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观君《佛手诗》,如从指上见明月。芳果惊看优钵昙,顿令我亦离言说。
昨日观君《佛手诗》,如从指上见明月。芳果惊看优钵昙,顿令我亦离言说。
扰扰浮生梦寐间,一弹指顷千沤灭。王侯将相只须臾,何况我辈孤且拙。
扰扰浮生梦寐间,一弹指顷千沤灭。王侯将相只须臾,何况我辈孤且拙。
我从朔漠厌风尘,君亦南荒穷跋涉。梦中相对两羁人,回首旧游成历劫。
我从朔漠厌风尘,君亦南荒穷跋涉。梦中相对两羁人,回首旧游成历劫。
拈花自知色不染,捧钵谁言食堪阙。从前被螫指可断,若使归空手当撤。
拈花自知色不染,捧钵谁言食堪阙。从前被螫指可断,若使归空手当撤。
心清那用挈军持,迹秘聊须书贝叶。华岳三峰掌已开,请君更问维摩诘。
心清那用挈军持,迹秘聊须书贝叶。华岳三峰掌已开,请君更问维摩诘。

sūn怀huáisānyǒngshǒuzhǐshīhòu--liúkuí

zuóguānjūnshǒushīcóngzhǐshàngjiànmíngyuèfāngguǒjīngkànyōutándùnlìngyánshuō

rǎorǎoshēngmèngmèijiāndànzhǐqǐngqiānōumièwánghóujiāngxiāngzhǐkuàngbèiqiězhuō

cóngshuòyànfēngchénjūnnánhuāngqióngshèmèngzhōngxiāngduìliǎngrénhuíshǒujiùyóuchéngjié

niānhuāzhīrǎnpěngshuíyánshíkānquēcóngqiánbèishìzhǐduànruò使shǐguīkōngshǒudāngchè

xīnqīngyòngqièjūnchíliáoshūbèihuáyuèsānfēngzhǎngkāiqǐngjūngèngwènwéi

刘大櫆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 ▶ 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意气骄满路¹,鞍(ān)²光照尘。
译文: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注释:¹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²鞍马:指马匹和马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¹
译文: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注释:¹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臣官。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朱绂(fú)¹问大夫,紫绶(shòu)或将军。
译文: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注释:¹朱绂: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丝织绳带,只有高官才能用。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军¹中宴,走马去如云。
译文: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注释:¹军:指左右神策军,皇帝的禁军之一。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樽罍(léi)溢九酝(yùn)¹,水陆罗八珍²
译文: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注释:¹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美酒名。²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果擘洞庭橘¹,脍(kuài)²天池鳞(lín)³
译文:有太湖中洞庭山所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注释:¹洞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²脍切:将鱼肉切做菜。³鳞池鱼:大海的鱼。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食饱心自若¹,酒酣(hān)气益振。
译文: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注释:¹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是岁江南旱,衢(qú)¹人食人。
译文: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注释:¹衢州:唐代州名,今属浙江。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7-858

qīngféi

bái tángdài 

jiāomǎn ānguāngzhàochén 
jièwènwéizhě rénchēngshìnèichén 
zhūjiē shòuhuòjiāngjūn  (huòzuò  )
kuājūnzhōngyàn zǒuyún 
zūnléijiǔyùn shuǐluózhēn 
guǒdòngtíng kuàiqiētiānchílín 
shíbǎoxīnruò jiǔhānzhèn 
shìsuìjiāngnánhàn zhōurénshírén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净洗铛(chēng)¹,少著水,柴头²(yǎn)³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注释:¹铛:锅。²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³罨:掩盖,掩覆。⁴解:了解。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不时他自美”。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吗?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好大喜功、气浮心躁,得到的可能有一时“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像猪肉这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并不觉得里边有什么奥秘可寻;像炖煮猪肉这样的家常之事,人们也容易忽略探讨其中精益求精的可能性。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发现、创造美,乃是我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联想到苏轼在以上所举《答毕仲举书》里把吃猪肉比为修养身心的象征,将那虚无缥缈的(佛学)“龙肉”之类的玄谈加以屏弃的哲理思考,我们或许能更深层理解“黄州好猪肉”这四句诗歌的另一番味道。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正因为对亲自创造的烹调艺术,十分满意,所以作者竟吃了“两碗”。“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不,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作者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至之度外。了解佛学的读者,知道佛家最讲“心安”,强调看轻外物(包括他人的议论)、重视内心的安定,因此,可以说,东坡的这一“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平淡结尾,其实是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吟《猪肉颂》之时,苏轼并没有对他的“猪肉观”的人生思考做刻意的诠释、解说,而全在一片笔墨神行之间,有意无意透露着他的佛学修养与对佛学的借鉴、改造,这一点是需要补充说明的。

  苏轼此诗题的《猪肉颂》三字中,看似滑稽,实际是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作者的颂,当然包括了在味觉方面的享受,对自身的烹调创新方面的自得;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苏东坡当时的艰难处境时,就会在诗人享受味觉美味后面,朦胧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一个在为人处世方面,永远追求更高远深刻的情味的,将日常生活与理性思考方面达到“知行合一”理想的哲人。尤其是作者将烹调艺术与人生超越的理想有机结合为一体,为我们所做出了典范——猪肉,是猪肉本身,又象是别的什么。

zhūròusòng

shì sòngdài 

jìngchēng shǎozhuóshuǐ cháitóuyǎnyānyàn dàishúcuī huǒhòushíměi huángzhōuhǎozhūròu jiàjiàn guìzhěkěnchī pínzhějiězhǔ zǎochénláiliǎngwǎn bǎojiājūnguǎn 
梁溪西畔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空。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梁溪西畔(pàn)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空。五夜¹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jiǎo)²中。
译文:月色照耀下,红梅纷纷扬扬,飘落在清溪的西边和小桥东面的水中。五更之夜愁苦难眠,在凄厉的军号声里一年的春耕农事又开始了。
注释:¹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汉代宫中漏刻夜尽,自鼓鸣时起,至钟鸣时终,卫士依次轮值,甲夜毕传乙夜,相传一到五更结束为止。在这时指终夜。²角声: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公羊传》注称:“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
歌残玉树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歌残玉树¹人何在,舞破山香²曲未终。却忆孤山³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译文:《玉树后庭花》歌声渐歇,陈后主如今又身在何处?《山香》的乐曲仍未奏完。忽然想起隐居孤山时,酒醉归来,马蹄踏着香雪般的梅花迎东风奔驰向前。
注释:¹玉树:即陈后主所创新曲《玉树后庭花》。²山香:《李山香》舞曲名,见《羯鼓录》。³孤山:在杭州西湖。⁴香雪:指花。

ruìzhè ·luòméi

yóumào sòngdài 

liáng西pànxiǎoqiáodōng luòyuèfēnfēnshuǐyìngkōng chóuhuāpiàn niánchūnshìjiǎoshēngzhōng 
cánshùrénzài shānxiāngwèizhōng quèshānzuìguī xiāngxuěchèndōngfēng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秋色¹满秦川²,登临³(wèi)边。
译文:秋天的美景布满秦川,来到渭水边观览风景。
注释:¹秋色:指秋天的景色。²秦川:泛指今陕西、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³登临:登山临水。也泛指游览。⁴渭水:黄河的最大支流。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残阳¹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译文: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注释:¹残阳:指将落的太阳;夕阳,西沉的太阳;被东西遮住的太阳。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极浦(pǔ)¹阳明月,孤帆没远烟²
译文:遥远的水滨上悬挂着一轮明月,一叶小舟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间。
注释:¹极浦:遥远的水滨。²远烟:远处的云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¹贤。
译文:渔人都已经老了,还有谁能像太公一样贤明呢?
注释:¹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¹一念一伤神。
译文:一边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树一边是久病的身躯,每当想到人死后要去九泉之下心里感到悲伤。
注释:¹重泉:犹九泉。旧指死者所归。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手携稚(zhì)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译文:夜晚手拉着年幼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园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