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门外酒楼高,称体新裁蜀锦袍。花里一声歌《子夜》,当筵脱与郑樱桃。
春明门外酒楼高,称体新裁蜀锦袍。花里一声歌《子夜》,当筵脱与郑樱桃。
洪升

洪升

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 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孤舟转山¹²,豁(huò)³见平川
译文:小船转过山势弯曲之处,一片开阔的平川便出现在眼前。
注释:¹山:山麓、山脚。²曲:弯曲,转弯。山中弯曲的路。³豁尔:豁然,开阔的样子,形容开阔和通达。⁴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平原。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树杪(miǎo)¹帆初落²,峰头月正圆。
译文:抬头看见船帆好似落于树巅,山峰上圆月当空。
注释:¹树杪:即树梢。是说水位高,帆如落于树巅。²帆初落:船上的帆布刚刚从桅杆之上降落下来,所以言“树杪”。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荒烟杪家聚¹,瘦野²一刀田³
译文:几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贫瘠的山田,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
注释:¹荒烟杪家聚:指长江三峡西陵峡口高山上杪户相聚居的人家。此句意为:杪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荒烟:即荒野而无人烟之地。²瘦野:贫瘠的山野。³一刀田: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的山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行客愁明发,惊滩¹鸟道²前。
译文: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漂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渡过这险阻小道。
注释:¹惊滩:险滩。²鸟道:小道。言山高而险,只有山鸟才能飞过的山口小道。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用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然而“树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却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láotíng驿

ōuyángxiū sòngdài 

zhōuzhuǎnshān huòěrjiànpíngchuān 
shùmiǎofānchūluò fēngtóuyuèzhèngyuán 
huāngyānjiā shòudāotián 
xíngchóumíng jīngtānniǎodàoqián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¹围急。督相²史忠烈³公知势不可为,集督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督孙中。”
译文: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注释:¹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²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³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⁴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¹,督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督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督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²曰:“我史阁部³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译文: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注释:¹自裁:自杀。²瞠目:瞪眼。³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⁴执:押解。⁵之:代词,指史可法。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或曰¹:“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²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³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译文: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注释:¹或曰:有人说。²殒:死。³已而:不久。⁴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⁵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⁶审知:确实知道。⁷恚:恨,恼羞成怒。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¹,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²,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³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译文: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注释:¹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²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³出世:成仙。⁴入世:还在人世。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¹,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²王猷定³、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译文: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自杀才得死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
注释:¹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²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³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⁴关中:今陕西。⁵黄遵严:不详。⁶粤东:今广东。⁷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¹可程²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译文: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
注释:¹翰林:官名。²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¹。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²兄公³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督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译文: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辉绩呢?梅花像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注释:¹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弹劾他(史可程)。²踵:追随。³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文章先写史可法殉国的决心,接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后又写了史可法死后佚事和自己对于史可法忠烈爱国精神的无比崇敬。最后写了史可法的弟妇以死来反抗清大将逼迫的事实。文章所写内容头绪多,时间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岭一线贯穿起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夹叙夹议,使立意更加明显,语言也很简炼。

  文章第一段写史可法准备赴死。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文中极其简略地突出描写史可法的行为、语言。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召集督将表明自己“与城为殉”,宁死不做俘虏的决心。势危情急,史可法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这是因为他感到值得死,而且必须死,表现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当史德威慨然答应帮他自杀时,他一听则“喜”,要把史德威写成家谱,视为自己的儿子。文章正是用这些非同一般的行为、神态、语言等,刻划史可法的视节操胜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段记叙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动,痛哭流涕而“不能执刃”,未得死;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就义。他抱定必死信念,被抓后怒视敌人,堂堂正正报出姓名,不听劝降,“大骂而死”,从正面表现了他的英勇气概;第三层写史可法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冲风傲雪的崇高节操。死而求葬梅花岭,正说明了史可法高洁芳香的坚贞品质。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文章第四段是议论,带有总结意味。以感慨语气,举颜真卿与文天祥这两个古代人物为例,说明肉体虽然会死,但精神可以不死。最后直接议论史可法之死的意义。“忠烈遗骸,不可问矣”,但“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使“百年之后”登临梅花岭者,“无不泪下如雨”,倍受感动,就象亲见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词气之间,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最后两句极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长存,不必计较于肉体的是否得到解脱。只要继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来行事。梅花岭上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无烈士骨殖,故文章亦侧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发出这一段关于肉体与精神的深刻议论。

  《梅花岭记》一文章法严谨,全文紧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并按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比较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

  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强暴、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主题明确,感情深沉,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感染力。严酷的文网迫使作者避实就虚,巧构思,精剪裁,对史可法的战斗经过简略记述,而用大量篇幅记述其语言、行动和有关传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陪衬的方法,以塑造抗清义士的高大形象。文章叙议结合,记叙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气节,生动传神;议论的文字则揭示其殉难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马良春.《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 郁贤皓.《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3、 贾传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解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méihuālǐng

quánwàng qīngdài 

    shùnzhìèrniányǒuyuè jiāngwéi xiàngshǐzhōngliègōngzhīshìwéi zhūjiàngérzhīyuē  shìchéngwéixùn ráncānghuángzhōngluòrénzhīshǒu shuíwéilínchéngjiézhě  jiàngjūnshǐwēikǎiránrènzhī zhōnglièyuē  shàngwèiyǒu dāngtóngxìngwéihòu shàngshūtàirén zhūsūnzhōng  

    èrshí chéngxiàn zhōnglièdāocái zhūjiàngguǒzhēngqiánbàochízhī zhōnglièwēi wēiliú néngzhírèn suìwéizhūjiàngsuǒyōngérxíng zhìxiǎodōngmén bīnglínérzhì shǐ使míng rèntàishǒumínzhūjiàngliúzhàoděngjiē zhōngliènǎichēngyuē  shǐ  bèizhízhìnánmén shuòqīnwángxiānshēngzhī quànzhīxiáng zhōnglièér chū zhōnglièyán  dāngzàngméihuālǐngshàng  zhìshì wēiqiúgōngzhī nǎiguānzàngzhī 

    huòyuē  chéngzhī yǒuqīnjiànzhōnglièqīngmào chéngbái chūtiānníngméntóujiāngzhě wèichángyǔnchéngzhōng  yǒushìyán jiāngnánběisuìwèizhōnglièwèi éryīng huòshānshī jiētuōzhōnglièzhīmíng fǎng仿chénshèzhīchēngxiàngyān zhōngsūngōngzhàokuíbīng zhízhìbáixià jīnglüèhóngchéngchóuzhīyǒujiù wènyuē  xiānshēngzàibīngjiān shěnzhīyángzhōushǐgōngguǒ wèi  sūngōngyuē  jīnglüècóngběilái shěnzhīsōngshānxùnnànshīhónggōngguǒ wèi  chéngchóuhuì huīxiàchūzhǎnzhī 

     shénxiānguǐdànzhīshuō wèiyántàishībīngjiě wénshàobǎoguāngmíngchántuō shíwèicháng zhīzhōngzhěshèngxiánjiā hàorán chángliútiānzhījiān chūshìshìzhīmiàn shénxiānzhīshuō suǒwèiwéishéhuà zhōnglièhái wèn bǎiniánérhòu dēnglǐngshàng shùzhōnglièyán lèixià xiǎngjiàndāngwéichéngguāngjǐng zhōnglièzhīmiànwǎnrán shìwènguǒjiětuōfǒu érkuàngmàowèizhīmíngzhězāi 

    pángyǒudānqiánlièzhīzhǒng yǒuzàiyáng fánérjué gàohuǒzhī liúhuì yángrénzàngzhī jiāngyòuwángyóudìng guānzhōnghuángzūnyán yuèdōngjūnwéizuòzhuàn míng āi 

    shàngyǒuwèijìnbiǎozhāngzhě wénzhōnglièxiōng hànlínchéngxià shàngyǒushùrén hòujiēláijiāngxǐng shìyīng huòshānshībài màochēngzhōnglièzhě jiàngzhìjiāng lìngshǐshìnánláirènzhī zhōnglièzhīwáng rénniánshàoyǒu shǒujié chūshìzhī jiàngyàn qiángzhī réncáiér shíchūjiàngzhīsuǒ gǎnwéizhībiǎozhāngzhě 

     zhōnglièchánghènchéngzàiběi dāngxìngzhījiān néngzhàngjié chūshūjiūzhī zhīshēnhòunǎiyǒu érzhǒngxiōnggōngzhīliè méihuāxuě fāngxiāngrǎn yǒuzuòzhōnglièzhě shǐ使zhūgōng liàngzàicóngzhīliè dānglìngwéibiéshìrén lièbèi 

采莲船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记得相逢对花酌,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
采莲船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记得相逢对花酌(zhuó),那妖娆,殢(tì)人一笑千金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nèn)¹也魂消。
译文:采莲船上采莲女娇媚无比,如新月凌波。记得相逢对花酌酒,那妖娆一笑,价值千金都嫌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容貌,令人销魂。
注释: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小桃红:小桃红:越调常用曲牌名,又名“采莲曲”“武陵春”“绛桃春”“平湖乐”等,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八句六韵。¹恁:这样。
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端的胜西施。
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¹似。若比莲花更强似,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pín)²微笑,端的胜西施。
译文:采莲人唱着采莲词,好似洛浦神仙。如果比作莲花更是相似,体态风流,风情万种。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确实比得上西施那样美。
注释:¹洛浦神仙:指洛神。传说古帝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为神,又名宓妃。²颦:皱眉。
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人间好处,诗筹酒令,不管翠眉颦。
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yǐ)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恨刘晨¹,自从别后无音信。人间好处,诗筹(chóu)酒令,不管翠眉颦(pín)
译文:采莲湖上的采莲人,怅惘地靠在船上感叹。这里离长安路很近,恨情郎自从别后无音信。别留恋那边好处,饮酒行令,不管我忧愁。
注释:¹刘晨:用刘晨天台山遇仙的典故,喻指情郎。《幽明录》载,东汉人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两位仙女,分别和他们结亲,半年后回家,才知道已过百年。

  此组曲抒写采莲女的生活和爱情,格调清新可喜。第一首曲子细致地描摹了采莲女的美貌,第二首曲子塑造了一个容貌华丽的采莲女的形象,第三首曲子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了对心上人既思念又怨恨的复杂心情。前两曲似是男对女唱,后一曲似是女唱。

  第一首曲子细致地描摹了采莲女的美貌。曲子开头,作者观察细致入微,运用白描的手法,整体勾勒出采莲女的形象。“采莲湖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新月”形容采莲女眉之细长,为静态描写;“凌波”形容采莲女脚之小巧玲珑,为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形神兼备,写出了采莲女的绰约风姿。接下来,作者采用追忆的方法,回想当年与美人初次相逢时对花酌饮的美好情景,不禁发出了如此的赞叹:“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作者没有直言女子一笑倾城倾国,而是用具体的“千金”来衡量,使女人的美艳姣容更加形象生动。下面“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进一步夸赞了女子的花容月貌,令人销魂。作者将女子美貌置于自然之中,以“花”“月”“鱼”“雁”这四种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作比,避免了作呆板的刻画,更能写出采莲女的美丽、娇媚。作者将采莲女置于湖上采莲的大背景之中,在动态中描摹,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一个清丽脱俗、秀美灵动的采莲女就这样浮现在读者眼前。

  第二首曲子塑造了一个容貌华丽的采莲女的形象。“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几句刻画了采莲女美丽的容颜。她轻摇着船儿,轻唱着歌儿,从湖中心翩然而至,如洛神一般美得无与伦比。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像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端的胜西施。”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浓妆艳抹都能把她衬托得恰到好处,不管是微蹙双眉还是浅然一笑都是风情万种。她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和名震天下的大美女相比也更胜几分。这首曲赞美采莲女的美貌,既有正面夸赞,又有侧面烘托,将采莲女的容华刻画得淋漓尽致。文辞明快自然、清丽婉约。文中美若天仙的采莲女引发了无数对美的想象。

  第三首曲子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了对心上人既思念又怨恨的复杂心情。“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几句交代了地点和人物。虽然采莲女在湖上采着莲,面对碧湖蓝天,莲花朵朵,莲叶田田,可是她却心不在此,而是“闷倚兰舟”。一个“闷”字,渲染出了女主人公怅惘无奈的心绪;而又一个“倚”字,更加烘托出女子惆怅时懒散无力的情态。她无精打采地倚在船头,默默的流水更增添了她的惆怅,她不禁暗自感叹:从这里到长安,果真隔得那么远吗?接着“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解释了采莲女心中惆怅的原因——她在思念着远在长安的心上人。自从他离开之后,杳无音信,爱恋与思念在漫长的等待中掺杂了愁苦与怨恨。这里引用刘晨的典故也是透着微微的担心,害怕他流连花花世界,贪图享乐而一去不返。“人间好处,诗筹酒令,不管翠眉颦。”接着上句具体描写采莲女的担心:心上人会不会只顾享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吟诗作对,寻欢作乐而流连忘返了呢?完全忘记了家中苦苦等待他的采莲女。家里的人儿为他茶饭不思、愁眉不展。这首曲子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真实细腻地刻画出采莲女的心理活动。曲的前半部分着重抒发女主人公惆怅寂寞之情,后半部分则是思念不成,由爱入恨,感情起伏变化真切自然。曲中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恰如其分地使用了口语,通俗易懂,也直抒胸臆,更真实地表现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

  前两曲,似是男对女唱。当年相逢花间,对花酌,对花饮,采莲女在他的眼中,就是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洛浦神女宓妃,就是倾城倾国的越国美女西施,敌不住那人一笑,“不恁也魂消”。后一曲,似是女唱。这里的采莲女借刘晨指曾与相恋的男子,“自从别后无音信”,大概是迷恋上了长安的好去处,在那里“诗筹酒令”,乐而忘归,全不管自己“翠眉颦”。

参考资料:
1、 李 诚.元曲小百科.成都:巴蜀书社,2013:71-72
2、 毕宝魁 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4
3、 贺新辉.元曲名篇赏析.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16-18

xiǎotáohóng ·cǎilián

yángguǒ yuándài 

cǎiliánchuánshàngcǎiliánjiāo xīnyuèlíngxiǎo xiāngféngduìhuāzhuó yāoráo rénxiàoqiānjīnshǎo xiūhuāyuè chénluòyàn nènhúnxiāo 
cǎiliánrénchàngcǎilián luòshénxiān ruòliánhuāgèngqiáng xiēér duōqíngjiěfēngliúshì dànzhuāngnóng qīngpínwēixiào duānshèng西shī 
cǎiliánshàngcǎiliánrén mēnlánzhōuwèn chángānxiāngjìn hènliúchén cóngbiéhòuyīnxìn rénjiānhǎochù shīchóujiǔlìng guǎncuìméipín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耕人¹扶耒(lěi)²(yǔ)³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译文:山林中农夫扶着犁低声说着话,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
注释:¹耕人:耕农。²耒:古代用来耕地翻土的农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耜为铲,耒为柄,称为耒耜。后用为农具的总称。³语:是谈话,是谈论林丘:又作“林邱”。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⁴鸥:鸟类的一种,头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毛多为白色。多生活在海边,主要捕食鱼类。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欲验¹春来多少雨,野塘²漫水可回舟。
译文:想要检验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涨满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转一只小船。
注释:¹验:证实。²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全诗朴实无华,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侧面烘托、渲染,以景写情,画面鲜明生动。

  此诗写春雨,但诗人并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写雨后情形。其所选意象亦与一般咏雨之作大异其趣,使人读后顿生清新之感。

  首句“耕人扶耒语林丘”写春雨过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际,互为相谈。诗人虽未有半字言及农人心情,但一“语”字,则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余。《诗经·大雅·公刘》写周人安居之情形,即用“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二句形容之。此处用“语”字亦收相同之效。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故农人“扶耒而语”。

  林丘之景叙毕,诗人又将目光投向花外水流。经春雨滋润一过,春花泛彩流红。春花之外,是流水蜿蜒。因有春花相阻,故未见春水,但时见沙鸥飞落,欲集沙洲。杜甫曾有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于茫茫天地,一线长河之间,陡出一沙鸥飘飘,其苍茫之势自是工部气象。而此诗则以一“落”字出,其较野老而言,又甚有轻巧灵动的兴味。

  末二句切入正题,问雨来多少。诗人自问已毕,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无人打理,想必水浅难泊,而此番春雨一过,水势大涨,竟可回舟其间,其雨势之大可以想见。都云“春雨贵如油”,亦无怪乎耕人扶耒相语,欣欣而喜了。

  全诗借春雨之事,写耕人,写沙鸥,写野塘,此三者均含世外之意。村人野老,农耕桑麻不必说,沙鸥自飘然有逸气,野塘回舟亦安然独立于尘世之外。故此诗于清新中隐隐透出一股逸气。而作者其词“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大酺·越调春雨》)虽同写春雨,其所抒之情则迥然有别了。

参考资料:
1、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975页

chū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gēngrénlěilínqiū huāwàishíshíluòōu 
yànchūnláiduōshǎo tángmànshuǐhuízhōu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持螯(áo)¹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²兴欲狂。
译文:手持蟹钳更喜有这桂树的阴凉,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真使我食兴欲狂。
注释:¹持螯:拿着蟹钳,也就是吃螃蟹。²擂姜: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作食蟹的佐料。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tāo)(tiè)¹王孙²应有酒,横行³公子竟无肠。
译文:如此贪馋会吃的我自然要有酒助兴,号为“横行公子”的螃蟹却是腹内空空无肝肠。
注释:¹饕餮:本指古代传说中贪吃的凶兽,后常用来说人贪馋会吃,这里即此意。²王孙:自指,借用汉代刘安《招隐土》中称呼。³横行:既是横走,又是行为无所忌惮的意思。这一句语带双关,兼写“偏僻”、“乖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脐间积冷¹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²
译文:为贪馋早忘了腹脐积冷的顾忌,手指上沾染腥味洗了又洗还有余香。
注释:¹脐间积冷: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蟹性寒,不可恣食,其脐(蟹贴腹的长形或团形的浅色甲壳)间积冷尤甚故食蟹须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紫苏等来解它。²香:与“腥”同义。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¹曾笑一生忙。
译文:螃蟹生来原就为满足世人的口福,称仙的苏东坡也曾自嘲平生为口忙。
注释:¹坡仙:即苏轼,字子瞻, 自号东坡居士,人亦称其为坡仙,北宋文学家。

  这首诗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人的狂态;颌联紧承“兴欲狂”而来;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人的狂态;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人苏轼的赋意诗境,以自喻的口吻,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诗。全诗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人,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人的狂态。首句说出在阴凉的桂花树下这一环境中持鳌,心境是欢快的,因此诗中着一“喜”字,点出人物心情。次句写出持螯人的两个细节:“泼醋擂姜”,把吃蟹人的粗狂戏耍之态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已不是一般的“喜”了,因此诗以“兴欲狂”落在首联。诗的开头,富有生活情趣,“狂”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颌联紧承“兴欲狂”而来。“饕餮王孙应有酒”补足“兴欲狂”之意,以酒助兴。此联不但语极豪爽,更兼语带双关。“饕餮王孙”承上而来,显然是以此自比,“横行公欲”又与它相对,表面是咏蟹,实是以蟹自喻;表面是说蟹无肝肠却得了个“横行公欲”的恶号,实是宝玉借以回答世人对自己的妄评。这就无异于在说,自已之所以行为无所忌惮,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自己腹无孔孟之道,对仕途之路毫无意兴、无动于衷的缘故。咏物诗,无非是托物抒怀。宝玉如此赞扬螃蟹的“横行无忌”,并以此自况,且感情如此激烈,大有“行为偏解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味道,在世人看来,确实是够“狂”的了。

  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人的狂态。诗不明言吃蟹人之狂,只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写吃蟹人忘了一切顾忌,读者自能体会吃蟹人为饱口腹而贪吃的情态。

  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人苏轼的赋意诗境,以自喻的口吻,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诗。苏东坡在《老饕赋》中,曾用铺张的笔法嘲笑一个贪馋忙吃的老饕;在《初到黄州》诗中亦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称荒唐”。宝玉搬出“坡仙”来,还说螃蟹生来就是“为世人美口腹”的,生活情趣熠然而出,读来不禁怡然而笑。他只自嘲而绝不虚伪矫饰,其处世为人之道,不亦昭然乎。

  全诗以“持鳌赏桂”开头,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以自嘲作结,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人,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自己的思想性格。这也就无怪乎林黛玉要对它大加赞扬,说“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并要他留着给人看看。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06-208

pángxièyǒng

cáoxuěqín qīngdài 

chíáogèngguìyīnliáng léijiāngxìngkuáng 
tāotièwángsūnyīngyǒujiǔ héngxínggōngjìngcháng 
jiānlěngchánwàng zhǐshàngzhānxīngshàngxiāng 
yuánwèishìrénměikǒu xiāncéngxiàoshēngm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