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城郭嵩之阳,崒嵂青冥云锦张。重云三日雨如霰,满耳虫声秋叶黄。
登封城郭嵩之阳,崒嵂青冥云锦张。重云三日雨如霰,满耳虫声秋叶黄。
此时独坐生白发,忽忆美人邈金阙。开尊永画坐论文,卷幔清宵同对月。
此时独坐生白发,忽忆美人邈金阙。开尊永画坐论文,卷幔清宵同对月。
长安车马无时休,临歧执手重淹留。浩歌早识名山兴,瑶华送我寻嵩丘。
长安车马无时休,临歧执手重淹留。浩歌早识名山兴,瑶华送我寻嵩丘。
一生当著几两屐,放眼一步成十洲。看君亦有向平意,望远那免张衡愁。
一生当著几两屐,放眼一步成十洲。看君亦有向平意,望远那免张衡愁。
玉女窗,捣衣石,来朝新霁凌绝壁,与谁共作峰头客。
玉女窗,捣衣石,来朝新霁凌绝壁,与谁共作峰头客。

sōngyáng怀huáiwánghàoshì--shīrùnzhāng

dēngfēngchéngguōsōngzhīyángqīngmíngyúnjǐnzhāngzhòngyúnsānsǎnmǎněrchóngshēngqiūhuáng

shízuòshēngbáiměirénmiǎojīnquēkāizūnyǒnghuàzuòlùnwénjuǎnmànqīngxiāotóngduìyuè

zhǎngānchēshíxiūlínzhíshǒuzhòngyānliúhàozǎoshímíngshānxìngyáohuásòngxúnsōngqiū

shēngdāngzheliǎngfàngyǎnchéngshízhōukànjūnyǒuxiàngpíngwàngyuǎnmiǎnzhānghéngchóu

chuāngdǎoshíláicháoxīnlíngjuéshuígòngzuòfēngtóu

施闰章

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 1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悲回风¹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译文:悲叹回风摇落着蕙草,凋谢众芳,心中愁思郁结而黯然神伤。
注释:¹回风:旋风,秋季的大风。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物有微而陨性(shēng)¹兮,声²有隐而先倡³
译文:蕙草异常美好,却被摧残生机,风声有时隐微,那是狂飘震荡的先唱。
注释:¹性:通“生”,生命。²声:秋风吹动的声音。³倡:通“唱”。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jì)¹志介²而不忘!
译文:我为何追思先贤彭咸?是慕求其志行操守而念念不忘。
注释:¹暨:慕求。²志介:志节。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万变其情岂可盖¹兮,孰虚伪之可长?
译文:遭遇万变,其中情由岂能遮盖?虚伪做作又怎能保持久长。
注释:¹盖:覆盖,遮掩。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chá)¹²而不芳。
译文:鸟兽鸣叫呼号它们的同类,鲜草与枯草聚合一处,而芳华难觅。
注释:¹苴:枯草。²比:混在一起。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译文:众鱼修饰鳞甲,而自以为殊异,蛟龙却自隐其文采,而引身遁迹。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故荼¹²不同亩兮,兰茝(chǎi)³幽而独芳。
译文:苦荼甜荠不在一块田里生长,兰草芷草深处幽谷也能独含清香。
注释:¹荼:苦菜。²荠:甜菜。³茝:白芷。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译文:思慕先贤的德行永远美善,虽然历尽许多世代,也愿与其相近相比。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cháng)¹
译文:远大的志向所达到的高度,爱怜那悠悠的浮云,而与之徘徊飘忽于天际。
注释:¹相羊:同“徜徉”,自由自在的徘徊,指云儿自由飘荡。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介眇(miǎo)¹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译文:耿介抱着远大志向感于世事,所赋之诗,就是我要表白的心迹。
注释:¹介眇志:介,耿介持守。眇志,高远之志行。眇:通“渺”,远,高。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译文:思幕先贤的胸襟独与众人迥异,我折取芳椒在室,思度何以自处自励。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¹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译文:屡屡悲慨哽咽连声叹息,独自隐居伏处思绪满怀。
注释:¹曾:通“增”,屡次。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译文:涕泪交流真是十分凄凉,思量着难以入睡直到天亮。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¹此哀而不去。
译文:过尽了漫漫的长夜,留着的这点悲哀仍不消亡。
注释:¹掩:通“淹”,止。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¹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译文:醒来后从容地周游四方,姑且以逍遥自在自我支持。
注释:¹寤:醒,这里指起床。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而不可止。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yì)¹而不可止。
译文:伤怀自怜而长长地喟叹,不能止息胸中郁悒的怨气。
注释:¹于邑:同“郁悒”,郁闷。
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jiū)¹思心以为纕(xiāng)²兮,编愁苦以为膺³
译文:纠合忧思之心作为佩带,编结愁苦之情作为背心。
注释:¹糺:通“纠”,纠结。²纕:佩的带子。³膺:胸,这里指护胸的衣服。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¹
译文:折下若华之木遮蔽日光,任随飘风乱吹循着各种路径。
注释:¹仍:因循。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¹彷佛²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译文:存在的事物迷迷糊糊辨不清,但思及君国,不免寸心跳动,犹如沸汤。
注释:¹存:客观存在的事物。²仿佛:模糊不清。
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抚珮衽以案¹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译文:抚持玉佩和衣襟,而压抑自己的心志,独在惘惘失意中走向无垠的远方。
注释:¹案:同“按”,按捺,抑止。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岁曶(hū)¹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译文:岁月匆匆有如水流,老年也缓缓地将要到来。
注释:¹曶曶:同“忽忽”,很快的样子。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fán)(héng)¹槁而节离兮,芳以²歇而不比³
译文:白薠杜蘅枯槁而节节断离,芬芳鲜花已消歇不再并开。
注释:¹薠蘅:薠,蘅皆为芳草名。²以:已。³不比:比,聚合。不比,分散飘零。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译文:自悯幽思缠绵而不可抑止,表白这些哀伤之言,既无聊赖,又于事无济。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译文:宁愿忽然死去从流而亡,也不忍心再作此常愁之态。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孤子吟¹而抆²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译文:孤独的人悲叹着拭去泪水,被放逐的人受贬谪不能返回。
注释:¹吟:呻吟。²抆:擦拭。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译文:谁能想起忧患而不痛苦?我愿使彭咸的遗则发扬昭著。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¹之默默。
译文:登上石山向远处瞭望,道路渺渺辽远,而又幽静沉寂。
注释:¹眇眇:同“渺渺”,遥远不清楚。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入景¹响之无应兮,闻²³而不可得。
译文:进入光影声响都无回应之地,听闻、省视、思索一无所获。
注释:¹景:通“影”,影子。²闻:耳听。³省:目视。⁴想:心想。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译文:愁思郁郁没有一点快乐,居处总戚戚悲凉不能自解。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译文:心中有所束缚挣扎不开,血气缭绕自我纠缠打结。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译文:静穆时渺渺没有边际,苍莽处茫茫没有形态。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¹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译文:声音虽然隐微细弱,却能互相感应,事物虽然本质纯粹,有时却不起作用。
注释:¹声:指秋风。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¹漫漫之不可量兮,缥²绵绵³之不可纡。
译文:遐想漫漫邈远,难以测其极边,思绪缥缈绵绵,不能系结,难以切断。
注释:¹邈:距离遥远。²缥:缥缈。³绵绵:隐约不绝,若有若无的样子。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¹之不可娱。
译文:愁思悄悄,常陷悲哀之中,神魂飞翔于冥冥之境,也并无快乐可言。
注释:¹翩冥冥:黑夜里飞舞,指梦中思绪。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凌大波而流风¹兮,讬彭咸之所居。
译文:乘凌大波之上,顺风飘流前行,彭咸所居之处,我愿依托相从。
注释:¹流风:顺风漂流。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ní)¹之标颠²
译文:登上岩石高高的陡峭河岸,处于雌霓副虹的高颠。
注释:¹雌蜺:虹的一种,古人认为内层色彩鲜艳的虹为雄性,称虹,外层色彩较淡的虹为雌性,称蜺。²标颠:最高处,指虹的弓形最上部。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据青冥¹而摅(shū)²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译文:依凭着青天舒展一道彩虹,又倏忽地向上抚摸青天。
注释:¹青冥:青天。²摅:舒展。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吸湛¹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译文:将浓浓成团的露水吸饮,又将那雾雾散落的浓霜漱含。
注释:¹湛:露厚重。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依风穴¹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译文:我依倚着生风的地穴而自行休息,忽然翻身醒转,不禁对故国眷恋缠绵。
注释:¹风穴:神山名,在昆仑山上,是北方寒风风源之地。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译文:凭靠着昆仑山下视云雾,依傍着岷山看清江流。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惮涌湍之礚礚¹兮,听波声之汹汹。
译文:害怕急流中水石撞击之声,听着涛声汹汹的怒吼。
注释:¹礚礚:水击石发出的声音。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译文:心思纷纷乱乱没有规律,精神迷迷惘惘没有头绪。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zhá)¹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译文:波涛互相倾压难以趋从,连绵起伏奔流着哪儿停住?
注释:¹轧:“轧忽”之省文,长远貌。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译文:心如飘浮翻飞一上一下,像两翼在左右摇动拍击。
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氾潏(yù)¹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²
译文:像泛滥的大水前后奔涌,伴随着潮水的定期涨落而起伏波澜。
注释:¹潏潏:水涌出的样子。²信期:固定的时间。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译文:观看那火焰与烟气相因而生,窥察那云朵与雨滴所以集积。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译文:悲慨霜与雪一起降下,听着潮水波浪震激。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借光景¹以往来兮,施黄棘²之枉策³
译文:我借着光与影来来往往,使用棘刺做成的弯鞭驾御。
注释:¹光景:日月之光。²黄棘:神话中的树木名。³策:鞭。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译文:去寻求介子推隐居之地,再见一见伯夷放逐之处。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心调度¹而弗去兮,刻著志²之无适。
译文:心里惆怅不已忧思难除,意志坚决哪儿也不会去。
注释:¹心调度:仔细考虑。²刻著志:下决心。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tì)¹
译文:煞尾:我怨恨往昔的希望和理想化为尘泥,悼惜未来的国家命运而忧惧惕惕。
注释:¹悐悐:同“惕惕”,忧劳,恐惧。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¹而自适。
译文:浮行于长江、淮水而投入大海,我愿追随子胥而顺适己意。
注释:¹子胥:伍子胥,传说其被吴王夫差赐死之后,尸体被抛入江中,神化而归大海。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¹之抗迹。
译文:眺望大河中的沙洲水渚,悲伤申徒狄的高尚事迹。
注释:¹申徒:申徒狄,殷末贤臣,力谏纣王不听,抱石自沉而死。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¹谏君而不听兮,重任²石之何益?
译文:屡屡劝谏君王而不被听从,抱着重石自沉又有何益。
注释:¹骤:屡次,多次。²任:抱。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心絓(guà)¹而不解兮,思蹇(jiǎn)²而不释³
译文:心中牵挂萦结而不能舒放愁怀,忧思郁塞屈曲而无法宽解自己。
注释:¹絓结:牵挂郁结。²蹇产:曲折纠结。³释:解开,消释。

  此诗以首句命名,抒写作者遭受邪恶势力的打击、政治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哀。全诗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其次是多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全篇共分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窃赋诗之所明”。因回风摇蕙的季节气候,联系对忠贤见斥的现实悲哀,指出君子始终是光明正大的,与万变其情的小人不同,同时表明了自己终不改悔的坚定胸怀。

  “悲回风”四句,前二句是说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后二句是说,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这是即景生情,托物起兴,钱澄之《庄屈合诂》说:“秋风起,蕙草先死;害气至,贤人先丧。”可谓得矣。

  “夫何彭咸”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臣彭咸的无限思念仰慕之情,并说,虽然天下之事万变,但真相怎么能够掩盖得了,虚伪哪能保持长久?

  “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鸟兽鸣以号群”、“鱼葺鳞以自别”是说物以类聚,不相杂厕。用以比喻君子和小人之不能共处。“草苴比而不芳”象征奸佞在朝,同恶相济。“蛟龙隐其文章”比喻贤人远引,文采不彰,两两相对,交错成文。

  下面二句先以苦菜与甜菜不能种在一起,亦喻贤人处乱世,虽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其芬芳的节操。“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私下写作此诗,来明白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第二段从“惟佳人之独怀兮”至“昭彭咸之所闻”。写自己在放逐时感到十分孤单,但仍然爱国忧时,因此弄得心烦意乱。“惟佳人”四句,姜亮夫谓“言隐居伏处而独自思虑,无人知也”(《屈原赋校注》)。“涕泣交”八句王夫之释为“宵而不安于寝,旦而不怡于游,终不释于怀抱”(《楚辞通释》)。

  “糺思心”二句形容自己忧思之深切,这就像后世辛弃疾所谓“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也。

  “折若木”二句,上句说自己求神木以遮蔽日光,象征自己曾力求韬光养晦,下句说自己随着飘风的牵引。任从它把自己吹到哪里,意指心情之空虚。

  “存仿髴”二句接着形容自己极端愁苦,有时陷入不闻不问、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但有时又激动起来,心跳不止。

  “抚佩袵”二句意为勉强抑制自己的悲愁,茫无目的,踽踽而行。“岁曶曶”四句承“遂行”之后,写“行”中所见,时序迁流,众芳摇落,触目惊心,益深忧虑。

  “怜思心”四句言自己长愁的原因。“孤子唫”四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言思心既不可创伤,则惟存一死。”又引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所以然者,秦关不返,孤臣有故主之悲;南土投荒,放子无还家之日,此固交痛而不已者也。安得不为彭咸之所为乎?”

  第三段从“登石峦以远望兮”至“托彭咸之所居”。该段写自己生意已尽,死志已决。“登石峦”四句言自己登山远望,一片寂静。楚国本是个强国。上下本应忧勤警惕,奋发图强,然而此时既不见行动,呼之又不闻其反响,因此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愁郁郁”四句紧承上文,写登高远望后引起的愁肠寸结。“穆眇眇”四句紧承上文,意谓自己的心情有时愁思茫茫无边无际,有时则陷入空虚而无所著落的状态。叹声隐尚有可感,志纯竟不可为。

  “藐蔓蔓”两句,亦诉说自己的主观心情,言思入辽远,则渺渺漫漫不可度量,思入深微,则悠悠长长不可收束,“愁悄悄”两句言自己的神魂虽在高远处飞逝,却并无快乐。

  “凌大波”两句,表明忠臣直士只有一条路:效法古之贤人彭咸。屈原于是想乘着滚滚波涛,随风而流,到彭咸投水而死的地方去。

  第四段从“上高岩之峭岸兮”至“刻着志之无适”。该段设想自己死后。灵魂不灭,神游天地的情形,进而抒写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剖白自己光明正大、志洁行芳。“上高岩”四句,姜亮夫认为:“此言上依彭咸,初至高岩陖岸之间,继则更上而处于云气之杪顶,再上则至于玄冥之上;而舒摅其虹采,遂尔于俄顷之间,而上抚于天庭矣。此上升之事也。”(《屈原赋校注》)

  “吸湛露”四句,姜亮夫认为是从彭咸居后之事。以上八句写神游太空,极想像中壮丽、高洁、温暖之乐。但转侧之间突然惊醒,又起故国之思。

  “冯昆仑”四句写身宿风穴。风穴在昆仑,故醒后即依凭昆仑透过云雾而下瞰人寰。

  “纷容容”四句就心境立说,姜亮夫说:“此言己心烦乱,无复经纪,欲进则无所从,欲退则无所止也。”(《屈原赋校注》)

  “漂翻翻”四句,上两句仍写心境,心如两翼摇摇,翻飞飘浮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下两句言自昆仑下至江水,往来江上,神游故国而下观。

  “观炎气”四句,借炎气烟液等为喻述事物相因之理。天庭既不能久居,彭咸也不可终随,故下转为访问古代的贤人,“借光景”六句即言自己已下定决心,循着介子推、伯夷的足迹前进。

  第五段“曰”字以下至结尾。顾往悼来,表白决心,但决不轻于一死。“吾怨”二句谓怨恨往昔的希望落空,警惕来日可危。

  “浮江海”二句指伍子胥事。谓准备投水而死,追随子胥。“望大河之洲渚兮”四句承前“从子胥”而言,意思是说,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显示自己的处境,虽然死志已决,但就整个楚国言,未来的危机,也不是自己一死所能遽了的。

  故以“心絓结”二句作为全篇的终结。屈原在政治斗争过程中,虽然早已作了最后牺牲的思想准备,这种念头,也曾经常浮现,但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轻易付诸实施,可见此尚非绝命之词。

  此篇写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全篇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作品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思理困惑,不知所释,忧伤悲怆,故有此篇之作。

  此外,此篇语言上也有其特色。作品中有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相羊”、“歔欷”、“仿髴”、“从容”、“周流”、“逍遥”、“于邑”、“踊跃”、“婵媛”、“委移”等等,随处可见。而叠字词的运用,更是接二连三,触目皆是,“嗟嗟”、“凄凄”、“曼曼”、“惘惘”、“曶曶”、“冉冉”、“眇眇”、“默默”、“郁郁”、“戚戚”、“芒芒”、“蔓蔓”、“緜緜”、“悄悄”、“冥冥”、“雰雰”、“礚礚”、“汹汹”、“容容”、“洋洋”、“翻翻”、“遥遥”、“潏潏”、“悐悐”,总计共有二十四个,这些词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幽怨悲凉意境的形成,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50-858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春秋¹之末,至于²战国³,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¹⁰,莫不宾礼¹¹。靡(mǐ)¹²玉食¹³,以馆¹⁴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¹⁵,魏无忌¹⁶、齐田文¹⁷、赵胜¹⁸、黄歇¹⁹、吕不韦²⁰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²¹,齐稷(jì)下谈者亦千人²²,魏文侯²³、燕昭王²⁴、太子丹²⁵,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²⁶、陈余²⁷号多士,宾客厮养²⁸皆天下俊杰,而田横²⁹亦有士五百人。其略³⁰见于传记者如此。度³¹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dù)³²者,民何以支³³而国何以堪³⁴乎?
译文: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大无穷,以及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奢华的服饰、吃着精美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清。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而孟尝君还在薛地招聚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齐国稷下学宫聚集的学者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燕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无数宾客。后来到了秦汉之际,张耳、陈余号称收养了许多门客,他们手下的宾客及仆役,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见于约略在传记中有记载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不见记载的,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民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人,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经受的起呢!
注释:六国:战国时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后皆被秦灭。¹春秋:中国战国以前的一个历史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即开始,到前481年《春秋》绝笔止。²至于:到了。³战国:中国古代兼并战争剧烈的一个时期,从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到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⁴谋夫:专为别人出谋划策为生的人。⁵说客:从事游说诸侯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⁶谈天雕龙:指驺衍、驺奭的学说,属阴阳五行家。⁷坚白同异:指战国时名辩中关于“坚白”"同异”两个争论的问题,惠施学派提出了“合异同”的论题,说“山与泽平”,夸大了事物的同一性而抹杀了其差别性。公孙龙学派提出了“离坚白”的论题,认为坚,白,石三者是分离的。眼睛只能看到白石,所以无坚,手只能触到坚石,所以无白,由此断言坚白是分离的,割裂了人的认识事物的统一性。⁸击剑:指赵惠文王喜剑,养剑客。⁹扛鼎:指秦武王爱好举重事。”¹⁰鸡鸣狗盗之徒:指孟尝君的门客中,有学雄鸡叫的人,有学狗叫以偷东西的人。¹¹宾礼:给以宾客的礼遇。¹²靡衣:轻软华美的服装。¹³玉食:珍奇的美味。¹⁴馆:馆舍,这里指安置住处。¹⁵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越王勾践养士六千人。君子:指所养之士。¹⁶魏无忌:即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安釐王异母弟,礼贤下士,有食客三千。¹⁷齐田文:即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人,其父靖郭君田婴,婴卒,代父立于薛(今山东腾县东南)。舍业养士,有食客数千。¹⁸赵胜:即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惠文王弟。信陵君之姊为平原君夫人。善养士。¹⁹黄歇:即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时楚国贵族,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初封淮北十二县,后改封吴(今江苏省苏州市),门下食客三千人。²⁰吕不韦:原是大商人,秦庄襄王时任丞相,太子政(即秦始皇)立,尊为相国。当其时,“战国四公子”各养士三千人,“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²¹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在自己的封地里收罗侠客,逃亡罪犯六万户。任,讲信用可以相托者。侠,以力辅人者,指侠客。奸人,指逃亡罪犯。²²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齐宣王喜文学游说学士,这些学士常在齐都临淄稷门之下聚会谈论政事,有千人之多。稷下,稷门之下。²³魏文侯:魏桓子之孙,礼贤下士,国人称仁,据说秦欲伐魏,因有文侯,不敢轻易动兵。²⁴燕昭王:名平,燕王哙之子,国人拥立为王。传说他还筑了黄金台,招收贤士,于是乐毅等四方贤士纷纷而来。²⁵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归国后,欲报秦仇,使荆轲等人刺秦王。²⁶张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魏国著名儒生,善结交贤士。曾参加陈胜起义,项羽封他为常山王,归刘邦后,被封为赵王。²⁷陈余:大梁人,魏国著名的儒生,曾参加陈胜起义。与张耳原是朋友,后来击破张耳军,被封为代王。²⁸厮养:为人服役,地位低微的人。厮,指劈柴,养马之役。养,指烹炊之役。²⁹田横:秦末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人。本是齐国贵族,秦末,从兄田儋起兵反秦,自立为齐王,后被汉军所破,率党徒五百余人逃往海岛。汉高祖刘邦命他到洛阳,他被迫前往,因不愿向汉称臣,途中自杀。其余五百人闻讯也都自杀。³⁰略:大概,约略。³¹度:估计。³²奸民蠹国:奸害人民,蛀蚀国家。奸,邪恶,狡诈,这里用作动词,欺压、残害。蠹,蛀虫,这里用作动词,蛀蚀,损害。³³支:支撑,担负。³⁴堪:经得起,受得住。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苏子¹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zhì)²,昆虫之有毒螫(shì)³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¹⁰,不可不察¹¹也。
译文:我认为:这是古代贤明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就是不正确的方法。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
注释:¹苏子:苏轼自称,仿“太史公曰”之制。²鸷猛:鸷禽猛兽,鸷,凶猛的鸟。³螫:蜂、蝎等昆虫的毒刺,或以毒刺刺人。⁴区处:分别处置。⁵有之:是可以或可行的。⁶锄而尽去之:像除杂草那样全部除掉。⁷无是道:没有这样的道理。也可理解为不是适当、可靠的办法。⁸考:研究,考察。⁹世变:历史变迁。¹⁰此:之上述的两种对立的对待办法。¹¹察:明察,详审。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¹²、勇³、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¹⁰以上出于学¹¹,战国至秦出于客¹²,汉以后出于郡县¹³,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¹⁴,隋、唐至今出于科举¹⁵。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¹⁶,不减始皇二世¹⁷,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chuí)¹⁸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¹⁹,此其所以少安²⁰而不即亡²¹也。
译文: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百姓就安定了。这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夏商周以前是从学校中产生,战国到秦代是从客卿中产生,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产生,魏晋以来是从九品中正制中产生,从隋唐到现在是从科举考试中产生。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注释:¹夫:发语词。²智:有智慧出谋划策的人。³勇:勇士。⁴辩:辩士,口才好,能游说辩论的人。⁵力:大力士。指“击剑扛鼎”之士。⁶秀杰:优秀杰出的人。⁷恶衣食:即“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恶,坏,引申为粗劣。⁸靖:安定。⁹出于一:用统一的办法选拔出来。¹⁰三代:指夏、商、周三代。¹¹学:学校。¹²客:食客,也叫“门客”或“养士”。¹³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汉代从郡县官吏中选拔人才。¹⁴隋、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据《三国志·魏志》记载:魏文帝时,吏部尚书陈群立九吕官人之法,各州县设置“中正”,掌管选择贤才。¹⁵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始于隋朝。¹⁶虐用其民:虐待百姓,滥用民力。¹⁷二世:秦二世,秦始皇少子胡亥,用阴谋取得皇位,称“二世”。¹⁸椎鲁:愚钝。椎,愚蠢。¹⁹先:领头,这里指领袖人物。²⁰少安:稍微安定。²¹不即亡:意为不致立即灭亡。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始皇初欲逐客¹,用李斯²之言而止;既并天下³,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shì)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huī)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¹⁰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¹¹哉?不知其¹²(gǎo)项黄馘(guó)¹³以老死于布褐¹⁴乎?抑¹⁵将辍¹⁶耕太息¹⁷以俟(sì)¹⁸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¹⁹始皇知畏此四人²⁰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²¹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²²,不知其将噬(shì)²³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译文: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后因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便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只要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就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诛杀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将他们遣散还乡。从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面黄肌瘦的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到来呢?秦期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迅速。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¹逐客:驱逐一切客籍的人士。²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任秦国长史。秦王下逐客令,李斯被逐,在半道上上《谏逐客书》,秦王收回成命,李斯返秦。秦始皇时任丞相。³既并天下:指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⁴任:信任而使用。⁵恃:依靠、凭借。⁶吏不必才:官吏不一定非有才能不可。才,才能。⁷堕:毁坏。⁸秀异:优秀特异。⁹散而归田亩:分散回乡种地。这里还有隐居山林的意思。¹⁰向:从前、往昔。¹¹安归:到哪里去了呢?¹²其:代词,指四公子,吕不韦的食客及一切归田之士。¹³槁项黄馘:面黄肌瘦的样子。槁项,脖子饿得干瘦细长,形容赢瘦的样子。¹⁴布褐:古代时贫苦人穿的衣服,引申为贫贱,寒苦。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¹⁵抑:抑或,还是。¹⁶辍:止。¹⁷太息:叹息。¹⁸俟时:等待时机。俟,等待。¹⁹使:假使。²⁰四人:四种人,指“智、勇、辩、力”之士。²¹若:如,像。²²“纵百”句:指将天下之士散归田亩而不知后患。纵,放纵。²³噬:咬,吞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楚汉之祸¹,生民尽矣,豪杰宜²无几³;而代相陈豨(xī)过赵从车千乘(shèng),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bì)¹⁰、淮南¹¹、梁王¹²、魏其¹³、武安¹⁴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¹⁵不问也。岂惩¹⁶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mí)¹⁷天下士,故少宽¹⁸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译文:楚汉之争带来的灾祸,使百姓死伤殆尽,豪杰之士也应该所剩无几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赵国时跟随的车仍然有上千乘,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并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武,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各代统治者并不过问。这难道是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单靠官爵和俸禄不能完全笼络住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呢?
注释:¹楚汉之祸:项羽、刘邦争夺天下,人民伤亡惨重。楚,楚霸王项羽。汉,汉高祖刘邦。²宜:大概。³无几:没有多少,很少。⁴陈豨:宛句(今山东菏泽县)人,刘邦的将领。汉初任赵国的相国,统帅赵,代(地在今河北蔚县)两国的军队,大养宾客。⁵萧、曹:萧,萧何,沛丰(今江苏省沛县、丰县一带)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有功,任相国。曹,曹参,与萧何同乡,秦末同在沛县县衙任小官,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有功。“身被七十创”,封平阳侯,继萧何为相国,执行萧何制定的既定政策,史称“萧规曹随”。⁶莫之禁:即“莫禁之”,不去禁止它。⁷文:汉文帝刘恒,前179年至前156年在位。⁸景:汉景帝刘启,前156年至前140年在位。⁹武:汉武帝刘彻,前141年至前86年在位。¹⁰吴濞:吴王刘濞,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仲之子,曾击破英布叛军,收罗天下亡命之徒为己所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他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吴、楚七国的叛乱,兵败被杀。¹¹淮南:淮南王刘长,高祖刘邦的小儿子,他收罗各地逃亡罪犯,藏在家中,给予田产,其子刘安继任淮南王后,阴结宾客,养士数千,高才八人。¹²梁王:梁孝王刘武,汉孝文帝之子。曾招延四方豪杰之士。¹³魏其:魏其侯窦婴,汉孝文皇后的侄子,收养游士、宾客。¹⁴武安:武安侯田蚡,汉孝景皇后的弟弟,善养宾客。¹⁵世主:指皇帝。¹⁶惩:苦于。¹⁷縻:牛缰绳。引申为牵系,束缚。¹⁸少宽:稍微宽松。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若夫¹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²则爱人³,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译文:像那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孔孟之道就会实行仁政,百姓学习孔孟之道就容易被奴役使用。”唉,这哪里是秦朝和汉朝能够比得上的啊!
注释:¹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虚词。²学道:学习孔孟之道。³爱人:实行仁政。⁴小人:这里指百姓。⁵易使:容易被奴役使用。⁶岂:难道,哪是。⁷及:企及,达到,够得上。

  苏轼论六国诚心正意、浑厚圆融,其文承接苏洵《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观念,但现实针对性更强。

  苏轼大概既不满宋朝维持积贫懦弱的现状,又对王安石“一日百变法”有强烈担忧,他曾上书锐意革新的神宗皇帝:“臣窃以为当今之患,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进策》)所以苏轼论六国格外关注“人”的问题,其视野又不局限于战国,而是由战国放宽到历朝历代,他从描述“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的盛况,扩展到古今对“智、勇、辩、力”四种所谓“天民之秀杰”类人才的态度,指出“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这一总体回顾,体认精当而周全。由此再收归六国与秦朝因在用人制度上的不同而导致存亡效果的不同:“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赖此“六国”方由“久存”至“少安而不即亡也”;而秦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由之因“客”而一统天下,可见人才何其重要,但“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导致“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这就等于“纵百万虎狼于山林”,他们不愿“老死于布褐”,只能“辍耕太息以俟时”,而一旦时机成熟必“将噬人”,这正是“秦之所以速亡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苏轼行文在一放一收之间,便达到“出奇无穷,一洗万古”的境界,指责王安石变法,以始皇的“民恃法而治,吏守法而已”的任法愚民导致秦亡为例而不动声色;批判宋朝“重文轻武”的用人战略,以提倡国家要使“智、勇、辩、力”四种人才“区处条理,各安其所”为准则亦不动声色。郭预衡曾撰文认为:苏轼《六国论》于用人观点片面、于“新法”未击要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之结论“更是儒家思想的偏见”,总的看来是所谓“思想是无足取的”(《苏轼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但苏轼认识到的“人”的问题,尤其是“智、勇、辩、力”之人中“秀杰”能不大量失业而让其“各安其所”的问题,也仍是现代社会要着力解决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当人们的观念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转化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推进时,当发展由满足吃穿的“小康社会”转向提升素质的“和谐社会”时,自然不能认为苏轼“以人为治国之本”的理念是片面、保守。

  苏轼不反对“以法治国”,他指出“陈豨过代,萧曹莫能禁”,“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但也允许地方王侯“争致宾客”,原因可能有二:一为“惩秦之祸”,一更为“爵禄不能尽糜天下士”。“萧曹为政”呈“文景武之世”的作法,尽管不是主观上想解决“客”的就生安居问题,但客观上却的确使汉代走向了昌盛,虽不如“先王之政”那样,有主动积极的“养士”“爱人”的境界,然“学道易使”(即把“道”作为技术使用)之效却何其明达。一味“任法不任人”,秦皇便有隳名城、杀豪杰”之举、北宋新党便酿“乌台诗案”之冤,所以汉高祖刘邦认识到“马上能得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也悟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此苏轼在《六国论》中阐明了三种治国之层次:最低是“任法不任人”的治国(即秦),其次是“有法不禁客”的治国(即六国与汉),最上是以“爱人”为自觉、为核心而“学道”而制定法则来治国(即“先王之政”)。可见治国讲究德为前提、以德与以法并重,讲究使“智、勇、辩、力”之“秀杰”能“不失职”而“安其所”的原则,恰恰显示着苏轼继承了儒家仁政治国理念中的对现代社会仍有不可忽视之启发的最积极的思想要素。

  这篇散文是苏轼“杂然有感于中”而作,文中引用大量见于传记“皆争养士”的史实,从春秋之末,至于战国,一直到汉代的“文景武之世”,从而导出论点,实在是“考之世变”之论。其言凿凿,确可信据。文章论及历史上通过什么途径选拔士人的问题,其时间跨度从三代、春秋、战国,历汉、魏、晋,到隋、唐之后,思如泉涌,旁征博引,行文曲折而无不尽意,充分表现其文章纵横捭阖、雄辩宏论的风格。正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所谓“大略如行文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参考资料:
1、 陈忠义.“三苏”《六国论》的分析与比较[J].泉州师专学报,1994(02):42-44+54.
2、 罗浩波.大国争谋 前事后师——三苏《六国论》对读的启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05):64-67.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街鼓动,禁城¹开,天上探人回²。凤衔³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译文:街头鼓声雷动,皇城缓缓而开,赴朝庭应试科举的士子回来了。凤鸟衔着金榜从云彩中出来,顿时金鼓之声大作,让人间平地响起了雷声。
注释:¹禁城:宫城。²人回:指应考举人看榜归来。³凤衔:即凤凰衔书,谓传达皇帝诏令,公布本科新登进士名册。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yīng)已迁¹,龙已化²,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cù)神仙³,争看鹤冲天
译文:莺已飞迁,龙已化成,一夜之间满城车响马喧。家家户户神仙般的美人、小姐都聚在楼阁上,争着那登科中榜、一飞冲天的状元郎。
注释:¹莺迁:古代常以嘤鸣出谷之鸟为黄莺,指登第,或为升擢、迁居的颂词。²龙化:如龙兴起,发迹飞腾。³神仙:这里指美女。唐代进士科放榜时,富贵人家即忙于从中择婿。⁴鹤冲天:喻进士及第者从此一步登天。

  这首词写应试科举放榜时的热闹场面和词人进士及第后的兴奋与得意之情,一派升平气象。

  上片以浓墨重彩着力表现科举之日举子等待放榜的热闹场景,“天上探人回”写从朝廷应试而归。“凤衔金榜出云来”比喻天子授金榜,“平地一声雷”较为形象地刻画出男子得知放榜时自己已经金榜题名时内心极度的狂喜之情,突如其来的喜讯,让他多年的艰辛有所收获,恍惚之间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下片描摹新科进士簪花游街拜府之时被众人争睹的场景,“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三句极写中举之人的欢快情景。“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这里写家家户户的小姐们争着看中举的士子们,心怀爱慕之情。从而衬托了中举士子年轻才俊的得意之情。“鹤冲天”这里比喻登科中举的人。晋陶潜所著《搜神后记》卷一有云:“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结末两句极尽张扬之势,主人公名成之后,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而后来,《喜迁莺》这一词牌又称《鹤冲天》。

  作品画面频转,热闹非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一个神气十足、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的新科进士形象,以及纷繁喧嚣的现世风情。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2170
2、 夏华.《花间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79

qiānyīng··jiēdòng--wéizhuāng

jiēdòngjìnchéngkāitiānshàngtànrénhuífèngxiánjīnbǎngchūyúnláipíngshēngléi

yīngqiānlónghuàmǎnchéngchējiājiālóushàngshénxiānzhēngkànchōngtiān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¹,山衔²落日浸³寒漪(yī)
译文:池塘四周长满了水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注释:¹陂:池塘。²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³浸:淹没。⁴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波。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归去横牛背¹,短笛无腔²信口³吹。
译文: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注释:¹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²腔:曲调。³信口:随口。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cūnwǎn--léizhèn

cǎomǎnchítángshuǐmǎnbēishānxiánluòjìnhán

tóngguīhéngniúbèiduǎnqiāngxìnkǒuchuī

鸣珂碎撼都门晓,旌幛拥下天人。马摇金辔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
鸣珂(kē)¹碎撼(hàn)都门晓,旌(jīng)(chuáng)²拥下天人³。马摇金辔(pèi)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
译文:马笼头上饰品的碰撞声打破了京都清晨的宁静,旌旗下是被簇拥着的官员。骏马摇晃着金辔头踏破尘土。百姓们带着食物和酒水夹道欢迎,整座城市都欢声雷动。
注释:¹鸣珂:指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也指居高位。²旌幢:统称仪仗中的旗子。³天人:出众的人。这里指的是一位官德很高的官员。⁴金辔:饰金的马缰绳。⁵壶浆:用壶装着饮料。
扬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
扬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荆王¹魂梦,应认岭头云。
译文:官员曾经管辖的扬州是追欢游玩之地,喝酒的平台、长满鲜花的小路都还存在。月夜下,还能听见有人吹奏凤箫。汉代建功立业的武将刘贾也会认得他在边塞的功勋。
注释:¹荆王:汉代刘邦时的开国功臣刘贾。

línjiāngxiānxiāndiào--liǔyǒng

míngsuìhàndōuménxiǎojīngzhàngyōngxiàtiānrényáojīnpèixiāngchénjiāngyínghuāndòngchéngchūnyángzhōucéngshìzhuīyóujiǔtáihuājìngréngcúnfèngxiāojiùyuèzhōngwénjīngwánghúnmèngyīngrènlǐngtóuy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