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月一年能几见,待得圆时,抵死云遮遍。可惜良宵天不管,酒灯暗雨深深院。
好月一年能几见,待得圆时,抵死云遮遍。可惜良宵天不管,酒灯暗雨深深院。
梧叶洒阶愁万点,不听清歌,已是无肠断。旧节惟酬双泪眼,西阑一夜秋声满。
梧叶洒阶愁万点,不听清歌,已是无肠断。旧节惟酬双泪眼,西阑一夜秋声满。
郑文焯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 2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汾水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翠娥一去不言归,庙门空掩斜晖。
汾水¹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翠娥²一去不言归,庙门空掩斜晖(huī)
注释:¹汾水:水名,即汾河,今山西境内,流入黄河。²翠娥:一作“翠华”,用翠羽饰于旗竿顶上的旗子,仪仗之一种。这里指执此仪仗的神仙们。
四壁阴森排古画,依旧琼轮羽驾。小殿沈沈清夜,银灯飘落香灺。
四壁阴森排古画,依旧琼轮羽驾¹。小殿沈沈²清夜,银灯飘落香灺(xiè)³
注释:¹琼轮羽驾:用玉做的车轮,用翠羽装饰的车盖,指古画上的神仙所乘车舆。²沈沈:即沉沉。³灺:灯烛烧后的余灰。

  这首词写了一座神庙的景象。

  上片头二句写出庙词的环境,境界深邃。“翠娥”二句,是写神仙们已去,空留庙宇,含有抚昔伤今之意,与崔灏《黄鹤楼》诗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意境相似。

  下片写庙内清凄的景象:古画犹在,旧日仙人们的车驾犹存,而仙人们已去,清夜沉沉,银灯隐约,一派阴森气象。

shén··fénshuǐ--sūnguāngxiàn

fénshuǐhuángyúnluòchūfēicuìéyánguīmiàoménkōngyǎnxiéhuī

yīnsēnpáihuàjiùqiónglúnjiàxiǎo殿diànshěnshěnqīngyíndēngpiāoluòxiāngxiè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¹
译文:天地开辟啊曹魏代汉,如同日月重新放射出光芒。
注释:¹重光:重新见到光明。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奉辞 一作:毕力)
遭逢际会,奉辞¹遐方²
译文:陛下赐给我绝佳的机会啊,让我奉命前往辽东镇压叛乱。
注释:¹奉辞:奉君主之命。²遐方:远方。此句指奉命讨伐辽东。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将扫逋秽¹,还过故乡。
译文:本次征讨路上也经过了我的家乡,我定当奉皇命扫除叛乱,拿下辽东。
注释:¹逋秽:贬称流寇。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¹
译文:扫除万里江山的不臣之徒,整顿、治理这八荒之地。
注释:¹总齐八荒:意为整顿、治理所有的地方。“八荒”,犹言八方。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告成归老,待罪¹舞阳²
译文:大功告成后我将请辞告老,在舞阳安稳度日。
注释:¹待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²舞阳:当时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舞阳在今河南舞阳东南。

--

tiānkāiyuèzhòngguāngzāofénghuìfèngxiáfāngjiāngsǎohuìháiguòxiāng

qīngwànzǒnghuānggàochéngguīlǎodàizuìyáng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译文:城市中树木繁茂,连绵的树叶就像铺漫着的绿色波浪,无数亭楼阁院就座落在这些树木中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天阔鸟行(háng)¹疑没(mò)²草,地卑³江势欲沉山。
译文:一行飞鸟在开阔的天空中渐飞渐远,就像消失在草丛中似的;这一带地势本来就低,远远望去,山峦仿佛要被淹没似的。
注释:¹行:行列。²没:隐藏。³卑:低下。
人过鹿死寻僧去,船自新康载酒还。
人过鹿死寻僧去,船自新康载酒还。
译文:军队已经把政权安定下来,现在可以去寺庙中和僧人闲聊了,商船从新康运回了草酿。
闻说耕桑渐苏息,领头今岁不征蛮。
闻说耕(gēng)桑渐苏息,领头今岁不征蛮。
译文:听说农业生产都已经逐渐恢复,首领决定今年不会出国征讨敌人。

  这首诗写的诗是诗人在门楼上凭高四望所见的景色,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表现出形象描绘的高超技巧。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两句展开一幅长沙城内的夏日风光图。画面的中心是树。登楼一望,远树如烟,故称“烟树”。万木葱茏,层层叠叠,如同水波浩荡,所以喻为“绿波”。“漫”本来是一个极为平常的字眼,用在这里却很新鲜,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绿树如海,无所不在,仿佛不仅充满了整个长沙,并且正在漫溢出去。这就给人一种置身于无边浓绿之中的感觉。“几万楼台树影间”是进一步点染。“几万”,可见数量之多。如此众多的崇楼高台,却若隐若现于“树影”之间。这一衬托,这一装点,“城中烟树”的壮美景象就更加鲜明,也更富于立体感。

  “天阔鸟行疑没草”句把目光移向城外,着一“疑”字,意味深长地表明所写的是远望的错觉。鸟行最初出现在上空时,还需要仰视,而当渐渐地飞向远处,虽然实际上并未降低高度,但显得越来越低,仿佛是在贴地而飞,以至于没入草中。这里,“鸟行没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动景,用以衬托“天阔”这一静景。因为没有“天阔”,就不见鸟行的远飞,也就决不会有这般错觉。此句以“天阔”领起,用意表现得很明显。

  古代诗人在表现空阔辽远的意境时,常常并不扫尽景物,而是有意用小小点缀加以衬托,如鲍照《芜城赋》:“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还都道中作》:“绝目尽平原,唯见远烟浮。”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等等。所以,如果作者仅仅配置几行飞鸟来反衬“天阔”,就缺少新颖之处,而他的匠心正在于写出了鸟行远飞、缓缓消失的过程,让读者进一步从时间的推移感受到空间的苍茫无垠。

  第四句写远望中的“江”,即湘江。王维《山水论》:“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一带地势本来就“卑”(低),与远水相形,如同陷进去一般,所以,就连那些山峦也仿佛要被淹没似的。“沉”是经过锤炼所得的诗眼。陶弼另一首《公安县》诗也有一句说:“远水欲沉城。”诗人重复使用这个字,用它来描写远水浩茫的情景,和王维《汉江临泛》中“郡邑浮前浦”的“浮”字异曲同工,意义相反的字眼同样真切地写出了水势之盛。“欲沉”,指将沉而未沉,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看似寻常却奇崛。

  在句法上,这首诗采用“对结”(后联对偶)格。这种结尾虽有对仗工稳之美,却易流于板滞,故较为少见。但作者用得自然贴切:前二句单行,合写一景;后二句对偶,分写二景。景物的层次通过句式的变化显得清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xiāngmén--táo

chéngzhōngyānshù绿mànwànlóutáishùyǐngjiān

tiānkuòniǎoxíngméicǎobēijiāngshìchénshān

rénguò鹿xúnsēngchuánxīnkāngzàijiǔhái

wénshuōgēngsāngjiànlǐngtóujīnsuìzhēngmán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¹不顾²,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³,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chù),直干芊(qiān),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jiàn)则蓄雾藏烟。穹(qióng)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¹⁰而抱节,莫记何年。
译文: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哪年。
注释:¹流俗:世俗。²顾:看见。³炫容:夸耀外形。炫,夸耀。⁴贞枝:正枝。⁵肃矗:肃然直立。⁶芊眠:茂密状。⁷穹:高。⁸盘薄:牢牢地。⁹埋根:扎根。¹⁰联缘:缠绕。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lì)¹,山原愁悴²。彼众尽于玄黄³,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yè)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xié)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译文:等到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其他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不改变叶子和枝茎,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的志趣相合,与君子的气节相投。
注释:¹栗:颤抖。²悴:憔悴。³玄黄:天地,指大自然的变化。⁴落落:高超不凡。⁵高劲:高大峻拔。⁶孤绝:高耸突出。⁷停雪:使雪停止。⁸叶:通“协”,附和。
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¹,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²其丰³。擢(zhuó)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译文: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
注释:¹隆:盛,高。²资:帮助。³丰:繁荣茂盛。⁴擢影:耸起的影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¹曰:负栋梁²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³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译文:尾声:身为栋梁之材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注释:¹乱: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相当于尾声。²负栋梁:身负栋梁之材。³谅:诚,确实。⁴固:本来。⁵斯焉而取斯:化用《论语·公冶长》“斯焉取斯”句。取,取法。

  这是一篇寒松的礼赞,作者在赋中热情赞美了松树美好的本质。题目不叫松而叫“寒松”,说明它所处地势的冷僻。由此可以联想到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和王勃的《涧底寒松赋》,都是以寒松寄怀的咏物杰作。由寒松联想到寒士,从寒松的“负栋梁”而不为时所知为世所用,隐喻寒士的虽怀瑾握瑜而沉沦下僚的遭遇,从而抒发深沉的感慨。这是作者创作此赋的基本思路。

  全赋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松树默默地生长在偏僻的山崖旁边,世俗之人不屑一顾,匠人未予赏识。它所处的地势是那样偏僻卑下,无法炫耀自己的姿容,但天性造成它的苍翠之色。它的主干笔直高耸,倚着层叠的山峦直指蓝天,拂掠云彩,遮蔽日光。这一段是静态描写,而且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把松树的高耸挺拔的气势和葱茏茂盛的身姿作了生动的描绘。“贞枝肃矗”“直干芊眠”是正面描写,“捎云蔽景”“蓄雾藏烟”“穹石埋根”“古藤抱节”是侧面烘托。

  第二段是说,当秋风萧瑟,白露降临,天气寒冷,“林野惨栗,山原愁悴”之时,其他树木都已枯萎,唯独顾寒松依然苍翠欲滴,巍然挺立,不肯易叶改柯,敢于冒霜停雪,显示了君子的奇节,附和了隐士的雅趣。

  第三段写松树坚固不拔,万物不能与之比隆。岁月不能改变它的天性,雨露滋润了它的繁荣。它耸起的身影,张开的树冠犹如偃盖,使人想起孔子的名言和丁固梦松的典故。不学迎春开花的桃李,也不学逢秋落叶的梧桐。这一段可以看作是对上段的补充,进一步赞美松树的四季常青和“确乎”不拔。和上段一样,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最后一段是尾声,说寒松身禀栋梁之才而不为时所知,敢于冒霜停雪而徒然绝俗自奇。实可施大厦而不为人所用,本因绝俗自奇而不为世所用。这一段实际上是对以上三段内容的总括。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小赋。作者身处逆境,一方面发泄怨愤,决心“驱雷击电除奸邪”(《涉沅潇》),另方面也表明要砥砺志节,像寒松那样披风雨,傲霜雪,抗严寒,亭亭耸立,不改变其忠贞本性。作者对生于幽涧的松树“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的遭遇深感愤懑,看似句句写松,实则处处喻人。全赋篇幅短小,但也摹仿汉赋形式,文末顾总括全篇要旨的“乱曰”。全赋篇幅短小,多用骈俪,但富于变化,语言通俗平淡,极少使用典故,堪称赋中佳作。

参考资料:
1、 巨 才.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84-185
2、 霍旭东 等.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829-831
3、 王婧之.历代植物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33-39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南国山川旧帝畿(jī)¹,宋台梁馆²尚依稀³
译文:荆州的山川过去曾经是京畿,梁元帝时代的各种建筑物只留下模糊不清的遗迹。
注释:荆州:古地名。唐代改荆州为江陵府,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¹帝畿:都城附近的地方叫畿,也叫京畿。江陵是楚国的郢都,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定都在这里,所以诗人称荆州附近为旧帝畿。²宋台梁馆:指梁元帝时代的各种建筑物。³依稀:模糊不清。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马嘶(sī)古道行人歇,麦秀¹空城野雉(zhì)²飞。
译文:古道上马儿嘶鸣,行人小憩,空城中长满了庄稼,野鸡乱飞。
注释:¹麦秀:即麦秀之诗。²野雉:野鸡。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¹
译文:寒风吹落树叶填平宫井,野火烧进荒陵焚毁宝衣。
注释:¹宝衣:玉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徒使词臣¹(yǔ)开府²,咸阳³终日苦思归。
译文:徒使留居北方的词臣庾信,在咸阳一天到晚苦苦地思归。
注释:¹词臣:文学侍从之臣,宫廷诗人。²庾开府:庾信(513~581),字子山,北周著名文学家。是重要的“宫体诗”诗人,后世称其为庾开府。庾信仕西魏后所作的《拟咏怀》和《哀江南赋》充满了故国沦亡(始为梁朝官吏,后被扣居北方)的隐痛和思念乡关的深情,所以说他“思归”。³咸阳:地名,秦朝的国都,即今陕西省咸阳县。这里代指西魏和北周的都城长安。

  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南国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是破败荒凉的景象;尾联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全诗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感情真挚深沉。

  首联“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粗粗两笔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了。南国的山川向来是以秀丽而著称的。诗人所描绘的又是帝畿的山川,本应更加秀丽,但恰恰相反,诗人笔底的景色不是山川相缪、楼阁玲珑,而是“宋台梁馆”的遗迹尚依稀可辨。这不是秀丽,而是萧条。这一联既画出了“旧帝畿”的本质特色,又留有想象的余地,韵味无穷。“宋台梁馆”虽然是偏义复词,但实则表明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穷奢极侈,京都、京畿的楼堂馆所千门万户,豪华无比。

  颔联、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昔日的繁华的京都、京畿,而今是如何荒凉,如何冷落。倘若掩卷细思,这两联所描画的景物便历历在目: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泽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宰树、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具体地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是这样的荒凉。这两联中静止的景物很多,有“空城”、“宫井”、“荒陵”以及“宝衣”等等,如果直把这些静物死板板地排列在诗中,那一定是枯燥乏味,不堪卒读的。刘禹锡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在静物之中巧妙地安排了寒风摇动的古树,嘶鸣不已的烈马,刚刚歇息的行人,乱飞的泽雉,飘零的败叶,使诗中的景物动静协调,相得益彰;使诗篇增添了凄凉的景象,肃杀的气氛。

  最后,尾联明白地说,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这两句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全诗以此收束,可以说是余味无穷的。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是借古喻今,以古鉴今之作,要求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否则,就要流于空泛。这首诗句句都值得思考:南国的旧帝畿为什么今不如昔、诗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今昔之感。答案虽在诗外,但对于楚和宋、齐、梁、陈的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是能找到的。楚国末期,政治日非一日,终为强秦所败;宋、齐、梁、陈,一代比一代奢侈腐败,更是尽人皆知、引以为戒的。这是楚和宋、齐、梁、陈灭亡的根本,也是“旧帝畿”今不如昔的原因。这首诗作于冬天,“麦秀空城”四字并非实写城内空空如也,唯麦子吐穗扬花而已,而是用“箕子朝周,过故殷墟”,“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这不仅仅是表示诗人对几个朝代灭亡的惋惜,而是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诗中暗示,唐王朝如不认真改革弊政,也会重蹈楚及南朝四代,特别是梁元帝的覆辙。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2-15

jīngméndào怀huái--liú

nánguóshānchuānjiùsòngtáiliángguǎnshàngdàoxíngrénxiē

màixiùkōngchéngzhìfēifēngchuīluòtiángōngjǐnghuǒhuānglínghuàbǎo

使shǐchénkāixiányángzhōng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