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无多地,到来如许宽。池深鱼气静,树密鸟声欢。
十亩无多地,到来如许宽。池深鱼气静,树密鸟声欢。
浅碧浸琴荐,轻阴护药栏。小长庐去后,山翠至今寒。
浅碧浸琴荐,轻阴护药栏。小长庐去后,山翠至今寒。
严遂成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2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不种闲花,池亭畔(pàn)、几竿修竹¹。相映带²、一泓(hóng)³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pèi)遂,雨余净女添膏(gāo)。未成林,难望凤来栖(qī),聊医俗
注释:¹修竹:长长的竹子。²映带:景物彼此衬托。如:山河相映带,万竹争映带。³一泓:一道。⁴森寒洁绿:指竹子幽深、阴冷、洁净、翠绿。⁵风动二句:风一吹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像洁净的美女添上了润发的油脂。膏沐,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抹膏沐。也指洗沐,润泽:日出雾露除,青松如膏沐;是日值微雨,千林尽膏沐。⁶凤来栖: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⁷聊医俗:姑且医治庸俗。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问华胄:问竹子是哪个贵族的后代。
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问华胄(zhòu)¹,名淇澳(ào)²。寻苗裔(yì)³,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huǎng)(hū)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释:¹华胄:贵族的后裔。²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³苗裔:子孙后代。⁴湘江曲:湘江弯曲处。⁵孤高:高傲,不合群。此赞竹子的和松柏一样高雅不俗。⁶阿娇金屋: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娇)的女儿。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为妇。这里指翠美珍奇的竹子。

mǎnjiānghóng··yǒngzhú--róng

zhǒngxiánhuāchítíngpàn竿gānxiūzhúxiāngyìngdàihóngliúshuǐsēnhánjié绿fēngdòngxiānrénmíngpèisuìjìngtiāngāowèichénglínnánwàngfèngláiliáo

wènhuázhòumíngàoxúnmiáoxiāngjiāngxìnggāoshìbǎiājiāojīnzuòyīncóngróngfánshǔ退tuìqīngxīnhuǎngwēixiāngchùbīngshuāngbiànhǎofēng姿wēn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凉风吹月露¹,圆景²动清阴³
译文:秋夜中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
注释:王中丞:即王思远。齐武帝诏举士,竟陵王荐为吴郡丞,后拜御史中丞。《梁书》《南史》有传。¹月露:月光下的露滴。²圆景:指月亮。³清阴:清凉的树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蕙气¹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译文:带着兰蕙花香的风多情地投入怀抱,在这如此幽静美好的夜晚,听君抚琴尽兴。
注释:¹蕙气:香气。一作“蕙风”,带着兰蕙花香的风。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萧瑟¹满林听²,轻鸣响涧(jiàn)³
译文:琴音如秋风吹拂草木之音,传遍树林;又如涧水轻鸣,流淌着淙淙作响的清韵。
注释:¹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声音。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²满林听:是说树林里的鸟也为之感动,倾耳聆听。³响涧音:是说琴声犹如溪水流淌,淙淙有声。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无为¹(dàn)容与²,蹉(cuō)(tuó)³江海心。
译文:这样一种远离尘嚣、清静无为的境界,千万不要耽误和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注释:¹无为:清静无为。²澹容与:指安逸闲适。澹,恬静。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³蹉跎:失时,虚度光阴。江海心:退隐之心。《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山谷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又,《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这首诗以清新俊美的笔调写出秋夜闻琴的感受,在品味琴曲情调中表现自己的失意之心。其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全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首联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颔联由景及人、点明诗题。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充满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蕙风入怀抱”正是“闻琴”的最佳环境气氛。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很有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前四句在写景述事中流露出精神的超脱和心情的愉快,对这个美好夜晚由衷的高兴。同时,“凉风”“月露”“圆景”“清阴”都暗藏着一个“秋”字,秋季在诗人看来是个盛壮而易衰的季节,往往联系着时光飞逝、人生无成的感叹。所以后四句的情调由兴高采烈而转入萧瑟低沉。

  颈联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琴声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富有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尾联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个“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是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富有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从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影响。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著. 古典文学名篇鉴赏[M]. 合肥:黄山书社, 2008:35-36.
2、 贺新辉主编. 古诗鉴赏辞典 中[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980.
乞巧楼,月如钩,聚散几回银汉秋。遣人愁,何日休,织女牵牛,万古情依旧。
乞巧楼¹,月如钩,聚散几回银汉²秋。遣(qiǎn)人愁,何日休,织女牵牛³,万古情依旧。
译文:登上乞巧彩楼,只见弯月如钩。年年初秋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在银河的鹊桥上相会又分离。这种令人感伤的场面,什么时候才会结束?织女、牛郎永不变心,隔不断的相思之情万古依旧。
注释:中吕:宫调名。中吕宫为元曲常用宫调之一。迎仙客:曲牌名,又名“迎宾客”,入中吕宫。全曲二十八字,七句六韵,基本句式为三、三、七、三、三、四、五。¹乞巧楼: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相迎,穿七孔针以乞巧。²银汉:天河。³织女牵牛:指织女星和牛郎星。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是天鹰座中最亮的一颗星,它隔着银河与天琴座中的织女星遥遥相对,夏季晴朗的夜晚清晰可见。民间神话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与牛郎结合后,不再为天帝织云锦。天帝划了一道天河将二人隔开,只允许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过鹊桥相会。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城上风威(wēi)¹²,江中水气³
译文: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注释:¹风威:军威。²冷:望而生畏的意思。³水气:指杀气。⁴寒:不寒而栗。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róng)¹何日定²,歌舞³入长安
译文: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注释:¹戎衣:即军装。²定:平定。³歌舞:载歌载舞。⁴长安:唐的都城。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zàijūndēngchénglóu

luòbīnwáng tángdài 

chéngshàngfēngwēilěng jiāngzhōngshuǐhán 
róngdìng chángān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功名耶¹落空,富贵耶如梦。
译文:功名已然落空,荣华富贵是一场梦。
注释:¹耶:语气助词。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译文:想做忠臣以死报国却有些怕痛,想做农民耕种自给却怕锄头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