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赖¹²桃面,平明³露井东。
译文:刁钻的桃花蕊欣欣向荣,黎明时盛开在露井以东。
注释:¹无赖:刁钻蛮横。²夭:形容草木茂盛。³平明:天大亮的时候。⁴露井:没有盖的井。
春风为开了¹,却²³春风。
译文:本依靠春风助才得怒放,回头来却打算嘲笑春风。
注释:¹为开了:“为”有帮助的意思,“开了”指开花的始终。²却:回头。³拟:打算。⁴笑:嘲笑。

  这首《嘲桃》讽刺桃花在春风中扬扬得意之态和忘恩负义的恶行。

  桃花当然是美艳的,“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可爱艳丽的小桃花在水井旁活泼地绽开着花蕊,那平静深碧的井水中也倒映出桃枝光彩洋溢的花影。井边一树桃花,这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写意画,充满了诗意与色彩的明暗对比。桃花的美丽还在于它早开,桃李报春,得风气之先。那妖艳的花枝在和暖的春风中摇曳招展,风姿绰约,确是迷人。然而,就在桃花得意扬扬的时候,它忘了是谁将它催开。非但如此,它还一边炫耀它的美艳,一边却嘲笑它的恩人一一春风的无形无色。“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何等薄情,何其忘恩负义。美艳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不可因此而自炫;美艳也不全是天生的,有时会得益于各种有利条件,所以,更不可因此而忘乎所以。“嘲桃”是一种比喻,愿人们以此诗中的夭桃为戒。

  全诗采用讽谕的手法,表面嘲桃,实际嘲人。首句嘲桃之撒赖元行,次句嘲桃得意之早,三句嘲桃之无能耐,四句嘲桃以怨报德。从表到里,最终揭示了其卑劣无耻的本质,真是深入见骨。

参考资料:
1、 李敬一.休闲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570-571
2、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116-117

cháotáo

shāngyǐn tángdài 

làiyāotáomiàn píngmíngjǐngdōng 
chūnfēngwèikāiliǎo quèxiàochūnf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刁钻的桃花蕊欣欣向荣,黎明时盛开在露井以东。

本依靠春风助才得怒放,回头来却打算嘲笑春风。

注释

无赖:刁钻蛮横。

夭:形容草木茂盛。

平明:天大亮的时候。

露井:没有盖的井。

为开了:“为”有帮助的意思,“开了”指开花的始终。

却:回头。

拟:打算。

笑:嘲笑。

赏析

  这首《嘲桃》讽刺桃花在春风中扬扬得意之态和忘恩负义的恶行。

  桃花当然是美艳的,“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可爱艳丽的小桃花在水井旁活泼地绽开着花蕊,那平静深碧的井水中也倒映出桃枝光彩洋溢的花影。井边一树桃花,这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写意画,充满了诗意与色彩的明暗对比。桃花的美丽还在于它早开,桃李报春,得风气之先。那妖艳的花枝在和暖的春风中摇曳招展,风姿绰约,确是迷人。然而,就在桃花得意扬扬的时候,它忘了是谁将它催开。非但如此,它还一边炫耀它的美艳,一边却嘲笑它的恩人一一春风的无形无色。“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何等薄情,何其忘恩负义。美艳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不可因此而自炫;美艳也不全是天生的,有时会得益于各种有利条件,所以,更不可因此而忘乎所以。“嘲桃”是一种比喻,愿人们以此诗中的夭桃为戒。

  全诗采用讽谕的手法,表面嘲桃,实际嘲人。首句嘲桃之撒赖元行,次句嘲桃得意之早,三句嘲桃之无能耐,四句嘲桃以怨报德。从表到里,最终揭示了其卑劣无耻的本质,真是深入见骨。

参考资料:
1、 李敬一.休闲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570-571
2、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116-117
创作背景

  李商隐为官时期,正是朝廷党争最烈、官场倾轧最凶的时期。朝廷分牛、李两大派,有些投机分子,肯定是今天捧牛嘲李,明天又捧李嘲牛。李商隐深受党争之害,对这样的投机分子也极为厌恶,但又不敢直言,只好借“嘲桃”,对此类人嗤之以鼻,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马世一.唐诗三百首译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352-353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风蒲猎猎¹弄清柔,欲立²蜻蜓不自由。
译文: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
注释: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¹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²欲立:想要站立。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ǒu)¹无数满汀(tīng)²
译文:农历五月间,走在临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着许多鲜艳的荷花。
注释:¹藕花:荷花。²汀洲:水中平地或水边平地,这里指汀洲间的水面。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考其原因,或许是宋代绘画特别发达,而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顺便应该提到,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前代更为发达)。苏轼、米芾诸人固不必说,即如张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郑獬《绝句》:“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武衍《湖边》:“日日湖边上小车,要寻红紫醉年华。东风合与春料理,忍把轻寒瘦杏花。”李显卿《溪行》:“枯木扶疏夹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阳不到溪湾处,留得横桥一板霜。”法具《东山》:“窗中远看眉黛绿,尽是当年歌吹愁。鸟语夕阳人不见,蔷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写精工,诗中有画。道潜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此诗虽有画意,但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仍带有诗的特点,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苏轼作为对诗画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见此诗,就为之激赏。宗室曹夫人还根据诗意画了一幅《临平藕花图》。

  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是“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句推出一个近景: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现自己轻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写一只或数只蜻蜓,因风吹蒲动,想要站在蒲草上,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与风蒲仿佛在互相争戏,颇有风趣。第三句,承上启下,宛转变化,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位置,也为结句的写景作了交代和铺垫。第四句,于风蒲背后展开自近到远的风景:在山下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荷花开满了水面,鲜明地表现出夏日江南水乡清丽动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衬、远近有致、动静相生、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图画,便清晰而富有层次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诗歌无一句一字抒情,却在所写景物中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闲适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有知觉、有感情似的,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也写得很传神。作者静中写动,以动衬静的艺术技巧,十分高超。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中西书局,2009-10-1:第110-111页
子有新岁庆,独此苦寒归。
子有新岁¹庆,独此苦寒归。
译文:你有庆新年的乐事可去,偏在苦寒时回到这里。
注释:¹新岁:新年。
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满衣。
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满衣。
译文:夜里穿过竹林寻找这间寺,在山路中行走衣服上落满了雪。
深炉正燃火,空斋共掩扉。
深炉正燃火,空斋(zhāi)共掩扉(fēi)¹
译文:我那个深炉灶正在烧着柴火,你来到空寂的书斋一齐掩上门扉。
注释:¹掩扉:关门。
还将一尊对,无言百事违。
还将一尊对,无言百事违。
译文:我与你还准备对坐畅饮一杯,不谈论那些不顺遂的事情。

yǒngdìngqiángzhì--wéiyīng

ziyǒuxīnsuìqìnghánguīkòuzhúlínshānxíngxuěmǎn

shēnzhèngránhuǒkōngzhāigòngyǎnfēiháijiāngzūnduìyánbǎishìwéi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秋七月,公¹会齐侯²、郑伯³伐许。庚辰,傅于许。颍(yǐng)考叔取郑伯之旗蝥(máo)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xiá)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huī)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译文: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颍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子都(郑大夫,公孙阏)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这一天,便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的。”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注释:¹公︰鲁隠公。²齐侯︰齐僖公。³郑伯︰郑庄公。⁴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县。⁵傅:同附,靠近。⁶蝥弧︰旗名。⁷子都︰郑国大夫。子都与颍考叔有争车之怨,故射之以报怨。⁸瑕叔盈︰郑国大夫。⁹共︰同“供”。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¹奉许叔²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³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jì),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gòu),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yīn)(sì)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yǔ)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¹⁰器用财贿(huì)¹¹,无置于许。我死,乃¹²(jí)¹³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¹⁴。夫许,大岳¹⁵之胤(yìn)¹⁶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译文: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有少数的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共叔段),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到处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只是我们郑国请求时,希望相亲相近像老亲家一样,能屈尊降贵答应我们。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自己挽救郑国自己的危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的失掉所继承的祖先功业。许国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注释:¹百里︰许国大夫。²许叔︰许庄公之弟。³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⁴共亿:相安无事。⁵吾子:二人谈话时对对方的敬称。⁶获︰指郑国大夫公孙获。⁷昏媾︰昏通婚,婚姻;结亲。⁸禋祀︰祭天神之礼。⁹圉︰边境。¹⁰而︰代词,你;你的。¹¹贿︰货财。金玉称货,布帛称贿。¹²乃︰汝;你。¹³亟:急切。¹⁴序︰同“绪”,前人的功业。¹⁵大岳︰传说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¹⁶胤︰后嗣。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
译文: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郑庄公是个成功的政治家,文治武功都很有一套,在纷争多变的国际争斗中,郑庄公通谋略,精权变,善外交,将郑国经营的显赫一时。追求强势人生,郑庄公的一生无疑是强势的,因此他成了春秋霸主。同时他又是知礼的,因此他重用高渠弥,最终导致了郑国国势由盛转衰,令人唏嘘。不管如何,强势人生的观念值得推崇,活一天就要进取一天。

  春秋时期,与郑国毗邻的地区有个中原之中的小国,叫做许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属于五等诸侯男爵。相传许国与齐国共一个祖先,都是上古尧舜时期的四岳伯夷之后,许国的始祖为许文叔。

  平王东迁,许国也是坚定的拥立者之一,因而东周初年,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然而,好景不长。自东周迁都以来,王室势颓,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家常便饭,诸侯连周王室都不放在眼里,更遑论其座下的犬马小国。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虎狼环伺,豪强林立,作为一个弱小国家,只好依附列强,夹缝求生,比如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但是即便如此,北方的郑国仍然对许国虎视眈眈。

  郑国的国君名叫寤生,寤生又号郑庄公,郑庄公乃是著名的春秋一小霸。同时郑庄公也可谓春秋时期最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东周初年,他便借周平王东迁之机,一度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接下来郑国把自己的战略打击目标定为许国,弱小的许国,很快就沦落成为郑国欲与吞食的一块肥肉。

  这篇古文记载的正是郑庄公攻克许都之后,对留守许地的臣子所作的两次训戒,这篇训戒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由这段戒饬之词实在是不难看出,郑庄公其人之精明能干,以及他为政的深谋远虑。

  历史上历来对郑庄公的评价莫衷一是,不过后来的许多正人君子们读到这一段历史,无不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有礼数的。而遵行礼制,不仅有利于治理国家,巩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孙后代。许国不守法度就讨伐它,伏罪之后就饶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为人处事,尽可能的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低纤手。钗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
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bìn)低纤手。钗重髻(jì)盘珊(shān)¹,一枝²红低丹。
注释:¹盘珊:盘旋环绕。髻状如盘,又称“盘髻”。²一枝:言妆成后如低丹一技。
门前行乐客,白马嘶春色。故故坠金鞭,回头应眼穿。
门前行乐客¹,白马嘶(sī)春色。故故²坠金鞭,回头应眼穿。
注释:¹行乐客:指游冶的男子。²故故:屡屡。又:故故犹云特特也。这里或言男子故意将鞭丢落,以得多睹艳容之机。
这首词写室外少年对室内少女的爱慕。
上片写少女临台梳妆。风动柳丝,燕舞莺啼是自然环境,“钗重”二句写这环境中女主人公的美丽形象。
下片写少年郎骑马游春,故意将金鞭屡坠的潇洒风姿和传情神态。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写得憨厚别致,情真意切。

mán··fēngliányànyīngliǔ--niújiào

fēngliányànyīngliǔzhuāngtáiyuēbìnxiānshǒuchāizhòngpánshānzhīhóngdān

ménqiánxíngbáichūnzhuìjīnbiānhuítóuyīngyǎn穿chuān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山色远含¹²,苍茫³泽国东。
译文:无边的山色,连接着遥远的天空,东南的泽国,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注释:松汀驿:驿站名。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¹含:包含。²空:指天空。³苍茫: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⁴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此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¹明先见日²,江白³(jiǒng)闻风。
译文: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轮红日,明镜般的江水,风掀银浪起涛声。
注释:¹海:地面潴水区域大而近陆地者称海。²先见日:因东南近海故。³江白:江水泛白波。迥:远。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鸟道¹高原去,人烟²小径(jìng)通。
译文: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
注释:¹鸟道:指仅容飞鸟通过的道路,比喻险峻狭窄的山路。²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人家。古人烹饪时都以柴草为燃料,燃烧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见到炊烟就表示有人居住。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那知旧遗逸(yì)¹,不在五湖²中。
译文:隐居的旧友哟,你在泽国的何处?我跑遍了五湖,未寻到你的行踪。
注释:¹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此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遗逸,隐士;遗才。²五湖:此指太湖。 

  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

  此诗前六句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结尾二句意义不甚可解。唐汝询解云:“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隐士栖逸之所,殊不知古时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因此他就说结句有含蓄,实则含蓄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出。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删去了唐汝询的解释,批云:“其驿或在吴越间,故望五湖而意其有逸民。”后来屈复却说:“言高原小径,既通人烟,则遗逸斯在,而那知其不然也。”三家对结句的体会,都不相同。因为“那知”和“不在”的关系很不清楚。唐解“那知”为“岂知”,意为:岂知旧时隐士,不在五湖而在此地。吴解“那知”为“安知”,意为:怎么知道旧时的隐士不会在这五湖中呢?屈解“那知”亦为“岂知”,但是作肯定语气。施蛰存则认为,这里的“旧遗逸”指旧时隐士,可能就是范蠡。他把最后两句的意思理解为:但恨如今的五湖中,已无范蠡可追随。这末二句是从前面“人烟小径通”的进一步联想而来。“五湖遗逸”是整幅风景画的一个构成部分。前六句是实写,后二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给此诗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滞之嫌。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30-431

sōngtīng驿

zhāng tángdài 

shānyuǎnhánkōng cāngmángguódōng 
hǎimíngxiānjiàn jiāngbáijiǒngwénfēng 
niǎodàogāoyuán rényānxiǎojìngtōng 
zhījiù zài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