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闲缘借。便意行散缓,消愁聊且。有花迎径曲,鸟呼林罅。
一晌闲缘借。便意行散缓,消愁聊且。有花迎径曲,鸟呼林罅。
秋光取次披图画。恣远眺、登临台与榭。堪潇洒。奈脉断征鸿,幽恨翻萦惹。
秋光取次披图画。恣远眺、登临台与榭。堪潇洒。奈脉断征鸿,幽恨翻萦惹。
忍把。鬓丝影里,袖泪寒边,露草烟芜,付与杜牧狂吟,误作少年游冶。
忍把。鬓丝影里,袖泪寒边,露草烟芜,付与杜牧狂吟,误作少年游冶。
残蝉肯共伤心话。问几见斜阳衰柳挂。谁慰藉,到重阳,插菊携萸事真假。
残蝉肯共伤心话。问几见斜阳衰柳挂。谁慰藉,到重阳,插菊携萸事真假。
酒更贳、更有约、东篱下。怕蹉跎霜讯,梦沈人悄西风乍。
酒更贳、更有约、东篱下。怕蹉跎霜讯,梦沈人悄西风乍。

dòngxiānqiūyóumǒushìyuán--kuàngzhōu

shǎngxiányuánjiè便biànxíngsànhuǎnxiāochóuliáoqiěyǒuhuāyíngjìngniǎolínxià

qiūguānghuàyuǎntiàodēnglíntáixièkānxiāonàimàiduànzhēng鸿hóngyōuhènfānyíng

rěnbìnyǐngxiùlèihánbiāncǎoyānkuángyínzuòshǎoniányóu

cánchánkěngòngshāngxīnhuàwènjiànxiéyángshuāiliǔguàshuíwèidàozhòngyángchāxiéshìzhēnjiǎ

jiǔgèngshìgèngyǒuyuēdōngxiàcuōtuóshuāngxùnmèngshěnrénqiāo西fēngzhà

况周颐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 1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原来姹(chà)紫嫣红¹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tuí)(yuán)²。良辰美景奈何天³,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tè)¹⁰看的这韶(sháo)¹¹贱!
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注释:皂罗袍:曲牌名,过曲,亦常用作小令。¹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²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³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⁴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⁵谁家:哪一家。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⁶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⁷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⁸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⁹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¹⁰忒:过于。¹¹韶光:大好春光。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这段唱词是《牡丹亭》在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历久传唱不衰。全曲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这里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话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女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这段唱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主人公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此曲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在《红楼梦》中,即有林黛玉读这首曲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处境无限感伤的情节。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195-1197

jīngmèng ·zàoluópáo

tāngxiǎn míngdài 

yuánláichàyānhóngkāibiàn zhèbāndōuduànjǐngtuíyuán liángchénměijǐngnàitiān shǎngxīnshìshuíjiāyuàn zhāofēijuǎn yúnxiácuìxuān fēngpiàn yānhuàchuán  jǐnpíngrénkàndezhèsháoguāngjiàn 
一曲歌成酒一杯。困人天气好亭台。沉沉春昼斜飞雨,寂寂闲门乱点苔。
一曲歌成酒一杯。困人天气好亭台¹。沉沉²春昼斜飞雨,寂寂³闲亭乱点苔。
译文:作成一曲新歌,饮下一杯美酒,使人困倦的天气,美好的亭台。春季白天漫长细雨斜飞,寂静的亭前雨珠乱点青苔。
注释:¹“一曲歌成酒一杯”两句:化用晏殊《浣溪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句。²沉沉:漫长。³寂寂:寂寞、冷落。
花几簇,锦千堆。落红成阵映香腮。不如却下帘儿坐,自看同心七宝钗。
花几簇,锦千堆。落红¹成阵映香腮。不如却下帘儿坐,自看同心七宝钗²
译文:花儿簇簇,如锦绣千堆,落花一片,映照美女香腮。她不忍看落花放下了帘儿,坐看双股同心的七宝钗。
注释:¹落红:落花。²同心七宝钗:钗,首饰名。七宝,谓钗上装饰有很多宝珠。同心,钗由两股合成,好比夫妻同心,也暗示此钗系情人所赠。

  这是一首以春雨为背景来写闺怨的歌词,风格颇似北宋前期的晏殊欧阳修。

  词的开头两句“一曲歌成酒一杯,困人天气好亭台。”显然袭用了晏殊《浣溪沙》开头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一曲新词”之“新”,是与后句中之“去年”及“旧”字相照应的,为下阕抒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了很好的铺垫。这里中白所写题材与大晏相同,画面背景也有相似之处。以“歌成”取代“新词”,未见佳妙;但后句“困人”二字则显然紧扣“春雨”的背景,并为写闺怨的主题作好准备,妙在信手拈来,不露痕迹。

  “沉沉春昼斜飞雨,寂寂闲亭乱点苔”二句,即是承“困人”二字展开来说的。天气何以“困人”?只缘“沉沉春昼斜飞雨”,春天白昼较长,“沉沉”此处有“漫漫”、“漫长”之意。“斜飞”二字,写春风颠狂,又与下句“乱点”二字相照应。由于春昼漫长,风雨不断,所以闺亭终日紧闭。一“闲”字是与“寂寂”二字相呼应的,骤雨终日,自然不会有客来访,因而显得“寂寂”,只有台下的青苔,在春雨润湿下,任意蔓延滋长。两句有声有色的写景,为下片写闺怨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换头三句写春雨之中百花纷谢。“花几簇,锦千堆”二句,极写春日繁花处处可见,或一丛丛,一簇簇,或万紫千红,锦绣成堆。然而经过春雨摧残,终于“落红成阵”。帘内的思妇,眼见众花零落,映照香腮,极易产生美人迟暮之感。“映香腮”二字亦人亦花,亦花亦人,“花面交相映”,含不尽之意。思妇不忍看这众芳凋零的景象,“不如却下帘儿坐,自看同心七宝钗。”钗为女性首饰,“七宝”指多用宝物装饰。“同心”二字有二义;一是钗本身是由两股合成,如夫妇同心;二是暗示此钗乃其所爱者所赠。因百花凋零而有美人迟暮之惧,美人迟暮又有为所欢抛弃之惧。怎样才能避免这一后果,消释眼前愁闷呢?关键在于所欢对自己始终不渝的爱,故结尾两句,以看同心钗来自我慰藉,生动地传达了她此时的心态。

  这首词颇似温庭筠的《菩萨蛮》组词,作者虽是常州派的后劲,但看不出这首词有何深沉的寄托。从艺术上看,此词除开头两句袭用晏殊词句外,还在于较注重意境的刻划。“沉沉”二句形象生动地从形和声两方面写出春雨的神态。而“落红成阵映香腮”,则以暮春的落花飞雨,烘托闺中人的寂寞无聊,而又于百无聊赖中透露一丝相思的恋情。人总是既生活在现实中,又生活在希望中的,没有希望就没有生活。全词即在这向往中收住,留下耐人寻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可可诗词网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金溪尉汪君名遘(gòu),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¹为射亭²。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³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译文:金溪县尉汪遘,担任县尉三个月时,拆除了他家的四面墙作为习射之亭。已经建成,在这里教导青年射箭,而命名这座亭子叫饮归亭。他写信寄到临川,请我作记,多次请求被我拒绝后还没有停止。我的话哪有什么可以值得赞许学习的?汪君白白对我寄予厚望了。既然不能推辞,就作记道:
注释:¹垣:墙。²射亭:习射之亭。³书:书信。⁴数:屡次。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yǐn),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¹,而弓矢²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³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xiá)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译文:习射这件事已经很久远了,它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也就是《礼记》所说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的射礼;射技以力量为重而崇尚技巧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就是《礼记》所谓四季教导青年射穿铠甲的射技。古人希望国家和谐,就先兴起礼乐射技,而用弓箭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不会被官吏废除。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就都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到了这之后,天下安定,国家平安无事。古代帝王的礼节仪式都还在,要推行并不困难。然而从秦汉以来一千多年,这些礼仪困厄闭塞,只能在六艺这些文章里看到,而没有被奉行,被那些草率而简略的礼仪超过了。于是争斗夺取滋生而用战争擒拿攻占一类方式普遍出现,因此强弓快箭的精巧技艺的推行不得已废除,难道不是因为时势么?
注释:¹礼射:上古礼仪之一。在一定的礼节要求下,依循乐声而射矢。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等。²弓矢:弓箭。³揖让: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⁴绌塞:困厄;闭塞。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máo)¹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piāo)²,骇惊³(lǘ),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shǐ)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译文:现在汪县尉教导射技,不能跟礼乐相比而重在技巧与力度,学的人虽然少,但是旌旗镯鼓、矛、戟、弓、剑,戈五种兵器,去熟悉它们的锋利,和行走止步疾缓的节奏,都应该有方法,所以汪遘教授的不仅仅是射箭啊。他幸运在生活于国家安定之时,得以安逸地卫护辖区镇守百姓。要是他不幸生活在(贼人)杀人越货,惊扰民间,而相互追逐于深山峡谷间的时候,就要顶着早晨黄昏,蒙着露珠雾气,奔赴危险之地,不回避利箭、石块、沸水、烈火的危难,出兵千里之外,与敌人恶战,那么平时能不告诉他们如何应对么?现在建造这座亭子用来教导青年的原因,是汪遘又说古代军队凯旋后必定会在庙堂宴饮,来纪念战斗成果。现在庙堂废弃没有设立了,也希望青年们胜利归来时就在这里宴饮,于是用饮归命名这个射亭。汪君的志向,跟他的职位可以说是一致啊!
注释:¹旗旄:亦作“旂旄”。注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²剽攻:抢劫;掠夺。³骇惊:犹惊骇。⁴闾巷:借指民间。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固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固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miǎn)(jìn)(hù)¹,使士民化、奸宄(guǐ)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jí)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译文:有的人说汪君是一介儒生,县尉这个官职又是文官,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应该可以止住,而他竟然学习格斗而喜好胜利,这样正确么?治理百姓本来不能不文武兼施,而在府堂上给予恩惠,穿冕服插玉笏,使士兵变得跟平头百姓一样,作奸犯科的人不再为乱社会,本来也在于管理者而不在于施政方式。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就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不在意他的官职卑微,这难道不是有志向的人么!
注释:¹搢笏:插笏。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秋阴时¹²渐向暝(míng),变一庭凄冷。伫听³寒声,云冷无雁影。
译文:秋日阴雨绵绵,偶尔放晴却已是薄暮昏暝,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注释:¹时:片时、偶尔的意思。²晴:一作“作”。³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伫,久立而等待。⁴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此处是指雁的鸣叫声。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gēng)冷人去寂静,但照壁(bì)¹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²
译文:夜深人散客舍寂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注释:¹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²消夜永:度过漫漫长夜。夜永,犹言长夜。

  这是一首客旅之词。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冷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词中刻画寒夜酒醒,百无聊赖的孤苦形象,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刻画孤凄意境。这种凝练冷沉的风格,与周邦彦小令词高华清丽的主流风格有所不同。

  上片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庭。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歇拍“云冷无雁影”一句,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留下的是更加冷重的寂寞之感,也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在沉寂之中推出了过片:“更冷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非常希望自己尚酣醉之中。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难以忍受。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冷秋之时,万物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词人笔下的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是云外旅雁的悲鸣。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自然是凄苦的情景。

  整首词中几乎一字一句均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有冷挚情思。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全词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全词以时间为线索,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54-1055
2、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545
3、 甘远辉 等.宋诗词全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471
4、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28

guānlìng ·qiūyīnshíqíngjiànxiàngmíng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qiūyīnshíqíngjiànxiàngmíng biàntínglěng zhùtīnghánshēng yúnshēnyànyǐng 
gēngshēnrénjìng dànzhàodēngxiāngyìng jiǔdōuxǐng xiāoyǒng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大江之濆(fén)¹,有怪物焉,盖非常(cháng)(lín)(fán)(jiè)²之品汇匹俦³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译文: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
注释:¹濆:水边。²常鳞凡介: 解释 一般的鱼类、贝类。比喻平凡的人。³匹俦:比得上。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hé),不能自致乎水,为獱(biān)¹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yú)²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译文: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獱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
注释:¹獱獭:水獭,半水栖动物。²於: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jù)¹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译文: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有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而视而不见了),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
注释:¹庸讵:通假字通“岂,怎么,何以”。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¹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译文:我(韩愈)如今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注释:¹忘:通假字通“无,没有”。

  该书信全篇托物喻志,譬喻到底,文末一句点出自己,乃是要旨。但波兴浪作,层层深入揭示主题。全文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首先点出“怪物”,气质不凡,富有才能,然而处境困窘,急需援引。此所以为怪物的缘由,在于不俗,其不俗之处有三:生活处所不凡,南冥天池,影射了要津之地;素质不凡,非一般鳞甲属类所能比,若有一定条件能够变化风云,驰骋天宇;欲愿不凡,不甘心于囿于困,才能压抑不展,更不愿受俗人戏虐。笔锋一转,希盼援引,即可“转运之”,而这只不过是举手蹬足之劳。这既为转入下文做过渡,又巧妙地流露了怪物的心态。继而用一“然”字转入第二层次,点明怪物的骨气。言辞卑中有亢,情则恳切,希望得到同情和援助。但有力者明明看到而熟视无睹,一味责怪则仍不能达到目的,因此用死活不可预料的哀叹做了回旋,俾使进一步打动对方,于是下面的“鸣号”也顺理成章了。第三层还是从怪物入手,它具有为展翅鹏飞而不断希求援引的韧性,它仰首号鸣,怀有希望,确是委婉哀切,刺心的悲鸣。这虽告以穷困,仍与摇尾者相异,为了表露真诚的心迹,接用三个不同可能的“命运安排”来加深,似乎是做最后的诉说了,感情弥见深沉和凄切。行文至此,作者把怪物的品行和内心世界充分表达出来了,然而这仅是一种譬喻,其题旨还在于最后层次,即托物喻志,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亟望援引的希望,实际上也反映了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往往受困,才华得不到施展的严峻现实。

  作者毕竟生活在那个时代,只有在一定地位上才能施展济世抱负,走援引之路也不得不然,再说作为一个长期受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不愿屈膝与急切求援引的内心矛盾也可以理解的,对于那种穷通利达,戚戚于心,也应从历史时代上来加以掂量了。文章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譬喻、委婉含蓄的语言和结构上的曲折回荡等手段表达了主题。比如,信中的“怪物”指的是作者本人,而能解救它的“有力者”指的是能举荐人才的显贵,文章写怪物和有力者的关系,其实是在暗示人才与显贵的关系。怪物周围有水的时候,“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但是如果离开水,那就没有什么作为了,这是暗指人才遇上困境而不能施展抱负。有力者有能力救怪物,而且是“一举手、一投足之劳”,可见人才能否被举荐,只在显贵们的一念之间。除此之外,该书信虽是写给当时韦舍人的求荐信,但作者下笔不是直接陈述自己的过人才华,也不是赞赏对方的推贤举能,而是借类似庄子寓言的风格与色彩以言志这一别出心裁的方式,熔书信体与寓言于一炉,写法新奇。全文托物寓意,含蓄深沉,字里行间自有一种自命非凡的倔强和慷慨凛然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罗斌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第一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01:第89页
2、 刘小乔编著.鱼雁尺牍 古代书信集锦:黄山书社,2015.10:第137页

yìngshírénshū

hán tángdài 

    yuè zàibài tiānchízhībīn jiāngzhīfén yǒuguàiyān gàifēichánglínfánjièzhīpǐn chóu shuǐ biànhuàfēng shàngxiàtiānnán 

    shuǐ gàixúnchángchǐcùnzhījiāněr gāoshānlíngkuàngjuéxiǎnwéizhīguān ránqióng néngzhìshuǐ wéibiānzhīxiàozhě gàishíjiǔ yǒuzhě āiqióngéryùnzhuǎnzhī gàishǒutóuzhīláo ránshì zhòng qiěyuē  lànshā nìngzhī ruòshǒutiēěr yáowěiérliánzhě fēizhīzhì  shìyǒuzhězhī shúshìzhīruò shēng zhī 

    jīnyòuyǒuyǒuzhědāngqián liáoshìyǎngshǒumíngháoyān yōngzhīyǒuzhěāiqióngérwàngshǒu tóuzhīláo érzhuǎnzhīqīng āizhī mìng āizhī mìng zhīzàimìng érqiěmíngháozhīzhě mìng 

    jīnzhě shíyǒulèishì shìwàngshūzhīzuì éryǒushìshuōyān xiàliánchá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