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楼织暝,恁蘅芜艳绿,秋色催换。凤小鸾攕,记那夕、十二春灯屏扇。
画楼织暝,恁蘅芜艳绿,秋色催换。凤小鸾攕,记那夕、十二春灯屏扇。
梦荡嫣云,衾浮凉水,静极生幽惋。晶帘无月,一蛩隔竹啼缓。
梦荡嫣云,衾浮凉水,静极生幽惋。晶帘无月,一蛩隔竹啼缓。
偏又苦调樱桃,筝弦曳出,是谁家庭院。想亸蝉鬟泥烛影,一息兰丝吹怨。
偏又苦调樱桃,筝弦曳出,是谁家庭院。想亸蝉鬟泥烛影,一息兰丝吹怨。
细入花心,轻摇酒力,响抑听微断。如歌回纥,相思水远山远。
细入花心,轻摇酒力,响抑听微断。如歌回纥,相思水远山远。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¹,琴尚在御²,而新声代故!
译文: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绚烂的色彩掩盖了素洁的颜色。琴声依旧在奏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了。
注释:¹五色凌素:绚丽色彩掩盖住原本洁白的颜色。凌:侵犯、欺压,在此作掩盖、遮住、占据之意。²御:使用。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mào)于淫而不悟¹
译文:锦江中有相伴游泳的鸳鸯,汉宫中有交援伸展的枝条。他们都不曾离弃伴侣。慨叹世上的人,却迷惑于美色,喜新厌旧。
注释:¹瞀于淫而不悟:沉迷于荒诞淫乱中不能醒。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shāng)(shāng)¹,与君长诀!
译文:朱弦断,知音绝。明镜缺,夫妻分。朝露晞,缘分尽。芳时歇,人分离。白头吟,伤离别。希望您吃得好好的不要挂念我。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注释:¹汤汤:指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juébiéshū--zhuōwénjūn

chūnhuájìngfānglíngqínshàngzàiérxīnshēngdài

jǐnshuǐyǒuyuānhàngōngyǒuérxīnjiēshìzhīrénmàoyínér

zhūxiánduànmíngjìngquēcháofāngshíxiēbáitóuyínshāngbiéjiācānniànqièjǐnshuǐtāngtāngjūnzhǎngjué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君子¹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²者也。非学而以致疑³,非问而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注释:¹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²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辅:辅助。³而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而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⁴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⁵好:喜好。⁶或:可能。⁷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⁸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⁹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¹”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²,所谓交相问难(nàn)³,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译文:(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注释:¹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²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³交相问难:互相诘问;难:驳诘。⁴审问:详细地询问。(古今异义,今意为“审讯”)⁵放心:古今异义,放纵散漫的心思。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而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译文: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是己而非人¹,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²,妄以臆(yì)(duó)³。如是,则终身几而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而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而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译文: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硬要以为(自己)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注释:¹是己而非人:意动用法,以己为是,以人为非。是:以……为是;认为……对 非:以……为非。²未安:不稳妥的地方。³臆度: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⁴狎:亲近而不庄重。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译文: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译文: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而专在,而学而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到第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到第六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

  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wènshuō

liúkāi qīngdài 

    jūnzhīxuéhàowèn wènxué xiāngérxíngzhě fēixuézhì fēiwènguǎng广shí hàoxuéérqínwèn fēizhēnnénghàoxuézhě míng érhuòshì shí érhuòzhī shěwèn juéyān 

    xiánzhě wènyān suǒwèi jiùyǒudàoérzhèng  zhě wènyānqiú suǒwèi néngwènnéng duōwènguǎ  děngzhě wènyānqiècuō suǒwèijiāoxiāngwènnàn shěnwènérmíngbiànzhī  shū yún  hàowèn  mènglùn  qiúfàngxīn  érbìngchēngyuē xuéwènzhīdào  xuéwèn yán zūnxìng  érguī dàowènxué  wènqiěxiānxué 

    zhīrénzhōngshàn shìérwènyān rénérwènyān yǒushēnér shìkuángzhīyán shèngrénzhī chúráozhīwēi xiānmínxúnzhī shùntiānérxún zhīércháěryán fēigǒuwéiqiān chéngshànzhīhóng sāndàiérxià yǒuxuéérwèn péngyǒuzhījiāo zhìquànshànguīguò xiāngfǎng访 yānwéijìnxiūshì wèizhīduōjiàn kuàngliú 

    shìérfēirén zhītóngbìng xuéyǒuwèi qiǎngwéizhī yǒuwèiān wàngduó shì zhōngshēnwènzhīshì xiánzhě zhīéryuànwènyān zhě qīngzhīérxièwènyān děngzhě xiázhīérgānwènyān shì tiānxiàwènzhīrén rén shì wéishīxīnyòngěr yòng xiǎozhě zhīlòuérjǐnshī nìngshǐ使xuézhōngjìn xiàrén wéihàixīnshùzhě érdǎozhīzhěchángshízhījiǔ 

    rán suǒwènfēisuǒxuéyān xúntiānxiàzhīwénshìkuàiyánlùn shènqiěxīnzhīsuǒmíngzhě wènzhīrénshìnéng shìzhīzhìnànjiězhě wènzhīrénqióngduǎn érfēishìzhě suīyǒuqièshēnxīnxìngmìngzhīshì shōushànzhī qiúyānér jiē xuézhīsuǒnéngzhě fēizhīyóu 

    qiěhàowènzhě yóuxīnnéng xīnzhī yóuhàoxuézhīchéng fēiqiánxīnzhuānzhī xuéfēirénzhīxué hàofēirénzhīhào néngwèn 

    zhìzhěqiān yǒushī shèngrénsuǒzhī wèiwéirénzhīsuǒzhī rénzhīsuǒnéng wèifēishèngrénzhīsuǒnéng zhuānzài érxuézhǐjìng ránwènshǎo  zhōu  wàicháoxúnwànmín guózhīzhèngshìshàngwènshùrén shìguìwènjiàn xiánwènxiāo érlǎowènyòu wéidàozhīsuǒchéngér 

    kǒngwénchǐxiàwèn xiánzhī rénwènwéiměi érbìngjiànyǒuchǐ hòuzhījūnfǎnzhēngwènwéichǐ ránrénsuǒshēnchǐzhě hòushìqiěxíngzhīérwéichǐzhěduō bēi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家资是何物¹,积帙(zhì)²列梁梠(lǚ)³
译文: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
注释:¹何物:什么东西;什么人。²积帙:积聚的书籍。³梁梠:房屋的梁和檐。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高斋(zhāi)¹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译文: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
注释:¹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英贤¹虽异世,自古心相许²
译文: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
注释:¹英贤:指德才杰出的人。²相许:赞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案头见蠹(dù)¹,犹胜凡俦侣²
译文: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注释:¹蠹鱼: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这里借指书籍。²俦侣:同伴。

shū

xiū tángdài 

jiāshì zhìlièliáng 
gāozhāixiǎokāijuàn gòngshèngrén 
yīngxiánsuīshì xīnxiāng 
àntòujiàn yóushèngfánchóu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伏波¹惟愿裹尸还,定远²何须生入关。
译文: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
注释:¹伏波: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这里是指马援。²定远: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射 一作:定)
莫遣只轮¹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射 一作:定)
译文: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注释:¹只轮:这里指任何一个人。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纤云¹弄巧²,飞星³传恨,银汉(tiáo)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译文:轻盈的彩云在天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天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注释:¹纤云:轻盈的云彩。²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³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⁴银汉:银河。⁵迢迢:遥远的样子。⁶暗度:悄悄渡过。⁷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¹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²
译文: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若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¹忍顾:怎忍回视。²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836-837页 .

quèqiáoxiān ·xiānyúnnòngqiǎo

qínguān sòngdài 

xiānyúnnòngqiǎo fēixīngchuánhèn yínhàntiáotiáoàn jīnfēngxiāngféng biàn便shèngquèrénjiānshù 
róuqíngshuǐ jiāmèng rěnquèqiáoguī liǎngqíngruòshìjiǔchángshí yòuzàizhāozh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