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玉砌澜,脩蛾横绿,青天明月初涌。人间今夕好,柳外凉阴重,沈沈两堤跨蝀。
寒玉砌澜,脩蛾横绿,青天明月初涌。人间今夕好,柳外凉阴重,沈沈两堤跨蝀。
问何人、曲声吹送。酒面邀秋,船头照影,吟思欲飞动。
问何人、曲声吹送。酒面邀秋,船头照影,吟思欲飞动。
烟空远眸堪纵。想菱飔乱起,荷气深拥。清欢惊易晓,光景随尘鞚。
烟空远眸堪纵。想菱飔乱起,荷气深拥。清欢惊易晓,光景随尘鞚。
南田词客今仙去,剩沙鸟、来成幽梦。谁与共。裴回写、閒情数种。
南田词客今仙去,剩沙鸟、来成幽梦。谁与共。裴回写、閒情数种。

línglóngfànyùnzhèngshū西fànyuèwèichén--è

hánlánxiūéhéng绿qīngtiānmíngyuèchūyǒngrénjiānjīnhǎoliǔwàiliángyīnzhòngshěnshěnliǎngkuàdōng

wènrénshēngchuīsòngjiǔmiànyāoqiūchuántóuzhàoyǐngyínfēidòng

yānkōngyuǎnmóukānzòngxiǎnglíngluànshēnyōngqīnghuānjīngxiǎoguāngjǐngsuíchénkòng

nántiánjīnxiānshèngshāniǎoláichéngyōumèngshuígòngpéihuíxiěxiánqíngshùzhǒng

厉鹗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 2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¹,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²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³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¹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²埏埴:和泥制作陶器。³户牖:门窗。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¹者不立,跨²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³,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其在道也,曰余食(zhuì),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众人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注释:¹企:抬起脚后跟站着。²跨:迈步越过。³彰:明晰,清楚。⁴余食:吃剩的食物。⁵赘行:身上的赘疣。行:同“形”。⁶物:众人。⁷处: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¹,自知者明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³。(第三十三章)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本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注释:¹智:聪明。²明:圣明。³寿: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¹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注释:¹未兆:尚未显出迹象。²累土:堆叠的泥土。

lǎozhāng

lǎo xiānqín 

    sānshígòng dāng yǒuchēzhīyòng shānzhíwéi dāng yǒuzhīyòng záoyǒuwéishì dāng yǒushìzhīyòng yǒuzhīwéi zhīwéiyòng  shízhāng 

    zhě kuàzhěxíng xiànzhěmíng shìzhězhāng zhěgōng jīnzhěcháng zàidào yuēshízhuìxíng huòzhī yǒudàozhěchǔ  èrshízhāng 

    zhīrénzhězhì zhīzhěmíng shèngrénzhěyǒu shèngzhěqiáng zhīzhě qiángxíngzhěyǒuzhì shīsuǒzhějiǔ érwángzhěshòu寿  sānshísānzhāng 

    ānchí wèizhàomóu cuìpàn wēisàn wéizhīwèiyǒu zhìzhīwèiluàn bàozhī shēngháo jiǔcéngzhītái léi qiānzhīxíng shǐxià wéizhěbàizhī zhízhěshīzhī shìshèngrénwéi bài zhí shī mínzhīcóngshì chángchéngérbàizhī shènzhōngshǐ bàishì shìshèngrén guìnánzhīhuò xuéxué zhòngrénzhīsuǒguò wànzhīránérgǎnwéi  liùshízhāng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从军有苦乐¹,但问所从²谁。
译文:从军有苦有乐,要看随谁去出征。
注释:¹苦乐:《史记·李将军列传》载:程不识与李广俱戍边,二人治军严简不同,程军击刁斗、李军则不击。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士卒“咸乐为之死”。²从:跟随。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所从神且武¹,焉得久劳师²
译文:跟随智勇双全的主帅,哪里会有持久的战争。
注释:¹神且武:意为智勇双全。神:神机妙算,谓有韬略。武:勇敢。²劳师:让部队去打仗。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相公¹征关右²,赫(hè)³震天威
译文:我们主公征伐关西地,盛怒下奋起天朝威风。
注释:¹相公:指曹操,时任汉丞相,故称。²关右:古地名,即函谷关以西之地,古人以西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关征讨张鲁等割据势力。³赫怒:勃然震怒。⁴天威:天朝军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一举灭獯(xūn)¹,再举服羌(qiāng)²
译文:头一次降服那里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诚。
注释:¹獯虏:对猃狁的蔑称。猃狁(xiǎn yǔn),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陕、甘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此指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龚屠氐(dī)王窦茂以下万余人之事。氐又称西戎,为猃狁的一支。²羌夷:对羌族的蔑称。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举巴夷及賨(cóng)民归附曹操一事。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西收边地贼¹,忽²若俯³拾遗
译文:西征用兵神速,取胜像弯腰拾取东西一样容易。
注释:¹边地贼:指张鲁、韩遂等边关割据势力。此指西平、金城诸将麴演、蒋石等共斩叛将韩遂以献以及张鲁投降之事。²忽:犹如,好像。³俯:低下头。⁴拾遗:拾取东西。这里喻容易。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¹²越丘山,酒肉逾³(chí)
译文:犒赏丰盛,赏品堆积如山,酒肉漫过河流。
注释:¹陈:陈列。²赏:赏赐。³逾:超过。⁴川:河。⁵坻:水中的高地。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军中多饫(yù)¹,人马皆溢肥²
译文:军营里官兵酒足饭饱,人马更加壮实和勇猛。
注释:¹饫饶:饱食、富裕。²溢肥:指兵强马壮。溢:同“益”,更加。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徒行¹兼乘²还,空出有余资³
译文:徒步出征凯旋乘马归,去时空空回来财物丰。
注释:¹徒行:步行。²兼乘:两乘、两匹战马。³余资:丰裕的财物。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拓地¹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译文:开拓关西三千里地盘,往返神速犹如鸟飞腾。
注释:¹拓地:指通过战争而占领地盘。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歌舞入邺(yè)¹,所愿获无违。
译文:载歌载舞胜利回邺都,原有誓愿大功已告成。
注释:¹邺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昼日¹处大朝²,日暮薄言³归。
译文:白天大会群臣同庆贺,傍晚兴高采烈回家中。
注释:¹昼日:白天。昼,《文选》作“尽”。 ²大朝:天子大会诸侯群臣。³薄言:发语词。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译文:朝廷上参谋清明政治,回家里料理家事繁荣。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禽兽惮(dàn)¹为牺²,良苗³已挥
译文:禽兽怕做牺牲自断尾,我如良苗茁壮沐春风。
注释:¹惮:怕,畏惧。²为牺,意谓被捕捉杀死。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³良苗:指庄稼。⁴实:所结的果实。⁵挥:摇动。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¹慕负鼎翁²,愿厉³朽钝姿
译文:虽然力量有限,但是愿以伊尹为榜样,刻苦自勉为国尽力。
注释:¹窃:私下。²负鼎翁:指殷商时贤相伊尹。传说伊尹善于烹调,尝负鼎求见商汤。³厉:同“砺”,本指磨刀石,此为磨砺的意思。⁴朽钝姿:朽木、钝刀般的资质,为王粲自谦之词。姿:同“资”。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不能效¹(jǔ)²,相随把锄犂(lí)³
译文:不能学习长沮与桀溺,相互追随隐退将地耕。
注释:¹效:效仿,学习。²沮溺:指长沮、桀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³把锄犂:指耕种土地。把:拿着。犂:同“犁”。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孰览¹夫子²诗,信知所言³非。
译文:仔细阅读孔子隐居诗,确知夫子主张行不通。
注释:¹孰览:仔细观看。孰:同“熟”。²夫子:指孔子。³所言:指孔子主张归隐之言。

  词前十八句为第一段。首四句以议论开头,说明只要统帅神武,从军就无苦有乐。接着“相公征关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证明。诗中以“震天威”、“俯拾遗”、“一举”、“再举”等夸张之笔,写曹操用兵所向无敌的神武之态;以“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写曹军的兵强马壮、轻捷矫健;接着八句,以“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写军中饮食宴乐之盛和俘获物资之多。

  “歌舞入邺城”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班师凯旋,并述厉节入仕协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诗语言明快,感情豪壮,专写从军之乐,极尽铺张扬厉,比喻夸张,与其它“愀怆之辞”(钟嵘《诗品》)迥然不同。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9-31页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屋绕湾溪竹绕¹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译文: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临水的高山直插白云间。
注释:定林:即定林寺。公元423年(南朝宋景平二年),僧人慧觉于今南京钟山创建定林寺。¹绕:环绕,围绕。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临溪放艇(tǐng)¹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译文:将小船停靠在溪水边,靠着山坐着,溪水、鸟儿、鲜花和我一起共享这份悠闲。
注释:¹艇:轻便的小船。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所的清幽环境以及诗人的闲适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

  定林寺在钟山下紫霞湖旁,王安石晚年曾卜居于寺旁。这首诗,消尽烟火气,就像小溪一样澄澈,像白云一样悠闲,像山鸟一样适意,像山花一样自在。这些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正是“临溪放艇倚山坐”的主人公的心境的写照,表现了他的恬淡之趣和宁静之美。

  “闲”是王安石退居钟山后的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字,又如《游钟山》四首之一:“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游草堂寺》:“鸟石岗边缭绕山,柴荆细径水云间。拈花嚼蕊长来往,只有春风似我闲。”这让读者感到,诗人在其中的体验似乎比那“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桃花源还在世外,因为,诗人在这个境界中不仅没有争竞,而且简直连“心”的概念都没有了。王安石在《登宝公塔》(在钟山)一诗中曾写他在宝志塔院作客时的情形道:“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要表达的是主客两忘,物我两忘的意思。“闲”字表面上虽显著相,但在诗人特定的心境中,也就是“忘”。

dìnglínsuǒ--wángānshí

ràowānzhúràoshānshānquèzàibáiyúnjiān

línfàngtǐngshānzuòniǎoshānhuāgòngxián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凉风厉秋节¹,司典²告详刑³
译文:肃杀的秋季凉风已至,就该慎重考虑征伐之事了。
注释:¹厉秋节:到了用兵的季节。厉:整肃。秋节:秋季。²司典:主管刑法之官。³详刑:亦作“祥刑”,指决狱应该审慎,善于用刑。
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
我君¹²³发,桓(huán)东南征
译文:我们主公适时去出征,英勇大军出征讨伐孙权。
注释:¹我君:指曹操。²顺:适应。³时:时令。⁴桓桓:武勇的样子。⁵东南征:指征讨孙权。
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埛。
泛舟¹君长川²,陈卒³(xí)(jiōng)
译文:出征的船队覆盖江面,陈列的士兵遍布郊野。
注释:¹泛舟:行船。²君长川:覆君水面。³陈卒:排列起来的士兵。⁴被:覆君。⁵隰:低洼的地方。⁶埛:同“垌”,遥远的郊野。
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
征夫¹怀亲戚²,谁能无恋情³
译文:征战将士思念着亲人,谁能没有眷念的感情。
注释:¹征夫:出征的士兵。²亲戚:亲人。³恋情:依恋之情。
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
(fǔ)¹(jīn)²倚舟樯³,眷眷思邺城。
译文:抚摸着衣襟倚靠着桅杆,眷顾不已想着邺城。
注释:¹拊:同“抚”,抚摸。²衿:衣襟。³樯:船的桅杆。⁴眷眷:依恋不舍的样子。
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
哀彼东山人¹,喟(kuì)²感鹳(guàn)³
译文:让人同情《东山》主人公,鹳鸟长鸣唤起心中的悲伤。
注释:¹东山人:指《东山》诗的作者。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描写古代征战的生活和士兵对往事、故乡、亲人的思念。²喟然:叹息的样子。³感鹳鸣:鹳之鸣令人感伤。鹳:鸟名,形状似鹤。
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
日月不安处¹,人谁获恒²宁。
译文:日月运行不止,人处战乱之中,又怎能得到安宁。
注释:¹安处:安宁的生活处境,意谓没有战事。²恒:一作“常”。
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
昔人从公旦¹,一徂(cú)²(zhé)³三龄
译文:古人随周公征战,一去就是三年。
注释:¹公旦:指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²徂:往。³辄:就。⁴三龄:三年。
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
今我神武师¹,暂往必速平²
译文:主公的神勇之师,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取胜。
注释:¹神武师:指曹操南征的队伍。神武:英勇威武。²速平:迅速平定。
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
弃余亲睦恩¹,输力²竭忠贞。
译文:舍弃与家人的深厚感情,为此次征战贡献力量竭尽忠贞。
注释:¹亲睦恩:指父母、妻子之情。²输力:尽力。
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
惧无一夫¹用,报我素餐²诚。
译文:只怕我力微德薄,作用还抵不上一个平常人,只有诚心报答无功而受禄的恩遇。
注释:¹一夫:一个普通的男人。²素餐:白吃饭,意谓不劳而食。
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萦。
夙夜¹自恲(pēng)²性,思逝若抽萦³
译文:自己终日感慨,报恩的思绪萦绕于心。
注释:¹夙夜:早晚,即整天。²恲:流露,形于颜色。³萦:缠绕。
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将秉先登羽¹,岂敢听金声²
译文:建功立业只愿做先锋,哪还顾得上听鸣金而停止。
注释:¹羽:箭羽。先登羽,先行出战,喻建功心切。²金声:指军中鸣金收兵的号令。

  该诗开头至“喟然感鹳鸣”为第一段,描写了出征的时机和出征前的场面。首四句说明大军出征“顺时”“厉秋节”以及出征的目的“东南征”,接下来两句描写了出征大军军容强盛严整。然后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表达了战士离家乡赴疆场时的悲壮心情。尽管军容强盛严整,毕竟连年征战,诗人的厌战事情油然而生,于是“倚舟樯”“思邺城”。

  “日月不安处”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为了一举平定天下而不再征戎,将士们决心舍命向前“输力竭忠贞”,赞美了他们竭尽忠贞一往直前的慷慨决心。起句先是自问“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而后对比典故再自答“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最后以“输力竭忠贞”“将秉先登羽”表述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愿望。事实上,作者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在第二年的正月病逝于征战途中。

  全篇由景入情,层层升华,过渡自然,曲折宛转,尤为换笔换墨之妙。

参考资料:
1、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3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 (上册)》: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35-137页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 一作:皮)
营州¹少年厌(yàn)²原野,狐(hú)(qiú)³蒙茸(róng)猎城下
译文: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注释:¹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²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³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⁴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⁵城下:郊野。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lǔ)¹千钟(zhōng)²不醉人,胡儿³十岁能骑马。
译文: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¹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²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³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2页
2、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Pupils’ Guide, 2006年Z3期

yíngzhōu

gāoshì tángdài 

yíngzhōushàoniányànyuán qiúméngrónglièchéngxià  (zuò  )
jiǔqiānzhōngzuìrén érshísuìn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