。“无端”是不知何故之意,言老天好没来由,赐予她一份娉婷之姿,致使作者为之神魂颠倒。“夜月”二句叙写欢聚情况,借用杜牧诗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赠别》含蓄出之无浅露之病。“怎奈向”三句(“怎奈向”义同“奈何”)叹惋好景不常,倏又离散。“素弦声断,翠绡香减”,仍是用形象写别离,有幽美凄清之致。“那堪”二句,忽又写眼前景物,以景融情。

  “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是凄迷之景,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此景更增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领起。结尾“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尽之意。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云:“秦少游《八六子》词云:‘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语句清峭,为名流推激。予家旧有建本《兰畹曲集》,载杜牧之一词,但记其末句云:‘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洪迈指出秦观词此二句是从杜牧词中脱化出来。

  此词语言上好用对句,如“柳外水边”、“夜月春风”、“素琴翠绡”、“飞花残雨”皆是,尤以“夜月”和“飞花”两联为佳,不仅语言工丽,而且各具意境。全词情景交融,景语情语难分,可谓感人至深,独具匠心。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前人曾这样评论:“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秦观的词能有如此高超的语言成就:一方面,他工于炼字。这首词中“飞花弄晚,残雨笼晴”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飞花残雨在逗弄晚晴。这里的一“弄”一“笼”,既音韵和谐,又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细细品味,会感到十分贴切生动。另一方面,由于秦观长于化用古人诗句入词,使之为己所用,更加富于表现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倚危亭”三句周济称为“神来之笔”,实则从李后主《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脱化而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则暗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洪迈《容斋随笔》认为词的结尾两句是模仿杜牧同一词牌的结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阴”,不论模仿是否属实,秦观这两句的妙处远胜过杜牧的此句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秦观继承前人语言是有创造性的,惟有创造方能显其生命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接天的芳草是铲不完、除不尽的离恨,恨的是那一帘幽梦早已随风飘散,那一段柔情早已成东流逝水,写词的人也早已远离我们,但是,他那柔婉含蓄、情韵兼胜的词风,以及以此写成的名篇佳句则长留人间,永远使我们回味。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liù ·wēitíng

qínguān sòngdài 

wēitíng hènfāngcǎo chǎnjìnhuánshēng niànliǔwàiqīngcōngbiéhòu shuǐbiānhóngmèifēnshí chuàngránànjīng 
duāntiānpīngtíng yuèliányōumèng chūnfēngshíróuqíng zěnnàixiàng huānjiànsuíliúshuǐ xiánshēngduàn cuìxiāoxiāngjiǎn kānpiànpiànfēihuānòngwǎn méngméngcánlǒngqíng zhèngxiāoníng huángyòushùshēng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老父(fǔ)¹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²今江水。
译文:连绵的秋雨下个不停,老农眼看着荒芜的田地深深地叹息:那江水滚滚流过的地方,原来是岸边的高地。
注释:¹老父:老翁、老农。²高岸:防洪高堤。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佣耕(gēng)¹犹自抱长饥²,的知³无力租米。
译文:我替人干活仍然常常受冻挨饥,真的是没钱来交纳租米。
注释:¹佣耕:做雇农,为他人耕种。²抱长饥:经常遭受饥饿。³的知:确知。⁴无力:没有能力;无能为力。⁵输:交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自从乡官¹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²
译文:自从近年来新官上任,把皇上免税的诏书再不一提,到处贴出了征租的通告,衙役们挨家挨户催逼。
注释:¹乡官:地方官。²黄纸放尽白纸催:皇帝的诏书免除灾区的租税,地方官吏的命令仍旧紧催农民交纳。黄纸:豁免灾区租赋税的告示。白纸:地方官下令催收的公文。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卖衣得钱都纳却¹,病骨²虽寒聊³免缚(fù)
译文:前年把卖衣服的钱全部上交,多病的身子虽然寒冷,可免去了被绑缚受欺。
注释:¹纳却:纳了租税。²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³聊:姑且,暂时。⁴缚:绑缚,指被官府抓走。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去年¹衣尽到家口²,大女临歧(qí)³两分首
译文:去年衣服已经卖完,只好含泪把大女儿嫁出,各分东西。
注释:¹去年:刚过去的一年。²到家口:轮到卖家中的人口。³临岐:指在歧路上,引申为分别之处。“岐”通“歧”,岔道口。⁴两分首:相互分离。意即大女儿已被迫嫁给他人。分首,作分离讲,“首”一作“手”。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今年次女已行媒¹,亦复驱将换升斗²
译文:今年二女已托人作媒,也将送出去换上微薄的钱米。
注释:¹行媒:本指媒人介绍,这里是订婚之意。²亦复驱将换升斗:也只好把她卖了换来少量粮食缴租。驱将,赶出去,这里指卖掉;将,助词。升斗,指很少的粮食。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译文:明年不怕催租的上门,家中还有第三个女儿可以充抵!

  全诗是围绕着缴租展开的。

  诗的前四句,交代因遭灾而无力缴租。第一句说,秋雨淹田,颗粒无收;第二句写江洪泛滥,灾难深重重,难以恢复家园;第三句写不得不放弃家园,外出作佣,而佣耕又难以糊口。这样一层意思进逼一层意思,逼出了第四句;“的知无力输租米。”从上面陈述的诸般景况中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无力缴租。对这一事实的坚定叙述,为下面描写纳租者的痛苦,批判官府的横征暴敛创造了前提。天灾与人祸古来是不单行的,而且天灾之年更能见出封建统治者的惨无人道,诗歌的后十句就分两步具体描写了缴租者的悲惨遭遇和凄苦心情。第一步,卖衣完租;第二步,衣服已尽,卖及人口。在写第二步时,诗人并没有粘着于今年,而是从跟前即将被卖的二女儿,联想到去年被卖的大女儿,又推知明年的三女儿。这种连年卖衣卖口的现实,就是对封建剥削的有力揭露。从去年、今年、明年,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的诉说顺序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诗人更深刻的言外之意。试想一下,明年卖了三女儿,后来呢?是否还有第四个女儿?诗歌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顺势即可补足的想象空间,这里不难想象这位老农的悲惨结局。而这,也正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

  这首诗内容上的特点就在于揭露的深刻。诗人写出了封建剥削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悲惨,还揭露了在征敛问题上“黄纸放尽白纸催”的丑恶现象,这种现象在宋代是普遍的。租税问题是中唐以来尤其是宋代农村题材诗歌的重要主题,但是,像范成大这样揭露得深刻的诗作不是很多,这是范成大这一类诗歌的思想价值所在。

  作为一篇揭露和讽谕的文字,诗人并没有像自居易新乐府“首章标目,卒章显志”那样直接点揭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老农自我诉说的方式展开内容。诗人极力不露声色,在一种平静的、客观的叙述中表现沉痛的揭露。开头四句,用极平静而又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语气诉述一个确凿的事实,对事实的认定就是对官府的有力指责。第二三两层次更是如此,卖衣卖口的事实就是最深刻的批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平静的叙述中寄寓了反语的讥讽,诗人不渲染缴租的艰难,而是表现完租后的庆幸,把一个痛苦的经历以平静而略带庆幸的语气诉说出来,这是凄彻骨髓,痛入肺腑的表现。这种冷峻的嘲讽在更广泛的背景上揭露了官府催租的残暴。人们宁可忍饥挨冻,宁愿忍痛割爱,也不愿忍受催租的苦难,由此可以想知催租时的种种暴力和农民的诸般惨状。这种把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寓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方法使批判具有更沉重的力量,反映了诗人严峻的批判态度。

  诗中的叙述语言比较平实朴素,但也时见细致之处。如“病骨虽寒聊免缚”,不经意中交代了老农的疾病。大女、二女同是被卖,写来情况也见不同。虽然哪一个被卖都是惨痛的事,但大女儿年岁大一点,终能体察家境父情,在一诀别之泪后默默地走上了牺牲的路,而二女儿年岁稍小,又有婚约,在生活中多了一份留恋和牵连,只是在父母的驱遣下才接受了被卖的现实。一种况味,两种情样在这些地方,从平淡的叙述之中都可以见出用笔的细致和练达。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018-1020页

hòucuīxíng

fànchéng sòngdài 

lǎotiánhuāngqiū jiùshígāoànjīnjiāngshuǐ 
yōnggēngyóubàocháng zhīshū 
cóngxiāngguānxīnshànglái huángzhǐfàngjìnbáizhǐcuī 
màiqiándōuquè bìngsuīhánliáomiǎn 
niánjìndàojiākǒu línliǎngfēnshǒu 
jīnniánxíngméi jiānghuànshēngdǒu 
shìzhōnggèngyǒusān míngniáncuī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年年玉镜台¹,梅蕊(ruǐ)宫妆²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³
译文:长年累月对着玉境妆台,都是把自己打扮成时髦的梅花宫妆,已经厌倦得毫无兴趣了。至今还不见心上人回来,极想收到他的书信,又怕那信里报告他在外遇到不测的消息。
注释:¹镜台:上面装着镜子的梳妆台。²梅蕊宫妆:喻女子华美妆饰,或喻梅花。³江南信:咏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酒从别后疏(shū),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¹深,人远天涯近。
译文:自从和他分别以后,我酒也少喝了,而在秋思中流尽了眼泪。我朝朝暮暮都挂念着羁旅在江南的心上人,他去的地方可比“天涯”还要遥啊!
注释:¹楚云:比喻女子秀美的发髻。

shēngcházi··niánniánjìngtái--zhūshūzhēn

niánniánjìngtáiméiruǐgōngzhuāngkùnjīnsuìwèiháijiājiànjiāngnánxìn

jiǔcóngbiéhòushūlèixiàngchóuzhōngjǐnyáoxiǎngchǔyúnshēnrényuǎntiānjìn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余幼好此奇服¹兮,年既老而不衰²
译文:我从小就对奇装异服特别喜好,到如今年岁已老,兴趣却毫不减少。
注释:¹奇服:奇伟的服饰,是用来象征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品行的。²衰:懈怠,衰减。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长铗(jiá)¹之陆离²兮,冠切云³之崔嵬
译文: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帽。
注释:¹铗:剑柄,这里代指剑。长铗即长剑。²陆离:长貌。³切云:当时一种高帽子之名。⁴崔嵬:高耸。
被明月兮佩宝璐。
¹明月²兮佩宝璐³
译文:缀着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串。
注释:¹被:同“披”,戴着。²明月:夜光珠。³璐:美玉名。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混浊而莫余知¹兮,吾方²高驰³而不顾
译文:世道混浊没有人理解我啊,我也要远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喧闹。
注释:¹莫余知:即“莫知余”,没有人理解我。²方:将要。³高驰:远走高飞。⁴顾:回头看。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驾青虬¹兮骖(cān)²白螭(chī)³,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译文:驾起青龙白龙车啊,我与舜帝啊同游天帝的玉园。
注释:¹虬:传说中有角的龙。²骖:四马驾车,两边的马称为骖,这里指用螭来做骖马。³螭:传说中没有角的龙。⁴重华:帝舜的名字。⁵瑶之圃:产美玉的地方,这里是指昆仑。昆仑以产美玉闻名,神话中认为昆仑是天帝的园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登昆仑兮食玉英¹,与天地兮同寿,
译文:登上巍巍的昆仑,品尝玉花的佳肴。我要与天地比寿,
注释:¹玉英:玉树之花。英:花朵。
与日月兮同光。
与日月兮同光。
译文:我将如日月星辰一样将万物照耀。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哀南夷¹之莫吾知兮,旦²余济³乎江湘
译文:痛心啊南方并没有人了解我,天一亮我就渡过了湘水长江。
注释:¹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国南部的土著。夷:当时对周边落后民族的称呼,带有蔑视侮辱的意思。²旦:清晨。³济:渡过。⁴湘:湘江。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¹鄂渚²而反顾³兮,欸(āi)秋冬之绪风
译文: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啊,唉,丝丝寒风凄苦悲凉。
注释:¹乘:登上。²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³反顾:回头看。⁴欸:叹息声。⁵绪风:余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步余马¹兮山皋²,邸³余车兮方林
译文:让我的马儿在山边漫步,把我的车儿停放在林旁。
注释:¹步马:让马徐行。²山皋:山冈。³邸:同“抵”,抵达,到。⁴方林:地名。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乘舲(líng)¹余上²(yuán)兮,齐³以击汰
译文:我驾一叶扁舟上溯沅水啊,齐力摇起船桨,拍水击浪。
注释:¹舲船:有窗的小船。²上:溯流而上。³齐:同时并举。⁴吴:国名,也有人解为“大”。⁵榜:船桨。⁶汰:水波。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船容与¹而不进兮,淹²回水³而疑滞。
译文:船儿随波起伏不肯前进啊,陷入旋涡打转波荡。
注释:¹容与:缓慢,舒缓。²淹:停留。³回水:回旋的水。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朝发枉渚(zhǔ)¹兮,夕宿辰阳²
译文:清晨时我从枉陼出发,傍晚时我落宿于辰阳。
注释:¹枉渚: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²辰阳:地名,在今湖南辰溪县西。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¹余心其端²直兮,虽僻远之何伤³
译文:只要我的心端正坦荡,虽处穷乡僻壤又有何伤!
注释:¹苟:如果。²端:正。³伤:损害。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徊 一作:佪)
入溆(xù)(pǔ)¹余儃(chán)(huái)²兮,迷不知吾所如³。(徊 一作:佪)
译文:行到溆浦我有些打不定主意啊,心中迷惘不知该去何方。
注释:¹溆浦:溆水之滨。²儃徊:徘徊。这两句是说进入溆浦之后,我徘徊犹豫,不知该去哪儿。³如:到,往。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深林杳¹以冥冥²兮,乃猿狖(yòu)³之所居。
译文:茂密的山林一片阴暗啊,那本是猿猴住的地方。
注释:¹杳:幽暗。²冥冥:幽昧昏暗。³狖:长尾猿。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¹以多雨。
译文:高峻的大山遮天蔽日啊,山下淫雨霏霏迷迷茫茫。
注释:¹幽晦:幽深阴暗。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xiàn)¹雪纷²其无垠³兮,云霏(fēi)霏而承
译文:无边无际的雪花啊飞飞扬扬,布满天空的浓云阴沉无光。
注释:¹霰:雪珠。²纷:繁多。³垠:边际。这句是说雪下得很大,一望无际。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⁴承:弥漫。⁵宇:天空。这句是说阴云密布,弥漫天空。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译文:可怜我一生无欢乐啊,孤独地生活在这高山老林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¹
译文:我不能改变心志去随波逐流啊,当然就要穷愁潦倒终生。
注释:¹终穷:终生困厄。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接舆(yú)¹(kūn)²兮,桑扈³(luǒ)行。
译文:接舆愤世剃去自己的头发,桑扈穷得裸体而行。
注释:¹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所说的“楚狂接舆”,与孔子同时,佯狂傲世。²髡首:古代刑罚之一,即剃发。相传接舆自己剃去头发,避世不出仕。³桑扈:古代的隐士,即《论语》所说的子桑伯子,《庄子》所说的子桑户。⁴臝:同“裸”。桑扈用裸体行走来表示自己的愤世嫉俗。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¹
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注释:¹以:用。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伍子¹逢殃²兮,比干³(zū)(hǎi)
译文:伍子胥终遭祸殃啊,比干被剖心不得善终。
注释:¹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贤臣。²逢殃:指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吴王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逼迫伍员自杀。³比干:商纣王时贤臣,一说纣王的叔伯父,一说是纣王的庶兄。传说纣王淫乱,不理朝政,比干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⁴菹醢:古代的酷刑,将人剁成肉酱。此二字极云比干被刑之惨酷。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与前世而皆然¹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译文:纵观历史都是这样啊,我又何苦抱怨今人的行径!
注释:¹皆然:都一样。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余将董道¹而不豫²兮,固将重³而终身!
译文:但我要坚持正道而毫不犹豫,当然那将使我一生遭难不见光明!
注释:¹董道:坚守正道。²豫:犹豫,踟躇。³重:重复。⁴昏:暗昧。这句是说必定将终身看不到光明。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乱曰:鸾(luán)鸟凤皇¹,日以远兮。
译文:尾声:鸾鸟和凤凰啊,一天比一天远了。
注释:¹鸾鸟、凤凰:都是祥瑞之鸟,比喻贤才。这两句是说贤者一天天远离朝廷。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燕雀乌鹊¹,巢堂²³兮。
译文:燕雀和乌鹊啊,却把窝筑在庙堂上面。
注释:¹燕雀、乌鹊:比喻谄佞小人。²堂:殿堂。³坛:祭坛。比喻小人挤满朝廷。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露申¹辛夷²,死林薄³兮。
译文:香美的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交错的丛林。
注释:¹露申:一做“露甲”,即瑞香花。²辛夷:一种香木,即木兰。³林薄:草木杂生的地方。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xīng)(sāo)¹并御²,芳不得薄兮。
译文:腥臊恶臭的气味,弥漫在神圣的殿堂啊。芳香美好的花草,却没有立足的地方。
注释:¹腥臊:恶臭之物,比喻谄佞之人。²御:进用。芳:芳洁之物,比喻忠直君子。薄:靠近。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阴阳易位¹,时不当²兮。
译文:阴阳错位都颠倒了位置,这世道真是失常大变。
注释:¹阴阳易位:比喻楚国混乱颠倒的现实。²当:合。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怀信¹侘傺²,忽³乎吾将行兮!
译文:心中满怀着忠诚而不能得志,我还是赶快远走别迟疑!
注释:¹怀信:怀抱忠信。²侘傺:惆怅失意。³忽:恍惚,茫然。

  《九章·涉江》全篇一般分为五段。

  从开头至“旦余济乎江湘”为第一段,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奇服”、“长铗”、“切云”之“冠”、“明月”、“宝璐”等都用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与才能,蒋骥说:“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自流放以来,屈原的年龄一天天大起来,身体也一天天衰老下去,可他为楚国的进步的努力绝没有放弃过,朱熹说:“登昆仑,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养之洁。”(《楚辞集注》)他坚持改革,希望楚国强盛的想法始终没有减弱,决不因为遭受打击,遇到流放而灰心。但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独。“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自己的高行洁志却不为世人所理解,这真使人太伤感了。因此,决定渡江而去。

  从“乘鄂渚而反顾兮”至“虽僻远之何伤”为第二段,叙述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乘鄂渚”四句,言自己登上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鄂渚,不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途,又放马在山皋上小跑,直到方林(亦在今长江北岸)才把车子停住。“乘舲船”四句言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此情此景正如诗人自己的处境。“朝发枉陼”四句,接写自己的行程,早上从枉陼出发,晚上到了辰阳,足有一日行程,行程愈西,作者思想愈加坚定。他坚信自己的志向是正确的,是忠诚的,是无私的。同时,坚信无论如何的艰难困苦,自己都不感到悲伤。

  从“入溆浦余儃佪兮”至“固将愁苦而终穷”为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入淑浦”四句言已进入溆浦。溆浦在辰阳的万山之中。这里深林杳冥,榛莽丛生,是猿狖所居,而不是人所宜去的地方。“山峻高”四句写深山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的环境的形容夸张,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为下文四句作好铺垫。“哀吾生之无乐兮”四句言自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中,是无乐可言了。然而就是这样,也绝不改变自己原先的政治理想与生活习惯,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妥协变节。

  从“接舆髡首兮”至“固将重昏而终身”是第四段,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论语·微子》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战国策·秦三》说:“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接舆被发佯狂,是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表示。《孔子家语》说桑扈“不衣冠而处”,也是一种玩世不恭,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行为。“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伍员、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的,但又不免杀身之祸,所以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与前世而皆然兮”四句说自己知道,所有贤士均是如此,自己又何怨于当世之人!表明自己仍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而这样势必遭遇重重黑暗,必须准备在黑暗中奋斗终身。

  “乱曰”以下为第五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鸾鸟凤凰”四句,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凤凰是古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贤士。“燕雀乌鹊”用以比喻小人。“露申辛夷”四句言露申辛夷等香草香木竟死于丛林之中,“腥臊”比喻奸邪之人陆续进用,而忠诚义士却被拒之门外。“阴阳易位”四句更点出了社会上阴阳变更位置的情况,事物的是非一切都颠倒了,他竟不得其时。不言而喻,他一方面胸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又感到失意徬徨。既然龌龊的环境难以久留,他将要离开这里远去。

  本篇以写实为主,但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以丰富奇特的幻想,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神话世界:神奇的车乘,高尚的旅伴,美好的境地,芳苦的食品,等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15-821

shèjiāng

yuán xiānqín 

yòuhào niánlǎoérshuāi 
dàichángjiázhī guànqièyúnzhīcuīwéi 
míngyuèpèibǎo 
shìhúnzhuóérzhī fānggāochíér 
jiàqīngqiúcānbáichī chónghuáyóuyáozhī 
dēngkūnlúnshíyīng tiāntóngshòu寿 
yuètóngguāng 
āinánzhīzhī dànjiāngxiāng 
chéngèzhǔérfǎn qiūdōngzhīfēng 
shāngāo chēfānglín 
chénglíngchuánshàngyuán bàngtài 
chuánróngérjìn yānhuíshuǐérzhì 
zhāowǎngzhǔ 宿chényáng 
gǒuxīnduānzhí suīyuǎnzhīshāng 
chánhuái zhīsuǒ  (huáizuò huái )
shēnlínyǎomíngmíng nǎiyuányòuzhīsuǒ 
shānjùngāo xiàyōuhuìduō 
xiànxuěfēnyín yúnfēifēiérchéng 
āishēngzhī yōuchǔshānzhōng 
néngbiànxīnércóng jiāngchóuérzhōngqióng 
jiēkūnshǒu sāngluǒxíng 
zhōngyòng xián 
féngyāng gànhǎi 
qiánshìérjiērán yòuyuànjīnzhīrén 
jiāngdǒngdàoér jiāngchónghūnérzhōngshēn 
luànyuē luánniǎofènghuáng yuǎn 
yànquèquè cháotángtán 
shēnxīn lín 
xīngsāobìng fāng 
yīnyángwèi shídàng 
huái怀xìnchàchì jiāngxíng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jiàn)落风湍。
译文:离开草堂后就常常担心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
注释:严郑公:即严武。公元七六三年,严武封郑国公,故称严郑公。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新松¹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译文:新栽的松树恨不能快速地长成千尺高树,到处乱生侵蔓的恶竹应该斩掉它一万杆。
注释:¹新松:指前此手种的四棵小松。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生理只凭黄阁老¹,衰颜欲千紫金丹²
译文:自己的生活全靠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
注释:¹黄阁老:指严武。唐时两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相呼为“阁老”。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戍都尹,故称“黄阁老”。²紫金丹:烧炼的丹药。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三年奔走空皮骨¹,信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这三年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亲身经历才知世路艰辛,人生路难行啊!
注释:¹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头。

  这首诗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大意是说: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但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很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这两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这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这是颇有见地的。乱世的岁月里,诗人的才干难以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由此感慨万分。这两句,深深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正因为它所表现的感情十分鲜明、强烈而又分寸恰当,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此诗的后四句落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中书、门下省的官员称“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所以这样称呼。金丹,烧炼的丹药。这两句说,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忽又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762年(宝应元年)七月与严武分别,至764年(广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

  全诗描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诗人将欢欣和感慨融合在一起,将瞻望与回顾一同叙述,更显出了该诗思想情感的深厚。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