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流云去,树约风来,山剪秋眉。一片寻秋意,是凉花载雪,人在芦漪。
溯溪流云去,树约风来,山剪秋眉。一片寻秋意,是凉花载雪,人在芦漪。
楚天旧愁多少,飘作鬓边丝。正浦溆苍茫,閒随野色,行到禅扉。
楚天旧愁多少,飘作鬓边丝。正浦溆苍茫,閒随野色,行到禅扉。
忘机。悄无语,坐雁底焚香,蛬外弦诗。又送萧萧响,尽平沙霜信,吹上僧衣。
忘机。悄无语,坐雁底焚香,蛬外弦诗。又送萧萧响,尽平沙霜信,吹上僧衣。
凭高一声弹指,天地入斜晖。已隔断尘喧,门前弄月渔艇归。
凭高一声弹指,天地入斜晖。已隔断尘喧,门前弄月渔艇归。

jiùyóu--è

liúyúnshùyuēfēngláishānjiǎnqiūméipiànxúnqiūshìliánghuāzàixuěrénzài

chǔtiānjiùchóuduōshǎopiāozuòbìnbiānzhèngcāngmángxiánsuíxíngdàochánfēi

wàngqiāozuòyànfénxiāngqióngwàixiánshīyòusòngxiāoxiāoxiǎngjǐnpíngshāshuāngxìnchuīshàngsēng

pínggāoshēngdànzhǐtiānxiéhuīduànchénxuānménqiánnòngyuètǐngguī

厉鹗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 2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城上高楼接¹大荒²,海天愁思³正茫茫。
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
注释:¹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²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³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惊风¹乱飐(zhǎn)²芙蓉³水,密雨斜侵薜荔(lì)墙。
译文: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注释:¹惊风:急风;狂风。²乱飐:吹动。³芙蓉:指荷花。⁴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岭树重遮¹千里目²,江³流曲似九回肠
译文: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注释:¹重遮:层层遮住。²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³江:指柳江。⁴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共来¹百越²文身³地,犹自音书(zhì)一乡。
译文: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注释:¹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²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³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⁴犹自:仍然是。⁵音书:音信。⁶滞:阻隔。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三四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五六句写远景。也是“赋”而兼有“比”、“兴”的。试看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这是西南地区风景的写实,岂不也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么?江流的蜿蜒盘旋,岂不也联想到作者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么?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自己受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形容心情抑郁之极;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一种豪迈意气。本诗则更有发展。尽管岭树重遮,却由于登高望远,仍能逾越障碍,放眼千里,视线并未被遮住,这是从下句遥看九回江流的描写中得到答案的。尽管河道曲折,江水毕竟奔腾前进,这是从一个“流”字中可见分晓的。因此,两句反映作者遭遇许多阻碍与挫折,仍然怀着冲破牢笼的不屈不挠意志,精工的对偶中兼具沉郁与豪放之致,意境是深远的。

  最后两句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全诗用 “赋中之比” 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 “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 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0-922

dēngliǔzhōuchénglóuzhāngtīngfēngliánzhōu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chéngshànggāolóujiēhuāng hǎitiānchóuzhèngmángmáng 
jīngfēngluànzhǎnróngshuǐ xiéqīnqiáng 
lǐngshùchóngzhēqiān jiāngliújiǔhuícháng 
gòngláibǎiyuèwénshēn yóuyīnshūzhìxiāng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¹彼鸣鸠(jiū)²,翰(hàn)³(lì)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mèi),有怀二人。
译文:那个小小斑鸠鸟,展翅高飞在云天。忧伤充满我内心,怀念已故我祖先。直到天明没入睡,又把父母来思念。
注释:¹宛:小的样子。²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³翰飞:高飞。⁴戾:至。戾天,犹说“摩天”。⁵先人:死去的祖先。⁶明发:天亮。⁷有:同“又”。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人之齐圣¹,饮酒温克²。彼昏³不知,壹(yī)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译文:聪明智慧那种人,饮酒也能见沉稳。可是那些糊涂蛋,每饮必醉日日甚。请各自重慎举止,天恩不会再降临。
注释:¹齐圣:极其聪明智慧的人。²温克: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温和、恭敬的仪态。³昏:愚昧。⁴不知:愚昧无知的人。⁵壹醉:每饮必醉。⁶富:盛、甚。⁷敬:通“儆”,警戒,戒慎。⁸仪:威仪。⁹又:通“佑”,保佑。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中原¹有菽(shū)²,庶民采之。螟(míng)(líng)³有子,蜾(guǒ)(luǒ)之。教诲尔子,式(gǔ)之。
译文:田野长满大豆苗,众人一起去采摘。螟蛉如若生幼子,蜾蠃会把它背来。你们有儿我教育,继承祖先好风采。
注释:¹中原:即原中,田野之中。²菽:大豆。这里指豆叶。³螟蛉:螟蛾的幼虫。⁴蜾蠃: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⁵负:背。⁶尔:你、你们,此指作者的兄弟。⁷式:句首语气词。⁸穀:善。⁹似:借作“嗣”,继承。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dì)¹彼脊令²,载(zài)³飞载鸣。我日斯,而月斯征⁷。夙(sù)兴夜寐,毋忝(tiǎn)尔所生
译文:看那小小鶺鸰鸟,边翻飞呀边欢鸣。我天天在外奔波,你月月在外远行。起早贪黑不停歇,不辱父母的英名。
注释:¹题:通“睇”,看。²脊令:鸟名,通作“鶺(jí)鸰(líng)”,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³载:则、且。⁴斯:乃、则。⁵迈:远行,行役。⁶而:通“尔”,你,作者称他的兄弟。⁷征:远行。⁸忝:辱没。⁹所生:指父母。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交交¹桑扈(hù)²,率³啄粟(sù)。哀我填,宜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译文:交交啼叫青雀鸟,沿着谷场啄小米。自怜贫病更无依,连遇诉讼真可气。抓把米去占一卦,看我何时能吉利?
注释:¹交交:鸟鸣声。一说是往来翻飞的样子。²桑扈:鸟名,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³率:循、沿着。⁴场:打谷场。⁵填:通“瘨(diān)”,病。⁶寡:贫。⁷宜:犹“乃”。⁸岸:诉讼。毛传:“岸,讼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与“犴”通,犴,狱也。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温温¹恭人²,如集于木³。惴(zhuì)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译文:温和恭谨那些人,就像站在高树上。担心害怕真警惕,就像身临深谷旁。心惊胆战太不安,如踩薄冰恐沦丧。
注释:¹温温:和柔的样子。²恭人:谦逊谨慎的人。³如集于木:像鸟之集于树木,惧怕坠落。⁴惴惴:恐惧而警戒的样子。

  此诗虽然不是什么“刺王”之作,但却反映了混乱、黑暗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还是有其认识意义的。

  首章直述怀念祖先、父母之情,这是疾痛惨怛的集中表现,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二章感伤兄弟们的纵酒,既有斥责,也有劝戒,暗示他们违背了父母的教育。三章言代兄弟们扶养幼子,教育他们长大继承祖业家风。四章述自己操劳奔波,以慰藉父母在天之灵。五章说明自己贫病交加,又吃了官司,表现出对命运难卜的焦虑。最后一章,总括了自己诚惶诚恐、艰难度日的心情。各章重点突出,语意恳切;全诗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即使从语言的使用上来看,质朴而又整饬,在雅颂作品中是颇为别具一格的。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时,虽然是以诉说为主,但并不是平铺直叙、直来直往,而是采取了意味深长的比兴手法,使读者感到作者的每章诗意都是在因物起兴、借景寄情。第一章以斑鸠的鸣叫、翰飞、戾天来反衬他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忧伤;第二章以“齐圣”之人的“饮酒温克”来对比自己兄弟的“彼昏不知,壹醉日富”;第三章以“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来比喻自己代养兄弟们的幼子;第四章以鶺鸰的“载飞载鸣”来映衬自己“夙兴夜寐”地“斯迈”、“斯征”;第五章以“交交桑扈,率场啄粟”来象征自己“填寡”而又“岸狱”的心态和心情,都写得那么生动形象,贴切真实,耐人咀嚼和回味;至于第六章连用三个“如”字,更把自己“惴惴小心”、“战战兢兢”的心境描绘得形神兼备,真切感人。作者的感情是沉重的,但表现得却十分活脱、鲜明和生动,这在雅颂作品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总之,《小雅·小宛》在内容主题上是今人比较难于索解的,但在艺术技巧上,却是比较优秀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9-412

xiǎowǎn

míng xiānqín 

wǎnmíngjiū hànfēitiān xīnyōushāng niànxiānrén míngmèi yǒuhuái怀èrrén 

rénzhīshèng yǐnjiǔwēn hūnzhī zuì jìngěr tiānmìngyòu 

zhōngyuányǒushū shùmíncǎizhī mínglíngyǒu guǒluǒzhī jiàohuìěr shìzhī 

lìng zàifēizàimíng mài éryuèzhēng xīngmèi tiǎněrsuǒshēng 

jiāojiāosāng shuàichángzhuó āitiǎnguǎ àn chū néng 

wēnwēngōngrén  zhuìzhuìxiǎoxīn lín zhànzhànjīngjīng bīng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玉粟(sù)¹收余,金丝²种后,蕃(fān)³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蛮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¹⁰,是一泥丸¹¹,捐万缗(mín)¹²
译文:中国古代也种罂粟作药用并种植烟草,但现在英国大量贩运来的却是鸦片毒品。是什么人面对面把着烟枪,横躺着整夜不睡呢?不知不觉吸上了瘾,便点起灯来熬长夜如年了。令人可叹的是,人们不惜重金,为了一个泥丸似的烟头,就舍弃了万贯的银钱。
注释: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宫》《庆春泽慢》等,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十句,四平韵。和(hè):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叫“和”。懈(xiè)筠(yún):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字。前辈:邓廷桢比词人年长九岁,中进士也早林十年,所以词人尊称他为前辈。韵:指这首词是照着邓廷桢词的韵作的。¹玉粟:即罂粟,草本植物,果实和果壳均可入药,果汁可制成鸦片。²金丝:指产于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一种烟草。³蕃航:即番航,指外国船。⁴蛮烟:指外国商人贩卖的鸦片烟。蛮:旧时都用以称外国人。⁵双管:两支烟枪。⁶对拥无眠:相互拥靠着,觉也蛮睡。⁷成滋味:指对鸦片烟上了瘾。⁸挑灯:指点亮烟灯。⁹夜永:长夜,夜深。¹⁰堪怜:可怜,可惜。¹¹一丸泥:指鸦片烟头像一个小泥丸。一作“一泥丸”。¹²万缗钱:即万贯钱,极言其多。缗: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春雷¹(xū)²破零丁³,笑蜃(shèn)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chá)漫许陪¹⁰(ní)¹¹,看澄(chéng)¹²、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¹³,取次回舷(xián)¹⁴
译文:禁烟运动像春雷一样震毁了英国鸦片贩子在零丁洋上的巢穴,笑看英国侵略者锐气已尽,切莫使他们死灰复燃。广州沙角炮台高高耸立,外国走私鸦片的船都远远地躲开了。使臣正常活动的船只,还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来往。英侵略军舰和贩运鸦片的大船,由于中国人民反击的胜利,都一一地走开了。
注释:¹春雷:比喻声音震响。文中指清水军击败英舰的炮火声。²歘:忽然。³零丁:即零丁洋、零丁岛(今作“伶仃洋”、“伶仃岛”),在广东珠江口外侧。⁴穴:巢穴。⁵蜃楼气尽:比喻殖民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气焰被打下去了。蜃楼:古人指蜃(传说中的一种蛟)吐气而变幻成的楼阁。词中借指英国侵略者。⁶无复灰然:意谓英人鸦片已被词人收缴,并在虎门销毁,蛮会再重新燃烧起来了。⁷沙角台:广东虎门海口东南侧沙角山上的炮台,南距虎门十余公里。⁸乱帆:指私运鸦片的船只。⁹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词中借“浮槎”指使臣,即词人自称。¹⁰漫许陪:姑且允许相陪。¹¹霓节:古代使者的节仗。词中借指持节镇守两广的总督邓廷桢。¹²澄波:清波。¹³绝岛重洋:远隔重洋的岛屿,指英国。¹⁴取次回舷:依次返航。回舷:船只返航。

  词的上片写“蛮烟”入境后,带给中国人的严重危害。开篇便以“玉粟余,金丝种后”分述“鸦片烟”(从唐代)入境后,后来(宋代)“吕宋烟”又传入中国的情况,所以第三句用“蕃航别有蛮烟”总上启下,是说以上两种毒品烟草都是通过外国商船传来的。下面接写吸鸦片的人“双管横陈”,烟枪不离手,横卧日夜抽,由“不知呼吸”到吸毒成瘾有“滋味”,最后成为“大烟鬼”,“爱挑灯、夜永如年”“对拥无眠”,不分昼夜地吸鸦片,这几句形象生动而真实绘画出“大烟鬼”的丑态,又带有几分幽默的讽刺和厌恶。所以上片的结句才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最堪怜”是总上吸毒人的恶果, “一泥丸”不仅毒害了千千万万人,还使得他们倾家荡产,损失大量的金银财宝。这就进一步指出了英商贩卖鸦片,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而且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其结果是人亡财竭,其害无穷,所以禁烟势在必要。

  词的下片写禁烟初捷的喜悦和对抗英充满胜利的信心。这片的起句以象征手法写“春雷歘”磅礴的气势。以春雷般的炮声,大炮轰破了零丁洋上英商的巢穴,显示了中国人民武装抗英禁烟的威力,打破了侵略者海市“蜃楼”的美梦,使英敌如一摊死灰,再无复燃之机。词人用一“笑”字,表现了谈笑破敌的豪壮风采和蔑视敌寇、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同时又用“收向天边”写出英舰仓皇溃逃的狼狈情景。最后即事抒怀,慷慨陈词,词人认为,只要保住海防,就可以使我国沿海保持一片“似镜长圆”的澄波,不必派使臣远渡重洋去和英帝谈判,并告诫人们不可掉以轻心,要严阵以待来犯之敌,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以生动而诙谐的笔调,写出抽鸦片烟人们的可笑、可怜的怪态,以形象代替说理,可谓深入浅出。下片以雄健蒙肆的笔调,写出抗英胜利的喜悦,又是通过象征手法写意境陈出,又耐人琢磨。全词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真实地反映了词人查禁鸦片、抗英御侮的昂扬斗志和胜利信心。

参考资料:
1、 张正吾 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2 第1版:第32-33页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¹
译文:自古人生就有死,谁能长寿命不亡?
注释:¹灵长:与神灵一般长久。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译文:竟有不死也不老,命活万岁也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译文:赤泉之水供我饮,员丘之树我当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¹与三辰²游,寿考³岂渠(qú)央!
译文:日月星辰同我游,哪能很快把命丧!
注释:¹方:当。²三辰:指日、月、星。³考:老。⁴渠:同“遽”,忽然。
此诗实际上是组诗的前后两大部分的一个转折点。诗借《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以及郭璞注中有关“不死之民”“不死国”之神话传说,渲染神话世界里长生不死之乐,“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不死之民超越生死,与日月星辰相交往的自由生活,亦真亦幻。但诗人所借以表现的,是他在人间世所感受到的美好之物无法长存的深刻失落。而组诗从这一首开始,亦从理想转入现实,从借美丽神话所抒发的对理想政治社会的向往,进入到对晋宋之际某些隐秘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揭露及对统治者恶行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90-593

shānhǎijīngshísānshǒu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iēyǒu rénlíngcháng 
lǎo wànsuìpíngcháng 
chìquányǐn yuánqiūliáng 
fāngsānchényóu shòu寿kǎoyāng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zhè)(gū)飞。
译文: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的鹧鸪,振翅而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处处湘(xiāng)¹合,郎从何处归?
译文: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注释:¹湘云:湘江上的云。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也就是说,《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所抒之情,并非集中于一点,而是泛咏愁情。李益的《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较强烈,也更集中。

  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705页

zhè--

xiāngjiāngbānzhúzhījǐnchìzhèfēi

chùchùxiāngyúnlángcóngchù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