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偷¹照镜,长眉²已能画。
译文: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注释:¹偷:指羞涩,怕人看见。²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¹作裙衩(chà)²
译文: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注释:¹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²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¹,银甲²不曾卸。
译文: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注释:¹筝:乐器,十三弦。²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¹,悬知²犹未嫁。
译文: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注释:¹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²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¹,背面²秋千下³
译文: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注释:¹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²背面:背着女伴。³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yāo)¹
译文: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注释:¹招邀:邀请。
竹碧转怅(chàng)望,池清尤寂寥。
译文: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露花终裛(yì)¹湿,风蝶²强娇饶³
译文: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注释:¹裛:沾湿。²风蝶:风中之蝶。³娇饶:柔美妩媚。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¹
译文: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注释:¹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èrshǒu--shāngyǐn

suìtōuzhàojìngzhǎngméinénghuà

shísuìqīngróngzuòqúnchǎ

shíèrxuédànzhēngyínjiǎcéngxiè

shícángliùqīnxuánzhīyóuwèijià

shíchūnfēngbèimiànqiūqiānxià

yōurénjuànshǎngqiūshǔguìzhāoyāo

zhúzhuǎnchàngwàngchíqīngyóuliáo

huāzhōng湿shīfēngdiéqiángjiāoráo

xiéshǒujiānjūnliá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注释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招邀:邀请。

裛:沾湿。

风蝶:风中之蝶。

娇饶:柔美妩媚。

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赏析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赤县¹官曹²拥才杰,软裘(qiú)快马³当冰雪。
译文:长安办事机关中的官吏个个是杰出的人才,穿软裘骑快马,独当冰雪。
注释:题注:旧注,为成都、华原,两县附郭为次赤,一云咸阳、华原,成乃咸之误。投简:即投赠。¹赤县:指长安。²官曹:官吏办事机关;官吏办事处所。³软裘快马:轻暖的毛皮衣服和善跑的马,喻生活豪奢。软裘即轻裘,亦即狐裘。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¹骨欲折。
译文:我在长安受苦受寒,谁会怜惜,我这个杜陵野老的身子骨也快断折。
注释:¹杜陵野老:杜甫的自称。杜甫祖籍杜陵,他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故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南山豆苗早荒秽(huì)¹,青门瓜²独新冻裂。
译文:我在南山种的豆苗早已经荒芜,我在青门边的那几亩瓜地也已经冻裂。
注释:¹荒秽:犹荒芜。《孔丛子·巡守》:“入其疆,土独荒秽,遗老失贤。”²青门瓜:汉初,故秦东陵侯召平种瓜于长安城东青门。瓜美,世称“东陵瓜”,又名“青门瓜”。南朝梁何逊《南还道中送赠刘咨议别》诗:“目想平陵柏,心忆青门瓜。”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乡里儿童¹项领成²,朝廷故旧礼数³绝。
译文:县里乡里的小官们养尊处优,鱼肉百姓,朝廷中的老朋友也礼数断绝。
注释:¹乡里儿童:这是骂小官僚的话。²项领成:语本《诗经·小雅·节南山》:“四牡项领。”郑玄笺:“四牡者,人君所乘驾。今但养大其领,不肯为用。喻大臣自恣,王不能使也。”³礼数:犹礼节。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仇兆鳌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
自然弃掷(zhì)¹与时异,况乃²疏顽³临事拙。
译文:我这种与时不合的人自然会被时人遗弃,何况性情懒散顽钝,到关键时刻也不屈身事人。
注释:¹弃掷:抛弃。²况乃:何况;况且。³疏顽:懒散顽钝。《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子谷负辱清朝。”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饥卧动即向一旬¹,敝裘(qiú)²何啻(chì)³联百结
译文:饥饿时就睡觉,不去麻烦别人,衣服破了,就用碎布补了又补。
注释:¹动即向一旬:动不动就是十来天。²敝裘:破旧的皮衣。一作“敝衣”。³何啻:犹何止,岂只。⁴百结:用碎布缀成的衣服。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¹泪垂血!
译文:你看我家徒四壁,日暮天晚,连哭泣的声音都发不出来了,泪干滴血。
注释:¹无声:犹无言,即吞声,不说话。

  这首诗分为两段,前四句为第一段,感慨身世;后八句为第二段,自述饥寒之状。全诗直抒胸臆,反映了诗人不满现实的鲜活个性,在杜诗中别具一格。

  诗的开篇四句就用长安显贵们的荣华快意来衬托诗人自己的苦寒酸悲,这种以众形“独”的对比手法,在杜诗中常常取得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据《元和郡县志》,“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六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如咸阳、华原)为畿县。”诗是寄给两县友人的,所以用“赤县”代指长安。要说那些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官曹”即衮衮诸公是“材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人更是材杰。事实上,“软裘快马”之辈,没有几个真“材杰”。有此四字,“材杰”之说的讽意就不言而喻了。说轻裘骏马足以“当(抵当)冰雪”,适见苦寒之士难当风雪。“骨欲折”活用“心折骨惊”之语,形容落魄,生动传神。

  前二句述以倾羡口吻,继二句则以问答作唱叹,满腹愤慨,溢于言表。“杜陵野老”,诗人自指。所谓“杜曲幸有桑麻田”(《曲江三章》),虽薄有田产,但收成不佳。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有云:“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陶诗则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中化用其意,又活用秦东陵侯召平青门种瓜的典故,对上述境况作了一番形容:“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独新冻裂。”困顿之中最需他人扶持,怎奈人情比纸还薄,诗人处处遭遇白眼。一些小官僚脖颈抬得老高,一副不屑的神气。而位居显要的“朝廷故旧”,似乎也早已忘怀了这门穷交情,断绝了往来。故言“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这些都是世俗常态。但经诗人拈出,顿成绝妙讽刺。“乡里小儿”本是陶潜骂督邮的话;“项领”语出《小雅·节南山》,本形容公马脖子既粗且直。“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说“自然”,说“况乃”,似乎自认倒楣,言外之意可想而知。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表现自己晚景凄凉,经常挨饿抱病,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最后诗人直呼两县诸子而告之:“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默默泣血,是因为有苦无处诉。家徒四壁,则是贫极写照,在杜诗中每有妙用。如“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百忧集行》)。此诗写泣向暗壁,倍觉苦楚。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47-248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日产,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直,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¹,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得子得傅杜公²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³。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zhì)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日产,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bìn)斥摧挫、流离穷厄(è)之时直,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bì)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译文: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后四年,我才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受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注释:¹亡后四年:苏舜钦庆历八年(1048年)去世。此文作于皇祐三年(1051年),前后四个年头。²得子得傅杜公:即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曾与晏殊、韩琦、范仲淹、富弼同时执政。庆历六年以得子少师致仕,皇佑元年进位得子得傅,故有此称。³十卷:今本《苏学士集》有16卷。《四库总目提要》云:“修序称十五卷,晁陈二家并同,而此本十六卷,则后人又有所续人。”⁴销蚀:腐蚀损坏。⁵见遗:被遗弃,不被重视。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精气光怪,指灵气和发散出来的斑斓光芒。自发见,自己散发出来。⁷方其摈斥摧挫之时:摈斥,被排斥。摧挫,受攻击,遭挫折。⁸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指攻击、诬陷苏舜钦的王拱辰等人。据《宋史纪事本末》庆历五年记载,苏舜钦当时任监进奏院,循例祀神,以伎乐娱宾,王曙之子集贤院校理王益柔又在宴席上戏作傲歌。御史中丞王拱辰一向嫉恨范仲淹和杜衍,苏、王皆范仲淹所荐,苏又是杜衍之婿,为了借机攻击范和杜,王拱辰于是暗中指使御史鱼周询、刘元瑜举秦此事,弹劾苏、王等人。苏舜钦被革职为民,王益柔被贬为监复州酒税。同席被斥者十余人,皆知名之士。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不能有一点点攻击诋毁之词,也不能掩盖住苏氏文章的光芒。⁹无恨:不要感到遗憾。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阳,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妇。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予尝考¹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得宗致治几乎三王²之盛,而文章不能革³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¹⁰阳,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妇。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yú)!苟(gǒu)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jiē)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¹¹。此其可以叹息流涕¹²,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¹³者惜也。
译文: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却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注释:¹考:考察。²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他们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治国的业绩十分突出。³革:改变。⁴五代:指梁、陈、齐、周、隋五个朝代。⁵余习:留下来的习俗。唐初诗文沿袭了五代浮靡纤丽的文风,所以说“不能革五代之余习”。⁶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韩指韩愈,李指李翱。韩愈,字退之。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李翱,字习之,他是韩愈的弟子,师从韩愈,积极推行古文运动。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复于古,韩愈等人提倡写奇句单行的散文,反对偶句双行的骈文,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进行了全面改革,主张以秦汉文为宗,所以说“复于古”。这场古文运动主要在元和年间推行和实践,所以称“元和之文始复于古”。⁷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唐衰兵乱,指唐代衰落,唐末黄巢举行起义,嗣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代时期。又百余年,这是指由唐懿宗咸道元年(860年)到宋得祖建隆元年(960年),其间共101年,故称“百余年”。⁸一定:指天下统一。⁹晏然:天下安定得平。¹⁰又几百年:这是指由宋得祖建隆元年(960年)到欧阳修作此序的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其间92年,故称“几百年”,意即为接近一百年。¹¹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以一酒食之过,因为一场宴席的过失,此指苏舜钦因祭神宴客而被弹劾事。所以下句说“废为民”,指革职为民。¹²流涕:流泪。¹³乐育贤材:高兴地培育贤材。语出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序》。序文说:“《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嘉乐之矣。”这话的意思是说,苏舜钦之死,会使当时处在应为国家乐育贤材职位的仁人君子感到痛惜。
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旭。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之齿少于余¹。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tī)²,号为时文³,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旭。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译文: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见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兄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都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为理睬。后来,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勉励写文章的人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注释:¹齿少于余:年龄比我小。²擿裂:割裂。³时文:指宋时流行的律赋。⁴夸尚:夸耀推崇。⁵杂文:这里指古文。⁶非笑之:讥笑他们。⁷下诏(zhào)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讽勉,教诲鼓励。近古,指接近古代,即学习古文。宋仁宗曾在天圣七年(1029年)、明道二年(1333年)、庆历四年(1044年)下诏礼部,要革除时文之弊。⁸特立之士:指志行卓越,与众不同的人。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才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¹,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²,久而愈可爱慕。其才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³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译文:子美做官升到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任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接近他却感到和蔼可亲,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担任显要职位。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哀啊!
注释:¹子美官至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大理评事,大理寺属官,掌出使推按等事。集贤校理,集贤院校理,集贤院的文史官员,主管缮写秘藏,校理经籍图书。长史,州府属官,无实际职掌,只是闲散之职。²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昂然,高傲。即之,靠近他。温温,和蔼可亲的样子。语本噬论语·子张净“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语。³意不在子美:言王拱辰等人诬陷、弹劾苏舜钦,意在打击杜衍、范仲淹等人。⁴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想要以苏舜钦之事为根由,而牵累的那些人。⁵列于荣宠:列于受宠重用的荣耀地位。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同时饮酒得罪之人,指那此曾经参加宴饮的人,有王洙、王益柔、吕溱、宋敏求、蔡襄、刁约等人。后均复职,所以说“亦被收采”。⁶进显:职位晋升,地位贵显。

  这篇序言分为四段。第一段先简略地交代了编辑《苏氏文集》的过程。第二段论述了政治的盛衰与文章的盛衰并不完全一致。第三段写苏舜钦不顾世俗的反对嘲笑,特立独行,抗流俗而写作古体诗文。末段文章继续哀叹苏氏的不幸,年仅不惑而亡,确是令人极为痛心的。这篇序言抑扬顿挫,慷慨咏叹,不仅议论风发,而且富于情韵。

  文章开篇,先简略地交代了编辑《苏氏文集》的过程,接着,着重写了作者对苏舜钦岳父杜公说的一段话。以丰城龙泉、太阿宝剑的精光上冲斗牛为喻,说明苏氏诗文的精光连陷害他的冤家仇人都无法掩蔽,并预言其必将大放光彩于后世。先从文学方面对苏氏作了极高的评价,充满着赞赏之情。

  接着,序文论述了政治的盛衰与文章的盛衰并不完全一致,从古以来治世少而乱世多,一旦面临治世,而文章跟不上政治,那是由于不爱惜文学人才的缘故。由此自然地引出苏舜钦的遭遇,欧阳修发出沉重的叹息:“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政敌小题大做,为了一顿酒食的小过失,竟将一代英才摧残至死,无论是从私人感情方面来说,还是从为国家培育人才方面来说,都要令人扼腕痛惜、痛哭流泪而不能自已也1这一段文字,既申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真是情理交融的好文章。

  三段,写苏舜钦不顾世俗的反对嘲笑,在时文盛极一时、举世不写古文之时,特立独行,抗流俗而写作古体诗文。欧阳修将他誉为“特立之士”,这个称号苏舜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末段,文章继续哀叹苏氏的不幸,年仅不惑而亡,确是令人极为痛心的。接着,回忆苏氏的状貌和为人,虽仅寥寥数语,却极精彩传神:“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如此和蔼可亲、奇伟杰出的一代英才,却不幸死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特别是此文最后,写到其他因苏氏一案受牵连的人都一一复职,“今并列于荣宠”,“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序文就在这样的哀悼声中结束,令人有哀音绕粱、三日不绝于耳之感。

  这篇序文是欧阳修文章中的精品。因为苏子美是欧阳修志同道合的好友,又是极为难得的人才。这样一位有特立独行的有志之士,却横受冤屈以致罢废而死。所以为他的文集作序,先从其文章的价值说到其不幸遭遇,为其鸣不平。全文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称呼上,“予友苏子美”,“嗟吾子美”,“而子美独不幸死矣”,语含悲哀,催人泪下;在结构上开合变化,一浪高似一浪,一层深似一层;在语言上,长短句、正反意,错综变化,一唱三叹,充分表现散文的音节美,值得反复吟诵玩味。

参考资料:
1、 弓保安主编,姜光斗编著.欧阳修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117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欧阳修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33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译文: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郎骑竹马来,绕床¹弄青梅。
译文: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注释:¹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同居骑干里¹,两小无嫌猜。
译文: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注释:¹骑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骑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译文: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译文: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译文: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存抱柱信¹,岂上望夫台。
译文: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注释:¹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yàn)(yù)¹
译文: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堆。
注释:¹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¹。(猿声 一作:猿鸣)
译文:五月水涨滟堆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注释:¹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迟 一作:旧)
门前迟行迹¹,一一生绿苔(tái)²。(迟 一作:旧)
译文: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注释:¹迟行迹:迟一作“旧”。²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译文: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蝴蝶来 一作:蝴蝶黄)
八月蝴蝶来¹,双飞西园草。(蝴蝶来 一作:蝴蝶黄)
译文: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注释:¹蝴蝶来:一作“蝴蝶黄”。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译文: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早晚¹下三巴²,预将书报家。
译文: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注释:¹早晚:多早晚,犹何时。²三巴:地名。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相迎不道远,直至骑风沙¹
译文: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注释:¹骑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骑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句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妇女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对妇女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chánggānxíng ·

bái tángdài 

qièchūé zhéhuāménqián 
lángzhúlái ràochuángnòngqīngméi 
tóngchánggān liǎngxiǎoxiáncāi 
shíwéijūn xiūyánwèichángkāi 
tóuxiàngàn qiānhuànhuí 
shíshǐzhǎnméi yuàntóngchénhuī 
chángcúnbàozhùxìn shàngwàngtái 
shíliùjūnyuǎnxíng tángyànduī 
yuèchù yuánshēngtiānshàngāi  (yuánshēngzuò yuánmíng )
ménqiánchíxíng shēng绿tái  (chízuò jiù )
táishēnnéngsǎo luòqiūfēngzǎo 
yuèdiélái shuāngfēi西yuáncǎo  (diéláizuò diéhuáng )
gǎnshāngqièxīn zuòchóuhóngyánlǎo 
zǎowǎnxiàsān jiāngshūbàojiā 
xiāngyíngdàoyuǎn zhízhìchángfēngshā 
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
浅深红白宜¹相间²,先后仍须³次第
译文:幽谷种花,间隔栽种的花儿开得娇媚宜人,不分春夏四季。
注释:¹宜:应该。²相间:间隔栽种。³须:需要。⁴次第:依次。⁵栽:栽种。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我欲¹四时²(xié)酒去,莫教³一日不花开。
译文:我随时都要带着酒去那儿赏花,可不要让花儿有一天不开啊!
注释:¹欲:想要。²四时:四季。³教:使,让。
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piān)¹。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译文:范增轩为项羽不杀刘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谓英雄之所以能够美名流传,就在于立功万里,为国家和君王效命。
注释:¹挂帆西子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hú),貂蝉元出兜(dōu)(móu)¹。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²试手不(fǒu)?寿君双玉瓯(ōu)³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并不是靠着恩宠。可笑泸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赠送给您两只玉瓯作为寿礼。
注释:¹兜鍪:战盔,貂蝉为侍从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²牛刀:这里牛刀是大材,孔子曾以“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³玉瓯:玉制酒杯。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词中作者借为范如山祝寿的机会,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练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县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忧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

  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拭(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轩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轩作此词勉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上片一开篇作者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掷地刘郎玉斗”。鸿门宴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另一个是,“挂帆西子扁舟。”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出现。作者用这两个典的意思,主要轩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轩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万里功名”)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三百州”)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泸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燕雀岂知鸿鹄”。陈涉辍耕垄上,慨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

  二是:“貂蝉元出兜鍪”。用的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蝉(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拚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典签,本为地方文书小吏,但南朝时,多由帝王亲信担任,以监视地方大员,号为“签师”,颇有实权。四是《论语·阳货篇》: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割鸡无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首词是主要表达的是辛弃疾希望范如山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名利的得失,积极出仕以成就功业。辛弃疾以议论为词的特色在其中得以充分表现。

  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让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便写《破阵子》既为祝寿又为规劝,营意用典之妙,用梁启超的话说是“可为三叹!” 全词62字,用了范增、范蠡、陈涉、周盘龙、宗悫、子游六典,除周盘龙一典稍为冷僻外,均为熟典,为全词的生动内容的一部分,非耀学无生硬,得蕴藉隽永之妙,远胜于直接议论。 第一句典出刘邦送玉斗给项羽谋士范增,范掷玉斗于地,拔剑碎之,可谓以碎玉开始;而结句是辛弃疾献玉碗以祝寿,则为完玉终,其间,捕捉心态,造语灵动,以万里功名上对千古风流,下启君王三百州,而大宋三百州此时已剩下不及一半了,完玉之业吾辈岂能以一己之得失而置之度外乎?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 :第245页 .

zhènzi··zhìliúlángdòu--xīn

wèifànnán寿shòushínánwèizhāngnánxuānzǎinánchíchíwèixíngyīnzuòmiǎnzhī

zhìliúlángdòuguàfān西zibiǎnzhōuqiānfēngliújīnzàiwàngōngmíngfàngxiūjūnwángsānbǎizhōu

yànquèzhī鸿hóngdiāochányuánchūdōumóuquèxiàodòukěnniúdāoshìshǒu寿shòujūnshuāng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