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低蘸红楼影,如今倚楼人远。卖酒炉空,题诗壁坏,零落粉奁香碗。
碧云低蘸红楼影,如今倚楼人远。卖酒炉空,题诗壁坏,零落粉奁香碗。
缘深梦浅,恨弹指西风,候蛩凄断。莫问南湖,一袈裟地更谁管。
缘深梦浅,恨弹指西风,候蛩凄断。莫问南湖,一袈裟地更谁管。
当时何限俊侣,算填词李十,能溯欢宴。巷口斜阳,湾头剩水,记与徐娘初见。
当时何限俊侣,算填词李十,能溯欢宴。巷口斜阳,湾头剩水,记与徐娘初见。
重开画卷,认几曲疏帘,那回曾卷。柳已无多,晓鸦啼到晚。
重开画卷,认几曲疏帘,那回曾卷。柳已无多,晓鸦啼到晚。
项鸿祚

项鸿祚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 2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谷雨¹春光晓,山川黛(dài)²青。
译文:谷雨时节,春天的光景,犹如破晓的太阳光;山岳江河,青翠的草木,好像披上一件青色的衣裳。
注释:¹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²黛色:青黑色。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叶间鸣戴胜¹,泽水长浮萍。
译文:树叶枝杈间,只见戴胜鸟“咕、咕、咕”叫个不停;积聚的湖水里,生长出许多水浮萍来。
注释:¹戴胜:亦作“戴鵀”﹑“戴任”﹑“戴纴”。鸟名。状似雀,头有冠,五色如方胜,故称。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暖屋生蚕蚁,喧风¹引麦葶(tíng)²
译文:温暖的小屋内,像蚂蚁一样的幼蚕,尽情咀嚼桑叶;和煦的春风下,像葶草黄花一样的麦田,不停摇摆。
注释:¹喧风:暖风,春风。²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椭圆形。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鸣鸠(jiū)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译文:一只鸠鸟空自掸拭自己的羽毛,仿佛在等待另一半;这事真可信,要不听它凄厉的叫声我怎会不忍心。

yǒng廿niànshīchūnguāngxiǎo--yuánzhěn

chūnguāngxiǎoshānchuāndàiqīngjiānmíngdàishèngshuǐzhǎngpíng

nuǎnshēngcánxuānfēngyǐnmàitíngmíngjiūxìnkāntīng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译文:我从出生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相思,才刚刚懂得什么是相思,却深受着相思的折磨。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身似浮云¹,心如飞絮,气若相丝。
译文:身体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注释:¹身似浮云:形容身体虚弱,走路晕晕乎乎,摇摇晃晃,像飘浮的云一样。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空一缕余香¹在此,盼千金相子何之²
译文: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殷勤盼望的情侣又到哪里去了呢?
注释:¹余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²盼千金相子何之:殷勤盼望的情侣到哪里去了。何之,往哪里去了。千金:喻珍贵。千金相子:远去的情人是富家子弟。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证候¹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译文:相思的痛苦什么时候最猛烈呢?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月亮半明半亮时。
注释:¹证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这是一首闺妇思夫之作。题目为“春情”显然是写男女的爱慕之意,而全曲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情,读来侧恻动人。全曲分为四个层次:首三句说少女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相思之病;次三句极表少女处于相思中的病态心理与神情举止;后二句则点出少女害相思病的原因;最后宕开一笔,以既形象又含蓄的笔墨逗露出少女心巾所思。全曲一气流走,平易简朴而不失风韵,自然夭成而曲折尽致,极尽相思之状。

  “平生不会相思”三句,说明这位少女尚是初恋。情窦初开,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题目。因为是初次尝到爱情的琼浆,所似一旦不见情人,那相思之情便无比深刻和真诚。有人说爱情是苦味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已道出此中三昧。这三句一气贯注,明白如话,然其中感情的波澜已显然可见。于是下面三句便只体地去形容这位患了相思病的少女的种种神情与心态。

  “身似浮云”三句,是漂亮的鼎足对。“身似浮云”表现了少妇坐卧不宁的心态;“心如飞絮”表现了少妇的魂不守舍;“气若游丝”表现了少妇因思念而恹恹欲病的形态。作者通过对少妇身、心、气的描写,将少妇“便害相思”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几句,就足见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恋情之深。

  “空一缕余香在此”,乃是作者的比喻之词,形容少女孤凄的处境。著一“空”字,便曲尽她空房独守,寂寞冷落的情怀;“一缕余香”四字,若即若离,似实似虚,暗喻少女的情思飘忽不定而绵绵不绝。至“盼千金游子何之”一句才点破了她愁思的真正原因,原来她心之所系,魂牵梦萦的是一位出游在外的高贵男子,少女日夜思念盼望着他。这句与上句对仗成文,不仅词句相偶,而且意思也对应,一说少女而一说游子,一在此而一在彼,然而由于对偶的工巧与意思的连贯,丝毫不觉得人工的雕凿之痕,足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娴熟。

  最后四句是一问一答,作为全篇的一个补笔。“证候”是医家用语,犹言病状,因为上文言少女得了相思病,故此处以“证候”指她的多愁善感,入骨相思,也与上文“害”字与“气若游丝”诸句给合。作者设问:什么时候是少女相思最苦的时刻?便是夜阑灯昏,月色朦胧之时。这本是情侣们成双作对,欢爱情浓的时刻,然万对于茕然一生独一身的她来说,忧愁与烦恼却爬上了眉尖心头。不可排遣的相思!

  这首曲子语言上的一个特色便是首三句都押了同一个“思”字,末四句则同抑了一个“时”字,不忌重复,信手写去,却有一种出自天籁的真味。这正是曲子不同于诗词的地方,曲不忌俗,也不忌犯,而贵在明白率真,得天然之趣,一也就是曲家所谓的“本色”。

参考资料:
1、 王震远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908-909 .

chángōng ·chūnqíng

zài yuándài 

píngshēnghuìxiāng cáihuìxiāng biàn便hàixiāng 
shēnyún xīnfēi ruòyóu 
kōngxiāngzài pànqiānjīnyóuzhī 
zhènghòuláishí zhèngshìshí dēngbànhūnshí yuèbànmíngshí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路旁一歧东遂,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遂,几达天都侧。复北遂,行石罅(xià)¹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sè)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译文: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砌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连通,悬空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
注释:天都:黄山三十六峰之一,比主峰莲花峰略低,却远比莲花峰险峻。这是作者第二次游黄山所写的日记的一部分。¹罅:缝隙。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下瞰(kàn)峭壑(hè)阴森¹,枫松相间,五色纷披²,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译文: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像图画,像锦绣。于是想到黄山算得上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注释:¹阴森:(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²纷披:杂乱而散散落落。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遂;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¹,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lǎn)²。四顾奇峰错列,众壑(hè)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译文: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阻隔而走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前往。登上山头后,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像小鸟张开翅膀似地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只见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第二次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
注释:¹翼然:形容屋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²手擥:伸手揽取。擥:通“揽”,收取。以遂几句形容天都、莲花距离很近,秀丽景色进入眼底。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挟澄源¹、奴子²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³行而遂。攀草牵棘(jí),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遂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译文: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
注释:¹澄源:和尚名,云游四方的和尚。²奴子:童仆。³蛇:像蛇一样,名词作状语。⁴历:越过。⁵堪:禁得住,受得了。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遂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译文: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好象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唯独登上天都峰时,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遂,如苔藓(xiǎn)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¹,时没为银海;再眺(tiào)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²也。
译文: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像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像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像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
注释:¹碧峤:青玉般的山峰。形容陡峭的山峰在日光云色的辉映下,犹如碧玉。峤:尖而高的山。²区宇:区域,境界。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湖山¹胜处²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³斜。
译文: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注释:¹湖山:湖水与山峦。²胜处:美好的地方。³野径:村野小路。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水满有时¹观下鹭,草深无处²不鸣蛙(wā)³
译文: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注释:¹有时: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谓有如愿之时。²无处:所有的地方。³鸣蛙:指蛙鸣,比喻俗物喧闹。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tuò)¹已过头番笋,木笔²犹开第一花。
译文: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注释:¹箨龙:竹笋的异名。²木笔:木名,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叹息¹老来²交旧³尽,睡来谁共午瓯(ōu)茶。
译文: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注释:¹叹息:叹气;嗟叹。²老来:年老之后。³交旧:旧友;老朋友。⁴瓯:杯子。

  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野、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野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野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经过去“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野”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野,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宋词名篇赏析 .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7:114-116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97-999

yōuchūxià

yóu sòngdài 

shānshèngchùfàngwēngjiā huáiliǔyīnzhōngjìngxié 
shuǐmǎnyǒushíguānxià cǎoshēnchùmíng 
tuòlóngguòtóufānsǔn yóukāihuā 
tànlǎoláijiāojiùjìn shuìláishuígòngōuchá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环滁(chú)¹²山也。望蔚(wèi)³深秀,琅(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琊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太守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野花开了,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¹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今安徽省东部。²皆:副词,都。³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⁴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⁵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⁶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⁷得:领会。⁸寓:寄托。⁹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游也。山肴(yáo)¹野蔌(sù)²,酒洌(liè)³香,沸筹(chóu)(gōng)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译文:游玩的时候,野味野菜,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太守喝醉了,而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而且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当时的太守是谁?是醉翁欧阳修。
注释:¹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²野蔌:野菜。蔌,菜蔬的总称。³洌:清澈。⁴琊:指酿琊,琊水名,原名玻璃琊,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琊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⁵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⁶觥:酒杯。⁷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⁸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以…为乐。乐:乐事。⁹醉翁:指欧阳修(1007-1072年),自号醉翁。

  全诗起句全用《醉翁亭记》首句原文。起笔写出环滁皆山之空间境界,颇有一份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慰藉感,从而覆盖全篇,定下基调。下一个“也”字,已露唱叹之情。“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用原作句意,词句更省净,直指环山中之琅琊。蔚然一词更言深秀,倍加令人神往。“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三句,以便装句法,移植原作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下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句的句意直点出意境核心之所,而语句更加省净。“翁之乐也。”此一句拖笔,变上文之描写而为抒情,词情遂愈发曳生姿。这句是词人统摄原意而自铸新辞,笔力之巨,显然可见。接下来“得之心、寓之酒也。”二句概括原作中“醉翁之意不酒,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之意不酒”原作文眼之句,而山谷却宁舍此不用,可谓独具慧眼。境由心生,故谓之得。酒为外缘,故谓之寓。此句较“醉翁之意不酒”,更为内向,更为深刻。“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此三句,囊括原作“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节,于朝暮一节仅以日出二字点出,其余略去,而着力写四季。这是因为写四季尤可开拓意境之时间深度,从而与上文环滁皆山的空间广度相副,境界遂愈感阔大遥深,此类笔法,深得造境之理。只言景无穷,而乐无穷实已寓于其中,这又深得融情之法。词人运思之自由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过片,将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一节,尽行打并“游也”这两字短韵的一声唱叹之中,笔墨精炼绝伦。下边着力写太守与众宾客之游乐。“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霾。”筹,是用来行酒令、饮酒计数的签子。此三句,移植原作中的意境、句意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倒装为的是增强语感之美。山肴泉酒之饮食,及此处略写的非丝非竹之音乐,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体现。极写此趣,实透露出作者愤世之情。众人之乐以至于沸,又正是众人与太守同一情趣之证明。“沸”字添得有力,足见词人文思之奇。人心既与自然相合,人际情趣亦复相投,所以“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太守遭贬谪别有伤心怀抱,故返归自然容易沉醉。众人无此怀抱,故欢然而已。一醉一欢,下字自有轻重。此二句移植原作中“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几句句意。下边,“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三句,揉合“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游宴,不用乐工歌妓弹唱侑酒,因有酿泉潺潺水声助兴。其所乐者何?众人不知,但太守实以与民共乐为乐。“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结句亦隐括原文结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以雍容而平易之文情,表现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即天人合一、与民同乐的乐观精神。

  此词隐括原文,尽得文之精神,故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自然、乐于同乐之情景。尤其上片云“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乐其乐也”,反复暗示寄意所,处处都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

  黄庭坚的这首《瑞鹤仙·醉翁亭记》其骨架是欧阳修的,文学价值也不能同散文《醉翁亭记》类比。它的好处是将欧文的400余字,缩写改写不到100字,篇幅仅是原文的1/3,而主题却概括了进去。散文《醉翁亭记》,连用了21个虚词“也”字,《瑞鹤仙》亦以“也”字押韵,既保留了《醉翁亭记》的风格,又适应词的格律要求,确实是文坛上的异想天开,另一种的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