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清凉界。倚高梧、解衣盘薄,髯其堪爱。七十年来无此客,余韵留风犹在。
一丈清凉界。倚高梧、解衣盘薄,髯其堪爱。七十年来无此客,余韵留风犹在。
问何处、桐阴不改,名士从来多似鲫,让词人、消受双鬟拜。
问何处、桐阴不改,名士从来多似鲫,让词人、消受双鬟拜。
可容我、取而代。
可容我、取而代。
文章烟月思高会,好年华青尊红烛,歌容舞态。太白东坡浑未死,得此人生差快。
文章烟月思高会,好年华青尊红烛,歌容舞态。太白东坡浑未死,得此人生差快。
弹指耳、时乎难再。及见古人图画里,动无端、生不同时慨。
弹指耳、时乎难再。及见古人图画里,动无端、生不同时慨。
口欲语、意先败。
口欲语、意先败。
蒋士铨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 23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弃我取,人夺我与。
人弃我取,人夺我与。
译文:人们丢弃的我独自拿走,人们争夺的我拱手赠与。
涉世全乖,独行无侣。
涉世全乖,独行无侣。
译文:行走社会时没有全是顺利的时候,独行佛道时不寻求伴侣。
超佛越祖当头句,冷泉日夜滔滔举。
超佛越祖当头句,冷泉日夜滔滔举。
译文:超越了佛祖告诫的当头话的境界,我如冰凉的泉水日夜不息地流动。
斂手忌言坐闲处,可怜也被丹青污。
(liǎn)¹忌言坐闲处,可怜也被丹青污。
译文:谨言慎行地坐在无人的地方,却可伶地被那如画世界染污。
注释:¹斂手:缩手。表示不敢妄动。表示态度恭敬。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译文: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
注释: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但觉衾(qīn)(chóu)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¹
译文: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注释:¹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五更晓色来书幌(huǎng)¹,半夜寒声落画檐。
译文: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
注释:¹幌:帘幕。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试扫北台看马耳¹,未随埋没(mò)有双尖。
译文: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注释:¹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译文: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译文:下雪了冻得诗人两肩收起来了,都起了鸡皮疙瘩。雪地所反射的光太耀眼了,照得双眼都花了。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译文: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老病自嗟(jiē)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¹
译文: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注释:¹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水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说:“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代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读者不必坐得太实。

参考资料:
1、 沈时蓉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75-376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生死悠悠¹尔,一气²聚散之。
译文:生死之间不悠远,全凭一气聚或散。
注释:¹悠悠:即长久、遥远,还有悠闲之意。这里形容人的生死永别,表现了作者的自然主义生死观。²气:元气,指人体的本原。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¹来纷喜怒,奄忽²已复辞³
译文:偶然也有喜和怒,转眼匆匆离人间。
注释:¹偶:偶尔或偶然。²奄忽:指时间非常快速。³辞:指辞世,即死亡。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
为役来¹贱辱?为贵非神奇。
译文:为奴谁说天生贱?富贵并非神差遣。
注释:¹来:谁。
一朝纩息定,枯朽无妍蚩。
一朝纩(kuàng)¹定,枯朽无妍(yán)(chī)²
译文:一朝气短呼吸停,枯尸朽骨美丑莫辨。
注释:¹纩息:就是用绵丝置于垂死者的鼻孔边,测试其是否绝气。纩:指绵絮。²妍媸:相貌美丽与相貌丑陋。
生平勤皂枥,锉秣不告疲。
生平勤皂枥(lì)¹,锉(cuò)(mò)²不告疲。
译文:终生勤劳来养马,铡草喂食无空闲。
注释:¹皂枥:皂是指差役,枥指马槽。²锉秣:为牲口铡草料。
既死给槥椟,葬之东山基。
既死给槥(huì)(dú)¹,葬之东山基。
译文:死后仅得小棺材,葬在城东的山下边。
注释:¹槥椟:即像匣子一样小的薄皮棺材。槥:粗陋的小棺材。椟:匣子。
奈何值崩湍,荡析临路垂。
奈何值崩湍¹,荡析临路垂²
译文:无奈降雨山崩塌,坟墓冲垮路人怜。
注释:¹崩湍:就是能冲垮山坡的激流。崩:指山倒塌。湍:指激流。²荡析临路垂:指坟墓被冲垮后,尸骨暴露在路旁。
髐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xiāo)¹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译文:白骨森森全暴露,骨架散乱收拾难。
注释:¹髐然:白骨森森的样子。髐:指骷髅。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
从者幸告余,眷(juàn)¹之涓²然悲。
译文:幸亏随从来相告,亲睹惨景我泪涟涟。
注释:¹眷:回头看。²涓:细小的水流,这里指作者的眼泪。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
猫虎获迎祭¹,犬马有盖帷。
译文:古人的猫虎受祭拜,狗死马葬盖帷幔。
注释:¹猫虎获迎祭:据《礼记》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伫立唁尔魂,岂复识此为?
伫立唁(yàn)¹尔魂,岂复识此为?
译文:默立吊唁你孤魂,谁能再知我所干?
注释:¹唁:意为吊丧,安慰死者在天之灵。
畚锸载埋瘗,沟渎护其危。
(běn)¹(chá)²载埋瘗(yì)³,沟渎护其危。
译文:竹筐装载铲土埋,开沟护坡把水防。
注释:¹畚:古代用蒲草编织的盛土工具,后改为竹编。²锸:即铁锹。³瘗:埋葬,此处作名词用,指埋葬品。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译文:只求我的良心安,不为你感恩在九泉。
掩骼著春令,兹焉值其时。
掩骼¹著春令²,兹焉值其时。
译文:孟春时节重埋骨,永州地方风俗传。
注释:¹掩骼:“掩骼埋胔”。²著春令:意为正值孟春之月的时候,合乎习俗。春令:即孟春之月。
及物非吾事,聊且顾尔私。
及物¹非吾事²,聊且顾尔私。
译文:福泽万民非我辈,略报你劳苦在生前。
注释:¹及物:指对天下人民的关爱。²非吾事:一作“非吾辈”,意为像诗人这样无职无权的人是做不到的。

  这首诗记录了掩埋役夫张进骸骨的始末,简要地勾画了役夫张进生前的坦直性格和勤劳品格,表白了诗人掩埋张进骸骨的动机与情感。诗的语言朴实亲切,似乎是在跟活着的张进叙谈家常。但是,在这种质朴亲切的叙谈中,却跳跃着诗人对劳动大众充满关怀和同情、对自己遭受排挤而治国济世之志不可伸的愤世不平的一颗心。正如诗中所说,他写此诗的动机,既不是因为做了一件极小的善事而宣传自己的善行,也不是为了让张进在九泉之下感恩戴德,图个什么好的因果报应,而是为了“我心得所安”和“顾尔私”。

  诚然,对于诗人这样一位具有知识良心和政治良心的官员来说,顾全私人交情和力所能及地为仆役人员办点好事,这是他做官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但这并非诗人写作此诗的真正意图,其真正意图是为了表达他“及物”的远大志向。一方面,他认为“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人生本来就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以“捕蛇者”为代表的社会劳动大众和以张进为典型的生前死后无人扶助与殓葬的穷困孤寡者,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平等相待和扶助,让他们生有所养,死有所安。但另一方面,当时官府税赋沉重,人民不得聊生,十室九亡。如“捕蛇者”一家三代死于毒蛇之口数人,仍宁可续其捕蛇之役而不愿复其税赋。另外,当时官府的办事作风,如《黄溪祈雨》诗记载,则以敬鬼神为事,虚耗官银不办实事,人民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对此,诗人身在官场,却无实职实权去改变现状,还不得不经常陪同当权官员去干些违心之事。因此,他实在按捺不住愤懑之情而借孔子之言,表明自己是在“笃行”,倡“亲民”之说。

  听其言,观其行,然后知其志。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及物非吾辈,聊且顾尔私”,而其真正的写作动机则是为了表达他的“及物”(治国平天下)的愿望。诗人“及物”的愿望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达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齐欢颜”的愿望完全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柳子比较含蓄,杜甫比较激扬。所以,读柳子诗文,只要能够细心体会,时时处处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那颗爱民报国的火热之心的律动。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¹多五,不治曲辞²,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译文:前些时候谢秀才与杜云卿叫我写《五粒小松歌》,我因为选编书集五情较多,没有时间写诗,经过十天,勉强写出八句,算是完成友人的意旨。
注释:¹选书:按一定标准,选辑某人的作品,编集成书。²曲辞:这里指诗歌。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蛇子蛇孙¹(lín)(wān)蜿,新香几粒洪崖²饭。
译文:小松树像一条小蛇,满身蛇鳞,蜿蜒曲折,新嫩的松花松果像清香的米粒,被仙人当食物采摘。
注释:¹蛇子蛇孙:比喻小松枝干。²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rán)¹铰刀剪。
译文:那松叶浓绿有光,像在水中浸过,一束束龙须般的针叶,整齐得像用剪刀剪成。
注释:¹龙髯:龙须,比喻松树的针叶。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主人壁上铺州图¹,主人堂前多俗儒(rú)
译文:小松树的主人壁上高挂着州邑地图,主人堂前进进出出的多是俗儒。
注释:¹州图:州县的地图。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¹肯寄书²
译文:月明露白的秋夜,小松树似在流着泪滴:“山石和溪云,你们是否还肯写信来对我眷顾?”
注释:¹溪云:山涧的云霭。²书:书信。

  此诗前半首咏小松树,形容小松的姿态。五粒小松,即华山松,生长在深山中,石笋相伴,溪云回护,迎风挺立,经霜常绿,舒展自在而富有生机。但是,五粒小松一旦进入主人的深院,移栽如盆子,细丝捆束,铰刀修剪,失去了自由生长的可能。诗人在小松树的姿态描写中,已经将自己备受压抑拘束的生活感受注入,意含象中,寄托遥深。

  后半首写小松树不得其所,它被摆在主人堂前当点缀品,主人壁上挂着粗俗的州县地图,主人交游的多是志趣不高的朋友。小松树在孤独、凄凉的环境里,只能对月坠泪,感伤自己的遭遇,遥想深山里曾经相依相伴的石笋和溪云,不知它们还忆念它否。诗人借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不满现实的束缚压抑,渴望自由的心绪,蕴含于姿态奇特的小松树形象中,思致婉曲,别具情趣,思想和艺术绾合得非常巧妙自然。

  全诗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0-112

xiǎosōng--

qiánxièxiùcáiyúnqīngmìngzuòxiǎosōngxuǎnshūduōshìzhìjīngshíliáodàodāngmìng

shézishésūnlínwānwānxīnxiānghóngfàn

绿jìnmǎnnóngguāngshùlóngránjiǎodāojiǎn

zhǔrénshàngzhōuzhǔréntángqiánduō

yuèmíngbáiqiūlèishísǔnyúnkěnshū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唱得凉州¹意外²声,旧人唯数³米嘉荣。
译文:能够唱出《凉州》绝妙的歌声,老相识中就数你米嘉荣。
注释:米嘉荣:中唐著名的歌唱家。¹凉州:乐曲名,即《凉州曲》。²意外:料想不到;意料之外。³唯数:一作“唯有”,一作“难数”。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近来时世¹轻先²辈,好染髭(zī)³后生
译文:近来的风气是轻视老前辈,看来老人只好把白胡子染黑了去伺候年轻人了。
注释:¹时世:一作“年少”。时髦、风气,世俗。²先:一作“前”。³髭须:嘴上边的胡子。⁴事:侍奉,伺候。⁵后生:少年,小伙子。

  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米嘉荣,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是此诗的初稿。《与歌者米嘉荣》,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

  本首诗语言诙谐,写久负盛名的老歌手米嘉荣 年老了不受年轻一代重视的境遇,以需染胡须来迎合时尚戏之,隐含了诗人对朝中先辈受新贵排挤的激愤之意。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句中《凉州 》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民歌,由唐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据记载,《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可见,《凉州 》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突出题旨。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诗中说: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被时人视作“宰相之器”的刘禹锡,由于政见不同而遭贬逐或投闲置散。如果要争取进用,就得放弃自己正确的政见,这就正像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染髭须”去“事后生”。刘禹锡反对“时世轻先辈”,却奉劝人们“染髭须事后生”,这是忍着愤怒的温存,含着泪水的笑意,而自隐藏着讽刺的锋芒。这种手法,即所谓“正言若反”,于正中见反,于平和中见激荡,能使人体会到诗人的委屈,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说,有急切直率之嫌;反说,有尖锐泼辣之忌。只有这种正反结合的“ 正言若反”,可以化尖锐泼辣为含蓄蕴藉,化急切直率为委婉淳厚,使诗意更为隽永深长。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