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万里。人自日边至。桑海后,登临地。湖犹西子笑,江更春申醉。谁得似。董陵浇酒平生谊。
云帆万里。人自日边至。桑海后,登临地。湖犹西子笑,江更春申醉。谁得似。董陵浇酒平生谊。
九点齐烟翠。指顾停征辔。洙泗远,宫墙峙。乘桴知有愿,淑艾尝言志。道东矣。蓬山回首呈佳气。
九点齐烟翠。指顾停征辔。洙泗远,宫墙峙。乘桴知有愿,淑艾尝言志。道东矣。蓬山回首呈佳气。

qiānqiūsuì··zèngběnqīngyuānnánjué11991144--kuàngzhōu

yúnfānwànrénbiānzhìsānghǎihòudēnglínyóu西zixiàojiānggèngchūnshēnzuì

shuíshìdǒnglíngjiāojiǔpíngshēng

jiǔdiǎnyāncuìzhǐtíngzhēngpèizhūyuǎngōngqiángzhìchéngzhīyǒuyuànshūàichángyánzhì

dàodōngpéngshānhuíshǒuchéngjiā

况周颐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 1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浮扁(piān)¹以适楚²兮,过屈原之遗宫³。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宫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tuān)。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¹⁰。
译文:小舟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故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注释:屈原庙:亦称屈子祠,位于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始建于汉代,重建于清代,现辟为屈原纪念馆。¹扁舟:小舟。²适楚:到楚地。³遗宫:即屈原的宫居,在临江的湖北秭归,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庙,立像祭祀。⁴曰惟:句首语助词。⁵伊:助词。⁶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⁷怀沙:屈原作品,《九章》第五篇,为屈原晚年所作。所谓“怀沙”,言怀抱沙石以自沉之意。⁸忽终章之惨烈:《怀沙》终章有这样的句子:“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⁹逝:发语词。¹⁰沉吟:犹豫不决。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惸乎中浦。”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¹而深居?独嗷(áo)嗷其怨慕²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³。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píng)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qióng)乎中浦¹⁰。”
译文:“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激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注释:¹退默:引退隐居。²怨慕:怨恨而思慕。³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希望自己的死能感动君主使其从而改变作风。⁴宗国:本族的国家。屈原本楚国同姓贵族,宫谓楚国的宗国。⁵冯夷:河神名。相传为华阴人,溺于河,殁而为神。⁶历九关而见帝:经过九重门而得见天帝。古人认为天有九重。⁷瑾:美玉。⁸兰:兰草。⁹惸惸:忧思孤独的样子。惸,同“茕”,悲愁孤苦。¹⁰中浦:水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峡山高兮崔嵬(wéi)¹,宫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²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³。黾(mǐn)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译文: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注释:¹崔嵬:形容山岭高大。²畏讥而改度:害怕谗言讥弹而改变行为准则。³斫方以为圆:将方正砍成圆滑,改其本色随俗取容。⁴黾勉:勉力,努力。⁵去:离开,这里指离开祖国。⁶变丹青于玉莹:丹青之色本不易改变,如果改变的话,也是美如玉光。玉莹,玉的光泽。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¹。违国去俗²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译文:“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国家,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注释:¹不吾与:“不与吾”的倒装。与,赞许。²违国去俗:离开祖国,抛弃俗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¹,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yāo)²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译文: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总而言之,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注释:¹区区:人少势孤的意思。²要:总而言之。

  这篇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此赋开篇交代了出峡适楚的行程以及造访屈原故居的感受。屈原的故居在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屈原庙,但时过境迁,此时屈原庙已荒废不堪。苏轼目睹此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接着文章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彷徨以及绝望的心态。屈原虽被放逐,然系心于国事,徘徊江上不忍离去。赋吟《怀沙》诗章自伤怀抱。这些都是屈原内心的挣扎,他作为楚国的大夫,却没有尽到责任。尽管这些都不是他主观上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他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一个事实,屈原感到的是懊悔,是自责,是无奈,是悲痛。最终这些情绪彻底压垮了他。对于他而言,唯有一死才是解脱。这并不意味着他在逃避责任,而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承担责任的可能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忏悔。

  苏轼正是看到了屈原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因此他在赋中为屈原代言:为了忠君报国,为了国家人民,不逃避不苟活,活着要力争强谏,即使死了也希望自己的死能感动君主使其从而改变作风。对于屈原而言,是可以选择逃避和苟活的,是可以把所有的责任完全推卸给那个不负责任,甚至是没有责任的国君身上的,甚至像屈原这样名满天下的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安身立命,甚至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屈原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他对于楚国的爱是深入骨髓的爱,是超越生死的爱,是发自灵魂的爱,正是这种爱超越了千古,为一代又一代人所敬仰。屈原不是为了一个不争气的国君自杀的,他是为了楚国而死的,他是一个殉国者,一个殉道者,这是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与历代腐儒的不同之处。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文章最后表明“君子之道”不必苛责求全,对屈原的精神表示肯定和赞赏。苏轼通过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精神上的对话,完成了对于屈原精神的一次深刻的分析与理解,最后他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思考的,所要接受的,不是利害,不是现实,不是生死,而是一种道,这种道类似于儒家所谓的“仁者”之道,类似于孟子所谓的“舍生取义”。有些人总是要为了某些东西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而是为了捍卫信仰,捍卫真理。屈原的死,是出于对自身的绝望,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争,但是这种绝望不是彻底的绝望,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这就是屈原的希望。

  《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全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这是作者与屈原灵魂的对话之作,不论在思想内涵或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王许林.与屈原灵魂对话:景仰与沉思——读苏轼的《屈原庙赋》.古典文学知识,2001(3):30-33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三十始一命¹,宦(huàn)²多欲阑³
译文: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
注释:¹一命:最低等的官职。周代的官秩为九命,一命最低。²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³阑:尽,残。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自怜¹无旧业²,不敢耻(chǐ)微官³
译文: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
注释:¹自怜:自伤;自我怜惜。²旧业:祖传家业。³微官:小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jiàn)¹怜樵(qiáo)²,山花醉药栏³
译文:涧水怜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
注释:¹涧水:指从高冠峪流过的溪水。²樵路:打柴人走的小路。³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只缘五斗米¹,辜(gū)负一渔竿²
译文: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注释:¹五斗米:指官俸。²渔竿:钓鱼的竹竿。此处作垂钓隐居的象征。

  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但失望归失望,因为家无产业,诗人还是不敢对这来之不易的小小官职有不屑之意。“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在这里,岑参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第三联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51-152 .

chūshòuguāngāoguāncǎotáng--céncān

sānshíshǐmìnghuànqíngduōlán

liánjiùgǎnchǐwēiguān

jiànshuǐtūnqiáoshānhuāzuìyàolán

zhǐyuándòu竿gān

衾凤犹温,笼鹦尚睡。宿妆稀淡眉成字。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轻垂地。
(qīn)¹犹温,笼鹦²尚睡。宿妆³稀淡眉成字。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zhě)褶轻垂地。
译文:绣着凤凰的被子依然温暖,笼子里的鹦鹉也在熟睡,一夜温存她的妆容已变淡但仍能看出八字眉妆。我们穿过花丛避开月光在行廊里依依惜别,她的珠裙轻轻垂落在地上有很多的褶痕。
注释:¹衾凤:绣有凤凰的被子。²笼鹦:笼中的鹦鹉。³宿妆:旧妆,残妆。
翠幕成波,新荷贴水。纷纷烟柳低还起。重墙绕院更重门,春风无路通深意。
翠幕¹成波,新荷贴水。纷纷烟柳低还起。重墙²绕院更重门³,春风无路通深意。
译文:翠色的树林如同帘幕印在水面波纹上动摇,早晨的荷叶都紧紧贴着水面还未分开,岸上的烟柳有的低垂有的挺拔。啊,一道道围墙一道道门扉,我的心意跟春风一般再也进不去她的庭院深处。
注释:¹翠幕:比喻苍翠浓郁的林木。²重墙:复壁。³重门:一道道门户。
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
客心¹悲暮序²,登墉(yōng)³(kàn)平陆
注释:¹客心:游客的心情,作者自谓。²暮序:一年之末,指暮冬。³登墉:登上郢城故城墙;墉,垒土为墙,此处指郢城墙。⁴瞰平陆:瞰,从高处往低看,即俯视;平陆:平野。
林泽窅芊绵,山川郁重复。
林泽¹(yǎo)²芊绵³,山川郁重复
注释:¹林泽:山林与水泽。²窅:沉远貌。³芊绵:草木茂密繁盛的样子。⁴郁重复:郁:结;重复:山重水复,此指山川纵横交错。
王公资设险,名都拒江隩。
王公泽¹设险²,名都³江隩(yù)
注释:¹泽:依靠,凭借。²设险:设防。³名都:郢城。⁴拒:抗,此处可作镇守解。⁵江隩:水流弯曲处。
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
方城¹²北门,溟(míng)³穷南服
注释:¹方城:春秋时楚国北面的长城,古为中国九塞之一。²次:迈,连接。³溟海:本为神话中的海,此泛指楚国南边的深海。⁴穷南服:楚国疆域一直到达了当时中国极南的地区。
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
长策挫吴豕(shǐ)¹,雄图竞周鹿²
注释:¹挫吴豕:这是骂吴国的话。²竞周鹿:竞鹿,逐鹿,喻争夺天下。
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
万乘¹重沮(jǔ)²,九鼎³轻伊谷
注释:¹万乘:这里指楚王。²沮漳:沮水与漳水。³九鼎:指东周,时其首都在洛水之阳。⁴伊谷:伊水与谷水。
大蒐云梦掩,壮观章华筑。
大蒐(sōu)¹云梦掩²,壮观章华³筑。
注释:¹大蒐:古春猎为蒐,天子出猎于春日为大蒐。²云梦掩:楚国为古云梦七泽之地。这里指楚王出猎时声势浩大,旌旗蔽日,人马盖地。³章华:即章华台,为楚王所筑。
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
人世更¹盛衰,吉凶良倚伏²
注释:¹更:替换。²吉凶良倚伏:指福祸相因而互倚。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
(jù)¹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²
注释:¹遽:急速,忽忙地。²贤臣逐:指屈原两次被楚王放逐。
南风忽不尽,西师日侵蹙。
南风¹忽不尽,西师²日侵蹙(cù)³
注释:¹南风:指楚国。楚国地处南方。²西师:指秦国。秦国地处西方。³日侵蹙:(秦)因侵略迫使(楚)国土日渐缩小。蹙:收缩。
运圮属驰驱,时屯恣敲扑。
运圮¹属驰驱²,时屯恣(zì)敲扑。
注释:¹运圮:国运衰败。²属驰驱:不断地辗转迁移。时屯:时事艰难。恣敲扑:恣,恣意、任意。敲扑,挞伐凌辱。
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莫救夷陵火¹,无复秦庭哭。
注释:¹夷陵火:夷陵,今宜昌,楚先王的陵墓在此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火烧夷陵。
鄢郢遂丘墟,风尘俄惨黩。
(yān)(yǐng)¹遂丘墟²,风尘俄惨黩(dú)³
注释:¹鄢郢:故址即今宜城南境内。郢为楚都城。²丘墟:废墟。俄:一会儿,很快。³惨黩:昏暗貌。
狐兔时游戏,霜露日沾沐。
狐兔时游戏¹,霜露日沾沐²
注释:¹狐兔时游戏:狐狸与兔子时常出没在郢城的废墟上。²沾沐:侵蚀。
钓渚故池平,神台尘宇覆。
钓渚¹故池平,神台尘宇覆。
注释:¹钓渚:楚庄王所筑的诸侯台,在纪南城东不远处。下句“神台”同。
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
阵云埋夏首¹,穷阴惨荒谷。
注释:¹阵云埋夏首:阵云,浓云;夏首,夏水的上游。夏水在今江陵县境。
怅矣舟壑迁,悲哉年祀倏。
怅矣舟壑(hè)¹,悲哉年祀(sì)(shū)²
注释:¹舟壑迁:意谓沧海桑田,山水已非昔貌。²年祀倏:指对楚先王的岁时祭祀,如今已倏然不复举行了。
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郢城怀古》是李百药传世作品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郢是战国时楚国的京城。这首诗充满了历史典故,有点冗长乏味。作者在诗中紧密追随鲍照《芜城赋》的结构,不过鲍照将衰败与繁荣时期的骄奢相联系,李百药却更关心不可避免的盛衰模式:“运圮属驰驱,时屯恣敲朴”。这是抽象观念、引喻及命运决战幻象的有力结合。对联的第二句用《易经》的卦名“屯”(“始难”)来解释郢城的衰败。楚国是被秦国击败的,“敲朴”一语出自贾谊一篇论秦专制的著名文章。
参考资料:
1、 宇文所安所著《初唐诗》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风烟俱净¹,天山共色²。从流飘荡³,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注释:¹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²共色:同样的颜色。共,同样。³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⁴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⁵自:从。⁶至:到。⁷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⁸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皆¹(piǎo)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
译文: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注释:¹皆:全,都。²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浅青色。³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⁴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⁵急湍: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⁶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⁷若:好像。⁸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¹,负势竞上²,互相轩邈(miǎo)³,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¹⁰。蝉则千转(zhuàn)不穷¹¹,猿则百叫无绝¹²。鸢(yuān)飞戾(lì)¹³者,望峰息心¹⁴;经纶(lún)世务者¹⁵,窥谷忘反¹⁶。横柯(kē)上蔽¹⁷,在昼犹昏¹⁸;疏条交映¹⁹,有时见²⁰²¹
译文: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注释:¹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²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³轩邈: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⁴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⁵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千百座山峰。⁶激:冲击,拍打。⁷泠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⁸好:美丽的。⁹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¹⁰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¹¹蝉则千转不穷:蝉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¹²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¹³鸢飞戾天: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¹⁴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¹⁵经纶世务者: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经纶:策划,治理。世务,政务。¹⁶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¹⁷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¹⁸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¹⁹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²⁰见:看见。²¹日:太阳,阳光。

  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一共140多个字。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首段是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深可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山之景。作者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和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

  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概。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参考资料:
1、 何永华·《与朱元思书》评赏·中山大学·2004年
2、 现代教学, Modern Teaching, 2006年Z2期

zhūyuánshū

jūn nánběicháo 

    fēngyānjìng tiānshāngòng cóngliúpiāodàng rèndōng西 yángzhìtóngbǎi shānshuǐ tiānxiàjué 

    shuǐjiēpiǎo qiānzhàngjiàn yóushí zhíshìài tuānshènjiàn měnglàngruòbēn 

    jiāàngāoshān jiēshēnghánshù shìjìngshàng xiāngxuānmiǎo zhēnggāozhízhǐ qiānbǎichéngfēng quánshuǐshí línglíngzuòxiǎng hǎoniǎoxiāngmíng yīngyīngchéngyùn chánqiānzhuànqióng yuánbǎijiàojué yuānfēitiānzhě wàngfēngxīn jīnglúnshìzhě kuīwàngfǎn héngshàng zàizhòuyóuhūn shūtiáojiāoyìng yǒushíji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