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阊门外柳千条,驻兰桡,度凉宵。可惜凉宵,都付与无聊。
金阊门外柳千条,驻兰桡,度凉宵。可惜凉宵,都付与无聊。
试唤吴娘歌一曲,风又起,雨潇潇。
试唤吴娘歌一曲,风又起,雨潇潇。
双鬟低映烛光摇,似花娇,最魂销。今夜魂销,明日隔枫桥。
双鬟低映烛光摇,似花娇,最魂销。今夜魂销,明日隔枫桥。
城上乌啼催酒醒,人去也,自吹箫。
城上乌啼催酒醒,人去也,自吹箫。
项鸿祚

项鸿祚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 2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秋风起兮木叶¹飞,吴江水兮鲈(lú)²正肥。
译文: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吴江的鲈鱼新鲜又肥美。
注释:¹木叶:树叶。²鲈:即桂花鱼,古名银鲈、玉花鲈。体侧扁,巨口细鳞,身有桂花色纹,肉肥嫩鲜美。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译文:离家千里想回又不能回,心中的愁思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

  读唐宋诗词,常常会遇到“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这典故就是出自张翰。这首短歌似是最早的七言四句押同部平声韵的作品,虽然句句用韵,句句有“兮”,未脱楚歌格调,但毕竟是向后来的七绝体式前进了一步。

  “秋风起兮木叶飞”,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震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常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令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楚辞· 湘夫人》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自是此句之本;不过,作为张翰来讲,也不定是成心地仿效,实在是种语言 定势、 心理定势。秋风吹,使作者感到在洛阳羁留时间太久了;秋风吹,又使作者想起往昔的乡居生活、故乡风物,第二句就自然接上了:“吴江水兮鲈正肥”。鲈鱼,是作者故乡的特产,味极鲜美,秋季又正是 鱼肥的季节。“鲈正肥”着“正”字,便与“秋风起”连上了,同时还流露了种“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这首诗只提到鲈鱼一种。在一首简短的诗里因受字句限制,撮取其一已可,而这诗与那段动人的佳话互相呼应,则更增加了诗与事共同的魅力。如果再推深一层来看,作者写此诗的时候,那种浓浓的乡关之思是因为对于政治的失望与担忧而变得强烈的,这里却抛开对时局和本身遭际的任何感慨,将远离黑暗官场的深层心理转化为美食引诱的浅层的生理欲望,这不仅增加了诗的含蓄度,而且因为浓浓的乡关之思使它具有更为普遍的人生情感与意义。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然而,终究是无法压制了,张翰仰头向天,发出了长长的悲叹。其中第三句“三千里兮家未归”说身在几千里外的异地,回乡的心愿难遂。这正是仰天悲的原因。第四句“恨难禁兮仰天悲”是诗前后因果相谇,气蛰如高山流水,潺潺而进,畅达自然。

  此诗通过对作者对于秋天的到来,想起故乡的秋景和鲈鱼的肥美等,来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658页
2、 周期政著.周期政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01:第57页
3、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468页

jiāng

zhānghàn wèijìn 

qiūfēngfēi jiāngshuǐzhèngféi 
sānqiānjiāwèiguī hènnánjīnyǎngtiānbēi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对朝云叆(ài)(dài)¹,暮雨霏(fēi)微,乱峰相倚(yǐ)。巫峡高唐²,锁楚宫朱翠³。画戟(jǐ)移春,靓(Iiàng)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译文:朝云暮雨,烟雾氤氲,微露云端的乱峰互相偎依。站在巫山县城楼上,遥望楚阳台,想象楚襄王梦与神女相会的情景。春光明媚之中,宫府的仪仗队行进,盛装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走去。被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对影自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注释:醉蓬莱: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二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变体。¹瑗叇:云气浓重之貌。²高唐:战国时楚王在云梦泽中所建的高台。³朱翠:朱颜翠发,本是形容女子的美貌,这里代指美女。⁴画戟:涂画彩饰的戟,是古代的仪仗用物。⁵靓妆:指盛装华服的女子。⁶都会:指州治所在。⁷投荒: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⁸吊影:对影自怜,形容孤独,唯影相伴。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尽道黔(qián)南,去天尺五¹,望极神州²,万重烟水。樽(zūn)酒公堂,有中朝³佳士。荔颊(jiá)红深,麝(shè)脐香满,醉舞裀(yīn)歌袂(mèi)。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译文:到达黔州之后,山愈高,势愈险,而距中原更远,隔断了眺望京城的视线,但乡愁却越过千山万水飞向神州。有贬谪之地的地方官摆酒接风、欢宴公堂。醉舞欢腾,满堂香气,声歌盈室,美人容颜娇艳,香气氤氲馥郁。听着那杜鹃一声一声地到天明,直唤着“不如归去”。
注释:¹去天尺五:以距天之近而言地势之高。²神州:指京城。³中朝:朝中。⁴舞裀:舞衣。⁵杜宇:即杜鹃。传说古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⁶不如归是:相传杜宇死后思念故乡,化为杜鹃,啼叫着“不如归去”,声音悲苦。

  此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

  词的开头以“对”字直领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蒙蒙,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这里既是肖妙的写景,又是贴切的用典,“朝云”、“暮雨”镶嵌于句中,化而不露,“乱峰”则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由神话生发出来的联想。“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一个“锁”字不也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词人只是创造一种情绪和氛围,给人以感染。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妆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行去。“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面对如此盛况,作者的内心却是一片悲凉。“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与开头呼应,一腔忧闷喷涌而出。

  下片开头四句承上片最后一层意思而加以生发。作者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这是用未来的乡愁反过来烘托现实的离情。“去天尺五”极言黔南地势之高,旧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此处借来形容山高摩天。尽管这样的高处,但是眺望神州,还是隔着千山万水。那乡愁就象那万重烟水,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绵绵不绝。“神州”指中原,这里意同“神京”。古代的逐臣常通过回望京城来表达其哀怨之情。

  “樽酒”五句是一个大的转折,展现了地方官为作者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为了渲染欢快的气氛,这里用了一些色彩富丽的词,如用“荔颊红深”形容美人容颜的娇艳之色,用“麝脐香满”描写香气的氤氲馥郁。轻歌曼舞,醉意朦胧,场面越是写得热烈,越能反衬出山谷心头的悲凉孤寂。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唯有那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啼鸣陪伴着他通宵达旦。

  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反差也很大。写悲情则朴素自然,近乎口语,以直抒胸臆。描乐景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于铺陈。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参考资料:
1、 王夫之 《姜斋诗话》

zuìpénglái--huángtíngjiān

duìcháoyúnàidàifēiwēiluànfēngxiāngxiágāotángsuǒchǔgōngzhūcuìhuàchūnjìngzhuāngyíngxiàngchuāndōuhuìwàntóuhuāngshēndiàoyǐngchénghuān

jǐndàoqiánnántiānchǐwàngshénzhōuwànzhòngyānshuǐzūnjiǔgōngtángyǒuzhōngcháojiāshìjiáhóngshēnshèxiāngmǎnzuìyīnmèishēngshēngcuīréndàoxiǎoguīshì

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罨画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骑,断雁西风急。
问人生、头白京国¹,算来何事消得²。不如罨(yǎn)³清溪上,蓑(suō)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chún)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yì)骑,断雁西风急。
译文:一辈子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朝廷里,究竟值不值得呢?还不如远遁到风景如画的水乡,着一身蓑笠,驾一叶扁舟,做一名普通百姓,过一番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晋朝辞官归乡的张季鹰一样,趁着莼菰成熟的季节,煮美味的鲈鱼来吃。毫无来由地鼻梁发酸,这送别的时刻,在分手的路口上黯然伤神。你就要踏上远行的征程,此刻西风凛冽,孤雁南飞。
注释:摸鱼儿:词牌名,是原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后用作词牌。座主:科举考试之主考官、总裁官,亦称座师。蔡先生:蔡启僔(1619—1683年),字石公,号昆阳,浙江德清人。¹京国:京城。此指北京。 ²消得:值得。³罨画,色彩鲜明之图画,这里形容蔡先生家乡之美丽如画。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泣。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衮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成泣¹。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²凄其³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gǔn)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译文:英雄人物从来志在四方,却为什么在风中流泪?频频挥手与知己道别,在这尽日的凄凉雨里。请不要叹息自己的贬谪遭遇,那些仍在朝廷上占据高位的人有哪个及得上你的才华?这一年来的人生旅途啊,多少雄心,又多少挫败,想起来不禁泪水飘零。
注释:¹临风因甚成泣:迎风而泣下。²零雨:慢而细的小雨。³凄其:凄凉。⁴太息:叹气。⁵诸公衮衮:即衮衮诸公,旧时称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衮衮:本指大水奔流不绝、旋转翻滚的样子,同“滚滚”。⁶霜华:即霜花,谓白发。

  上片以推心置腹的知心话语慰抚老师。纳兰性德词人直言人生在世,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让恩师在京城中熬到头发花白的,能够归乡隐居,在优美如画的清溪上垂钓,自得其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词人善解人意,对清白儒雅的老师在官场内部争斗中蒙冤后辞职归乡的选择,给予的最深切的同情与支持。

  下片写那些看似纵情享受荣华富贵的衮衮诸公,实际上得到的只是身外的得时浮华,是在虚度人生。当然,事出无端,与老师分别之际,车马萧萧,西风凄紧,孤雁南飞。恩师此番得去,就与自己再难见面了,因此纳兰性德心中悲凉不已,鼻酸泣下,细雨蒙蒙中,别情依依,唯有频频挥手以酬知己了。在伤心地慰藉老师之后,最后,纳兰性德还是忍不住吐露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怀:要知道,那些朝廷得势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确得到了许多身外浮名,但都是虚掷岁月,人生有多少雄心,就有几番噩梦,最终都是泪点霜华织。

  刚刚中举的纳兰性德,似乎应该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的时候,然而这位年轻的贵公子,却写出这样词章,可知其内心深处对人生价值,另有不同凡俗的理解。这封学生写给老师的信,也成为文学史上同类作品中情深谊长的上乘之作。从全词看,词人的座师蔡德清先生此番被迫回归故里,可以说是受了不白之冤的。作为弟子除了填此以示同情和宽慰之外,也只能徒唤奈何了。但此篇中在慰藉座师的同时,也抒发了词人愤世嫉俗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18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10页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踏踏¹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²天河。
译文:得得的蹄声,是谁在骑马走过?夜已深沉,北斗星正指向天河。
注释:¹踏踏:马蹄声。²直:当,临。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西风罗幕¹生翠波,铅华²笑妾颦(pín)³青娥
译文:凄冷的西风掀动罗幕的波纹,脸上的残粉似笑我双眉紧锁。
注释:¹罗幕:罗帐。²铅华:妆饰用粉。³颦:皱眉。⁴青娥:指女子用青黛画的眉。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为君起唱长相思¹,帘外严霜皆倒飞。
译文:站起身来,唱一支相思的歌曲,幽怨的歌音逼退帘外的霜色。
注释:¹长相思:乐府旧题,多写朋友或男女久别思念之情。
明星灿灿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明星灿灿¹东方陲(chuí)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³去矣乘斑(bān)(zhuī)
译文:恍惚间启明星在东方升起,灿烂后天边透出朝霞一叶。我难忘此情此景,也是这时你跨上马与我相别。
注释:¹明星灿灿:天色将晓,启明星灿灿有光。²陲:边地。³陆郎:六朝陈人,本名陆瑜,为陈后主狎客,后用来代指嫖客。⁴斑骓:有苍黑杂毛的马。

  这首诗以设问开篇,“马蹄踏踏谁见过?”这话既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别人,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复杂心情:心上人是骑着马儿离去的,至今不见归来,唯有“踏踏”的马蹄声不时回响在耳边,萦绕在心上。接着展示夜不能寐,坐而吟唱的特定时空。“眼看北斗直天河”,这句有双重含义,一指“夜深”,如注家所诠释的;一指时届凉秋。古人有依据星象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习惯,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按北斗星位置的变化来分辨四季,当玉衡、开阳、摇光三星连成的线直指西方的银河时,这片土地便已进入秋天。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而衰的季节,传递秋的信息的是西风和落叶,它们都引发人的伤感之情。况且正值华年,在饱尝别离的痛苦之后,独守深闺空闱之中,长夜漫漫,能不愁肠百结?“铅华笑妾颦青娥”,正是这种愁苦神情的写照。

  人的愁苦愈积愈深,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势必要设法排遣。“为君起唱《长相思》”,就是女主人公选择的排解方式。她的歌声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饱含爱恋,贯串精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连无情的“严霜”也为之动情,竟至掉头而去,不忍卒听。“帘外严霜皆倒飞”,想象奇诡,极富表现力。比起《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来似更进一层,因为“天若”句有比喻词“若”,系或然之辞,而此句表达得如此坚决,就象实际发生的那样,不仅有形体,而且有气势,使难于捉摸的情幻成新奇美妙、可见可感的物象。这就是艺术魅力之所在。

  女主人公感情的可贵突出地呈现在一个“长”字上。自朝到暮,从昏到晓,她的心始终伴随着离去者的身影和“踏踏”的马啼,融进一片痴情。她彻夜难眠,长想思,至于长吟唱,抒发着无尽的恋情,直至东方发白,朝霞升起。她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忠贞不渝,而对方,“陆郎去矣乘斑骓”,毫无顾恋之意。多情换来薄情,女主人公徒然陷入痛苦的深渊。“陆郎”具体解释诸本不尽相同。徐文长说是陆贾,“贾在南中,倡家竞留之。”暗示女主人公是青楼中人。王琦以《明下童曲》为本,注云“陈孔,谓陈宣、孔范,陆谓陆瑜,皆陈后主狎客。”狎客薄情,司空见惯,王注似与诗的本意相合。

  仔细品味,此诗与鲍照、李白的同题作品有明显的区别。后二者属“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一类,女主人公不是歌唱者,而是在聆听所爱的歌声之后,为之沉吟久坐,抒发爱慕的情意,属“投桃报李”式的情感交流,带有喜剧性质;此诗中的坐吟、起唱者皆为女主人公,男方则无反应,以多情烘托无情,更具悲剧效果。就体式而言,鲍照和李白的作品有七字句,也有三字句,属杂言体;李贺的这首则全是七言句,类似七言歌行。这些表明李贺创作诗歌不愿受前人的缚束,他的主体意识相当浓烈,力图充分表达自我。袭用旧题系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非模仿的冲动。善于渲染是李贺诗歌的一大特色。这首诗中就多借景抒情的笔墨,不同寻常的是,景物描写不仅仅用作陪衬而已,常常成为题材的主体部分。例如“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乍看起来前一句是叙事。抒情,后一句是写景。经过仔细体味,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两者都是叙事、抒情、写景的结合体,不过一者常,一者变;一者正,一者奇而已。“帘外”句运思奇诡,却不难体味。用奇诡的物象和境界,表达几乎人人都能体味的情理,正是李贺的特长,也是他的诗歌独具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4-566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¹去。
译文:早上从紫禁城归来,傍晚从长安城东出门。
注释:¹青门:京城东门。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译文:不再谈城东里面的小路曲折等事,此行要去的地方是江南。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扬鞭(biān)(cù)¹车马,挥手辞亲故。
译文:车马备齐扬起鞭儿上路了,挥挥手向亲人和故乡告别。
注释:¹簇:聚集。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译文:我生来就没有固定的处所,只要是内心坦然的地方就是我的归宿。

chūchūchéngliúbié--bái

cháocóngjìnguīchūqīngményánchéngdōng便biànshìjiāngnányángbiānchēhuīshǒuqīnshēngběnxiāngxīnānshìguī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