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竹行已远,子规啼更深。绿池芳草气,闲斋春树阴。
密竹行已远,子规啼更深。绿池芳草气,闲斋春树阴。
晴蝶飘兰径,游蜂绕花心。不遇君携手,谁复此幽寻。
晴蝶飘兰径,游蜂绕花心。不遇君携手,谁复此幽寻。

zhìtóngyóuyǒngdìngběichísēngzhāi--wéiyīng

zhúxíngyuǎnziguīgèngshēn绿chífāngcǎoxiánzhāichūnshùyīn

qíngdiépiāolánjìngyóufēngràohuāxīnjūnxiéshǒushuíyōuxún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声声血泪诉沈冤,啼起巴陵暮雨昏。
声声血泪诉沈(chén)¹冤,啼起巴陵暮雨²昏。
译文:杜鹃昼夜不停地啼叫诉说自身的冤屈,让整个巴陵都笼罩在傍晚的烟雨中。
注释:¹沈:同“沉”。现在通常写作沉。²暮雨:傍晚的雨。
只解千山唤行客,谁知身是未归魂。
只解千山唤行客¹,谁知身是未归魂。
译文:可旁人只以为杜鹃是在山间呼唤着行人,又有谁知道杜鹃是望帝未归的灵魂化成的。
注释:¹行客:过客;旅客。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寺出¹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译文:寺院高出飞鸟之外,青青峰顶戴着红楼。
注释:¹出:高出。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¹壁跻(jī)²半空,喜得登上头。
译文:顺着峭壁来到半空,心中欢喜登上山头。
注释:¹搏:攀缘。²跻:登。
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¹知宇宙阔²,下看三江流³
译文:只觉壁宙顿时开阔,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注释:¹殆:大概,这里有只是之意。²阔:深广。³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处三江会合处。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天晴见峨眉¹,如向波上浮。
译文:天睛气朗远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注释:¹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约六十里处。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jiǒng)¹²烟景³,阴森棕楠(chóu)
译文:烟气笼罩气象开阔,树木葱郁遍布四周。
注释:¹迥:远。²旷:空阔。³烟景:风景。⁴豁:明朗开阔。⁵阴森:幽暗阴郁的颜色。⁶棕楠:棕榈树、楠树。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愿割¹区中缘²,永从尘外游。
译文:我愿割断世间缘分,永远去那尘外漫游。
注释:¹割:弃。²区中缘:尘世缘分。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回风¹吹虎穴²,片雨³龙湫(qiū)
译文:旋风阵降吹过虎穴,把淋漓的小雨当做瀑布般宏大。
注释:¹回风:旋风。²虎穴:与下文“龙湫”均未详其处。³片雨:阵雨。⁴当:临。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僧房¹云蒙蒙²,夏月寒飕(sōu)³
译文:寺院之间云气蒙蒙,夏日也觉凉风飕飕。
注释:¹僧房:指寺院。²蒙蒙:云雾迷茫的样子。³飕飕:阴冷貌。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行舟。
回合¹俯近郭²,寥落³见行舟。
译文:俯视近处城池环绕,眺望远处三二渔舟。
注释:¹回合:回环盘曲。²郭:外城,此处指嘉州城。³寥落:稀疏。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胜概¹无端倪²,天宫³可淹留
译文:眼前胜景难以望尽,天宫之上尽可久留。
注释:¹胜概:锦绣山河的美丽风光。²端倪:边际。³天宫:天上宫殿,此处指凌云寺。⁴淹留:逗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一官讵(jù)¹足道,欲去令人愁。
译文:身为一官本不足道,辞官离去又觉忧愁!
注释:¹讵:岂。

  作此诗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

  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诗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畅,这在此时的一些诗作中屡有反映。这首诗中说“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结,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心境。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六):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2-15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8-3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¹一鉴²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huái)³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注释:¹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²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³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问渠(qú)¹那得²清如许³?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¹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²那得:怎么会。那:怎么的意思。³清如许:这样清澈。如:如此,这样。清:清澈。⁴为:因为。⁵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guānshūyǒugǎnèrshǒu··--zhū

bànfāngtángjiànkāitiānguāngyúnyǐnggòngpáihuái

wènqīngwèiyǒuyuántóuhuóshuǐlái((tōng))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
冬宵(xiāo)寒且永¹,夜漏²宫中发。
译文:冬天夜晚冷又长,宫中传出更鼓响。
注释:¹永:长。²夜漏:漏,漏壶,古计时器。此处夜漏是指报更的鼓声,即漏鼓。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草白霭(ǎi)¹繁霜,木衰澄²清月。
译文:白草茫茫蒙浓霜,木叶萧疏冷月朗。
注释:¹霭:霜雾迷茫的样子。²澄,澄清明朗的样子。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
丽服映颓(tuí)颜,朱灯照华发。
译文:华服映我衰颓容,红灯照我白发苍。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汉家方尚少¹,顾影惭朝谒(yè)
译文:正当朝廷尚年少,上朝不禁顾影伤。
注释:¹尚少:用汉代颜驷不遇的典故。谓老于郎署,喻为官久不升迁。

  本诗借景抒情,以冬夜的肃杀衬托自己途失意的萧索。又以丽服、朱灯与颓颜、华发的对比,表现诗人无奈的迟暮心情。

  不是真写自己老迈无用,顾影自惭,而是写自己不受重用,与执政者的心意相左。王维早在天宝十一年即为吏部郎中,而至天宝末,转为给事中,官阶并未升迁。据《旧唐书·李垣传》:“杨国忠秉政,郎官不附己者悉出于外。”当时,被排挤出朝廷的有“尚书十数公”,而同时启用了一批归附于杨国忠的年轻人。王维虽未外调,但给事中是谏官,在杨国忠一手遮天的极权统治下,可谓无言可进,无言可采。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之情,只能在诗中作委婉的流露。

  天宝年问,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当政,王维对这两个反动腐朽的政治集团都有所认识,不愿同流合污,但既然在朝为官,也不能不与其敷衍周旋。诗人内心极其苦闷,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在这首诗中,他叹老嗟卑,惭愧无用,却隐隐地流露出对当朝援引朋党、年少竞进的不满。诗从他人值省中起笔,写寒夜漫长,漏滴声声,宫外草白霜凝,木衰月清。这萧条冷寂的冬夜景色,更加强了诗人的迟暮之感。五六句自绘其形,丽服与衰颜、朱灯与华发相互映照,对比鲜明。言简韵促,寓慨深沉。

参考资料:
1、 廖仲安 李华 李景华主编.唐诗一万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57页
2、 (唐)王维著.王维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第214页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风云¹突变,军阀重开战²。洒向人间都是怨³,一枕黄粱再现。
译文:风起云涌,局势变化莫测,军阀再次开战。他们洒向民众的尽是无边的怨恨,他们的黄粱美梦仅是昙花一现。
注释: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29年2月至4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1929年4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¹风云:风起云飞,形态多变,比喻变幻莫测的局势。这里指时局。²军阀重开战:军阀指国民党新军阀。在北洋政府时代,军阀混战,连年不断;蒋介石国民党建都南京,曾取得暂时的妥协,至此战端又启,所以说重开战。³洒向人间都是怨:洒字由风云化出。怨,是说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对军阀的怨恨。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红旗¹跃过汀(tīng)²,直下龙岩³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译文:红军越过汀江,直逼龙岩与上杭。收取了祖国山河之一角作为根据地,农民欢欣鼓舞分田分地忙。
注释:¹红旗:借代词,指打红旗的人,即红军。²汀江:也叫汀水,又名鄞江。发源于福建西部长汀县东北境杉岭山脉的大悲山,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是福建境内第三大河,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注入韩江。³龙岩:县名,在福建省西南部。⁴上杭:县名,在龙岩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根据地之一。⁵金瓯:指国土。⁶分田分地:实行土地改革,建设根据地,这一些活动也包括在“收拾”的含义中。

  首句“风云突变”,起笔突兀凌厉。不仅渲染了形势的突然变化,制造出一种浓重的气氛,而且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指出当时蒋桂之战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混乱局面。

  接着诗人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浓墨一点:“洒向人间都是怨”这一句写得非常有力,坚定,“洒向”这个动词用得完美无缺,而收尾一个“怨”字搭配浑然天成,意象突出;接着又一个大对比,坏人只能是一枕黄梁美梦,这在诗之技巧上也可以说是转换切入都准确、快捷,从人民之恨陡地转到了坏人必败,两个鲜明画面并立,空间广阔但又一目了然。

  下阕开头两句红军进入闽西的描写,一变上阕沉重、激愤的笔调,充满欢乐和喜悦的气氛,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雄伟壮丽、气氛热烈的图画。

  用红旗借代红军,突出描绘了鲜艳的红旗在队伍前头开路的情景,写出了高举红旗进军的神速和红军战士龙腾虎跃、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最后两个描绘了红军在新开辟的根据地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动人景象。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指红军。用“跃过”、“直下”两个动词极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红军迅速、快捷地越过汀江,快速地开辟了龙岩、上杭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所向披靡的现实。红军到达这里,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身,一派热火朝天的气象。

  “收拾金瓯一片”中的“金瓯”,毛泽东在这里沿用典故,不过,这个金瓯已经破碎,因为军阀割据使中国四分五裂,故作者把自己用工农武装割据战略思想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金瓯一片。“收拾”一词,看似口语,却有来历。收拾,收捡、收复、整顿之意。岳飞《满江红》中有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分田分地真忙”又是毛泽东作为诗人一贯的大气坦然,无拘无束,而且写出祖国的真欢喜,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真欢喜,尤其是“分田分地真忙”极富有动感和画面感,亲切、快乐,对祖国乡村朴实浑厚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貌似平淡,却极为精当。恰如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中所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全词的叙事、议论和抒情交相混融,既有写实之动,又有抒发之妙。显示了一代领袖目睹人民富足而自己也感到无比的乐趣,同时也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涵了十分深刻的历史内容。

参考资料:
1、 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10:第89页-第9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