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译文:寒云盘桓在那陡峭绝壁之间,一座危亭孤零零的挺立在落日余晖下。
注释:燕子矶:地名。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观音山。突出的岩石屹立长江边,三面悬絶,宛如飞燕,故名。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六朝流水急,终古¹白鸥闲。
译文:历经六朝兴亡的江水仍在匆匆急行,江上几只白鸥依旧翩翩闲闲。
注释:¹终古:久远。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译文:暮霭中,秋流后的江城绿意消减更显幽暗,天空却被映照的更加蔚蓝。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矶头谁把钓¹?向夕²未知还。
译文:燕子矶头是谁在独坐垂钓呢?已是夕阳西下还不知道回家。
注释:¹把钓:垂钓,垂钓的人。²向夕:傍晚;薄暮。

  丰子恺先生在谈中国画的构图问题时,曾经提到“绘图中物体的重量”。他说在一切物体之中,动物最重,动物中又以人为最重;次重的是人造物,如车船、房屋、桥梁等等;最轻的是云烟、山水一类的自然物。所以一幅画中,青山绿水尽可以作为主体,家屋舟车就不宜太近画边;而倘把人物也描在画边,则整幅画一边轻,一边重,就要失却平衡了。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并不是一位画家,然而他这首描写南京燕子矶的小诗,却仿佛深得了画中三味似的。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这一联起得突兀,仿佛画手只在挥笔之间,就让燕子矶那三面悬绝的气势升腾于纸上了。那陡峭的岩壁,宛如斧劈刀削一般,好不摄人心魄。一抹铅色的“寒云”,盘恒在嵯峨绝壁之间,缥缥缈缈,使这块突出江边的巨岩,显得更加峻拔高远,像险峰一样逼人仰视了。在空阔疏朗的矶顶,诗人还精心描画了一座危亭。它“孤”零零地挺立在落日的余晖中,悄然对水,即衬出了燕子矶的奇绝,又使画面于寒冽中增生了许多暖意。

  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在这座江浪涌撼的石头城里,不知演绎了多少悲恨和续的历史古事;那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总会引起后世凭临者的悠然遐想,令他们生出些苍凉和凄清的感怀。然而浩瀚的江水,却仿佛对这一切都全然不顾,依然不舍昼夜地匆匆前行。雨后的急流挟裹着飞腾的浪花,拍打着坚硬的矶石。几千年了,江水幽幽好像从没有过多少变化。而江上的白鸥,尽管不知已改换了多少世代,却也还是那样的翩翩闲闲。“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两句为我们勾勒的,正是词家也曾描摹过的“满江急水,几处白鸥”的江上近景。疏劲的笔触中不失优柔之致。赋予了空阔的画境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透过“六朝”,“终古”这些表现悠远时空的字眼,人们虽也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沧桑的淡淡思绪,但更多的则是“江天物色无人管”式的闲适和自得。

  画完了眼前风物,诗人又着意濡染画幅的背景。“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的景象,大约是诗人极目远眺时见到的:一场秋雨过后,石头城里,吴楚一带群山中的树木,都消减了些许绿意。在暮霭中望去,便变得有些幽暗了,然而落照辉映的天空,却要比以往更觉蔚蓝、深邃和美丽。青天绿树的背景,为画幅衬上了清幽明丽的底色。画面中央的绝壁和孤亭,也因此显得愈加朗畅了。

  纵笔至此,诗意纯为写生。山水树木等自然物占了画面大部,落照中的“孤亭”(人造物)则占了画面的主位。如果说在这幅画中,山水好比是人的面影,亭台犹如是面上之修眉,那么“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一句,无疑就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了。此句一下,整首诗立时变得气韵生动,连静寂的大自然也恍若有情了。在这两句中,诗人勾勒出了一个悠闲的“把钓”者形象;他孤身独坐于燕子矶头,已经很久了,还未曾离去。夕阳西下,暮霭渐浓,他却好像完全没有感觉到一样——只是手把钓竿,默然无语。他是在俯赏悠悠的长流,顾盼翩飞的白鸥,还是在领略青峰、绿树向晚的肃穆和安馨?这是诗中最富于意蕴的一刻,令人感到:无限的时空,连同江、云、鸥、树和远处的石头城,此刻似乎全都凝聚、流散在了这位披着霞彩悠然“把钓”者的竿头了。

  《芥子园画谱》中曾说:“山水中点景人物”,“全要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是俯而看人;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是的,面对施闰章写就的这样一幅走笔飘逸的画景,谁不想置身其中,而与画中人一“争座位”呢?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燕子矶

yàn

shīrùnzhāng qīngdài 

juéhányúnwài tíngluòzhàojiān 
liùcháoliúshuǐ zhōngbáiōuxián 
shùànjiāngchéng tiānqīngchǔshān 
tòushuídiào xiàngwèizhīhu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云盘桓在那陡峭绝壁之间,一座危亭孤零零的挺立在落日余晖下。

历经六朝兴亡的江水仍在匆匆急行,江上几只白鸥依旧翩翩闲闲。

暮霭中,秋流后的江城绿意消减更显幽暗,天空却被映照的更加蔚蓝。

燕子矶头是谁在独坐垂钓呢?已是夕阳西下还不知道回家。

注释

燕子矶:地名。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观音山。突出的岩石屹立长江边,三面悬絶,宛如飞燕,故名。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终古:久远。

把钓:垂钓,垂钓的人。

向夕:傍晚;薄暮。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主编.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第531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15页
赏析

  丰子恺先生在谈中国画的构图问题时,曾经提到“绘图中物体的重量”。他说在一切物体之中,动物最重,动物中又以人为最重;次重的是人造物,如车船、房屋、桥梁等等;最轻的是云烟、山水一类的自然物。所以一幅画中,青山绿水尽可以作为主体,家屋舟车就不宜太近画边;而倘把人物也描在画边,则整幅画一边轻,一边重,就要失却平衡了。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并不是一位画家,然而他这首描写南京燕子矶的小诗,却仿佛深得了画中三味似的。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这一联起得突兀,仿佛画手只在挥笔之间,就让燕子矶那三面悬绝的气势升腾于纸上了。那陡峭的岩壁,宛如斧劈刀削一般,好不摄人心魄。一抹铅色的“寒云”,盘恒在嵯峨绝壁之间,缥缥缈缈,使这块突出江边的巨岩,显得更加峻拔高远,像险峰一样逼人仰视了。在空阔疏朗的矶顶,诗人还精心描画了一座危亭。它“孤”零零地挺立在落日的余晖中,悄然对水,即衬出了燕子矶的奇绝,又使画面于寒冽中增生了许多暖意。

  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在这座江浪涌撼的石头城里,不知演绎了多少悲恨和续的历史古事;那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总会引起后世凭临者的悠然遐想,令他们生出些苍凉和凄清的感怀。然而浩瀚的江水,却仿佛对这一切都全然不顾,依然不舍昼夜地匆匆前行。雨后的急流挟裹着飞腾的浪花,拍打着坚硬的矶石。几千年了,江水幽幽好像从没有过多少变化。而江上的白鸥,尽管不知已改换了多少世代,却也还是那样的翩翩闲闲。“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两句为我们勾勒的,正是词家也曾描摹过的“满江急水,几处白鸥”的江上近景。疏劲的笔触中不失优柔之致。赋予了空阔的画境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透过“六朝”,“终古”这些表现悠远时空的字眼,人们虽也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沧桑的淡淡思绪,但更多的则是“江天物色无人管”式的闲适和自得。

  画完了眼前风物,诗人又着意濡染画幅的背景。“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的景象,大约是诗人极目远眺时见到的:一场秋雨过后,石头城里,吴楚一带群山中的树木,都消减了些许绿意。在暮霭中望去,便变得有些幽暗了,然而落照辉映的天空,却要比以往更觉蔚蓝、深邃和美丽。青天绿树的背景,为画幅衬上了清幽明丽的底色。画面中央的绝壁和孤亭,也因此显得愈加朗畅了。

  纵笔至此,诗意纯为写生。山水树木等自然物占了画面大部,落照中的“孤亭”(人造物)则占了画面的主位。如果说在这幅画中,山水好比是人的面影,亭台犹如是面上之修眉,那么“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一句,无疑就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了。此句一下,整首诗立时变得气韵生动,连静寂的大自然也恍若有情了。在这两句中,诗人勾勒出了一个悠闲的“把钓”者形象;他孤身独坐于燕子矶头,已经很久了,还未曾离去。夕阳西下,暮霭渐浓,他却好像完全没有感觉到一样——只是手把钓竿,默然无语。他是在俯赏悠悠的长流,顾盼翩飞的白鸥,还是在领略青峰、绿树向晚的肃穆和安馨?这是诗中最富于意蕴的一刻,令人感到:无限的时空,连同江、云、鸥、树和远处的石头城,此刻似乎全都凝聚、流散在了这位披着霞彩悠然“把钓”者的竿头了。

  《芥子园画谱》中曾说:“山水中点景人物”,“全要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是俯而看人;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是的,面对施闰章写就的这样一幅走笔飘逸的画景,谁不想置身其中,而与画中人一“争座位”呢?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燕子矶
施闰章

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 1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衣上征尘¹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²
译文:衣服上满是灰尘和杂乱的酒渍,远行游历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
注释:¹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²消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此身合¹是诗人未²?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我难道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
注释:¹合:应该。²未:表示发问。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

  此诗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自问,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的写照。“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34-936

jiànméndàozhōngwēi

yóu sòngdài 

shàngzhēngchénjiǔhén yuǎnyóuchùxiāohún 
shēnshìshīrénwèi jiànmén 
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
从商帅国器¹猎于南阳,同仲泽²、鼎(dǐng)³赋此。
译文:我跟随商帅国器围猎南阳,与仲泽、鼎玉对这件事作了文章。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¹商帅国器:完颜斜烈,名鼎,字国器。曾任元帅,镇商州,故称商帅。²仲泽:王渥,字仲泽,金人,工诗善赋,词亦闻名。³鼎玉:据施国祁《元遗山乐府笺注》谓为燕人王铉。
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
少年射虎名豪¹,泽闲赤羽千夫膳(shàn)²。金铃锦领³,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看川空谷静,旌(jīng)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
译文:少年射虎的英豪,统领赤羽千军若泽闲。头悬金铃,锦绣围脖,千骑相随于广袤平原,纵横驰骋快如流星闪电。飞禽游鱼无路可遁,骏马在浓雾中奔腾,长长的队列合围在一起。看那寂静的山谷,旌旗飘扬,志得意满,好似平生一场胜战。
注释:¹名豪:英豪,指商帅。²赤羽千夫膳:赤羽即旗帜。千夫膳即千夫之膳食。两者合起来是指军队人数众多,阵容盛壮。³金铃锦领:指车骑之鲜艳。⁴星流电转:形容打猎车骑奔驰得迅速。⁵飞潜:天上的飞禽和水里的游鱼。⁶长围:指打猎合围以困鸟兽。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盖世韩彭,可能只办,寻常鹰犬。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
城月迢(tiáo)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盖世韩彭¹,可能只办,寻常鹰犬²。问元戎(róng)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³
译文:城台明月高悬,鼓角声远远传来,夜里营中在做什么呢?满载而归的将军在高堂设宴。江淮的草木,中原的狐兔,一听到声威便不战而退。那功劳卓绝的韩信和彭越,不过是供人驱使的鹰犬。试问商帅何时策马扬鞭,三箭定天山。
注释:¹韩彭:指韩信和彭越。两人都是西汉初著名武将,辅佐刘邦建国后,皆获罪被杀。²鹰犬:指为人所驱使利用。³天山箭:唐薛仁贵曾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称。

  写出猎的词,元好问之前已有许多,而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其先声。由于出猎场面豪阔,气势雄壮,反映到词中,作品易以威武取胜。而元好问此词,更高出寻常威武一筹,在人事的见解上卓有特色,深沉高远。

  “少年射虎”两句,劈头先用两个典故,反衬出猎主人的威猛。西汉李将军李广,曾经见草中石而以为虎,拉箭猛射,箭头深没石中。但李广射石,恐非少年时事,此处写法,主要是衬托年二十就以善战闻名的商帅完颜国器。“赤羽千夫膳”全用杜甫《故武卫将军挽词》之二中的一句,原是称颂将帅的立功塞外之事,此处亦说商帅把这视若等闲,可见商帅更比前人高出一头。

  “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这几句全写围猎场面。骏马金铃悬头,锦绣围脖,在平原民奔腾驰骋,如星流电转,而千骑齐奔,更见其气势雄大。高超的射猎技艺,使天上飞禽和水里游鱼的路全断了,乖乖地来到人们的囊中;白雾紧随着飞腾的马蹄,蔚为壮观;射猎队伍形成了合围的阵势,准备一网打尽入了围的野物。几句词,声调短促,吻合了射猎车骑风驰电掣的情势。“看川空欲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围猎场面壮观,气势雄大,固然可观。然而,仅仅停留于此,则仍是雕虫之技,不足与言大者。这里,作者的笔触轻轻一点:“得意似,平生战”,既写出了商帅的善战,又用“得意”二字,写出了商帅视战争为“等闲”的军人气概。那喧闹车骑的背景,是川空谷阔的静谧,而五色旌旗飘摇飞动,变幻着高深莫测的图景,就像平生常常得胜的战役。

  词的上片直写围猎,喧闹非常,都是眼前之景。词的下片切换到围猎回归军营的场景。“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这两句勾勒出寂寥空旷的夜景:古城上空,悬着一钩残月,鼓角声隐隐从远方传来,清静中富有动感。而“军中高宴”一句,归结了白日围猎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也同时衬托了将帅的豪气。“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这里,作者的笔彻底从围猎荡开去了,他用“草木皆兵”之典,把中原大地上的敌军比作“狐兔”,形象描绘了商帅逼人的军威,而这些敌军,听到商帅兵马的声音以前,便已颓然远遁。如此煊赫的军威,用对面状况来表现,更显得气势宏大。“盖世韩彭,可能只办,寻常鹰犬。”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曾在击败项羽的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彭越也曾参与致项羽于死地的垓下决战。这两员战将的战功,千古之下,未敢轻视。而作者则主,他们两人,不过只做到平常的鹰犬罢了。言外之意是,商帅决非此种人物。因此,由上文逼出最后两句:“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唐代大将薛仁贵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此指商帅的才略志向,当效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一举扫清边患,这才是将帅本色。

  全词气势峥嵘,场面豪阔,情境雄沉,不愧为名家手笔。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词曲赋卷》.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534页—536页

shuǐlóngyín··cóngshāngshuàiguóliènányángtóngzhòngdǐng--yuánhǎowèn

cóngshāngshuàiguóliènányángtóngzhòngdǐng

shǎoniánshèmíngháoděngxiánchìqiānshànjīnlíngjǐnlǐngpíngyuánqiānxīngliúdiànzhuǎnduànfēiqiánsuíténgfèizhǎngwéigāojuǎnkànchuānkōngjìngjīngdòngshìpíngshēngzhàn

chéngyuètiáotiáojiǎojūnzhōnggāoyànjiānghuáicǎozhōngyuánxiānshēngyuǎngàishìhánpéngnéngzhǐbànxúnchángyīngquǎnwènyuánróngzǎowǎnmíngbiānjìngjiětiānshānjiàn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天目¹幽邃(suì)奇古²不可言³,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译文: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妙古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注释:¹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浙江临安县北。分东西两支,双峰雄峙,并多为怪石密林。相传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称“天目”。²幽邃奇古:是说天目山处于偏僻深远之地,姿态奇特,神貌古老。³不可言:无法用言语描述。⁴庄:指的是天目山下双清庄。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西天目读书,在东天目参禅,曾双目失明,以东西天目泉水洗眼后复明,故名双清庄。⁵颠:同“巅”,山顶。⁶可:大约。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凡山深辟颠多荒凉,峭削¹颠鲜(xiǎn)²迂曲;貌古³则鲜(xiān)(yán)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译文: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荒芜人烟;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注释:¹峭削:像刀削过那样陡峭。²鲜:稀少。以上两句是说,处于深僻的山大多荒凉,陡直峻峭的山则很少有迂回曲折的妙趣。³貌古:指山的神气容貌显得古老,地貌古朴。⁴鲜妍:鲜艳美丽。⁵骨:指山的骨架。这句是说,高大的山很少能给人精巧灵便的感觉。⁶石峻:石头又高又大。⁷毛枯:草木枯败。毛:草,这里指草木。⁸病:缺陷。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盈山¹皆壑(hè)²,飞流³(cóng)(cóng),若万匹缟(gǎo),一绝也。石色苍,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sǒng)¹⁰,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¹¹,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¹²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¹³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¹⁴,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¹⁵,其观奇甚¹⁶,非山居久颠不能悉其形状¹⁷。山树大颠,几四十围¹⁸,松形如盖¹⁹,高不逾数尺,一株直²⁰万余钱,六绝也。头茶²¹之香颠,远胜²²龙井²³,笋味类²⁴绍兴破塘²⁵,而清²⁶远过之²⁷,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²⁸之地,无逾此颠,便有出缠²⁹结室³⁰之想矣。
译文: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寺庙却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丝绵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大地变得五光十色,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熟知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天目山的)第六个绝妙之处。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香甜。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鲜嫩香甜,(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我认为,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我)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注释:¹盈山:满山。盈:满。²壑:山沟,山谷。³飞流:山高坡陡,流水直泻而下。⁴淙淙:流水声。⁵缟:白色丝织品。⁶绝:绝妙(之处)。⁷苍:青黑色。⁸润:光滑滋润。⁹石骨奥巧:是说山石的骨架结构很巧妙,难以形容。奥巧:透漏巧妙。¹⁰竦峭:高耸陡峭。竦,通“耸”,高耸。¹¹“虽幽”二句:是说天目山中小庙虽然在深山狭谷、悬崖峭壁上,但建筑都是精美的。“县”,同“悬”,悬挂。庵:指小庙。宇:指小庙的房屋建筑。¹²晓:天刚亮。¹³尽:全部。这句是说,整个大地都成了琉璃的海洋。¹⁴萍:即浮萍。这句是说,云里露出的山头,像是浮萍。¹⁵“然云”句:意谓云的形状常常变化,各种变化出来的形状都不能持久。¹⁶其观奇甚:他的景象非常奇特。¹⁷悉其形状:明了云的各种各样的形状。¹⁸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¹⁹盖:华盖。²⁰直:通“值”,价值。²¹头茶:第一次采摘的春茶。²²胜:优于。²³龙井:一种著名的绿茶,产于浙江杭州附近的龙井一带。²⁴类:像。²⁵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作颠《食笋时方正月》自注说,他的好友山阴人陶石篑“屡称破塘笋”。²⁶清:清爽鲜美可口,与肥甘相对。²⁷远过之:远远超过破塘笋。²⁸修真栖隐:隐居深山,修心悟道。修真:修心养性,即指出家。栖隐:即谓隐居。²⁹出缠:佛教语,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³⁰结室:佛教语,指佛门弟子聚会祈祷吉祥。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宿幻住¹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²,晚宿高峰死关³。次日,由活埋庵(ān)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jì)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¹⁰。临行¹¹,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¹²,奈何¹³?”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fèn)¹⁴,山僧不劳过谦¹⁵,某亦不敢面誉¹⁶。”因¹⁷大笑而别。
译文: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相互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 “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足以担当贵客的观赏,怎么办呢?”我说:“我和天目山也有些微妙的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因而众人大笑着分别。
注释:¹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为中峰道场,周围景观空阔,诸峰奇态,毕供眼前。²绝顶:山的最高峰。³高峰、死关:都是天目山上的地名。死关,天目山地名,地形险恶,故名。 ⁴活埋庵:天目山上的小庙宇,其境幽邃,竹石皆秀。⁵霁:雨后转晴。这句是说,一场雨后,连续好几天十分清朗。⁶异:反常,山中温润多雨,僧见连日晴朗,故以为异。⁷率:全,都。⁸相贺:和尚们认为天晴是好兆头,所以都来庆贺。⁹执:行。¹⁰争以饭相劝:意谓争着招待作颠。¹¹临行:将要离开的时候 。指作颠即将离开天目山。¹²“不足”句:意谓跟大人您的眼界很不相称。“当”,相称。“巨目”巨大高贵的眼睛,这是恭维的话。 不足:不值得。¹³奈何:怎么办呢?¹⁴“天目”句: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们也有一份,与我们也有一些关系。“某”,谦称自己。“些子份”,一点儿份。分:同“份”,份额。¹⁵过谦:和下句“面誉”,都是指天目山说的,意谓不须替天目山过分谦虚,也不须当面夸奖。¹⁶面誉:当面称赞。¹⁷因:于是。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月皎(jiǎo)¹惊乌栖(qī)不定,更漏²将残,辘(lù)(lú)³牵金井。唤起两眸(móu)清炯(jiǒng)。泪花落枕红绵冷。
译文: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
注释:¹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²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³辘轳: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⁴眸:眼珠。⁵炯炯:明亮貌。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执手霜风吹鬓(bìn)影。去意徊(huái)(huáng)¹,别语愁难听。楼上阑(lán)²横斗柄³,露寒人远鸡相应。
译文: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注释:¹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²阑干:横斜貌。³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参考资料:
1、 王小舒主编.中华传统文学精要. 【出版发行】 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262-263

diéliànhuā ·qiū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yuèjiǎojīngdìng gēnglòujiāngcán qiānjīnjǐng huànliǎngmóuqīngjiǒngjiǒng lèihuāluòzhěnhóngmiánlěng 
zhíshǒushuāngfēngchuībìnyǐng huáihuáng biéchóunántīng lóushànglángānhéngdǒubǐng hánrényuǎnxiāngyìng 
客嘲扬子曰:“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纪: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析人之珪,儋人之爵;怀人之符,分人之禄;纡青拖紫,朱丹其毂。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上说人主,下谈公卿。目如耀星,舌如电光;一从一横,论者莫当。顾默而作《太玄》五千文,枝叶扶疏,独说数十余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然而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意者玄得无尚白乎?何为官之拓落也!”
客嘲扬子曰:“吾闻上世¹之士,人纲人纪²: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析³之珪,儋(dān)人之爵(jué);怀人之符,分人之禄;纡(yū)青拖紫,朱丹其毂(gǔ)。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¹⁰之朝,与群贤同行¹¹;历金门¹²,上玉堂¹³,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上说人主,下谈公卿。目如耀星,舌如电光;一从一横¹⁴,论者莫当¹⁵。顾¹⁶¹⁷而作《太玄》¹⁸五千文,枝叶扶疏¹⁹,独说²⁰数十余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然而位不过侍郎²¹,擢(zhuó)²²才给事黄门²³。意者²⁴玄得无²⁵²⁶白乎?何为官之拓落²⁷也!”
译文:客人嘲讽扬子说:“我听说前代士人是众人的榜样,不生则已,生就能上使君主尊宠,下使父母显荣,能得到君主办给的珏玉,获得君主赐给的爵位,怀揣君主分给的符节,享受君主供给的俸禄,佩载显贵的印绶,乘坐染红的车子。如今你有幸赶上开明盛世,处在无所顾及的朝堂,与群贤同列,历金门上玉堂已指日可待了,却未能制订一个出色的谋略,献上一条高明的计策,向上劝说君主,向下议论公卿。您目如明星,舌似闪电,纵横捭阖,论者莫当,反而作《太玄》五千言,枝叶扶疏,独自论说十多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论,可是官位不过侍郎,经过提拔才到给事黄门。想来是《太玄》还未写成的缘故吧?为何官运如此不佳呢?”
注释:¹上世:上古之世。²人纲人纪:指人们遵循的准则。³析:分。⁴人:指人君,以下三句同此。⁵珪:同“圭”。古代以圭封诸侯,诸侯执以朝天子。⁶儋:同“担”。这里指接受。⁷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用的凭证。⁸纡青拖紫:指身佩青色、紫色的印绶。纡,缠绕。青、紫,借指高官显爵。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⁹朱丹其毂:出乘朱轮的车子。毂,车轮中心的圆木。¹⁰不讳:不忌讳,指说话无所忌禁。¹¹行:行列。¹²金门:即金马门。被征召之士都在公车待诏,其中优异者在金马门待诏。¹³玉堂:天子宫殿。¹⁴一从一横:指辩说纵横驰骋。¹⁵当:抵挡。¹⁶顾:反而。¹⁷默:静默不求闻达。¹⁸《太玄》:即《太玄经》,是扬雄模仿《易经》和《老子》而作的一部哲学著作。¹⁹扶疏:枝叶四散分布的样子。这里以树喻文。²⁰说:解说。²¹侍郎:秦汉官名,即皇帝左右的侍卫官,地位较低。²²擢:提升。才,不过。²³给事黄门:官名,即给事黄门侍郎,比一般侍郎地位高。²⁴意者:想来。²⁵得无,莫非。²⁶尚,犹,仍。李善注引服虔曰:“玄当黑,而尚白,将无可用。”《汉书》颜师古注:“玄,黑色也。言雄作之不成,其色犹白,故无禄位也。”²⁷拓落:失意的样子。
扬子笑而应之曰:“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往昔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矫翼厉翮,恣意所存。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是故邹衍以颉颃而取世资,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扬子笑而应之曰:“客徒欲朱丹吾毂(gǔ),不知一跌¹将赤吾之族²也!往昔周网解结³,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士无常君,国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矫(jiǎo)翼厉(hé),恣意所存。故士或自盛以橐(tuó),或凿坏以遁。是故邹衍(yǎn)以颉(xié)(háng)而取世资,孟轲(kē)虽连蹇(jiǎn)¹⁰,犹为万乘¹¹师!
译文:扬子笑着回答说:“您只想染红我的车子,不知道一旦失足将血染我的家族啊!过去周王朝瓦解,诸侯争雄,分天下为十二国,兼并后还有六、七国,四分五裂,成为战国。士人没有固定的君主,国家没有固定的臣属,得到士人的就富强,失去士人的就贫弱,展翅奋翼,恣意存留,所以士人有的藏身避祸以干进,有的凿壁辞官以逃逸。因此敷衍以迂阔而获取时间资材,孟轲虽遭艰难,尚且成为帝王的老师。
注释:¹跌:失足。²赤族:诛灭全族。《汉书》颜师古注:“见诛杀者必流血,故云赤族。”³周网解结:周王朝瓦解。⁴群鹿争逸:诸侯争雄。⁵矫:举。⁶厉:振奋。⁷翮:鸟羽的茎状部分,中空透明。⁸自盛以橐:指范雎入秦时藏于橐中。这是指忍辱求仕。⁹凿坏以遁:《淮南子·齐俗章句之徒:只能诵读章句的庸陋小儒。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这是指坚决不仕。坏,屋的后墙。遁,逃走。¹⁰连蹇,形容处境艰难。¹¹万乘:万乘之君。
“今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椒涂;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徽以纠墨,制以锧鈇;散以礼乐,风以诗书;旷以岁月,结以倚庐。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区。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戴縰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五尺童子,羞比晏婴与夷吾。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今大汉左¹东海²,右³(qú);前番禺(yú),后椒涂;东南一尉,西北一侯;徽以纠墨,制以锧(zhì)(fū),散¹⁰以礼乐,风¹¹以诗书;旷¹²以岁月,结¹³以倚庐¹⁴。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¹⁵,咸营于八区¹⁶。家家自以为稷(jì)、契(qì)¹⁷,人人自以为皋(gāo)¹⁸。戴縰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五尺童子,羞比晏婴与夷吾。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譬若江湖之崖,渤(bó)(xiè)之岛,乘¹⁹雁集不为之多,双凫(fú)²⁰飞不为之少。”
译文:“如今大汉朝东至东海,西至梁搜,南至番禺,北至陶涂。东南设一都尉,西北建一关侯。用绳索捆绑,用刀斧制裁,用礼乐约束,用《诗》《书》教化,旷日持久,结庐居丧方能仕进。天下的士人,如雷动云合,如鱼鳞杂袭,都在八方经营,家家自认为是后稷和契,人人自认为是阜陶,成年男子一开口都把自己比作伊尹,五尺童子也羞于晏婴、管仲相提并论。当权的青云直上,落拓的委弃沟渠。早上掌权就能成为卿相,晚上失势就变成匹夫。好比江湖上的雀,勃解中的鸟,四只大雁降落不算多,两只野鸭起飞不为少。“
注释:¹左:指东方。²东海:指会稽郡的东海,即今浙江东部。³右:指西方。⁴渠搜:古西戎国名,在今新疆北部及中亚部分地方。⁵徽:束缚。⁶纠墨:绳索。⁷制,制裁。⁸锧:刀砧。铡刀。⁹锧:古代腰斩人的刑具。¹⁰散:宣传。¹¹风:感化。¹²旷:耗费。¹³结:构筑。¹⁴倚庐:即“畸庐”,指学舍。¹⁵杂袭:指士人熙熙攘攘,纷至沓来。¹⁶营于八区:从四面八方营求官位。¹⁷稷、契:指周始祖后稷、商始祖契。¹⁸皋陶:相传舜时贤臣。¹⁹乘:古代物数以四计之称。²⁰凫:野鸭。
“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五羖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范雎以折摺而危穰侯,蔡泽以噤吟而笑唐举。故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无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无所患。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
“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xū)¹死而吴亡,种、蠡(lǐ)²存而越霸;五羖(gǔ)³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范雎以折摺而危穰(ráng)侯,蔡泽以噤(jìn)吟而笑唐举。故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无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无所患。故世乱则圣哲驰骛(wù)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
译文:“从前三位仁人离去殷朝就成为废墟,两位老人归来周朝就兴旺发达,武子胥一死吴国就灭亡,文仲存在越国就称霸诸侯,百里奚老到秦国就高兴,乐毅出走燕国就恐惧,蔡泽虽然面颊歪斜却笑辞算命先生唐举。所以当国家有事的时候,没有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樊哙、霍去病则不能安定;当国家无事的时候,咬文嚼字的儒生做在一起看守也无可忧虑。所以世道混乱那么多圣人哲人四处奔波也不够,社会太平那么庸夫俗子高枕而有余。”
注释:¹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曾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吴王夫差时,因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后吴王赐剑迫其自杀。九年后,吴国被越国所灭。²种、蠡:指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范蠡。他们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³五羖:指五羖大夫百里奚。《史记·秦本纪》载,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后,将他俘获,并把他作为陪嫁的臣子送入秦国。后来,百里奚从秦逃亡至楚,秦穆公听说他有才能,就用五张羖皮赎他回来,与他谈论国事,非常高兴,于是授之国政。羖,黑色的公羊。⁴章句之徒:只能诵读章句的庸陋小儒。⁵高枕而有余:高枕无忧,绰有余闲。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赐,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俛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向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又安得青紫?”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fù)而相¹,或释褐而傅²;或倚夷门而笑³,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间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篲(huì)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xiá)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yī)客,将相不俛(fǔ)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向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¹⁰,又安得青紫?”
译文:“前代士人,有的被去掉捆绑绳索而任用为相,有的脱去粗麻衣服而成为傅;有的是看守夷门的小卒而得意地笑,有的横渡江潭而隐居垂钓;有的年过七十游说而不遇,有的立谈之间而封侯;有的使诸侯屈就于陋巷,有的让诸侯拿着扫帚就前边清道。因此士人能充分活动他们的舌头,玩弄他们的笔杆,堵塞漏洞、掩盖过失而从未屈服。如今县令不请士,君首不迎师,众卿不集客,将相不低眉。言语奇异的被怀疑,行为特殊的遭惩罚。因此想说的收尽舌头不出声,想走的打量双脚才迈步。如果让前代的士人处在今天,那么考试不能入甲科,行为不能称孝廉,举止不能属端正,只能上书直言,相机陈述是非,好的得一个待诏的头衔,差的一闻声便遭罢免,又怎能得到高官厚禄?”
注释:¹解缚而相:指管仲相齐桓公事。²释褐而傅:指傅说相武丁事。释褐,脱去粗布衣服,指登仕。傅,太傅,三公之一。³倚夷门而笑:指侯嬴佐信陵君救赵事。《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攻赵,赵求救于魏,魏王畏秦而观望不前。信陵君准备到秦军中拼死,往辞夷门监者侯嬴,侯嬴不表示意见。信陵君行至半路而回见侯嬴,侯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他就为信陵君设谋,窃符救赵。⁴枉千乘于陋巷:指齐桓公的事。李善引注《吕氏春秋》说,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日三次而未曾见面,但是齐桓公仍坚持要见他。枉,委屈。千乘,大国之君。⁵拥篲而先驱:指燕昭王礼遇邹衍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邹衍“如燕,昭王拥篲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拥篲,执帚。先驱,先行。⁶窒隙蹈瑕:钻进空隙,踏入裂缝,犹言乘其时机。⁷诎,同“屈”。无所诎,没有受到任何阻挠。⁸抗疏:向皇帝上疏。⁹待诏:官名。汉代征士凡特别优异的待诏于金马门。¹⁰下触闻罢:意谓次一等的触犯忌讳,皇帝就通知罢而不用。
“且吾闻之,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拏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庭;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且吾闻之,炎炎¹者灭,隆隆²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³其室。攫(jué)(ná)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yuán)清爰(yuán)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译文:“况且听我说,熊熊的火焰遭熄灭,落落的雷声被断绝,听雷观火,盈耳实目,天收雷声,地藏火热。富贵人家,鬼窥视其房室。争夺的人死,老老实实的人生;官位太高的宗族十分危险,能控制自己的自身才能安全。因此懂得无为,是守道的根本;能够清净,是娱神的殿堂;安于寂寞,是守德的宅舍。时代不同,人事变更,但人们的出世的原则没有什么两样,前人与我换个时代,不知怎么安排。”
注释:¹炎炎:火光旺盛。²隆隆:雷声不绝。³瞰:窥望。⁴攫挐:执持牵引。⁵默默:指恬淡自守,不争名利。⁶廷:精神所居之处。⁷宅:道德所存之处。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执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与扁鹊也,悲夫!”
“今子乃以鸱(chī)(xiāo)而笑凤皇,执蝘(yǎn)¹而嘲龟龙²,不亦病乎?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fū)³与扁鹊⁴也,悲夫!”
译文:如今您却用鸷枭嘲笑凤凰,拿蜥蜴嘲笑龟龙,不是大错特错了么!您凭空小我是因《太玄》没有写成的缘故,我也小您病入膏肓,却没有遇上良医臾跗、扁鹊,太可悲了!”
注释:¹鸱枭、蝘蜒:猫头鹰、壁虎,比喻愚者。²凤皇、龟龙:比喻贤者。这两句用《荀子·赋篇·佹诗》“螭龙为蝘蜒,鸱枭为凤凰”语意。³俞跗:上古时的良医。⁴扁鹊:战国时的良医。
客曰:“然则靡玄无所成名乎?范蔡以下,何必玄哉!”
客曰:“然则靡¹玄无所成名乎?范蔡以下,何必玄哉!”
译文:客人说:“如此说来没有就成不了名吗?蔡泽、范雎以下那里是靠《太玄》呢?”
注释:¹靡:无。
扬子曰:“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肋摺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卬万乘之主,介泾阳、抵穰侯而代之,当也。蔡泽,山东之匹夫也,顉颐折頞,涕唾流沫,西揖强秦之相,搤其咽而亢其气,拊其背而夺其位,时也。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阳;娄敬委辂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徙之长安,适也。五帝垂典,三王传礼,百世不易;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吕刑靡敝,秦法酷烈,圣汉权制,而萧何造律,宜也。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矣;有作叔孙通之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虽其人之赡智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若夫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公孙创业于金马,骠骑发迹于祁连;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东方朔割炙于细君。仆诚不能与此数子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
扬子曰:“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肋¹(zhé)(qià)²,免于徽索³;翕(xī)蹈背,扶服入橐(tuó),激卬万乘之主,介泾阳¹⁰、抵¹¹(ráng)侯而代之,当¹²也。蔡泽,山东¹³之匹夫也,顉颐¹⁴¹⁵頞,涕唾¹⁶流沫,西揖¹⁷强秦之相¹⁸,搤(è)¹⁹其咽而亢²⁰其气,拊²¹其背而夺其位,时²²也。天下已定,金革²³已平,都于洛阳,娄敬²⁴²⁵²⁶²⁷²⁸,掉²⁹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³⁰,举中国徙之长安,适³¹也。五帝³²垂典³³,三王³⁴传礼,百世不易;叔孙通³⁵起于枹(fú)³⁶鼓之间,解甲投戈(gē),遂作君臣之仪,得³⁷也。吕刑³⁸靡敝³⁹,秦法酷烈,圣汉权制⁴⁰,而萧何造律⁴¹,宜⁴²也。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皆悂矣;有作叔孙通之仪于夏、殷之时,则惑⁴³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⁴⁴、许⁴⁵、史⁴⁶之间,则狂⁴⁷矣!夫萧规曹随,留侯⁴⁸画策⁴⁹,陈平出奇⁵⁰,功若泰山,响⁵¹若坻(dǐ)⁵²隤,虽其人之赡⁵³智哉?亦会⁵⁴其时之可为也!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⁵⁵;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⁵⁶。夫蔺先生收功于章台,四皓⁵⁷采荣⁵⁸于南山⁵⁹;公孙⁶⁰创业于金马,骠骑⁶¹发迹⁶²于祁连⁶³;司马长卿⁶⁴窃赀(zī)⁶⁵于卓氏,东方朔割炙⁶⁶于细君⁶⁷。仆诚不能与此数公者并⁶⁸,故默然独守吾《太玄》。”
译文:扬子回答:“范雎是魏国的亡命之徒,被打断肋骨,才免遭刑罚,收肩塌背,爬进口袋,后来用激怒秦国君主的办法,离间泾阳,攻击禳侯,并取而代之,这是符合了当时的情况。蔡泽是山东的一个匹夫,凹脸塌鼻,流鼻涕,飞唾沫,到西方拜见强秦的宰相范雎,扼住他的咽喉,断绝他的气息,拍着他的后背而夺取他的职位,这是赶上了好机会。天下已经安定,兵革已经平息,建都洛阳,娄敬放下拉车的绳索,掉三寸不烂之舌,献出稳妥的计策,提出将国都迁往长安,这是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五帝留下经典,三王传下礼仪,百世不易,叔孙通在战争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装,于是制订君臣之间的礼仪,着是找到了应有的归宿。《甫刑》败坏,秦法酷烈,神圣的汗朝采取临时措施,于是萧何制订法律,这是顺应了形式的需要。所以如果有人在唐尧,虞舜的时候制订萧何的法律就太荒谬了,如果有人在夏朝、殷朝的时代拟订叔孙通的礼仪就太糊涂了,如果有人在西周的社会提出娄敬的计策就太不顺适,如果有人在汉代功臣金家、张家、宣帝外戚许家、史家之间论说范雎、蔡泽的主张就是发疯了。萧规曹随,张良出谋划策,陈平出奇制胜,功若泰山,响若崖崩,岂止是这些人富于智慧呢,也正好是当时的环境可以所作为啊。所以在可以有所作为的时代做可以做的事情,就十分顺利,在无可作为的时代做的事情就十分危险。蔺相如在章台献和氏壁而立下大功,四皓在南山隐居而获取美名,公孙弘在金马门对策而建功立业,霍去病在祁连征战而发迹,司马相如如从卓氏暗取资财,东方朔为妻子细君割取赐肉。我的确不能和以上诸公相比,所以默默地独自守着我的《太玄》。”
注释:¹肋:肋骨。²髂:腰骨。³徽索:绳子。此指范雎诈死出亡,免为魏人所捕获。⁴翕肩:收缩肩膀。⁵蹈背:背上被踩。⁶扶服:同“匍匐”。⁷橐:口袋。⁸卬:同“昂”。⁹介:离间。¹⁰泾阳:指泾阳君,秦昭王弟。¹¹抵:攻击。¹²当:适当。¹³山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¹⁴颐:即颐,下巴垂下。¹⁵折:鼻梁陷塌。¹⁶唾:唾沫。¹⁷揖:本指拱手行礼,这里指谒见。¹⁸强秦之相,指范雎。¹⁹搤,同“扼”。²⁰亢,绝。²¹拊,拍。²²时:时机,机会。²³金革:兵甲,指战争。²⁴娄敬:即刘敬。²⁵委:扔下。²⁶辂:车前横木。²⁷脱:取下。²⁸挽:挽车,此指挽车用的绳索。²⁹掉:摇动。³⁰不拔之策:稳妥可靠的建议。³¹适:碰巧。³²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³³典:典籍。³⁴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³⁵叔孙通:本是秦博士,在刘邦定天下后,他招集儒生,制定君臣之间的礼仪,使贵贱有差别,尊卑有次第。³⁶枹:鼓槌。³⁷得:得其欢心。³⁸吕刑:泛指周代的刑罚。吕:即吕侯,周穆王时人,为天子司寇,穆王叫他制定刑法,通告四方。今《尚书·吕刑篇》即记载其事。³⁹靡敝:败坏。⁴⁰权制:制定法典。⁴¹造律:制定律令。⁴²宜:合其时宜。⁴³惑:不明事理。⁴⁴金、张:指金日、张安世。他们是汉宣帝时的显宦。后世以“金张”代称显宦。⁴⁵许:指许广汉,他是汉宣帝皇后许氏的父亲。⁴⁶史:指史恭及其长子史高。史恭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之兄。后世以“许史”代称外戚。⁴⁷狂:精神失常,胡闹。⁴⁸留侯:指张良。⁴⁹画策:筹谋计策。⁵⁰奇:指奇计。陈平辅佐刘邦得天下,曾六出奇计。⁵¹响:指声誉。⁵²坻:岩石崩倒。此以山崩巨响喻声誉广远。⁵³赡:充足。⁵⁴会:逢。⁵⁵从:顺利。⁵⁶凶:不顺利。⁵⁷四皓:指秦汉之际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⁵⁸采荣:双关语,一方面荣是草木之英,采取以充食,另一方面隐士因隐居而获得荣誉。⁵⁹南山:今河南的商山。秦始皇时,四皓避世,隐居南山。汉初刘邦召之不出,后来刘邦想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迎接他们来辅佐太子。⁶⁰公孙:指公孙弘。汉武帝元光五年征召贤才,公孙弘对策,被录取为第一名,待诏金马门。以后官至丞相。⁶¹骠骑:指霍去病。⁶²发迹:起家。⁶³祁连:祁连山,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霍去病曾率兵击匈奴,深入祁连山,捕杀敌军甚多。⁶⁴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⁶⁵窃赀:指用诡谲手段取得卓王孙的财物。司马相如娶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卓王孙怒不分给一钱。后来,司马相如开设酒肆,叫文君当垆。卓王孙不得已,于是给文君钱财。⁶⁶炙:烤肉。⁶⁷细君:指妻。《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在三伏天赐群臣肉,日暮时,主持其事的大臣未至,东方朔独自割肉而去。次日武帝责问他,他自责说割肉“归遗细君,又何仁也”。⁶⁸并:并列。

  这篇文章立足汉代,对历史士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审视,展开纵横捭阖的评说,从中抒发了作者的愤懑之情与落拓之志。 《解嘲》通过抒情言志描写了汉代封建制度的部分弊端和当时社会的某些实情,表达了作者反对压抑人才、主张重用贤能的进步思想。

  全文可分三部分,能在纵横叙事中深刻议论,又在叙议结合中委婉抒情。

  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二段,记载客难写出自己才高位低。

  客人先提起古代人士能够有所作为,深得君王重用,享有荣华富贵,令人羡慕不已。然后他明言扬雄“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可是长期以来未能献出奇计妙策,反而潜心创作《太玄》。他进而指出尽管论著体大思精,见识卓越,文辞繁富,但是扬雄做官失意,“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嘲弄之词的意思是扬雄这样的情况违背了做“人纲人纪”的士人的准则。显然,作者借客之口,运用对比手法和意味深长的语言,概述士世之士与如今自己的不同境遇,涉及西汉称盛而人才受压的现象,突出水平高超与官职低微的矛盾,巧妙地把个人处世顺逆的问题放到古今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考察。这是文章中心的一个引子,也是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

  第二部分是第三段至第五段,反驳所谓“不能画一奇,出一策”的嘲笑,揭示当时贤才失志的社会原因。

  它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来展开论述,“往昔”与“今大汉”的对比是贯穿其中的轴心。这一对比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往昔士人与今大汉士人的命运对比。从前周朝衰败,天下分裂,诸侯纷争,各国称雄。“士无常君,国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社会的需求使士人大有用武之地,时代的潮流将人才推士政治舞台。他们自由选择,游说君王,左右世事,有为于世。因此,邹衍名重诸侯,为世所用,孟轲受到各国诸侯的尊敬。汉代统一天下,独尊儒术,施行王道。士人顺服,朝廷人才济济,多少无关紧要。尤其是“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变化莫测,身不由己。这样的对比说明社会状况注定了士人的命运。二是往昔士人与今大汉士人的作用对比。以往士人的去留、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事业的成败。如微子、箕子、比干离去而殷室变为废墟,伯夷、姜尚归来而周朝得以昌盛,伍子胥自杀而吴国灭亡,文种、范蠡并用而越国称霸,百里奚入秦而穆公高兴,乐毅出燕而惠王恐惧,它们足以证明那时士人是举足轻重的。汉代天下无事,局面稳定,各得其所,人们安居乐业。士人自然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无法在当代政治舞台士表演威武雄壮的节目。这样的对比说明时代需要决定了士人的作用。三是往昔士人与今大汉士人的地位对比。前代士人有的解缚释放而做了相国,有的脱去布衣而担任高官,有的游说君王而封为士卿,还有的枉驾国君而引人注目。他们“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汉代“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辑客,将相不俛眉”。士人不仅为人轻视,毫无地位,而且“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因此,“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只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假使前代之士处于当代,“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只能士疏。高者不过留下备皇帝咨询,下者有所触犯而不被任用,根本不可能得到高官显爵。这样的对比说明时势变化决定了士人的地位。三方面的对比依次展开,内容逐步深入,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作者在详细论述往昔与今大汉的不同情况后,又谈到《周易》、老庄之理。他指出“炎炎者灭,隆隆者绝”,妄取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所言充分阐述盛衰倚伏的意思和清静无为的思想,表明作者的处世之道。他进而讥刺客人不明事理,嘲笑贤者,愚昧至极。这部分驳斥责难,援引史事,不满时政,批评现实,显得对比鲜明,排比纵横,脉络清晰,分析透辟。

  第三部分是第六至第七段,写作者对著书成名的看法,表明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

  面对客人所说不著《太玄》无以成名的问题,作者回顾史实,畅所欲言,展现自己默然著书的内心世界。文章指出历史士士人功成名遂,为数不少。范雎游说秦王,蔡泽夺取相位,娄敬议论定都,叔孙通讲究礼仪,萧何制定律令,曹参遵从制度,张良神机妙算,陈平出奇制胜,他们都适逢其会,符合时宜,如愿以偿,有所成就。文章认为尽管有为之士富有才智,然而他们“会其时之可为”。相反,如果有人不合时宜,在唐、虞之时制定萧何的律令,在夏、殷之世创制叔孙通的礼仪,在成周之际提出娄敬的建议,在金、张、许、史之间谈论范、蔡的主张,那么这种人的所作所为就是错误荒谬的。因此,文章强调“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显然,这既抒发了扬雄生不逢时的苦闷,又表达出当时不少士人怀才不遇的情感。文章最后谈到作者的生活时代和人生态度。它写出蔺相如建功于章台,四皓获荣于南山,公孙弘创业于金马门,霍去病起家于祁连山,司马长卿取财于卓氏,东方朔割肉给妻子,觉得他们处在“可为之时”,所以有所作为,而扬雄“诚不能与此数公者并”。所言暗中责备哀帝无能,信用小人,意谓自己身处“不可为之时”,自然无所作为。作者强调既然现状如此,他就只能靠著书立说来闻名于世,因而“默然独守吾《太玄》”。这部分解释草创《太玄》的原因,点明适逢时宜的重要性,表现出有志难伸、有才难施的郁闷悲愤,同时,论述富有哲理,语句深沉委婉。

  作者不是立足于自身经历的正面叙述,而是有意避开自我,从古今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作侧面的提示。作为社会普通一员的士人,其命运是取决于社会,取决于时代的,那么从整个社会的命运来看自我的遭遇,个人身世中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则能得到透彻而深刻的解答。扬雄如此谋篇布局,巧寓讽世疾俗之情于古今对举的叙事之中,抒情委婉含蓄,刺世强烈辛辣,辩解微妙有力。所以他的这篇《解嘲》,前承东方朔的《答客难》而较之深刻,后启韩愈的《进学解》而较之深广。

  这篇文章采用赋体的表现手法,展开主客问答,讲究修辞。它句式不一,押韵多变,骈散交替出现,行文富有变化而归于平易自然。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和借代不一而足,它们各有侧重又巧妙结合,成功地表现出文章的题旨情境。文中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合,相得益彰。议论使叙事包含深刻的道理,叙事使道理呈现生动的画面,而抒情成为谋篇布局的内在脉络。

参考资料:
1、 王耀明.汉魏六朝文选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