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guǐ)¹已云极,宵漏²自此长。
译文: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注释:¹晷: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这里指日影。²漏:即漏壶,古代一种计时的装置,简称漏。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译文: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公门日多暇(xiá)¹,是月农稍忙。
译文: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注释:¹暇:空闲的时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译文: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亭午¹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译文: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注释:¹亭午:正午,中午。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译文: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绿筠(yún)¹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译文: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注释:¹筠: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
于焉(yān)¹洒烦抱,可以对华觞(shāng)²
译文: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注释:¹于焉:在这里。²华觞:华丽的酒杯。

xiàzhìshǔběichí

wéiyìng tángdài 

zhòuguǐyún xiāolòucháng 
wèishīzhèngjiāo suóyōubiànyánliáng 
gōngménduōxiá shìyuènóngshāománg 
gāoniàntián āndāng 
tíngqún yóuàifāngtáng 
ményīn chénggāoshùcāngcāng 
绿yúnshànghánfěn yuánshǐsànfāng 
yānfánbào duìhuáshā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注释

晷: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这里指日影。

漏:即漏壶,古代一种计时的装置,简称漏。

暇:空闲的时候。

亭午:正午,中午。

筠: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

于焉:在这里。

华觞:华丽的酒杯。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老马虺隤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老马虺(huī)(tuí)¹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译文:疲病的老马凭依于夕照之下,心下揣想,自己怎么就只能够饮食那三等的草料。
注释:¹虺隤:有病、生病,多指马而言。
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玉鞭金络¹付梦想,瘦稗(bài)²枯品(qí)³空咀(jǔ)(jiào)
译文:玉饰的马鞭金饰的笼头只有交付梦想,嘴里边只能够空自咀嚼那干枯的稗草和豆品。
注释:¹金络:金络头。²稗: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幼苗像稻,但叶鞘无毛,没有叶舌和叶耳。是稻田主要杂草。³品:豆子的秸秆。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译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旱情严重蝗灾肆虐国运衰颓,大宋朝廷刚刚传下诏令王师即将北伐。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译文:一听到战鼓心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虽年迈依然能够平定北方收复失地为国效力。
昔予游庐山,见隐者焉。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予疑而诘之,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日出于东,方其出也,万物咸赖焉: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有足者以履。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及其入也,天下黯然,无物不废。然日则未始有变也。惟其所寓,则有盈阙,一盈一阙者月也。惟性亦然,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增也,入而死者未尝耗也,性一而已。惟其所寓,则有死生,一生一死者身也。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身与月皆然。古之治术者知之,故日出于卯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非命而何?月不自明,由日以为明。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此术也,而合于道。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¹予游庐山,见隐者²³。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予疑而诘之,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日出于东,方其出也,万物咸¹⁰: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¹¹,有足者以履(lǚ)¹²。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¹³。及其入也,天下黯然¹⁴,无物不废¹⁵。然日则未始有变也。惟其所寓,则有盈¹⁶(quē)¹⁷,一盈一阙者月也。惟性亦然¹⁸,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¹⁹²⁰也,入而死者未尝耗²¹也,性一²²而已。惟其所寓,则有死生,一生一死者身也。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²³也。身与月皆然。古之治²⁴²⁵者知之,故日出于卯²⁶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²⁷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²⁸,非命而何²⁹?月不自明³⁰,由日以为明。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此术也,而合于道。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译文:以前我游览庐山,在那里见到一位隐居的人。他给我谈论性命之学的理论时说:“性好比是太阳,身体好比是月亮。”我怀疑这种说法,就追问他,他就说:“人起初只有性罢了,性所寄居的地方是身体。天起初只有太阳而已,太阳所寄托的物体是月亮。太阳从东方升起,当它升起时,万物都依赖于它: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见物体,有手的人都可以握持东西,有脚的人都可以行走。至于山石草木,也是没有太阳就不能存在和生长。到了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天下一片黑暗,万物没有不废止的。然而太阳却从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所寄托的物体,就有圆满和缺损,这一圆一缺的物体就是月亮。性也是这样。伴随生命而出,又伴随死亡而入。出生时,未曾有所增加,死亡后也未曾有所减损,性始终如一,保持不变而已。只是它所寄居的身体,却有死和生,一生一死的是身体。虽然有生有死,然而这个死亡了,那个又出生了,从不曾停息下来。身体和月亮都一样。古代研究学说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太阳在卯时升起称之为命,月亮所在之处称作身。太阳落入地下,虽然不曾变化,却不被世人所利用;又从东方升起,然后万物没有看不见的。不是命又是什么呢?月亮自己不发出光亮,由太阳的光才得以明亮。因为太阳远近造成月亮的圆缺,不是身体,又是什么呢?这种学说,是符合于道的。世上研究这种学说的人对以上说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注释:¹昔:过去,以前。²隐者:隐居的人。³焉:兼词,于是,在那里。⁴性命之理:性和命的道理,即性命之学,道学基本理论之一。⁵犹:犹如,好似。⁶诘:责问,追问。⁷寓:寄居,寄托。⁸咸:全部,都。⁹赖:依赖,依靠。¹⁰焉:于是,于彼。¹¹执:握,持。¹²履:踏,踩。¹³遂:顺利地长成,这里是得以存在、生长的意思。¹⁴黯然:黑暗的样子。¹⁵废:停止,衰败。¹⁶盈:充满,引申为圆满。¹⁷阙:通“缺”,缺少,缺损。¹⁸亦然:也是这样。¹⁹未尝:不曾。²⁰增:增长,增多。²¹耗:损耗,减损。²²一:始终如一,保持不变。²³息:停止。²⁴治:治理,研究。²⁵术:思想,学说。²⁶卯:十二时辰之一,等于现今的早晨五点到七点。²⁷不为世用:不被世上人所利用。²⁸睹:看见。²⁹非命而何:不是命,又是什么呢。³⁰明:发光。
予异其言,而志之久矣。筑室于斯,辟其东南为小轩,轩之前廓然无障,几与天际。每月之望,开户以须月之至。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而不去。一夕,举酒延客,道隐者之语,客漫不喻,曰“吾尝治术矣,初不闻是说也。”予为之反复其理,客徐悟曰:“唯唯。”因志其言于壁。
予异¹其言,而志²之久矣。筑室于斯³,辟其东南为小轩,轩之前廓(kuò)无障(zhàng),几与天际。每月之望¹⁰,开户以须¹¹月之至。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¹²而不去¹³。一夕,举酒延¹⁴客,道¹⁵隐者之语,客漫¹⁶不喻¹⁷,曰“吾尝治术矣,初¹⁸不闻是说也。”予为之反复其理¹⁹,客徐悟²⁰曰:“唯唯²¹。”因志其言于壁。
译文:我认为他的言论很奇异,念念不忘已很久了。在这里建了座房屋,把它的东南面开辟出来作为小轩,轩的前面空阔一片,没有遮挡的东西,几乎与天边相接,每个月的十五,打开门等着月亮的到来。月光照进我的小轩,我就坐在轩上,同它一道徘徊不离去。一天晚上,我置办酒宴请客,说出庐山隐居之人的话,客人完全不明白,他说:“我曾经研究过这类学说,但在这之前还没有听到这种说法。”我替他反复讲解那种道理,客人慢慢领悟道:“是啊,是啊。”于是我把隐居之人的言论题记在小轩的壁上。
注释:¹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异,奇妙。²志:心中记住。³斯:这里。⁴辟:开辟。⁵轩:堂前屋檐下的平台。⁶廓然:空阔、广大的样子。⁷障:障碍,挡住的东西。⁸几:几乎,差不多。⁹天际:天边。¹⁰望: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¹¹须:等待。¹²徘徊:来回地走。¹³去:离去,离开。¹⁴延:引进,迎接,引中为邀请。¹⁵道:说。¹⁶漫:遍,都,完全。¹⁷喻:明白。¹⁸初:先前,此前。¹⁹反复其理:反复地讲解那种道理。²⁰徐悟:慢慢领悟。²¹唯唯:谦恭的应答声。

  这是一篇谈“性”论“道”的文章。文中的庐山隐者,实是一位道家人物,他讲的“日”“月”“生”“死”,反复变化,就是在阐明道家(老子)的理论。道学被后人称为“性命之学”。第一段记载庐山隐者畅谈道家的性命之理的言论,通过作者的诘疑,引发对道家理论的探讨阐发;第二段写作者将这篇记文题于待月轩壁上的缘由。这篇文章目的在阐发道家的玄理,而“道”是深奥、抽象的。作者运用比喻束贯穿全文说理,扣住“性犹日也,身犹月也”的中心来论述,这就将抽象、隐晦而难懂的哲理表达得比较清楚明白了,后一部分记事简洁而生动,对话之情景如在目前。

  全篇文章,主要部分是记庐山隐者的话。“性犹日也,身犹月也”是全篇议论的中心。用比喻来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好处,是用常见易知的事物,来比附所要讲的难于理解的道理。他说人的“性”是依附于“身”来表现的,“日”之性是依附于“月”来表现的。文章既以日、月之出入与盈阙来打比方,就先将喻体讲清楚。日出则万物皆遂,日入则万物皆废;太阳虽然有出有人,但太阳是没有变化的。月虽然有盈有阙,它只是证明日的不变,不变就是一,“性一而已”。接下去讲“身”,“身”当然是人,人有生有死,“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就好比月亮有盈有阙,循环不止。这就是“道”,也就是道家“无一有一无”的循环论。在论述了生死不息的正题之后,庐山隐者说:“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归根到底,“日”的出入,“月”的盈阙,“人”的生死,都是合于“道”的,世界没有增长,没有消耗,“性一而已”,“道”也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说到底是客观唯心论,这些道理,在隐者的讲述里,是玄而又玄的。难怪在苏辙讲给友人时,“客漫不喻”,就是客人听的很糊涂,经反复解释,最后客人也不便再说其他了,只好“唯唯”算了。苏辙之所以给他的小轩命名为“待月轩”,正是他从道家的玄理中取来的。

参考资料:
1、 (唐)韩愈等著.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3 图文珍藏版.北京:线装书局,2010:349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庭院深深深几许¹,杨柳堆烟²,帘幕无重数。玉勒(lè)³雕鞍(ān)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译文: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登上高楼也望不见通向章台的大路。
注释:¹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²堆烟:形容杨柳浓密。³玉勒:玉制的马衔。⁴雕鞍:精雕的马鞍。⁵游冶处:指歌楼妓院。⁶章台:汉长安街名。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¹飞过秋千去。
译文: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注释:¹乱红:凌乱的落花。

  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的《阳春集》。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词曲概》)在词的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因此他们两人的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词据李清照《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李清照去欧阳修未远,所云当不误。

  此词写闺怨。词风深稳妙雅。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尝叹其用叠字之工;兹特拈出,用以说明全词特色之所在。不妨说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词上阕以“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点明女主人所处环境“庭院”,而三个“深”字的叠字运用更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所处环境之“深幽”。这三个字不仅写出“庭院”之幽深更写出了女主人内心的幽深孤寂。词人紧接又用“杨柳”、“堆烟”、“帘幕”这些意象将女主人内心之凄之怨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堆”字尽道杨柳之密,烟雾之浓。试想女主人在庭院独上幕楼放眼遥望茂密的杨柳萦绕着浓浓的雾霭仿似一幅水墨画。奈何如此美景却寻不见丈夫的踪迹,眼前景物狠心地阻隔了她的视线,内心无端升起无限悲凉来。虚数“无重数”与“几许”相呼应,暗示阻隔视线的岂止是“杨柳”、“堆烟”、“帘幕”那么简单。女主人因何望夫?丈夫到哪里去了呢?既不当兵也不从商而是“玉勒雕鞍游冶处”。丈夫在外风流快活而自己却只能独上幕楼凝眉空望,叹息楼台之幕让自己看不见章台路。后两句点名女主人内心凄婉、空怨的原因。女主人明知丈夫在外风花雪夜,但内心还是怀有期盼,哪怕只看见丈夫离去的背影也好,奈何这点要求也难以满足,只得独自忍受着深院的冷漠寂寥。

  下阕则是女主人内心世界引发的感伤。“雨横风狂三月暮”,其中“横”和“狂”直接点破女主人那异常不平的内心世界。三月的春风细雨原本极其温柔,然而这里雨不是“斜雨”而是“横雨”,风不是“煦风”而是“狂风”,原本美丽的“三月”却饱含着一份无情。“暮”字足见女主人等待之久,或许一天,或许一年,或许一辈子。多情的等待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深深庭院里的不尽的黑夜。“夕阳无限好”,女主人已无意黄昏,一个“掩”诉尽她内心的凄凉。“无计留春住”看似“无计留春”实则是感叹女子容颜易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青春未逝况且如此,青春流逝那还有什么盼头呢?此情此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日日期盼着良人,奈何良人却无意家中,成天风花雪夜在外头鬼混;日子一天天过去,自己的青春也一天天消逝,自己又凭什么期盼良人回心转意呢?内心油然升起无限寂寥、感伤、无奈之情来。女主人公最后只能寄情于“落红”,自己恰如那凋谢的落花一去不复返,再无人想起她那令人怜爱的容颜。“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即是为花也是为己,或许是花的残败触动了女子的心事,或许是女子自感身世怜花垂泪。“不语”则表现女主人内心孤寂无人理解的愁苦。“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

  词中写了景,写了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读此词,总的印象便是意境幽深,不徒名言警句而已。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日:“‘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惟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更臻于妙境:“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举荡漾无边。”(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9-497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1

diéliànhuā ·tíngyuànshēnshēnshēn

féngyán/ōuyángxiū sòngdài 

tíngyuànshēnshēnshēn yángliǔduīyān liánchóngshù diāoānyóuchù lóugāojiànzhāngtái 
héngfēngkuángsānyuè ményǎnhuánghūn liúchūnzhù lèiyǎnwènhuāhuā luànhóngfēiguòqiūqiān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夜战桑干¹北,秦兵半不归。
译文:桑干河北边刚刚经历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注释:¹桑干:河名,今永定河上游。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zhāo)¹来有乡信²,犹自寄征衣³
译文: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¹朝:早晨。²乡信:家乡人或家人的信。³征衣:出征将士的衣服。

sàixià

hún tángdài 

zhànsānggānběi qínbīngbànguī 
zhāoláiyǒuxiāngxìn yóuzhēng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衙斋(zhāi)¹卧听萧萧²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注释:署:衙门。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¹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²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些小¹吾曹²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³
译文: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¹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²吾曹:我们。³关情:牵动情怀。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在全国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还是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说明,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间疾苦,虚实相间,意味深长。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画意和诗题。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四句诗把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李寅生主编.《古诗品读》.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5:239
2、 孙朝成编著.《三千年选解三百首·中国传统诗词摘珍解妙》.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304
3、 中华书局《月读》编辑部编著.《月读》.北京:中华书局,2010:20

wéixiànshǔzhōnghuàzhúchéngniánbāozhōngchéngkuò

zhèngxiè qīngdài 

zhāitīngxiāoxiāozhú shìmínjiānshēng 
xiēxiǎocáozhōuxiàn zhīzǒngguānq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