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鸟犹疑畏简书¹,风云常为护储胥(xū)²
译文: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
注释:¹猿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²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徒令上将¹挥神笔,终护降王²走传车³
译文: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注释:¹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²降王:指后主刘禅。³走传车: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邓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经过筹笔驿。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后主是皇帝,这时却坐的是传车,也隐含讽喻意。
¹²有才原不忝³,关张无命欲何如?
译文: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
注释:¹管:管仲。春秋时齐相,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²乐:乐毅。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曾大败强齐。³原不忝:真不愧。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
他年¹锦里²经祠(cí)庙,梁父吟³成恨有余。
译文: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注释:¹他年:作往年解。²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³梁父吟:两句意谓,往年曾谒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隐居时吟咏《梁父吟》的抱负,不曾得到舒展,实在令人遗憾。

  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画军事。很多诗人留下了以筹笔驿为题材的怀念诸葛亮的作品。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不过此篇艺术手法上,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衬托以宾主拱让之法,用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别具一格。

  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是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出句“猿鸟犹疑畏简书”。是说,猿(一本作“鱼”)和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军威尚存;对句“风云长为护储胥”是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仍有神助。正如范仲温《诗眼》所说的:“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李商隐好用典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云:“李商隐诗好积故实。”他爱把古人罗致笔下,自由驱使,不问时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诗境中同时出现。“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此题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chóu驿

shāngyǐn tángdài 

yuánniǎoyóuwèijiǎnshū fēngyúnchángwèichǔ 
lìngshàngjiànghuīshén zhōngjiànxiángwángzǒuzhuànchē 
guǎnyuèyǒucáiyuántiǎn guānzhāngmìng 
niánjǐnjīngmiào liángyínchénghènyǒ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

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

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注释

猿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

降王:指后主刘禅。

走传车: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邓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经过筹笔驿。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后主是皇帝,这时却坐的是传车,也隐含讽喻意。

管:管仲。春秋时齐相,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乐:乐毅。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曾大败强齐。

原不忝:真不愧。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

他年:作往年解。

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梁父吟:两句意谓,往年曾谒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隐居时吟咏《梁父吟》的抱负,不曾得到舒展,实在令人遗憾。

鉴赏

  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画军事。很多诗人留下了以筹笔驿为题材的怀念诸葛亮的作品。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不过此篇艺术手法上,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衬托以宾主拱让之法,用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别具一格。

  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是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出句“猿鸟犹疑畏简书”。是说,猿(一本作“鱼”)和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军威尚存;对句“风云长为护储胥”是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仍有神助。正如范仲温《诗眼》所说的:“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李商隐好用典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云:“李商隐诗好积故实。”他爱把古人罗致笔下,自由驱使,不问时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诗境中同时出现。“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此题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创作背景

  大中十年(856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而作的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诗中极力推崇诸葛亮才比管仲、乐毅,却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后主刘禅终于成为亡国之君,自是遗恨千古。这沉痛的历史慨叹,和晚唐政局相关。沉郁悲壮,韵唱深至。

参考资料:
1、 (清)蘅塘退士选编;毛治中注释.唐诗三百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84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相国中山公¹赋《秋声》,以属(zhǔ)²天官³太常伯,唱和俱绝,然属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fěi),以寄孤愤。
译文:宰相中山公写了篇《秋声赋》,用来应和吏部尚书的赋作,一唱一和都很绝妙。虽然都表现了遇到良时、理想得以施行的未尽兴致,却仍有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叹,何况像我这样抑郁苦闷、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诵之后,援笔成章,以寄托我心中的孤臣之愤。
注释:¹相国中山公:即李德裕。²属:请人唱和。³天官:指吏部,主选授之事。⁴太常伯:龙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书为太常伯,这里指王起。⁵得时行道:逢时易达,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⁶光阴之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叹。⁷伊郁:愤懑,忧烦。⁸斐然:形容有文采。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碧天如水兮,窅(yǎo)¹悠悠²。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³而萧飒(sà),潜命侣以啁(zhōu)(jiū)。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jiāng)¹⁰之愁。
译文:蓝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样遥远深幽;百虫迎来了岁暮啊,万叶也在吟唱寒秋。树林中将要飘下的枯叶,在西风中瑟瑟作响;潜藏的昆虫呼唤着同伴,声音凄凉而又悲忧。送那将归之人啊,来到水边;远离了故土啊,为望乡登上高楼。晚秋的树枝上蝉鸣阵阵,牵惹旅人的乡愁;黄昏的蔓草中寒蝉哀吟,引起人几多离愁?
注释:¹窅窅:深远的样子。²悠悠:渺远无限。³辞林:凋落的树叶。⁴潜:隐藏。⁵命侣:招呼伙伴。⁵啁啾:虫鸣声。⁷吾土:故乡。王粲《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⁸露蝉:露水中的蝉。蝉翼被露水打湿,飞行困难。⁹夕草起:一作“夕蔓趣”。¹⁰寒螿:指蟋蟀。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至若松竹含韵¹,梧楸(qiū)²圣脱。惊绮(qǐ)³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qióng)鸣兮机杼(zhù)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chǔ)¹⁰续兮何冷(líng)¹¹,虚窗¹²静兮空切切¹³。如吟如啸,非竹¹⁴非丝¹⁵。合自然之宫徵(zhǐ)¹⁶,动¹⁷终岁¹⁸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¹⁹。草苍苍²⁰兮人寂寂²¹,树槭(sè)²²兮虫咿(yī)²³。则有安石²⁴风流,巨源²⁵多可。平六符²⁶而佐主,施²⁷九流²⁸而自我。犹复感阴虫²⁹之鸣轩³⁰,叹凉叶之初堕(duò)³¹。异宋玉³²之悲伤,觉潘郎³³之幺(yāo)(mó)³⁴
译文:还有那苍松翠竹在风中摇曳,梧桐楸树早已枝凋叶脱。感受着晓风破窗而入的凄寒,凝视着洒满碧阶的清凉月色,不由得想起征人远在塞外的艰辛,少妇独处空闺的寂寞。夜间蟋蟀鸣叫啊,织布机声声急促;长空北雁叫啊,书信早已断绝。远方那断续的捣衣声啊,清冷激越;虚掩的窗户真寂静啊,盼不来亲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长啸,不是笛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触动人终年的别绪。废井边,青苔已经布满;荒园中,到处是寒凉的露滴。此时此刻,即使有谢安那样的潇洒风度,像山涛那样的宽容随和,即使为平天下辅佐君主,将各学派的发展亲自掌握,也会有感于秋虫在窗前的鸣叫,慨叹凉叶在初秋时的凋落。只是这感慨不同于宋玉由秋引起的悲伤,也迥异于潘岳悲秋的微小琐屑。
注释:¹含韵:秋寒中仍然保持风韵。²梧楸:梧桐和楸树,都是早落叶的树木。³绮疏:雕镂华丽的窗户。疏,窗户。⁴碧砌:青绿色的玉石台阶。⁵征行:指远行征戍的丈夫。⁶骚屑:风声,这里喻叹息声。⁷蛩:蟋蟀。⁸机杼:织布机和梭子。⁹音书:音讯书信。¹⁰远杵: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杵,捣衣的棒槌,唐代妇女每于秋季捣衣。¹¹泠泠:泉水滴沥的凄清声。¹²虚窗:虚掩的窗户。¹³切切:悲伤的样子。¹⁴竹:笙笛一类管乐。¹⁵丝:琴瑟一类弦乐。¹⁶宫徵: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两个。宫声低沉,徵声清幽。这里代指音律,指大自然中的声响。¹⁷动:触发。¹⁸终岁:终年到头。¹⁹露滋:被露水滋润。²⁰苍苍:苍茂繁密。²¹寂寂:安静的样子。²²槭械:风吹叶动声。²³咿咿:虫呜声。²⁴安石:指谢安,其字安石。《晋书·谢安传》:谢安少有重名,累辟官,属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四十余岁有仕进志,能知从。官至大都督。²⁵巨源:指山涛,其字巨源。《晋书·山涛传》:“羊祜执政……出为冀州刺史。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族命三十余人,属显名当时。后人为吏部尚书,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多可:多许可,多宽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²⁶六符:即泰阶六星之符验,也即天象对世事作出的反应。《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颜师古引应劭注:“《黄帝泰阶六符经》一: ‘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祗成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三阶不平……百姓不宁,故治道倾。’”²⁷施:施行。²⁸九流: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²⁹阴虫:秋虫。³⁰鸣轩:在窗前鸣叫。轩,窗。³¹初堕:开始凋落。³²宋玉:指宋玉《九辩》。³³潘郎:即潘岳,其字安仁。³⁴幺么:渺小,这里指潘岳《秋兴赋》。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嗟乎!骥¹伏枥(lì)²而已老,鹰在韝(gōu)³而有情。聆(líng)(shuò)风而心动,眄(miǎn)天籁(lài)而神惊。力将痑(tān)兮足受绁(xiè),犹奋迅于秋声。
译文:啊!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经衰老,苍鹰虽未腾空,却充满搏击之情。我一听到秋风的呼啸,便怦然心动,一看到苍茫的秋色,精神也为之惊醒。力量虽已将尽了啊,脚还受到束缚,可我还是要奋进向前,只因了那凛冽的秋声!
注释:¹骥:千里马。²枥:马槽。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³鞲: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鹰。⁴眄:看。⁵天籁:自然界的音响。⁶痑:马病,这里指衰老。⁷受绁:捆缚。绁,捆绑。⁸奋迅:奋发迅疾。奋,奔驰。

  此赋的赋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创作此赋的缘由和目的,正文分两层。

  前两段为第一层,这一层铺写了一系列凄凉的秋声:百虫哀鸣,落叶秋风,蝉声,螿声,蛩声,雁声,汇合成一首暮秋交响曲。而写各种秋声时,又多把秋声人格化:百虫声则为“迎暮”,落叶声则称“吟秋”,秋蝉声则曰“思”,寒螿声则谓“愁”,中间又穿插各种凄凉秋景的描写和游子、思妇对秋声的凄凉感受,把秋声烘托得很凄凉,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后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第三段为第二层,这一层是作者直写自己对秋声的感受,以抒其“愤”,表明了作者的心态,显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对比手法,先写前人:以谢安之“风流”,山涛之“多可”,犹为秋声而感叹,而自己一生坎坷,无谢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无山涛之权变,身处逆境,老去年华,闻秋声而不禁有所动。这里,作者写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现实中的“孤愤”之情已溢于言表。不过,作者的所感所动,既不同于宋玉因感于秋风叶落而悲叹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对萧索秋景而企想隐居,而是惊秋发愤。作者化用曹操《观沧海》中“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直抒自己不畏压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怀,又借雄鹰在鞲犹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弃理想的雄心。作者惊于秋声,不甘时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赋的最后以被系绊的老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风之中,呼啸前进,以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青云之志给人以激人奋进的鼓舞力量。

  全赋在艺术上主要采取了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作者为了突出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先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从萧瑟凄凉的秋色,哀怨凄切的思妇、征夫的悲秋之情,忧郁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个方面进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雄鹰在鞲,企望高飞的满怀豪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刘磊 编著.名赋赏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年:185-188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246-1251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野人¹宿在人家少,朝(zhāo)²见此山谓山晓。
译文:我很少住在这个地方,早晨看到壁画上的山。
注释:¹野人:士人自谦之称。借指隐逸者。²朝:早晨。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半壁仍栖(qī)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译文:天亮之后,本来应该散去的云雾依旧栖在半壁,本来应该飞走的湖中鸟却还在帘前。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译文:独自坐在松柏下的是谁,我对他招手他却迟迟没有站起来。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译文:于公大笑着对我说,我画画竟然能达到这个效果。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三度别君来¹,此别真迟暮²。白尽老髭(zī)³,明日淮(huái)去。
译文:从前曾几度和你离别,这一次分手我们都已在暮年。你的胡须已经全都白了,明天就要动身去淮南。
注释:¹三度别君来:谓三次与苏伯固作别。²迟暮:比喻晚年,衰老。³髭须:胡须。⁴淮南:路名。这里指扬州。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酒罢月随老,泪湿花如雾¹。后月逐²君还,梦绕湖边路。
译文:饮罢酒往回走时明月跟随着我,泪眼看花犹如迷蒙的云雾。盼望着他日明月也随你一同归来,想你的梦萦绕在这湖边的小路。
注释:¹花如雾:谓老年头发花白,有如雾中看花。²逐:随。

  上片“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说的是词老与苏伯固三次作别了,前次在泗上相别时,尚不得言真老,而这次分手可真正是衰老暮年了。两句倍写出与友老分别之苦,突出两老间的深厚情谊。“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说的是友老不仅头发白了,连髭须也全白了;然而,当此衰老之年,词老却仍不能停歇与挚友欢聚一堂,明天却又要动身赴扬州任去了。可谓怆情无限,浅处见深。

  下片“酒罢月随老,泪湿花如雾”,抒写别宴时的难舍难分和悲哀心境。月亮好像也知情义,它从开宴一直到酒罢,都跟随着游子们慢慢移动,不离左右,表现了夜宴的时间很长,各自依依不舍;而老已经是泪湿满面了,衰鬓影像模糊朦胧,好像在雾中看花一样,悲从中起,无可遏制。结语煞时化作期待的幻想:“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梦绕”,用字精警,实谓恐怕再聚首也是在梦境里,前景渺茫了。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词紧扣一个“惜”字:惜之因,惜之状,惜之深,真情喷泻,哀怨递进,结构严紧,回环曲致,语浅意深,虚实互补。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65页

shēngcházi··bié--shì

sānbiéjūnláibiézhēnchíbáijǐnlǎomínghuáinán

jiǔyuèsuírénlèi湿shīhuāhòuyuèzhújūnháimèngràobiān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jiǒng)中明。
译文:江舟在夜雾笼罩的江面上行驶,江面显得格外开阔;一弯新月高悬夜空,显得格外明亮。
注释: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溜船¹惟识火²,惊凫(fú)但听声³
译文:夜雾中只看见渔火的移动,才能觉察出船儿在行驶;四周静悄悄的,只听见水禽被行船惊起的声音。
注释:¹溜船:顺流而下的船。这句是说见灯火而知有行船。²惟识火:只看见渔火。识:认识,识别。这里是看见的意思。³声:指凫飞之声。这句是说因闻声而知有惊凫。“惊凫”也可能指船而言。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劳者¹时歌榜²,愁人³数问更
译文:船夫时不时地一边摇橹一边唱歌,愁人不住地询问现在是几更天了。
注释:¹劳者:指榜人,即船夫。²榜:船桨。时,不时,时时。³愁人:忧思深重的人。指诗人自己。⁴问更:询问现在是几更天,什么时辰了。

zhōushī--yīnkēng

jiāngkuòxīnyuèjiǒngzhōngmíngliūchuánwéishíhuǒjīngdàntīngshēng

láozhěshíbǎngchóurénshùwèngèng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洛阳城里春¹光好,洛阳才子²他乡老。柳暗魏王堤(dī)³,此时心转迷。
译文: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洛阳城里,春光明媚,娇好异常。可是,我这个天涯浪子,却只能异地漂泊,老死他乡。眼前的魏王堤上,杨柳依依,浓荫茂密。而我心怀隐痛,满心凄迷,惆怅不已。
注释:¹春:一作“风”。²洛阳才子:西汉时洛阳人贾谊,年十八能诵诗书,长于写作,人称洛阳才子。这里指作者本人,作者早年寓居洛阳。³魏王堤:即魏王池。唐代洛水在洛阳溢成一个池,成为洛阳的名胜。唐太宗贞观中赐给魏王李泰,故名魏王池。有堤与洛水相隔,因称魏王堤。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桃花春水渌(lù)¹,水上鸳鸯浴。凝(níng)²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译文:桃花嫣红,春水碧绿,烟笼柳堤,水浴鸳鸯。此物之出双入对,相守相依,更勾起我这个离人永隔之悲苦。无以释解,只好把一腔相思相忆之情凝结成的丝丝愁恨,化解到落日西沉的余晖之中。远方的人儿呵,遥远的故国呵,你知道不,我这是在怀念着你呵!
注释:¹渌:一本作“绿”,水清的样子。²凝恨:愁恨聚结在一起。

  这首词是韦庄在公元九世纪(唐僖宗中和年间)避乱洛阳时的作品。韦庄客居洛阳,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自己则浪迹他乡一事无成。所以词一开头,就以排比偶句写景抒慨。上句写景,洛阳多花,春光确实很好;下句抒慨,洛阳多才子,但他们却因为生不逢时而垂老他乡。洛阳的大好春光未能使之陶醉,反而触发了他的隐忧,可见这位“洛阳才子”此时感慨颇深。这里,“春光好”是淡写,“他乡老”却是重笔,情景两两对举,比照十分鲜明,以情景的反差表现了心理的反差,突出了“春光”却在“他乡”、虽“好”可惜已“老”的矛盾心境。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读到这里说“可怜可怜,使我心恻”(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可见“他乡老”一语,既是韦庄一类晚唐士人的慨叹,也是历代失意士人胸中共有的块垒。三四句承上,一句写景,一句写心。魏王堤即魏王池,因“贞观中,以赐魏王泰”而得名,它是东都洛阳的游赏胜景。但安史乱后,东都已失去昔日的魅力,更何况此时游赏,就更有一番今不如昔之感了。句中着一“暗”字,虽是烟笼柳堤的实景描绘,但也确是作者的虚笔映衬,从中透露出一种历史与人生的迷蒙感,所以下句就直接托出“此时心他迷”的心态。眼前所见的是春光缭乱、烟柳迷茫之景,胸中翻腾的是怀才不遇、心志凄迷之情。眼迷心迷,景迷情迷,使他又一次陷入迷惘忧伤之中。这也正是他在《中渡晚眺》一诗中所写的“魏王堤畔柳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的情与景,不过这里情景更为密合,意旨更为蕴藉。

  过片与首句呼应,具体描绘春光之好:桃花红艳,春水清澈,鸳鸯双双,嬉戏水上,一片明丽的春色,一派盎然的春意。写到这里,作者似乎已从上片心迷之情中解脱出来,陶醉于融洽的春光之中了。其实并不,后面两句说明他又一次以情景的反差来表现自己心理的反差,又一次表达自己的心迷:“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这里,词人面对残晖,一方面是恨意郁结,家国之痛,身世之悲,都化成恨在心头凝结。下一“凝”字,极共沉重。另方面是深切忆念,故国之忆,亲友之忆,都化成怨在心底激荡。下一 “忆”字,格外深挚。“君不知”三字,以怨对方的不知、无情、无动于衷,曲折表达自己的忆念之深、之切、之诚、之纯,真是“无限低徊,可谓语重心长矣”(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乙篇)。吴蘅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韦相清空善他”。这首词,以恨他忆,以景迷他心迷,以情景反差他心理反差,就此一端,也可看出吴蘅照说他“善他”是不错的。

  洛阳是词人的第二故乡,因而他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词开头,即叠用“洛阳”二字,而且突出地把它放在句首,就是这种感情的具现。“洛阳才子”是词人自指,因为他的成名之作《秦妇吟》就是在洛阳写的,并获得了“秦妇吟秀才”的美誉。洛阳的春光好在:一是魏王堤上阴翳的垂柳,上蔽天日,下荫游人;二是桃花水暖,鸳鸯双浴于澄波碧水之中。杨柳依依,更添离别之情;鸳鸯喁喁,益增寂寞之感。这些都是词人在洛阳所习见的景物,因而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底的呼唤。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68-170 .

mán··luòyángchéngchūnguānghǎo--wéizhuāng

luòyángchéngchūnguānghǎoluòyángcáizixiānglǎo

liǔànwèiwángshíxīnzhuǎn

táohuāchūnshuǐshuǐshàngyuānyāng

nínghènduìcánhuījūnjūn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