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参(cēn)(cī)¹沟水流²,同君身世属³离忧。
译文:像海燕雄雌分飞,像沟水东西分流,我和你一般身世满怀忧戚离家飘游。
注释:同年:于同一年考上进士的人,称同年。李定言:事迹不详。唐许浑《丁卯集》有《李定言殿院衔命归阙,拜员外郎,俄迁右史,因寄》一诗。曲(qū)水:即曲江,长安游赏胜地。¹海燕参差:用卓文君《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语意,亦喻男女分离。参差,上下不齐。²沟水流:比喻男女分离。³属:相同。
相携花¹下非秦赘(zhuì)²,对泣春天类楚囚。
译文:相携漫步花下却抑抑不乐,并非因寄人篱下身为赘婿,而是由于像楚囚般沉沦,在明媚春日怎能不涕泪交流?
注释:¹花:比青楼女、妾媵之类。²秦赘:春秋秦俗家富子壮即分户,家贫子壮即出赘,后因称赘婿为秦赘。
碧草暗侵穿苑(yuàn)¹路,珠帘不卷枕江楼²
译文:看碧绿的芳草郁郁葱葱,暗暗地伸延进园中小路,珠帘儿也不打开,只剩下一座空楼。
注释:¹苑:指曲江之芙蓉苑。²枕江楼:靠曲江的楼殿。
莫惊五胜¹埋香骨²,地下伤春亦白头。
译文:莫要去惊叹,佳人香骨沈埋水底,她若地下有知,也会因伤春而愁白了头。
注释:¹五胜:指水。²埋香骨:用的是西施沉江的典故,此谓所思艳色已埋于地下。

  首联叹惜李定言与情侣分手,原本是“海燕双栖”,如今是“海燕参差”。双栖者夫妻;参差者一上一下,一生一死,一在地上,一在土下。又像卓文君说的“沟水东西流”,一东一西,变成两股水流。“同君身世属离忧”,是安慰性的话,也符合事实。李商隐一生离忧,与李定言有共同语言。这样说,缩短了两入的感情距离,冲淡了开玩笑的成分,便于对方接受。首联巧用“海燕"、“沟水"的典故,以海燕分飞、沟水各流的比喻写自己和友人的离家宦游漂泊,伤叹之情自然溢出。

  颔联写两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都为此而伤心。“相携花下”,就是两人都有冶游的经历,这比“同年”更进了一步,这是共同的生活情趣。这一联写二人郁郁花下,对泣春日,用的是以乐景写悲的反衬手法,增强了感情深度。“非秦赘”与“类楚囚”则是推进一层的表现,意味自己与友人的郁闷比身为秦赘寄人篱下还惨,是象囚犯一样不自由,象囚犯一样的沉沦,语气极深沉。

  颈联又回到曲江边景物,写李定言情侣去世后的凄凉。通向她居处高楼的路,由于长期无人问津,已长满青草。用“碧草”做主语,并以拟人的手法说碧草有意识,已“暗侵穿苑路”,这就更令人感伤。原来,她住在曲江边花园似的环境,如今“碧草暗侵”,园苑荒芜,一片凄凉。楼上,珠帘永垂,空无一人。有人进出,珠帘要卷起;如今人去楼空,故“珠帘不卷”了。这样的白描式的不作夸张的描写,在游戏的成分中糅进了严肃的思想,增添了诗的感伤精神。腰联以景物描写渲染荒戚的氛围。碧草葱郁,珠帘不卷,写曲江景色凄荒,就是寓国势的衰颓,以景色喻时势,写景即是言志抒情。

  尾联展开想象:想象美女掩埋地下也在伤春,为此白了头。用“莫惊”这样的否定句式,反而加强了语气,作了肯定的回答。

  诗题虽表明“戏作”,诗却作得十分严肃,对李定言已死去的“玉媵”,充满了深刻而真挚的同情。“莫惊五媵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悲哀。诗人把自伤身世和忧伤国势交融,情感沉郁。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46-47页
2、 钟来茵著.李商隐爱情诗解:学林出版社,1997年07月第1版:第321-325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海燕雄雌分飞,像沟水东西分流,我和你一般身世满怀忧戚离家飘游。

相携漫步花下却抑抑不乐,并非因寄人篱下身为赘婿,而是由于像楚囚般沉沦,在明媚春日怎能不涕泪交流?

看碧绿的芳草郁郁葱葱,暗暗地伸延进园中小路,珠帘儿也不打开,只剩下一座空楼。

莫要去惊叹,佳人香骨沈埋水底,她若地下有知,也会因伤春而愁白了头。

注释

同年:于同一年考上进士的人,称同年。李定言:事迹不详。唐许浑《丁卯集》有《李定言殿院衔命归阙,拜员外郎,俄迁右史,因寄》一诗。曲(qū)水:即曲江,长安游赏胜地。

海燕参差:用卓文君《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语意,亦喻男女分离。参差,上下不齐。

沟水流:比喻男女分离。

属:相同。

花:比青楼女、妾媵之类。

秦赘:春秋秦俗家富子壮即分户,家贫子壮即出赘,后因称赘婿为秦赘。

苑:指曲江之芙蓉苑。

枕江楼:靠曲江的楼殿。

五胜:指水。

埋香骨:用的是西施沉江的典故,此谓所思艳色已埋于地下。

创作背景

  对于此诗的创作背景,陆昆曾《李义山诗解》认为:“此必义山与李同有冶游之事,因其人早逝,而感赋是诗也。”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172页
2、 钟来茵著.李商隐爱情诗解:学林出版社,1997年07月第1版:第321-325页
赏析

  首联叹惜李定言与情侣分手,原本是“海燕双栖”,如今是“海燕参差”。双栖者夫妻;参差者一上一下,一生一死,一在地上,一在土下。又像卓文君说的“沟水东西流”,一东一西,变成两股水流。“同君身世属离忧”,是安慰性的话,也符合事实。李商隐一生离忧,与李定言有共同语言。这样说,缩短了两入的感情距离,冲淡了开玩笑的成分,便于对方接受。首联巧用“海燕"、“沟水"的典故,以海燕分飞、沟水各流的比喻写自己和友人的离家宦游漂泊,伤叹之情自然溢出。

  颔联写两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都为此而伤心。“相携花下”,就是两人都有冶游的经历,这比“同年”更进了一步,这是共同的生活情趣。这一联写二人郁郁花下,对泣春日,用的是以乐景写悲的反衬手法,增强了感情深度。“非秦赘”与“类楚囚”则是推进一层的表现,意味自己与友人的郁闷比身为秦赘寄人篱下还惨,是象囚犯一样不自由,象囚犯一样的沉沦,语气极深沉。

  颈联又回到曲江边景物,写李定言情侣去世后的凄凉。通向她居处高楼的路,由于长期无人问津,已长满青草。用“碧草”做主语,并以拟人的手法说碧草有意识,已“暗侵穿苑路”,这就更令人感伤。原来,她住在曲江边花园似的环境,如今“碧草暗侵”,园苑荒芜,一片凄凉。楼上,珠帘永垂,空无一人。有人进出,珠帘要卷起;如今人去楼空,故“珠帘不卷”了。这样的白描式的不作夸张的描写,在游戏的成分中糅进了严肃的思想,增添了诗的感伤精神。腰联以景物描写渲染荒戚的氛围。碧草葱郁,珠帘不卷,写曲江景色凄荒,就是寓国势的衰颓,以景色喻时势,写景即是言志抒情。

  尾联展开想象:想象美女掩埋地下也在伤春,为此白了头。用“莫惊”这样的否定句式,反而加强了语气,作了肯定的回答。

  诗题虽表明“戏作”,诗却作得十分严肃,对李定言已死去的“玉媵”,充满了深刻而真挚的同情。“莫惊五媵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悲哀。诗人把自伤身世和忧伤国势交融,情感沉郁。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46-47页
2、 钟来茵著.李商隐爱情诗解:学林出版社,1997年07月第1版:第321-325页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译文:九月九日茱萸成熟,插鬓时发现鬓发已经白了许多,伤心!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译文:登高瞭望高山大海,满目凄凉,为古昔之人悲哀。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¹客。
译文:远访为吊念屈原而投沙之人,因为我也是逃名隐逸之客。
注释:¹逃名:“逃名”一作“名山”。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译文:故交中还有谁在?独有崔亭伯崔侍御你了。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译文:重阳节到了也不知道,放船载酒任水漂流。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译文:我手持一枝菊花,和二千石的太守调笑。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译文:日暮时分头戴头巾归岸,传呼之声充满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译文:一双白鹿拉着红色官车,后面宾客光辉显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译文:夫子你坐在其中,你我就像相隔云霄。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译文:良辰与美景,白白地错过,没有喝到酒,没有听歌舞。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译文:晚上我从南峰归来,女萝间的明月落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译文:再登上郡楼瞭望,古松的颜色也因寒更绿。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译文:你我咫尺之间,却不可相亲,我好像一只被抛弃的鞋子。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
译文:九卿高官从朝廷而来,乘着五马豪华大车。
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
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
译文:拂晓朱门列戟,撩开帏帐就看见碧嶂一排排。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
译文:登高遥望远海,招集到许多英才。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译文:紫绶官员欢情融洽,黄花插鬓逸兴飞。
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
山从¹图上见,溪即²镜中回。
译文:青山好像图画,流溪仿佛镜中回旋。
注释:¹从:“从”一作“依”。²即:“即”一作“向”。
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译文:遥羡你在重阳节的佳作,现在应该过了戏马台吧。
李白集中存有酬赠崔侍御诗十一首,大多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一带写的。这组诗当是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秋李白南游至宣城(今属安徽)时所作。关于崔侍御为何人,学术界尚存争议。郁贤皓《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认为,崔侍御即是崔成甫。这两首诗感叹光阴易逝与怀才不遇,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也蕴含了抱负未能实现的苦闷。

xuānzhōujiǔwéncuīshìwéntàishǒuyóujìngtíngshídēngxiǎngshāntóngshǎngzuìhòucuīshì--bái

jiǔzhūshúchābìnshāngzǎobái

dēnggāowàngshānhǎimǎnbēi

yuǎn访fǎngtóushārényīnwèitáomíng

jiāojìngshuízàiyǒucuītíng

zhòngyángxiāngzhīzàijiǔrènsuǒshì

shǒuchízhīdiàoxiàoèrqiānshí

ànguīchuánàiqiān

tóngjīnshuāngbái鹿bīncónghuī

zizàijiānsuìchéngyúnxiāo

liángchénměijǐngliǎngfāngzhì

wǎncóngnánfēngguīluóyuèxiàshuǐ

quèdēngjùnlóuwàngsōnghánzhuǎn

zhǐchǐqīn

jiǔqīngtiānshàngluòdàopánglái

lièzhūménxiǎoqiānwéizhàngkāi

dēnggāowàngyuǎnhǎizhàoyīngcái

shòuhuānqíngqiàhuánghuāxìngcuī

shāncóngshàngjiànjìngzhōnghuí

yáoxiànzhòngyángzuòyīngguòtái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生巴峡¹间。树形团团²如帷(wéi)³,叶如桂,冬青;华(huā)如橘,春帷;实如丹,夏熟。朵¹⁰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zēng)¹¹,膜¹²如紫绡(xiāo)¹³,瓤(ráng)¹⁴莹白¹⁵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ǐ)¹⁶(lào)¹⁷。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¹⁸矣。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红色的丝绸,膜像紫色的薄丝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如果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注释:¹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²团团:圆圆的。³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⁴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⁵冬青:冬天是绿的。⁶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⁷春帷:春天开花。帷,开花。⁸实:果实。⁹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¹⁰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¹¹红缯: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¹²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¹³绡:生丝织成的绸。¹⁴瓤肉:果肉·。¹⁵莹白:晶莹洁白。¹⁶醴:甜酒。¹⁷酪:奶酪。¹⁸去:消失。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元和十五年¹夏,南宾守²乐天,命工吏³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不知道摘下三天内变化的人。
注释:¹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²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³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⁴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⁵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作者先从大处着笔,“荔枝生巴峡间”点明荔枝的生长环境,接着便从细微处对荔枝本身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加以具体说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这段用比喻描绘荔枝的文字:“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里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使未见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经验对荔枝产生具体的印象。“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以感知的东西,获得对荔枝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一个比喻自然妥帖,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而对色、香、味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特点,仅用“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加以简要说明。最后点明作画时间、作画者、主持人及作序目的,略作交待即收住。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小品。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19-1021
2、 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1-192

zhī

bái tángdài 

    zhīshēngxiájiān shùxíngtuántuánwéigài guì dōngqīng huā chūnróng shídān xiàshú duǒtáo  qiàohóngzēng xiāo rángròuyíngbáibīngxuě jiānggānsuānlào lüè shíguòzhī ruòběnzhī érbiàn èrérxiāngbiàn sānérwèibiàn wài xiāngwèijìn 

    yuánshíniánxià nánbīnshǒutiān mìnggōngérshūzhī gàiwèishízhěshíérèrsānzhěyún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轻盈照溪水,掩敛(liǎn)¹下瑶台²
译文:梅花轻盈妩媚的姿态映照在溪水里,就好像仙女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地从瑶台上下来。
注释:¹掩敛: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样子。²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¹雪聊²相比,欺³春不逐来。
译文:梅花虽有些妒忌白雪,但在洁白无瑕上,姑且还可以让雪与自己相比;而对于艳丽的春光,却敢于超越它,绝不随顺于它之后。
注释:¹妒:嫉妒。²聊:姑且。³欺:超越。⁴逐:随着。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偶同雪客¹见,似为冻醪(láo)²开。
译文:梅花偶然间与诗人相见,就好像是为了诗人的饮酒赏花而开放。
注释:¹雪客:指诗人。²冻醪:冬天酿造,春天饮用的酒。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若在秦楼畔(pàn),堪为弄玉媒¹
译文:若是长在秦楼边的话,简直能作弄玉的媒人了。
注释:¹“若在”二句:秦楼、弄玉:《列仙传》记:“萧史者,秦穆公时人,吹箫作鸾凤之响,穆公文弄玉妻焉。日与楼上吹箫作风鸣,凤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堪:能。

  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这两句主要描写梅花的姿态优美。轻盈的梅花,映照着如碧的溪水,实景与倒影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为了进一步突出梅花的轻盈之美,作者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从瑶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惊鸿游龙,令人魄荡魂驰。“始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由于梅花太美了,所以雪花嫉妒,但却又不能同它相比;春天被欺,也不敢再迈动轻快的脚步。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动人。“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当作者偶然同客人一起去观赏梅花时,他发现如斯艳丽的梅花仿佛是为了冬酿的酒而开,因为赏梅花,饮美酒乃人生之一大快事,故有“似为冻醪开”的遐想。

  最后两句“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假设梅花长在秦楼的旁边,它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而不会为他人所见笑的。这两句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211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6-57
青林雨歇,珠帘风细,人在绿阴庭院。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
青林雨歇,珠帘风细,人在绿阴庭院。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
宝钗无据,玉琴难托,合造一襟幽怨。云窗雾阁事茫茫,试与问、可杏双燕。
宝钗无据,玉琴难托,合造一襟幽怨。云窗雾阁事茫茫,试与问、可杏双燕。

  这是一篇仕女伤春图。上片是写暮春时节,花事将近的景象,下片则是写由此生发的一腔感怀。怀春、伤春,都是闺怨诗中常见的主题,其中的“春”字,既可指春天讲,又可喻男女之间的爱情。黄升此作写的是花事将尽的暮春,女主人公触景伤情,感怀人生恨怨。

  黄升此作全篇不过五十六字,但在抒发伤春之情上写得波澜跌起,很有层次。词中的女主人公,在雨歇风定的暮春时节,闲步庭中,偶见梨花半落,讶然失惊,于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先是由花落而伤春,然后由伤春而伤己,最后又由伤今而怀往,真是“芳心一点,幽恨千重”。其中,“已瘦了、梨花一半”、“试与问、杏梁双燕”等,都是巧妙化用前人的名句,颖脱而出清新之词。

quèqiáoxiān ·chūnqíng

huángshēng sòngdài 

qīnglínxiē zhūliánfēng rénzài绿yīntíngyuàn láinéngyǒuduōhán shòuliǎo huābàn 
bǎochāi qínnántuō zàojīnyōuyuàn yúnchuāngshìmángmáng shìwèn xìngshuāngyàn 
泪浥红笺第几行,唤人娇鸟怕开窗。那能闲过好时光。
泪浥(yì)¹红笺(jiān)²第几行,唤³人娇鸟怕开窗。那能闲过好时光。
译文:红色的信纸被泪水沾湿,窗外有鸟儿娇声啼叫,却不敢开窗。只因害怕勾起以前与君共度美好时光的回忆。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¹泪浥:被泪水沾湿。浥:沾湿。²红笺:红色信纸。³唤:呼叫,喊。
屏障厌看金碧画,罗衣不奈水沉香。遍翻眉谱只寻常。
屏障(zhàng )厌看金碧¹画,罗衣不奈水沉香²。遍翻眉谱³只寻常。
译文:屏风上的金碧山水画不喜欢看了,缭绕的沉香也叫人不耐烦。眉谱翻了又翻,心上人不在身边,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致。
注释:¹金碧:金碧山水,即以泥金、石青、石绿三色为主的山水画。古人多将此画于屏风、屏障之上。²水沉香:即沉水香,又名沉香。落叶亚乔木,产于亚热带,木材是名贵的熏香料,能沉于水,故名。³眉谱:古代女子画眉毛所参照的图谱。

  这首《浣溪沙》继承了传统诗词写作一大风格,便是情感女性化。

  这首词是以词人妻子的角度写,通过描写妻子对词人的深切怀念来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全词在情感上收放并进,虽词浅意显,却更显得情深意切。从总体上开,全词在“怕”、“闲”、“厌”三阶段情感递进中上升。

  上阙“泪渑红笺”起首,基本奠定全词的格调。“泪浥红笺”是一种情感的外放,在情感统摄上,有开门见山的优势。接着写“娇鸟”、“唤人”,却“怕开窗”,这时,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较之“泪浥红笺”,相对内敛一些,用“怕”来表现内中矛盾,她大抵会黯然神伤:“此遭启窗开,只怕又是,一番空倚栏。”接着情感益发收了一番,用了“闲”这开似无情感的词。然而这“闲”是藏着极深沉情感的,“闲”与“好时光”的交织,让她无比无奈与痛苦。

  下阙并未脱离上片的情感轨迹。第一句“屏障厌开金碧画”中的“厌”字,是全词情感的最高点,余下几句,尽是这时情感飞瀑直泄而下的水流,“罗衣犹觉寒”,“眉谱无心思”。“厌”字较之“泪”、“怕”,更为深沉,所以内敛得也最深。这时她对外部世界的一切只是一个“无心”,对那些氤氲的沉香、华丽的屏画、缤纷的眉谱等,就因一个“厌”,不闻、不开、不画,无有适意,无不伤怀,开似“天命无常,人事随兴”,其实心中的情感确是最为激烈的。这种“非我所爱,皆我所恨”的细腻而激烈的情感,逐渐从词中表现出来。

  回开全词,词人在情感处理上颇有一些小心思。在情感的处理手段上,采用“收”的方法,而情感的表现上,却是念人伤怀,愈感愈深,递相深进地“放”。这首词很短,可谓“小制”,然情感上却收放并进,读之味足,感慨至切。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11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