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匣中镜,为此尘垢蚀。辉光何所如,月在云中黑。
沉沉匣中镜,为此尘垢蚀。辉光何所如,月在云中黑。
南金既雕错,鞶带共辉饰。空存鉴物名,坐使妍蚩惑。
南金既雕错,鞶带共辉饰。空存鉴物名,坐使妍蚩惑。
美人竭肝胆,思照冰玉色。自非磨莹工,日日空叹息。
美人竭肝胆,思照冰玉色。自非磨莹工,日日空叹息。
古宅集祆鸟,群号枯树枝。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古宅集祆鸟,群号枯树枝。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居人不安寝,搏击思此时。岂无鹰与鹯,饱肉不肯飞。
居人不安寝,搏击思此时。岂无鹰与鹯,饱肉不肯飞。
既乖逐鸟节,空养凌云姿。孤负肉食恩,何异城上鸱。
既乖逐鸟节,空养凌云姿。孤负肉食恩,何异城上鸱。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同声自相应,体质不必齐。谁知贾人铎,能使大乐谐。
同声自相应,体质不必齐。谁知贾人铎,能使大乐谐。
铿锵发宫徵,和乐变其哀。人神既昭享,凤鸟亦下来。
铿锵发宫徵,和乐变其哀。人神既昭享,凤鸟亦下来。
岂非至贱物,一奏升天阶。物情苟有合,莫问玉与泥。
岂非至贱物,一奏升天阶。物情苟有合,莫问玉与泥。
碌碌荆山璞,卞和献君门。荆璞非有求,和氏非有恩。
碌碌荆山璞,卞和献君门。荆璞非有求,和氏非有恩。
所献知国宝,至公不待言。是非吾欲默,此道今岂存。
所献知国宝,至公不待言。是非吾欲默,此道今岂存。

shǒu--wéiyīng

chénchénxiázhōngjìngwèichéngòushíhuīguāngsuǒyuèzàiyúnzhōnghēi

nánjīndiāocuòpándàigònghuīshìkōngcúnjiànmíngzuò使shǐyánchīhuò

měirénjiégāndǎnzhàobīngfēiyínggōngkōngtàn

zháixiānniǎoqúnhàoshùzhīhuánghūnkuīrénshìguǐxiāng

rénānqǐnshíyīngzhānbǎoròukěnfēi

guāizhúniǎojiékōngyǎnglíngyún姿ròushíēnchéngshàngchī

chūnluóshuāngyuānyāngchūhánxīnjīngyānzhǐqiānwàn

zhǎngānguìháojiāyāoyànshùcáibǎigōngwéijiāngcháo

cáixīnláozhě

tóngshēngxiāngyīngzhìshuízhījiǎrénduónéng使shǐxié

kēngqiānggōngzhēngbiànāirénshénzhāoxiǎngfèngniǎoxiàlái

fēizhìjiànzòushēngtiānjiēqínggǒuyǒuwèn

jīngshānbiànxiànjūnménjīngfēiyǒuqiúshìfēiyǒuēn

suǒxiànzhīguóbǎozhìgōngdàiyánshìfēidàojīncún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残魂 一作:残红)
零落¹残魂倍黯(àn)²,双³垂别泪越江边。(残魂 一作:残红)
译文:如今这残缺的心灵,又遭遇兄弟离别,更加黯然神伤;兄弟俩越江相别,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注释:¹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²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³双:指宗元和宗一。⁴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一身去国¹六千里²,万死³投荒十二年。
译文:独自一人离开京城,投身六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岭南,十多年以来,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
注释:¹去国:离开国都长安。²六千里: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³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⁴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¹(zhàng)²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译文:岭南山多林茂,瘴气弥漫,天空常年乌云密布,遥想舍弟所去之地湖北江陵此时应该是春尽夏来,水天一色。
注释:¹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²瘴: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jīng)门郢(yǐng)¹树烟。
译文:相隔太远,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我会经常在梦中见到郢地(湖北)的烟树,但愿梦中见到弟弟。
注释:¹荆、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一层哀愁,十分巧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参考资料:
1、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23-924 .

biéshězōng--liǔzōngyuán

língluòcánhúnbèiànránshuāngchuíbiélèiyuèjiāngbiān

shēnguóliùqiānwàntóuhuāngshíèrnián

guìlǐngzhàngláiyúnshìdòngtíngchūnjǐnshuǐtiān

zhīhòuxiāngmèngzhǎngzàijīngményǐngshùyān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黄河走东溟¹,白日落西海。
译文:黄河流入东海,白日沉于西海。
注释:¹东溟:即东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逝川与流光¹,飘忽不相待。
译文:时光就如同这东去的黄河,飘忽而逝,时不我待。
注释:¹“逝川”句:喻失去的光阴。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春容¹舍我去,秋发²已衰改。
译文:青春的容颜舍我而去,满头白发已改变了我的容貌。
注释:¹春容:少年之容。²秋发:衰暮之发。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译文:人的一生不是年年常青的寒松,青春哪里能够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吾当乘云螭(chī)¹,吸景驻光彩²
译文:我欲乘飞龙而去,让时光停止,这样就能让青春永放光彩。
注释:¹云螭:云中之龙。螭,传说中的独角龙。²“吸景”句:谓阻止太阳运行,即让时光停止。这里,吸与驻同义,都是阻止之义;景与光彩同义,都指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城西门¹前滟(yàn)(yù)²,年年波浪不能摧。
译文: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涛冲击也不会摧毁。
注释:¹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²滟滪堆:瞿塘峡口江中的巨石,亦作“犹豫堆”“英武石”,今已炸毁。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译文:懊恼的是人心还不如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这首诗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这里的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抒发上。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3、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4、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别浦(pǔ)¹今朝暗,罗帷(wéi)²午夜愁。
译文: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
注释:¹别浦:指天河、银河。浦:水边。²罗帷:丝制帷幔。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花入 一作:萤入)
鹊辞穿线月¹,花²入曝(pù)衣楼³。(花入 一作:萤入)
译文:乌鹊离去穿线月,秋花映入曝衣楼。
注释:¹“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²花:黎简校作“萤”。³曝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天上分金镜¹,人间望玉钩²
译文: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
注释:¹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²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钱塘苏小小¹,更²值一年秋³
译文: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注释:¹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²更:《全唐诗》校“一作又”。³一年秋:即一年。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虽然匆匆一面,仍不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如旧,悲中有乐。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会无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而诗人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远超过了牛女。首联透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出手不凡。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习俗。“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们定情的场所。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那远去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这一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颈联又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给这一幕爱情悲剧渲染上几丝美丽的光彩,虽然这毕竟属于幻想。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还要不幸。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诗人心头。这一貌似平谈的结尾,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怅恨不尽的意味。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秾丽诡奇多少有些不同。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别是章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黎简《李长吉集评》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1

 tángdài 

biéjīnzhāoàn luówéichóu 
quèchuān穿xiàn线yuè huālóu  (huāzuò yíng )
tiānshàngfēnjīnjìng rénjiānwànggōu 
qiántángxiǎoxiǎo gèngzhíniánqiū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陈遗至¹孝。母好食铛(chēng)²底焦饭,遗作郡主簿³,恒装一囊(náng),每煮食,辄(zhé)(zhù)焦饭,归以遗(wèi)母。后值孙恩掠郡(jùn),郡守袁山松即日¹⁰出征。时遗已聚敛¹¹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xié)而从军。与孙恩¹²战,败,军人溃散,遁(dùn)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něi)¹³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译文: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注释:¹至:很,十分。²铛:平底浅锅。³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事。⁴恒:经常,常常。⁵辄:总是。⁶贮收:贮存,收藏。贮,积存,储藏。⁷遗:赠予、送给。⁸值:正好遇到,恰逢。⁹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¹⁰即日:当天,当日。¹¹敛:积攒。¹²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海而死。¹³馁:饥饿。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领孙恩趁机聚众反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孙恩以兵士10余万,船只2000多艘进攻建康。与晋廷所派刘牢之决战于京口,孙恩大败,损失惨重,再次退人海岛。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举军攻临海,失败后投海自杀。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陈遗至孝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