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巅日午有鸣鸡,春韭秋茄绿满畦。倚树偶然倾白堕,买花不用费朱提。
桑巅日午有鸣鸡,春韭秋茄绿满畦。倚树偶然倾白堕,买花不用费朱提。
得天尽爱閒桃李,落实难抛旧枣梨。逆料乡书无别语,寄声惟道子规啼。
得天尽爱閒桃李,落实难抛旧枣梨。逆料乡书无别语,寄声惟道子规啼。
张问陶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2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臣某言¹:伏²以佛³者,夷狄(dí)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hào)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zhuān)(xū)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kù)¹⁰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¹¹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¹²及禹¹³,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¹⁴,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¹⁵亦年百岁,汤孙太戊(wù)¹⁶在位七十五年,武丁¹⁷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¹⁸年九十七岁,武王¹⁹年九十三岁,穆(mù)²⁰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译文:臣上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在后汉时传入中国,上法时从来没有。上法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但是中国并没有佛教。后来,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上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但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
注释:佛骨: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表:文体名,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情谢贺。¹臣某言:表开头的一种格式,某是上表者的代词。²伏:俯伏,下对上的敬词。³佛:此处指佛教。⁴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文章指天竺(今印度)。⁵法:法度,文章指宗教。⁶后汉:即东汉。⁷黄帝:传说中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姓公孙,名轩辕。相传他先后战胜炎帝和蚩尤,为汉族始祖。⁸少昊:传说中古部落首领。黄帝子,己姓,名挚,字青阳。⁹颛顼:传说中古部落首领。黄帝之子昌意之后,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¹⁰帝喾:传说中古部落首领,黄帝之子玄嚣之后,号高辛氏,居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县)。¹¹帝尧:传说中古部落联盟领袖,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居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¹²帝舜:传说中古部落联盟领袖,颛顼的七世孙,姚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¹³禹:传说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后因治水有功,舜死后为部落联盟领袖。¹⁴寿考:寿命长。考:老。¹⁵殷汤:帝喾之子契之后,子姓,原为商族领袖。后用伊尹,陆续灭掉邻国和夏的盟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¹⁶太戊:即大戊,殷汤第四代孙。¹⁷武丁:殷汤第十代孙。¹⁸周文王:相传为帝喾之子后稷之后,姬姓,名昌。亦称西伯,史称其“和善累德,诸侯皆向之。”纣王曾囚西伯于羑里(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¹⁹武王:周武王名发,文王次子。率众诸侯伐纣灭商,建立周朝。²⁰穆王:周昭王子,名满。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汉明帝¹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zuò)²不长。宋、齐、梁、陈、元魏³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译文: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虔诚,建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灾祸。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注释:¹汉明帝:即刘庄,光武帝刘秀第四子。²运祚:国运,福祚,即世运。³宋、齐、梁、陈、元魏:国名。宋:开国皇帝刘裕,或称刘宋,立国59年。前后八个皇帝,四人被杀。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或称南齐,立国23年。前后七个皇帝,三人被杀。梁:或称萧梁,开国皇帝萧衍,立国56年。前后四个皇帝,三人被杀,一人饿死。陈:开国皇帝陈霸先,立国34年。前后五个皇帝,一人被俘。元魏:即北魏,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魏孝文帝时改姓元氏,故称元魏。立国160年。前后十七个皇帝,八人被杀。⁴谨:慎重。⁵促:短。⁶梁武帝:即萧衍。萧衍,字叔达,502年至549年在位。即位后大兴寺庙,自己曾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他的儿子和臣子用重金赎回。⁷牲牢:指作祭品用的牲畜牛、羊、猪。⁸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¹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chǎn)²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ruì)圣文武皇帝³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译文: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收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法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会马上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使佛教兴盛起来呢?
注释:¹材识:才能见识。²推阐:推广阐发。圣明对皇帝的美称,文章指高祖禁佛的主张。³睿圣文武皇帝:唐宪宗元和三年正月群臣给唐宪宗李纯上的尊号。⁴伦比:匹敌。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yú)¹入大内²,又令诸寺递迎³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¹⁰,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¹¹。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luán)¹²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译文: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法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场面来敬奉,只是希望求得幸福吉祥。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罢了。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怎么能够爱惜身体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香顶礼,双手合十,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奉献佛陀。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注释:¹舁:抬。²大内:指皇帝宫殿。³递迎:一个送一个迎接。⁴直:只是。⁵徇:顺从。⁶诡异:怪异。⁷观:给人看。⁸具:置,备。⁹愚冥:愚昧。¹⁰焚顶烧指:以火烧头顶,烧灼手指。¹¹业次:生业,如做工、经商等。此处指本职工作。¹²脔身:把身上的肉割下一块。脔:切成小块的肉。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¹;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²。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³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译文: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还活着,接受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中!
注释:¹法言、法服:指合乎礼法的言语、服饰。²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僧人见皇帝不行人臣礼,又不养父母,无妻无子。³宣政:宫殿名,位于大明宫含元殿后。⁴礼宾:礼宾院,唐宪宗元和九年设礼宾院于长安长兴里,以待四夷之使。⁵设:指设宴。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¹²先以桃茢(liè)³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huì)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kǔn)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译文:孔子说:“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法代的诸侯,在他的国家举行祭吊活动,尚且命令巫师首先用桃杖和扫帚举行“祓”礼,以消除不祥,这之后才进行祭吊。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陛下亲临观看它,却不先让巫师消除邪气,不用桃杖和扫帚扫除污秽,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史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感到羞耻。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
注释:¹巫:能以舞降神的人。²祝:祠庙中司祭礼的人。³桃茢:用桃枝编的笤帚,古人用它扫除不祥。⁴寻常:指一般人。⁵无任:即不胜。⁶恳悃:诚恳。

  这是韩愈向唐宪宗上的一篇奏表。该表中心论点是“佛不足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坚决反对唐宪宗拜迎佛骨这一迷信举动,充分显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坚定立场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该表广征博引,说古论今,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感情激烈。韩愈在这篇表中揣摩皇帝迎佛骨的心理状态在于“事佛求福”、益寿延年,因此他只字不提佛理,表的前半部分只从年寿上立论。表分为四大段,由六个自然段组成:

  第一大段包括一、二自然段。这一大段以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之后的大量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证实“佛不足事”,事佛有害。第一自然段指出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君王长寿:开篇简洁有力地做出判断:佛是夷狄的宗教,东汉时流入中国。(按,据今人考证,佛教在西汉时已传进中国)点出“夷狄”,以同“中国”相区别,希望能从皇帝至高无上的自尊心方面打动唐宪宗。继而列举上古时期黄帝、少昊、颛项、帝喾、尧、舜、禹、殷汤、大戊、武丁、周文王、武王、穆王等都长寿的历史现象,说明长寿的原因并不是“事佛”一这就隐含不必事佛的意思在内。第二自然段,以佛教传入后,皇帝“事佛求福,乃竟得祸”的事实,讲明了“佛不足事”的道理。

  第二段以唐高祖对佛教“则议除之”的历史与唐宪宗违背祖宗遗教,迎奉佛骨带来危害的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佛不足事”,事佛有害。先叙述高祖对佛教采用“除之”措施。由于唐初政局变动,秦王李世民杀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后,高祖失去权位,新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用“大赦”和“复浮图、老子法”等措施拉拢人心,稳定局面。高祖除佛落空。这段史事难于秉笔直书,所以作者巧妙地把它推给“群臣才识不远”。作者高度评价除佛之议,觉得是“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时弊”,并明确表示对停止除佛的不满: “臣常恨焉”。次叙唐宪宗即位之初,实行高祖遗志, “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使作者欢欣鼓舞。但情况剧变,现在不仅没有实行诏令,反而放纵佛教蔓延扩展,使它盛行。 “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这句在文中起承接、关锁作用,文意一大转折,前面从正面立论,用作下文的对比。

  下文叙唐宪宗迎奉佛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从反面劝谏唐宪宗停止迎奉佛骨之举,委婉地替宪宗开脱,有意说他“不惑于佛”,迎佛骨只是迁就众人贪乐之心,为人们设怪异戏玩之具。其实,作者深知唐宪宗为佛教虚妄所迷。从称颂唐宪宗“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到为之推诿责任,足见作者上表时期盼唐宪宗接受诤谏和小心翼翼的心理。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不想触怒唐宪宗,而搬给其一个改变初衷,停迎佛骨的阶梯。表文把迎奉佛骨造成恶果的责任推给“百姓愚冥”,虽然是作者“上智下愚”观点的流露,但更是一种策略。百姓以皇帝“真心事佛”,因而出现狂热、怪异情况:焚顶烧指、解衣散钱、弃其业次,甚至断臂脔身。 “自朝至暮”从时间上写狂热怪异的程度, “百十为群”、 “老少奔波”,言狂热,怪异人数之众。作者对此现象做出评判:“伤风败俗,传笑四方”,不是小事。第一段言先朝故事以影射现实:迎奉佛骨无益而有害?第二段则言本朝时事,以批评现实:迎奉佛骨,带来祸害,虽为唐宪宗开脱,但唐宪宗实负重责,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段包括第四、五自然段,从佛本夷狄之人与对鬼神应敬而远之两个方面阐述迎奉佛骨有背先王之道,再次论证佛不足事,事佛有害。第四自然段指出佛骨乃“枯朽之骨,凶秽之余”,不得入宫禁。“夫佛,本夷狄之人”,这是从排斥外来思想的方面探究佛祖的来由:佛并不神圣,他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也不过是肉眼凡胎的人,而且是夷狄之人。鄙夷之情溢干言表。从佛祖这一根本上否定佛,说明作者反佛相当彻底。佛祖作为夷狄之人,语言、衣服诸方面都与中国人不一样。

  第四大段在上述条陈事佛有害的基础上,提出“永绝根本”的排佛措施,表示如果能够实施“岂不盛哉!岂不快哉!”排佛的措施是“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这一措施的深远意义是“永绝根本”,使天下之人消除疑惑。作者忍不住在这里插入抒情语句,以表达欢欣之情。继而做一假设:“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作者情愿承担一切风险,表现出为国为民牺牲一己的精神,既言“佛如有灵”,这就透露作者未必相信佛能作祟,表明作者思想可能徘徊于有神、无神之间。

  这篇表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阐述“佛不足事”这一中心论点,并引经据典,用先王之教与先王礼法作为理论依据,由远及近,从古到今,层层紧扣,逐层深化,严肃批评唐宪宗迎佛骨、崇佛教的荒谬性与危害性,始终表现摆事实、讲道理、诚恳劝谏的风范。文章擅长用对照写法。从历史看,有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与传入中国之后不同情况的对比;从现实来看,有唐高祖与唐宪宗对佛教所持不同态度的对比;从唐宪宗本人来看,有前后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做法的对比。正反两面的对比,使作者之立论更显得正确、鲜明。文中穿插生动的描写,增强了形象性与说服力。又如读到佛祖假如活着,来朝晋见所受礼遇,也出之以形象的描写,把佛祖那外邦使者的臣子面目,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了人们的眼前,因而使之失去了神圣的光圈,而突现其“夷狄之人”的屈辱地位。这些形象性的描写,作为论证的辅助手段,起到了独特的效果。在语言运用上,这篇表只举实例,不用典故,无冷僻字眼,有日常口语,以散句为主,自然洒脱,娓娓道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参考资料:
1、 罗斌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第一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01:第201页

lùnbiǎo

hán tángdài 

    chénmǒuyán zhě zhīěr hòuhànshíliúzhōngguó shàngwèichángyǒu zhěhuángzàiwèibǎinián niánbǎishísuì shàohàozàiwèishínián niánbǎisuì zhuānzàiwèishíjiǔnián niánjiǔshísuì zàiwèishínián niánbǎisuì yáozàiwèijiǔshínián niánbǎishísuì shùn niánjiēbǎisuì shítiānxiàtàipíng bǎixìngānshòu寿kǎo ránérzhōngguówèiyǒu hòuyīntāngniánbǎisuì tāngsūntàizàiwèishínián dīngzàiwèishíjiǔnián shūshǐyánniánshòu寿suǒ tuīniánshù gàijiǎnbǎisuì zhōuwénwángniánjiǔshísuì wángniánjiǔshísānsuì wángzàiwèibǎinián shíwèizhōngguó fēiyīnshìérzhìrán 

    hànmíngshí shǐyǒu míngzàiwèi cáishíniáněr hòuluànwángxiāng yùnzuòcháng sòng  liáng chén yuánwèixià shìjiànjǐn niándàiyóu wéiliángzàiwèishínián qiánhòusānshěshēnshī zōngmiàozhī yòngshēngláo zhòushí zhǐcàiguǒ hòujìngwéihóujǐngsuǒ è饿táichéng guóxúnmiè shìqiú nǎigènghuò yóuguānzhī shì zhī 

    gāoshǐshòusuíshàn chúzhī dāngshíqúnchéncáishíyuǎn néngshēnzhīxiānwángzhīdào jīnzhī tuīchǎnshèngmíng jiù shìsuìzhǐ chénchánghènyān wéiruìshèngwénhuángxià shénshèngyīng shùqiānbǎiniánlái wèiyǒulún wèizhīchū rénwéisēngdàoshì yòuchuàngguān chénchángwéigāozhīzhì xíngxiàzhīshǒu jīnzòngwèinéngxíng zhīzhuǎnlìngshèng 

    jīnwénxiàlìngqúnsēngyíngfèngxiáng lóuguān nèi yòulìngzhūyínggòngyǎng chénsuīzhì zhīxiàhuò zuòchóngfèng xiáng zhíniánfēngrén xùnrénzhīxīn wéijīngshìshùshèguǐzhīguān wánzhīěr ānyǒushèngmíngruò érkěnxìnděngshìzāi ránbǎixìngmíng huònánxiǎo gǒujiànxià jiāngwèizhēnxīnshì jiēyún  tiānshèng yóuxīnjìngxìn bǎixìngrén gèngshēnmìng ! féndǐngshāozhǐ bǎishíwéiqún jiěsànqián zhāozhì zhuǎnxiāngfǎng仿xiào wéikǒnghòushí lǎoshàobēn  ruòjiājìnè gèngzhū yǒuduànluánshēnwéigòngyǎngzhě shāngfēngbài chuánxiàofāng fēishì 

    běnzhīrén zhōngguóyántōng shūzhì kǒuyánxiānwángzhīyán shēnxiānwángzhī zhījūnchénzhī zhīqíng jiǎshēnzhìjīnshàngzài fèngguómìng láizhāojīngshī xiàróngérjiēzhī guòxuānzhèngjiàn bīnshè  wèiérchūzhījìng lìnghuòzhòng kuàngshēnjiǔ xiǔzhī xiōnghuìzhī lìnggōngjìn 

    kǒngyuē  jìngguǐshénéryuǎnzhī  zhīzhūhóu xíngdiàoguó shànglìngzhùxiāntáolièchúxiáng ránhòujìndiào jīnxiǔhuìzhī qīnlínguānzhī zhùxiān táoyòng qúnchényánfēi shǐshī chénshíchǐzhī zhīyǒu tóuzhūshuǐhuǒ yǒngjuégēnběn duàntiānxiàzhī juéhòudàizhīhuò shǐ使tiānxiàzhīrén zhīshèngrénzhīsuǒzuòwéi chūxúnchángwànwàn shèngzāi kuàizāi yǒulíng néngzuòhuòsuì fányǒuyāngjiù jiāchénshēn shàngtiānjiànlín chényuànhuǐ rèngǎnkěnkǔnzhīzhì jǐnfèngbiǎowén chénmǒuchénghuángchéngkǒng 

华山畿,华山畿,
华山畿(jī),华山畿,
译文:华山畿啊,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君既为侬(nóng)¹死,独生为谁施²
译文: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注释:¹侬:我,吴地方言。²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¹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译文: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注释:¹欢:对情人的爱称。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汉族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不向长安路¹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²。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译文:不在往临安的路上奔波,却多次往来于山寺以致它都厌于逢迎我了。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¹长安路:喻指仕途。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²厌逢迎:往来山寺次数太多,令山寺为之讨厌。此为调侃之语。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宁作我¹,岂其卿(qīng)²。人间走遍却归耕(gēng)。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译文: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也不趋炎附势猎取功名。走遍人间,过了大半生还是走上了归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
注释:¹宁作我:指宁愿保持自我独立的人格,只做我自己。²岂其卿:意思是何必趋炎附势猎取功名。

  这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这两句应题,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弃疾显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会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下边“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两句,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强调的是才。词人文武全才,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都如虎挪狮拏,龙腾象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废置闲居,报国无门。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表现宁学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过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词人南归以来,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转徙不停,一个“却”字,实又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0-52
2、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470-471

zhètiān ·shānzuò

xīn sòngdài 

xiàngchángānshàngxíng quèjiàoshānyànféngyíng wèiwèichùqiú cáicáijiānguòshēng 
nìngzuò qīng rénjiānzǒubiànquèguīgēng sōngzhúzhēnpéngyǒu shānniǎoshānhuāhǎoxiōng 
碧圆自洁。向浅洲远渚,亭亭清绝。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说。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
碧圆¹自洁。向浅洲远渚(zhǔ),亭亭清绝。犹有遗簪(zān)²,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鸳(yuān)(yāng)密语同倾盖³,且莫与、浣(huàn)纱人说。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
译文:碧绿的圆荷天生净洁,向着清浅的沙洲,遥远的水边,它亭亭摇曳,清姿妙绝。还有水面刚刚冒出的卷得纤细的荷叶像美人坠落的玉簪,抱着一片素洁的心田,能将多少炎热卷掩?两片伞盖状的荷叶像成双鸳鸯一见如故亲密私语,且不要,向浣纱的美女说起。只恐怕花风忽然吹断哀怨的歌吟,将荷丛搅碎像千叠翠云。
注释:¹碧圆:指荷叶。²遗簪:指刚出水面尚未展开的嫩荷叶。未展叶之荷叶芽尖,似绿簪。³倾盖:二车相邻,车盖相交接,表示一见如故。⁴怨歌:喻秋声。⁵花风: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⁶翠云千叠:指荷叶堆叠如云的样子。
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
回首当年汉舞¹,怕飞去、谩(mán)皱留仙裙²折。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bìn)丝飘雪。盘心清露如铅水³,又一夜、西风吹折。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
译文:回首当年汉宫里起舞翩翩,天子怕大风吹走舞袖飘扬的赵飞燕,叫人胡乱扯皱了舞裙,自此带皱折的“留仙裙”就在后世流传。叫我恋恋不舍的青衫,还沾染着枯荷的余香,还叹息着鬓丝如白雪飘散。绿盘心中盈聚着清晶露珠,像金铜仙人的清泪点点,又是一夜西风将它吹断。我喜欢观看,明月洒下澄净的飞光,如白色的匹练,倒泻入半个湖面。
注释:¹汉舞:指汉赵飞燕掌中起舞。²留仙初褶:此指荷叶多皱褶,灯多褶裙。³盘心清露如铅水:喻荷叶带水。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阕写荷叶神态,下阕叹自己已发如雪白,不同心生怅惘,但又幸有如荷叶的心灵,能够欣赏流泻如练的月光。结尾三句写荷池整体画面,相融相汇,空明宏丽。

  本篇为咏荷抒怀之作。全词咏物而不滞于物,字面上处处写荷叶,但又时时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感叹。全词色彩鲜明,清丽流畅,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咏叹荷叶的高洁自持,取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隐寓着词人洁身自好的情志。上片妙笔描绘荷叶之芳姿,富有情趣。重点写荷叶之形,开头三句写开放的荷亭亭玉立向远处铺展的情景。“犹有遗簪”三句写刚出水面之嫩叶卷曲未伸展的情景,上下兼顾。“鸳鸯密语”以下写荷叶给自然界带来的欢欣及对荷叶的怜惜之情。下片作者赋予荷叶以深刻内涵,其思之珍贵在于用暗寓回首往昔盛事,表现对故国繁华的眷恋之情。“恋恋青衫”五句抒年岁已老而一事无成之慨叹。末几句见荷叶被秋风所折却依旧生活在清净圣洁的环境之中的情形,暗寓自己高洁自守,表白终老林泉的心迹。全篇写景如绘,物我交融,情蕴深永。

shūyǐng ·yǒng

zhāngyán sòngdài 

yuánjié xiàngqiǎnzhōuyuǎnzhǔ tíngtíngqīngjué yóuyǒuzān zhǎnqiūxīn néngjuǎnduōyán yuānyāngtóngqīnggài qiě huànshārénshuō kǒngyuàn duànhuāfēng suìquècuìyúnqiāndié 
huíshǒudāngniánhàn fēi mánzhòuliúxiānqúnzhé liànliànqīngshān yóurǎnxiāng háitànbìnpiāoxuě pánxīnqīngqiānshuǐ yòu 西fēngchuīzhé jìngkàn liànqiūguāng dàoxièbànmíngyuè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bīng)¹如水²,吴盐³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wò)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shēng)
译文:并州产的剪刀非常锋利,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锦制的帷帐中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中烟气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注释:¹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²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³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⁴幄:帐。⁵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低声问:向谁行(xíng)¹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²少人行!
译文:女子低声地探问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经不早了,城上已报三更。外面寒风凛冽,路上寒霜浓重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经少有人行走!
注释:¹谁行:哪边,何处。²直是:就是。

  此词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实写,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者虚写,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全词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为后世历代词家所称赏。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新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在那吴盐白洁似雪的夜里,并州的剪刀凉白如水,美人以她纤细的手指,轻轻地切开新橙。这几句是描写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尝的亲热情景。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新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新坐着,女子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子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子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子吹奏一支曲子。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子和女子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这首词,通过新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新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5页
2、 傅璇琮、李克 .《婉约词 豪放词》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9 :第145-146页 .
3、 刘扬忠 .《周邦彦词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第6页 .
4、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1页

shàoniányóu ·bīngdāoshuǐ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bīngdāoshuǐ yánshèngxuě xiānshǒuxīnchéng jǐnchūwēn shòuyānduàn xiāngduìzuòtiáoshēng 
shēngwèn xiàngshuíxíng宿 chéngshàngsāngēng huáshuāngnóng xiū zhíshìshàorénx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